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P-选择素功能域单抗体外抗黏附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周同 王锋 +3 位作者 孙桂芝 张玉梅 张冬青 陈楠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7期514-517,523,共5页
目的 观察针对P-选择素的抗P-选择素lectin-EGF功能域单抗(PsL-EGFmAb)体外抗黏附功能。方法 常规培养或制备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中性粒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并对ECV-304和HK2细胞行炎症因子TNF-α刺激,然后观察和比... 目的 观察针对P-选择素的抗P-选择素lectin-EGF功能域单抗(PsL-EGFmAb)体外抗黏附功能。方法 常规培养或制备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中性粒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并对ECV-304和HK2细胞行炎症因子TNF-α刺激,然后观察和比较经PsL-EGFmAb和抗P-选择素全长单抗以及配体拈抗剂N-去硫酸肝素处理前后,中性粒细胞与ECV-304细胞黏附变化,以及HK2细胞的黏附分子(P-选择素)和共刺激分子(CD80)表达情况。结果 经PsL-EGFmAb等三种药物处理后,中性粒细胞与受刺激ECV-304细胞黏附量随药物浓度均下降,受刺激后HK2细胞的P-选择素表达及CD80mRNA转录水平也均受到抑制,其中尤以PsL-EGFmAb抗黏附抑制效应更明显。结论 抗P-选择素功能域单抗较其他两种药物更具体外抗黏附靶向抑制效应,为进一步研究针对P-选择索抗黏附作用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选择素 抗黏附作用 细胞黏附 HK2细胞 抑制效应
下载PDF
金属基橡塑模具抗黏附表面制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孟建兵 董小娟 +1 位作者 黄雪梅 尹占民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173-181,共9页
如何降低橡塑模具与制品间的黏附力、构建具有抗黏附性能的表面是橡塑模具行业的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之一。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模具抗黏附性能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了综合评述,从表面粗糙度、表面功能层和表面微观结构等角度阐述了模具抗... 如何降低橡塑模具与制品间的黏附力、构建具有抗黏附性能的表面是橡塑模具行业的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之一。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模具抗黏附性能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了综合评述,从表面粗糙度、表面功能层和表面微观结构等角度阐述了模具抗黏附表面制备的发展历程。重点讨论了激光/等离子体刻蚀法、阳极氧化法、电化学沉积法、化学/电化学腐蚀法、物理/化学沉积法、模板法、复合法等抗黏附表面制备的方法,同时对当前金属基体上制备抗黏附表面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塑模具 抗黏附表面 低润湿性 接触角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迁移在肾小管间质炎症中作用及抗黏附干预调节 被引量:2
3
作者 蔡敏超 邹杰 周同 《细胞生物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3期312-316,共5页
损伤因素刺激下产生的肾间质炎细胞浸润及肾小管间质炎症免疫反应,是导致和促进肾小管间质早期损伤、病变以及纤维化形成的重要原因。已证明炎症状态下的树突状细胞(DC)肾内迁移及其启动的炎症免疫反应与肾小管间质损害密切相关,既是导... 损伤因素刺激下产生的肾间质炎细胞浸润及肾小管间质炎症免疫反应,是导致和促进肾小管间质早期损伤、病变以及纤维化形成的重要原因。已证明炎症状态下的树突状细胞(DC)肾内迁移及其启动的炎症免疫反应与肾小管间质损害密切相关,既是导致肾间质纤维化形成的重要病理基础,也是肾脏局部免疫病理机制中的关键因素。鉴于选择素等黏附分子介导参与了DC肾内迁移及炎症免疫反应,而针对此的抗黏附调节已取得良好的干预效果,故可能不失为一个新的肾小管间质损伤及纤维化的防治途径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黏附迁移 肾间质纤维化 抗黏附治疗
下载PDF
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后黏附分子与树突状细胞表达分布及抗黏附干预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周同 孙桂芝 +6 位作者 张玉梅 吴开胤 李晓 张冬青 陈玉英 胡庆沈 陈楠 《中国微循环》 2003年第6期337-340,共4页
目的探讨黏附分子与树突状细胞 (DC)在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后肾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 ,以及抗P -选择素单抗的抗黏附调抑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 (UUO)模型 ,随机将大鼠分为手术组 (n=18)和抗P -选择素单抗治疗组 (n=18) ,按不... 目的探讨黏附分子与树突状细胞 (DC)在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后肾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 ,以及抗P -选择素单抗的抗黏附调抑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 (UUO)模型 ,随机将大鼠分为手术组 (n=18)和抗P -选择素单抗治疗组 (n=18) ,按不同梗阻时间 (1、3、7d)再分为3组 ,另设假手术组 (n=6)作为对照。分别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和免疫双染与荧光图像分析法 ,观察P -选择素、ICAM -1及DC在肾组织中表达和分布变化。结果大鼠UUO第1d起即见P -选择素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在肾小管间质中表达上调 ,伴随CD1a+ CD80+ DC在以肾间质为主部位的浸润。第3dP -选择素明显表达 ,ICAM -1以肾血管为主表达上调 ,且CD1a+ CD80+ DC显著增多。至第7dP -选择素表达遂下调 ,ICAM -1表达明显增强 ,而CD1a+ CD80+ DC在肾间质分布聚集达峰。经抗P -选择素单抗处理后 ,大鼠肾组织P -选择素、ICAM -1表达受到抑制 ,CD1a+ CD80+ DC分布聚集减少 ,且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减轻。结论P-选择素等黏附分子介导树突状细胞迁移聚集 ,可能参与了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早期病理损伤过程 ,抗P -选择素单抗对此具有抗黏附调抑和肾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选择素 ICAM-1 树突状细胞 肾间质纤维化 抗黏附治疗
下载PDF
抗黏附剂在细菌感染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陈薇 曹阳 《山东医药》 CAS 2019年第21期100-103,共4页
细菌感染最重要的阶段是其对宿主细胞的黏附,能够干扰细菌黏附宿主组织或在感染早期将其从组织中分离出来的新技术或方法是很好的治疗策略。糖类宿主受体和黏附素类似物可导致细菌与宿主受体之间的黏附作用减少;抗细菌黏附抗体与疫苗的... 细菌感染最重要的阶段是其对宿主细胞的黏附,能够干扰细菌黏附宿主组织或在感染早期将其从组织中分离出来的新技术或方法是很好的治疗策略。糖类宿主受体和黏附素类似物可导致细菌与宿主受体之间的黏附作用减少;抗细菌黏附抗体与疫苗的使用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抗黏附手段,可诱导宿主对病原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通过多种机制实现抗黏附作用;黏附和宿主受体抑制剂尤其是肽类抑制剂可阻断细菌或病毒颗粒与宿主细胞的结合及融合;亚致死浓度的抗生素可减少多种细菌的表面黏附;饮食中的某些成分也具有抗细菌黏附作用;益生菌可以防止病原体达到致病所需的临界密度,减少病原菌与宿主细胞的结合;其他抗黏附制剂如有机硅烷纳米颗粒、含有介孔纳米炭颗粒的新型聚醚砜超滤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黏附疗法 感染性疾病 细菌感染 黏附
下载PDF
抗黏附治疗对大鼠急性肾损伤中树突状细胞迁移聚集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周同 孙桂芝 +6 位作者 张玉梅 吴开胤 李晓 张冬青 陈玉英 胡庆沈 陈楠 《中国微循环》 2003年第5期273-276,共4页
目的 探讨黏附分子P-选择素、ICAM-1及树突状细胞(DC)在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以及抗P-选择素单抗的抗黏附抑制及其防治效果。方法 建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P-选择素单抗治疗组(n=20)和非治疗组(n=20)。按不同再灌... 目的 探讨黏附分子P-选择素、ICAM-1及树突状细胞(DC)在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以及抗P-选择素单抗的抗黏附抑制及其防治效果。方法 建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P-选择素单抗治疗组(n=20)和非治疗组(n=20)。按不同再灌注时间(1,3,6和24h)再分为4组,另设假手术组(n=5)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和免疫双染与荧光图像分析法,分别观察大鼠肾组织中P-选择素、ICAM-1表达及CD1a^+CD80^+DC分布变化;同时观察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细胞凋亡等改变。结果 ①缺血再灌注1h起,P-选择素即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于肾内广泛高表达,至24h仍维持一定量水平;ICAM-1于缺血再灌注6h起持续以肾血管为主表达上调和明显增强。②CD1a^+CD80^+DC自再灌注1h起以肾小管间质为主分布数量逐渐增多,至24h达峰,并与大鼠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密切相关。③此外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肾组织MDA含量增加,SOD活性下降,出现明显的肾组织细胞凋亡。④经抗P-选择素单抗处理后,大鼠肾组织P-选择素和ICAM-1表达受到抑制,CD1a^+CD80^+DC分布及数量减少,MDA含量降低和SOD活性上升,细胞凋亡减少,以及肾组织病理损伤和肾功能也相应减轻和改善。结论 本研究提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附分子 树突状细胞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抗黏附
下载PDF
抗黏附药物对结肠癌术后肝转移的干预作用
7
作者 苗青旺 田伟 王新瑞 《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 CAS 2009年第4期336-337,共2页
关键词 术后肝转移 抗黏附药物 干预作用 结肠癌 直肠癌转移 化疗预防 药物预防 术后早期
下载PDF
EDTA对变异链球菌生长抑制和抗黏附作用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剑 李晓眠 江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3293-3296,共4页
目的研究化学螯合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变异链球菌的生长抑制和抗黏附作用。方法采用试管液体稀释法测定EDTA对变异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试管贴壁实验测定EDTA对变异链球菌的黏附抑制效应作扫描电镜拍摄。结果EDTA对变异链... 目的研究化学螯合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变异链球菌的生长抑制和抗黏附作用。方法采用试管液体稀释法测定EDTA对变异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试管贴壁实验测定EDTA对变异链球菌的黏附抑制效应作扫描电镜拍摄。结果EDTA对变异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50mg/mL。0.01%EDTA组~0.000625%EDTA组对变异链球菌在玻璃表面的黏附抑制率分别为12.06%、11.10%、8.64%、5.12%和4.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DTA对变异链球菌具有抑菌和抗黏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胺四乙酸 变异链球菌 抑菌 抗黏附
下载PDF
化工设备用氟基抗黏附涂层的研制
9
作者 施威 陈晔 《电镀与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4-37,共4页
以三氟氯乙烯-乙烯基醚共聚物为基料,以四氟微粉为填料,并辅以硅烷偶联剂及其他助剂制备用于化工设备表面的抗黏附涂料。喷涂后所得涂层的表面能为12.59mJ/m2,接触角达到144°,与底材的附着力达到1级,硬度为3H。现场试验中6个月内... 以三氟氯乙烯-乙烯基醚共聚物为基料,以四氟微粉为填料,并辅以硅烷偶联剂及其他助剂制备用于化工设备表面的抗黏附涂料。喷涂后所得涂层的表面能为12.59mJ/m2,接触角达到144°,与底材的附着力达到1级,硬度为3H。现场试验中6个月内黏附率约为10.7%,大大缓解了化工设备表面结垢的问题,延长检修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设备 抗黏附 涂层
下载PDF
两性离子自组装仿生表面的制备、表征及抗黏附性能 被引量:6
10
作者 吴雅露 李光吉 +1 位作者 刘云鸿 陈达杨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484-1491,共8页
设计与合成了磺酸甜菜碱型的两性离子化合物:N,N-二甲基氨甲酸乙酯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磺酸内盐(SiNNS),利用红外光谱(FTIR)和氢核磁共振波谱(1H NMR)对其分子组成与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自组装技术将SiNNS分子构筑在玻璃基材表面,形成了... 设计与合成了磺酸甜菜碱型的两性离子化合物:N,N-二甲基氨甲酸乙酯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磺酸内盐(SiNNS),利用红外光谱(FTIR)和氢核磁共振波谱(1H NMR)对其分子组成与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自组装技术将SiNNS分子构筑在玻璃基材表面,形成了模拟细胞外层膜的仿生表面.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X光电子能谱(XPS)和接触角测量仪对表面的形貌特征、化学组成和润湿性进行了表征.以空白玻璃为对照样品,研究了这一表面的防雾性能和抗细菌黏附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两性离子自组装仿生表面具有超亲水性和水下超疏油特性,其水滴接触角为9.2°,水下油滴接触角接近180°;与对照样品相比,两性离子自组装表面具有优异的防雾性与抗细菌黏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碱型两性离子 自组装 仿生表面 超亲水 细菌黏附
下载PDF
聚胺抗黏附剂在纺织品抗菌整理中的应用
11
作者 M.Oberthür L.M.Koch +5 位作者 J.S.Gutmann L.Homey C.Neyer A.Nickisch-hartfiel 黄明(译) 罗艳(校) 《国际纺织导报》 2018年第2期28-30,54,共4页
尽管抗菌整理剂可赋予纺织品及其他商品良好的抗菌效果,但由于其可能会对公众健康和环境造成影响,而备受环境组织、立法机构和全球消费者关注。因此,采用新型抗菌技术——使用无争议的活性剂(如银盐、铜盐或某些有机杀虫剂),成为纺织企... 尽管抗菌整理剂可赋予纺织品及其他商品良好的抗菌效果,但由于其可能会对公众健康和环境造成影响,而备受环境组织、立法机构和全球消费者关注。因此,采用新型抗菌技术——使用无争议的活性剂(如银盐、铜盐或某些有机杀虫剂),成为纺织企业重要的竞争优势。德国纺织研究中心西北公司(DTNW)与行业合作伙伴的研究项目"聚胺抗黏附剂",开发了一种能有效抑制纺织品上生物附着的蛋白质和细菌的,新型的不含杀虫剂的可行方法,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此外,通过改变聚胺抗黏附剂的组成,也可获得作为非浸出接触杀菌剂的涂层,该涂层可广泛应用于功能性聚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整理 聚胺抗黏附 纺织品 取代度
下载PDF
抗生物黏附材料的构建及在食品领域的应用进展
12
作者 茹义博 董庆利 马悦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7-226,共10页
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广泛存在给食品微生物安全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通过改变食品接触表面的理化性质,削弱与生物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少生物黏附,可有效防控生物被膜的生... 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广泛存在给食品微生物安全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通过改变食品接触表面的理化性质,削弱与生物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少生物黏附,可有效防控生物被膜的生成,保障食品微生物安全。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外抗生物黏附材料的研究进展,首先利用DLVO理论量化生物污染物与材料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将现有的抗生物黏附材料分为“疏水”和“亲水”两类,并总结了各类材料的典型构建方法及其抗生物黏附的内在机制,最后结合抗生物黏附材料在食品领域的应用现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旨在为新型抗生物黏附材料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以期更好地保障食品微生物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黏附 生物被膜 DLVO理论 食品微生物安全
下载PDF
抗细菌黏附氟化SiO_(2)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13
作者 李雪梅 孟海涛 +2 位作者 王照伟 李晓玉 朱泽阳 《棉纺织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54-58,共5页
探讨抗细菌黏附氟化SiO_(2)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性能。以硅酸四乙酯(TEOS)为硅源得到SiO_(2)静电纺丝液,将全氟辛基三甲氧基硅(FAS)掺入纺丝液中,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得抗细菌黏附的氟化SiO_(2)纳米纤维膜。结果表明:氟化SiO_(2)纳米纤维膜... 探讨抗细菌黏附氟化SiO_(2)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性能。以硅酸四乙酯(TEOS)为硅源得到SiO_(2)静电纺丝液,将全氟辛基三甲氧基硅(FAS)掺入纺丝液中,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得抗细菌黏附的氟化SiO_(2)纳米纤维膜。结果表明:氟化SiO_(2)纳米纤维膜具有良好的疏水性,可有效抵御亲水环境中悬浮的细菌细胞,防止其在纤维膜表面黏附。将氟化SiO_(2)纳米纤维膜与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培养24 h,从抗菌平板上发现其具有较为优异的抗菌活性。此外,利用L929细胞在培养24 h和72 h后对其体外细胞毒性进行检测,发现氟化SiO_(2)纳米纤维膜仍保持较低的细胞毒性。认为:抗细菌黏附氟化SiO_(2)纳米纤维膜可进一步拓展抗菌纤维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SiO_(2)纳米纤维膜 菌性能 疏水性能 细菌黏附 菌活性
下载PDF
低溶出抗黏附PVC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4
作者 高宇 王国锋 +2 位作者 丁阳阳 聂路 张恒 《塑料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17,共4页
利用三亚乙基四胺(TETA)对聚氯乙烯(PVC)表面进行胺化处理,利用聚乙二醇(PEG)和环氧氯丙烷(ECH)合成聚乙二醇缩水甘油醚(DGEG),将DGEG接枝于胺化PVC,制备亲水改性PVC-DGEG,分析PVC-DGEG的拉伸性能、光学性能、接触角、溶出性能、抗黏附... 利用三亚乙基四胺(TETA)对聚氯乙烯(PVC)表面进行胺化处理,利用聚乙二醇(PEG)和环氧氯丙烷(ECH)合成聚乙二醇缩水甘油醚(DGEG),将DGEG接枝于胺化PVC,制备亲水改性PVC-DGEG,分析PVC-DGEG的拉伸性能、光学性能、接触角、溶出性能、抗黏附性能。结果表明:当TETA浓度为50%,PVC-NH_(2)具有最佳的外观和胺化效果。当n(PEG)∶n(ECH)=1∶5,DGEG具有最佳的产率和环氧值。与PVC相比,PVC-DGEG的拉伸性能和光学性能没有明显变化,其接触角由97.4°降至57.8°,亲水性能得到改善,紫外吸光度由0.18降至0.05,增塑剂等助剂析出量减少,具有较好的低溶出性。与PVC相比,PVC-DGEG具有优异的抗蛋白质黏附和抗血小板黏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聚乙二醇缩水甘油醚 亲水性 低溶出性能 抗黏附性能
原文传递
黏附分子与树突状细胞在大鼠肝和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及抗黏附干预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周同 孙桂芝 +5 位作者 张玉梅 陈金联 张冬青 陈玉英 胡庆沈 陈楠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15-318,i001,共5页
目的 探讨黏附分子P 选择素、ICAM 1及树突状细胞 (DC)在大鼠肝和肾缺血 再灌注损伤中作用 ,以及抗P 选择素单抗的抗黏附抑制及其防治效果。方法 分别建立肝和肾缺血 再灌流损伤大鼠模型 ,随机分为P 选择素单抗治疗组 (n =2 0 )和非... 目的 探讨黏附分子P 选择素、ICAM 1及树突状细胞 (DC)在大鼠肝和肾缺血 再灌注损伤中作用 ,以及抗P 选择素单抗的抗黏附抑制及其防治效果。方法 分别建立肝和肾缺血 再灌流损伤大鼠模型 ,随机分为P 选择素单抗治疗组 (n =2 0 )和非治疗组 (n =2 0 ) ,按不同再灌注时间 (1,3,6和 2 4h)再分为 4组 ,每组 5只 ,另设两组另设假手术组 (n =5 )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和免疫双染与荧光图像分析法 ,分别观察和比较各组大鼠肝、肾组织P 选择素、ICAM 1表达及DC分布变化。结果  (1)缺血 再灌注 1h起 ,P 选择素即以肝窦内皮细胞或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于肝和肾内广泛高表达 ,至 2 4h仍维持一定水平 ;ICAM 1于缺血 再灌注 6h起持续以肝窦和肾血管为主表达上调和明显增强。 (2 )CD1a+CD80 + DC自再灌注 1h起以肝窦和肾小管间质为主分布数量逐渐增多 ,至 2 4h达峰 ,并与大鼠肝、肾功能密切相关。 (3)经抗P 选择素单抗处理后 ,大鼠肝、肾组织P 选择素和ICAM 1表达受到抑制 ,CD1a+CD80 + DC分布及数量减少 ,组织病理损伤及肝、肾功能也相应减轻和改善。结论 DC可能通过黏附分子尤其P 选择素早期介导的肝、肾组织内迁移聚集 ,参与启动了肝、肾缺血 再灌注时的免疫病理损伤过程 ,而抗P 选择素单抗对此具有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附分子 树突状细胞 大鼠 肝缺血 肾缺血 再灌注损伤 抗黏附治疗
原文传递
猪笼草捕虫笼超滑表面黏附特性测量和抗黏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玉娟 宋小闯 陈云飞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9-264,共6页
利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表征红瓶猪笼草叶笼蜡质滑移区表面微观结构.利用手动悬臂移动法在原子力显微镜(AFM)无针尖探针悬臂上黏附15μm二氧化硅微球模拟单根刚毛与猪笼草蜡质区表面的接触,对新鲜蜡质区表面黏附力和摩擦力在干燥... 利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表征红瓶猪笼草叶笼蜡质滑移区表面微观结构.利用手动悬臂移动法在原子力显微镜(AFM)无针尖探针悬臂上黏附15μm二氧化硅微球模拟单根刚毛与猪笼草蜡质区表面的接触,对新鲜蜡质区表面黏附力和摩擦力在干燥空气环境和不同湿度条件的空气环境中做定量测试,并以光滑玻璃和热氯仿处理后的猪笼草表面作为参照.研究结果表明:猪笼草蜡质滑移区表面三维片状蜡质晶体是导致昆虫在植物表面打滑的主要原因,该结构能有效减小微球(或刚毛)与相应接触面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微球(或刚毛)的黏附力和摩擦力.猪笼草蜡质滑移区表面三维片状蜡质晶体能有效排除接触区附近的水蒸气,保证了猪笼草蜡质滑移区在不同的湿度条件下均能保持高效抗黏稳定性.猪笼草蜡质滑移区表面的微构筑模式为微纳机电系统中抗黏附设计提供了绝佳的仿生学模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笼草 蜡质区 抗黏附 稳定性
下载PDF
抗黏附药物对结肠癌术后肝转移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玺华 韩建立 鲍民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6期409-411,共3页
目的 观察抗黏附药物丹参、蛇毒对结肠癌术后肝转移的影响。方法 选用24只Balbc/c裸鼠,用保脾法建立人结肠癌裸鼠肝转移模型,随机分为4组,分别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4ml(对照组)、丹参0.7 ml(丹参组)、蛇毒(3.125×10^(-2))U(蛇毒组... 目的 观察抗黏附药物丹参、蛇毒对结肠癌术后肝转移的影响。方法 选用24只Balbc/c裸鼠,用保脾法建立人结肠癌裸鼠肝转移模型,随机分为4组,分别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4ml(对照组)、丹参0.7 ml(丹参组)、蛇毒(3.125×10^(-2))U(蛇毒组)、丹参0.7 ml加蛇毒(3.125×10^(-2))U(丹参加蛇毒组);比较各组原位移植瘤生长及肝转移发生情况,肝表面转移癌结节数与结节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关系。结果 实验各组均有脾内原位移植瘤生长,24只裸鼠均存活。对照组和丹参加蛇毒组各有5只裸鼠发生肝转移,丹参组和蛇毒组各有4只裸鼠发生肝转移。各组间肝转移结节数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7);对照组高于丹参组(P=0.018)和蛇毒组(P=0.018)及丹参加蛇毒组(P=0.008)。平均肝转移癌结节数与癌细胞表面ICAM=1的表达呈直线正相关(r=0.657,P<0.05)。结论 抗黏附药物可减少肝转移结节数目,有效干预实验性结肠癌的转移,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癌细胞表面ICAM-1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黏附药物 结肠癌 肝转移 手术 肿瘤 蛇毒
原文传递
聚甲基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表面水蛭素修饰及抗黏附 被引量:1
18
作者 郑志雯 焦燕 +1 位作者 任力 王迎军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03-609,共7页
为了改善人工晶状体(IOL)对蛋白质、细胞的抗黏附能力,防止IOL出现浑浊,本实验利用氨等离子体改性技术使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IOL表面氨基化,在此基础上修饰抗凝药物水蛭素.通过静态接触角、X射线光电子能谱、石英晶体微天平、细胞黏... 为了改善人工晶状体(IOL)对蛋白质、细胞的抗黏附能力,防止IOL出现浑浊,本实验利用氨等离子体改性技术使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IOL表面氨基化,在此基础上修饰抗凝药物水蛭素.通过静态接触角、X射线光电子能谱、石英晶体微天平、细胞黏附及增殖测试等对IOL的表面物化性质及细胞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蛭素修饰后IOL表面亲水性提高,抗纤连蛋白的黏附和抗晶状体上皮细胞的黏附能力均增强,细胞增殖大量减少,有望减轻晶状体增殖膜的生成,防止IOL发生浑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酯 人工晶状体 氨等离子体 水蛭素 抗黏附
原文传递
UV光引发表面接枝两性离子水凝胶层的制备及抗细菌黏附性能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云鸿 李光吉 +2 位作者 罗熙雯 彭新艳 王立莹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27-1535,共9页
采用聚合和交联的SiO2有机/无机杂化溶胶作为基材,通过与两性离子单体层之间的过渡层,在紫外光作用下引发杂化溶胶和两性离子单体溶液中的双键反应,使生成的杂化层在基材和表面的两性离子聚合物之间形成辅助性黏接作用,从而在基材表面... 采用聚合和交联的SiO2有机/无机杂化溶胶作为基材,通过与两性离子单体层之间的过渡层,在紫外光作用下引发杂化溶胶和两性离子单体溶液中的双键反应,使生成的杂化层在基材和表面的两性离子聚合物之间形成辅助性黏接作用,从而在基材表面构筑两性离子水凝胶层.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接触角测试等方法对所制备的两性离子水凝胶层和杂化层的表面进行了表征.以空白玻璃片为对照样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试验菌,研究了用两性离子凝胶层修饰的玻璃表面的抗细菌黏附性能.结果表明,在SiO2杂化过渡层中引入线型—Si—(CH2)2—O—链段可有效提高杂化过渡层对基材的附着力,并改善其柔韧性.与对照样品相比,用两性离子凝胶层修饰的玻璃表面具有优异的抗菌黏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离子水凝胶 溶胶-凝胶法 紫外光引发 有机 无机杂化溶胶 黏附性能
下载PDF
抗菌抗细菌黏附材料表面构筑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潮韦 余文华 +1 位作者 陈之善 林璟 《当代化工研究》 2022年第8期64-66,共3页
细菌在材料表面的黏附对化工、材料、医疗、食品、船舶等领域的材料及设备造成微生物腐蚀或人体的传播危害,抗菌抗细菌黏附表面构筑技术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抗菌表面、抗细菌黏附表面、抗菌协同抗黏附表面、环境响应... 细菌在材料表面的黏附对化工、材料、医疗、食品、船舶等领域的材料及设备造成微生物腐蚀或人体的传播危害,抗菌抗细菌黏附表面构筑技术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抗菌表面、抗细菌黏附表面、抗菌协同抗黏附表面、环境响应型智能抗菌抗黏附表面构筑的技术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抗菌抗细菌黏附材料表面构筑技术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抗黏附 智能表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