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代折俸制度对江南地区书画鉴藏的影响
1
作者 冯韬 《创意设计源》 2022年第3期10-14,共5页
明代折俸制度使宫廷库藏书画由内府流散至民间,并逐渐成为江南士族的私家收藏,进而对当时的书画市场和鉴藏趋势产生较大影响。通过解读明代折俸制度的相关文献,剖析部分宫廷库藏书画在江南士族之间流通的具体案例,试图还原明代折俸制度... 明代折俸制度使宫廷库藏书画由内府流散至民间,并逐渐成为江南士族的私家收藏,进而对当时的书画市场和鉴藏趋势产生较大影响。通过解读明代折俸制度的相关文献,剖析部分宫廷库藏书画在江南士族之间流通的具体案例,试图还原明代折俸制度下,江南地区书画鉴藏的基本生态,并以此揭示明代书画折俸制度在中国美术鉴藏史上的特殊作用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折俸制度 江南地区 书画鉴藏
下载PDF
明嘉靖、万历年间书画收藏另类的艺术生态
2
作者 朱英强 《收藏与投资》 2021年第8期70-73,共4页
明嘉靖、万历两代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重要的转捩期,社会各阶层的文化风气均发生了变动,上层士绅与估客商人之间的畛域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消费性质趋同,时尚观念趋于一致。此外,作为文化象征的法书名画由明内府大批流入艺术品市场,倒卖... 明嘉靖、万历两代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重要的转捩期,社会各阶层的文化风气均发生了变动,上层士绅与估客商人之间的畛域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消费性质趋同,时尚观念趋于一致。此外,作为文化象征的法书名画由明内府大批流入艺术品市场,倒卖购藏者中既有收藏宏富的王孙权贵和富商大贾,亦有普通的货郎乡绅和地方名流。其收藏的方式和途径五花八门,过程心态各有不同。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意识的出现又使书画收藏者的心态、手法呈现出一定的特性和多样化,其中有些历史现象或许能为当今的书画收藏带来深刻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靖、万历年间 折俸 雅贿 作伪 书画收藏
下载PDF
略论明代官俸
3
作者 张仁忠 《北大史学》 1993年第1期183-199,278-279,共19页
简略考察明朝一代的官俸状况,提出明代官俸经历了官俸支米、官俸折钞、官俸折银三大阶段,具体剖析各个时期官俸的结构、数量,揭示有明一代官俸薄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 品官 杂职官 大明会典 明初 正六品 折俸 一品
原文传递
从财政角度看明代胡椒及其海内外贸易
4
作者 刘婷玉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2-79,共18页
胡椒作为海外贸易商品输入中国历史悠久,但真正使其改变了奢侈品身份,成为“百姓生活日用之物”却是在明代。本文主要讨论胡椒在有明一代海内外贸易经历的由朝贡向私人海外贸易转变的历程。明初在实物财政秩序框架下,将胡椒作为重要的... 胡椒作为海外贸易商品输入中国历史悠久,但真正使其改变了奢侈品身份,成为“百姓生活日用之物”却是在明代。本文主要讨论胡椒在有明一代海内外贸易经历的由朝贡向私人海外贸易转变的历程。明初在实物财政秩序框架下,将胡椒作为重要的财政支付手段,从明初开始以胡椒折俸支付两京官员和卫所军士,形成了一个深度、广度都超越前代的胡椒消费市场。这一市场的形成使两广沿海官员对胡椒之利倚赖甚重,促使其采取更为宽松的对待海外贸易的态度。而各级官员权贵对胡椒私贩成风,更是助长了明中后期以胡椒为大宗商品的私人海外贸易的兴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椒 实物财政 折俸 明代海外贸易
原文传递
吴晗谈历史上的贪污与整治
5
作者 吴晗 《月读》 2016年第2期60-63,共4页
古语说:"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是历代相传的名言,颠扑不破的真理。其实,征之于过去的史实,这句话还可引伸为:"内政修明而有敌国外患者国必不亡!""内政不修而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内政不修的涵义极广,举实例说明之,如政出多... 古语说:"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是历代相传的名言,颠扑不破的真理。其实,征之于过去的史实,这句话还可引伸为:"内政修明而有敌国外患者国必不亡!""内政不修而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内政不修的涵义极广,举实例说明之,如政出多门,机构庞冗,横征暴敛,法令滋彰,宠佞用事,民困无告,货币紊乱,盗贼横行,水旱为灾等等都是,而最普遍最传统的一个现象是贪污。这现象是"一以贯之",上述种种实例都和它有母子关系;也可以说贪污是因,这些实例是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晗 母子关系 明初 一唱三叹 折俸 茶汤钱 职田 消费性 下僚
原文传递
郑和下西洋的经济账
6
作者 江寒秋 《齐鲁周刊》 2017年第33期54-56,共3页
一提起郑和下西洋,人们首先想到的常常是"四海宾服"和"厚往薄来"。时至今日,国内对郑和下西洋的主流定性也大多停留在"入不敷出的政治宣传"上。虽说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显而易见,但对下西洋"劳民伤财"的评价则主要基于明代官员... 一提起郑和下西洋,人们首先想到的常常是"四海宾服"和"厚往薄来"。时至今日,国内对郑和下西洋的主流定性也大多停留在"入不敷出的政治宣传"上。虽说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显而易见,但对下西洋"劳民伤财"的评价则主要基于明代官员,尤其是刘大夏的言论:"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大夏 厚往薄来 政治目的 折俸 明宣宗 洪武年间 明会典 瀛涯胜览 三保 明太祖朱元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