目的研究六字诀联合抗阻训练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3—9月收治的7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锻炼方法...目的研究六字诀联合抗阻训练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3—9月收治的7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锻炼方法,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六字诀联合抗阻运动训练方法,比较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2组患者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SAQ)评分、心理情绪、血脂水平、心绞痛发作情况、运动耐力、呼吸困难评定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3个月后,试验组SAQ评分、6 min步行距离(6-minute walk distance,6MWD)、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量表(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MLHFQ)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心绞痛发作时间和发作频率、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odifie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MRC)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血脂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六字诀联合抗阻训练能提高自身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改善心肺功能,降低血脂水平,减轻焦虑情绪,减少心绞痛发作。展开更多
目的探究悬吊与传统抗阻训练对关节松弛症青少年运动损伤风险的影响,以期找出一种能够有效降低关节松弛症青少年运动损伤风险的科学运动干预方式。方法于2018—2021年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招募60例关节松弛症青少年进行前瞻性研究...目的探究悬吊与传统抗阻训练对关节松弛症青少年运动损伤风险的影响,以期找出一种能够有效降低关节松弛症青少年运动损伤风险的科学运动干预方式。方法于2018—2021年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招募60例关节松弛症青少年进行前瞻性研究,分别通过悬吊训练和传统抗阻训练对其进行为期12周的运动干预训练。其中传统抗阻训练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13~19岁,平均(17.13±1.20)岁。悬吊训练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13~19岁,平均(16.80±1.16)岁。采用功能性动作筛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FMS)测试法评估两种运动干预方式的效果及差异。结果抗阻训练组受试者跨栏、俯卧撑、体旋和总分与干预前比较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深蹲、单跪、肩部柔韧和下肢柔韧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悬吊训练组受试者深蹲、跨栏、单跪、俯卧撑、体旋和总分与干预前比较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肩部柔韧和下肢柔韧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悬吊训练组受试者深蹲、跨栏、单跪、体旋和总分的提高程度优于抗阻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部柔韧、下肢柔韧和俯卧撑改善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吊训练和传统抗阻训练均能降低关节松弛症青少年运动损伤风险,悬吊训练相比于传统抗阻训练更有效。展开更多
目的:综述前人研究成果,客观呈现抗阻训练对运动表现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背后的实现通路,为后续抗阻训练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Pub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以“resistance training”“sports per...目的:综述前人研究成果,客观呈现抗阻训练对运动表现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背后的实现通路,为后续抗阻训练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Pub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以“resistance training”“sports performance”“mechanism of action”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对检索出文献中不符合的内容以及重复发表的文献进行剔除,最后共获得有效参考文献47篇。结果:(1)抗阻训练使受试者力量、速度、耐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而注意力以及执行功能则略有改善。(2)抗阻训练创新点在于如何控制训练的强度及容量,从训练效益方面来说,通常训练强度与量度成反比。(3)抗阻训练所带来的适应性及其所涉及的生物学机制包括了肌蛋白浓度变化以及蛋白结合通路改变;脑波增强、运动神经元更加活跃;睾酮/皮质醇浓度变化。结论:抗阻训练对运动表现所带来的影响利大于弊,但过激的训练负荷可能也会带来一定的伤病隐患,因此在针对不同训练群体时,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以较小的幅度增加负荷的重量以刺激机体更快地适应,促进后续运动表现得到更好、更快地提升。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收集血流限制训练法联合抗阻训练的相关文献,依照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范式,分析血流限制训练法联合抗阻训练与抗阻训练对运动者肌肉相关指标和专项能力的不同影响,旨在为运动者在训练实践中运用血流限制训练提供数据支持。方...目的:通过收集血流限制训练法联合抗阻训练的相关文献,依照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范式,分析血流限制训练法联合抗阻训练与抗阻训练对运动者肌肉相关指标和专项能力的不同影响,旨在为运动者在训练实践中运用血流限制训练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检索中外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和SPORTDiscus),应用血流限制训练法联合抗阻训练对对象为运动者中大学生运动者肢体围度、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和专项运动能力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起止时间为2000-01-01/2023-10-12。至少2名研究者采用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4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数据合并、亚组分析、绘制森林图和敏感性分析,绘制漏斗图并进行发表偏倚评价和敏感性分析。评价指标为肢体围度、肌肉厚度、肌肉力量和专项能力等,对不同专项运动能力进行亚组分析。结果:①共纳入18项随机对照试验,共403例受试者,根据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纳入文献中文献质量为A级的有16篇,B级有2篇。②将血流限制训练法联合抗阻训练与抗阻训练之间的效果进行对比,在肢体围度方面,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SMD=0.03,95%CI:-0.16-0.21,P=0.78);在肌肉厚度方面(SMD=0.14,95%CI:0.01-0.27,P=0.03)及肌肉力量方面(SMD=0.37,95%CI:0.14-0.60,P=0.001)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③对专项能力指标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距离指标的分析结果存在高异质性(I2=73%),时间指标的分析结果存在高异质性(I2=55%),分析可能原因是各研究的测试方法及评估指标意义的不同导致;功率指标的分析结果显示无异质性(I2=0%);血流限制训练法联合抗阻训练对距离指标具有显著影响(P<0.01)。④合并效应结果显示,血流限制训练法联合抗阻训练比较抗阻训练对于专项能力的影响(P=0.41),提示不同训练方法对于专项能力不存在显著性影响。结论:①两种训练方法均能够促进大学生运动者的肌肉厚度、肌肉力量和专项能力,血流限制训练法联合抗阻训练相较于抗阻训练在促进运动员肌肉厚度、肌肉力量和部分专项能力方面具有显著性效果。因此,可以在专项训练之中科学合理地融合血流限制训练法,以差异性的生理刺激综合作用于肌肉,以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②然而,由于纳入的研究数量较少,以及其他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今后需要纳入更多的高质量、多项目类型和性别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究六字诀联合抗阻训练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3—9月收治的7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锻炼方法,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六字诀联合抗阻运动训练方法,比较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2组患者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SAQ)评分、心理情绪、血脂水平、心绞痛发作情况、运动耐力、呼吸困难评定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3个月后,试验组SAQ评分、6 min步行距离(6-minute walk distance,6MWD)、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量表(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MLHFQ)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心绞痛发作时间和发作频率、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odifie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MRC)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血脂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六字诀联合抗阻训练能提高自身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改善心肺功能,降低血脂水平,减轻焦虑情绪,减少心绞痛发作。
文摘目的探究悬吊与传统抗阻训练对关节松弛症青少年运动损伤风险的影响,以期找出一种能够有效降低关节松弛症青少年运动损伤风险的科学运动干预方式。方法于2018—2021年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招募60例关节松弛症青少年进行前瞻性研究,分别通过悬吊训练和传统抗阻训练对其进行为期12周的运动干预训练。其中传统抗阻训练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13~19岁,平均(17.13±1.20)岁。悬吊训练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13~19岁,平均(16.80±1.16)岁。采用功能性动作筛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FMS)测试法评估两种运动干预方式的效果及差异。结果抗阻训练组受试者跨栏、俯卧撑、体旋和总分与干预前比较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深蹲、单跪、肩部柔韧和下肢柔韧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悬吊训练组受试者深蹲、跨栏、单跪、俯卧撑、体旋和总分与干预前比较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肩部柔韧和下肢柔韧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悬吊训练组受试者深蹲、跨栏、单跪、体旋和总分的提高程度优于抗阻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部柔韧、下肢柔韧和俯卧撑改善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吊训练和传统抗阻训练均能降低关节松弛症青少年运动损伤风险,悬吊训练相比于传统抗阻训练更有效。
文摘目的:综述前人研究成果,客观呈现抗阻训练对运动表现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背后的实现通路,为后续抗阻训练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Pub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以“resistance training”“sports performance”“mechanism of action”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对检索出文献中不符合的内容以及重复发表的文献进行剔除,最后共获得有效参考文献47篇。结果:(1)抗阻训练使受试者力量、速度、耐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而注意力以及执行功能则略有改善。(2)抗阻训练创新点在于如何控制训练的强度及容量,从训练效益方面来说,通常训练强度与量度成反比。(3)抗阻训练所带来的适应性及其所涉及的生物学机制包括了肌蛋白浓度变化以及蛋白结合通路改变;脑波增强、运动神经元更加活跃;睾酮/皮质醇浓度变化。结论:抗阻训练对运动表现所带来的影响利大于弊,但过激的训练负荷可能也会带来一定的伤病隐患,因此在针对不同训练群体时,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以较小的幅度增加负荷的重量以刺激机体更快地适应,促进后续运动表现得到更好、更快地提升。
文摘目的:通过收集血流限制训练法联合抗阻训练的相关文献,依照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范式,分析血流限制训练法联合抗阻训练与抗阻训练对运动者肌肉相关指标和专项能力的不同影响,旨在为运动者在训练实践中运用血流限制训练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检索中外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和SPORTDiscus),应用血流限制训练法联合抗阻训练对对象为运动者中大学生运动者肢体围度、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和专项运动能力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起止时间为2000-01-01/2023-10-12。至少2名研究者采用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4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数据合并、亚组分析、绘制森林图和敏感性分析,绘制漏斗图并进行发表偏倚评价和敏感性分析。评价指标为肢体围度、肌肉厚度、肌肉力量和专项能力等,对不同专项运动能力进行亚组分析。结果:①共纳入18项随机对照试验,共403例受试者,根据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纳入文献中文献质量为A级的有16篇,B级有2篇。②将血流限制训练法联合抗阻训练与抗阻训练之间的效果进行对比,在肢体围度方面,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SMD=0.03,95%CI:-0.16-0.21,P=0.78);在肌肉厚度方面(SMD=0.14,95%CI:0.01-0.27,P=0.03)及肌肉力量方面(SMD=0.37,95%CI:0.14-0.60,P=0.001)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③对专项能力指标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距离指标的分析结果存在高异质性(I2=73%),时间指标的分析结果存在高异质性(I2=55%),分析可能原因是各研究的测试方法及评估指标意义的不同导致;功率指标的分析结果显示无异质性(I2=0%);血流限制训练法联合抗阻训练对距离指标具有显著影响(P<0.01)。④合并效应结果显示,血流限制训练法联合抗阻训练比较抗阻训练对于专项能力的影响(P=0.41),提示不同训练方法对于专项能力不存在显著性影响。结论:①两种训练方法均能够促进大学生运动者的肌肉厚度、肌肉力量和专项能力,血流限制训练法联合抗阻训练相较于抗阻训练在促进运动员肌肉厚度、肌肉力量和部分专项能力方面具有显著性效果。因此,可以在专项训练之中科学合理地融合血流限制训练法,以差异性的生理刺激综合作用于肌肉,以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②然而,由于纳入的研究数量较少,以及其他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今后需要纳入更多的高质量、多项目类型和性别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
文摘目的:比较不同姿势颈部抗阻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chronic non-specific neck pain,CNSNP)的干预效果,为CNSNP探寻一种更高效的运动疗法。方法:51例CNSNP患者(年龄41.0±5.0岁)随机分为3组:俯卧姿颈部抗阻训练组(A组,n=17)、坐姿颈部抗阻训练组(B组,n=17)和俯卧姿对照组(C组,n=17)。测试指标包括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颅颈角(craniocervical angle,CVA)、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均方根振幅(root mean square,RMS)。所有指标均在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进行测量。结果:A组的干预效果优于B组和C组。A组的颈部疼痛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颅颈角(CVA)、颈椎屈曲活动度(ROM)、颈椎伸展活动度(ROM)、RMS(斜方肌上束,屈曲;胸锁乳突肌,静息;胸锁乳突肌,伸展)较B组和C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A组的RMS(斜方肌上束,静息)较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较C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俯卧姿颈部抗阻训练能更有效地降低颈部肌肉的VAS和RMS,增加颈部ROM和C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