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高压麻粒岩特征、形成机制及折返过程 被引量:18
1
作者 孙志明 郑来林 +4 位作者 耿全如 李生 廖光宇 石文礼 张东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2-29,共8页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一带断续分布的直白高压麻粒岩,是一套相当于下地壳根带深度形成的高压麻粒岩相岩石。该麻粒岩相地体归属印度大陆东北端,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麻粒岩相岩石之一,其变质作用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之间碰撞过程中发生的陆内...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一带断续分布的直白高压麻粒岩,是一套相当于下地壳根带深度形成的高压麻粒岩相岩石。该麻粒岩相地体归属印度大陆东北端,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麻粒岩相岩石之一,其变质作用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之间碰撞过程中发生的陆内俯冲作用有关。对于高压麻粒岩的形成机制及折返过程一直是人们研究和观注的焦点。本文在1∶25万墨脱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依据高压麻粒岩相岩石出露的大地构造背景,讨论了与之有关的若干问题,并提出适合该区的高压麻粒岩的形成机制和折返过程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高压麻粒岩 形成机制 折返过程 西藏
下载PDF
柴北缘超高压地体折返过程中地壳深熔的岩石学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于胜尧 张建新 +5 位作者 李三忠 彭银彪 李云帅 吕沛 姚勇 李卓凡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130-3140,共11页
宏观、微观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表明,柴北缘锡铁山和绿梁山单元富含斜长石的浅色体和富含钾长石的浅色体是超高压地体折返过程中榴辉岩和片麻岩部分熔融的产物。阴极发光图像显示富含斜长石的浅色体中锆石具有明显的核-边双层... 宏观、微观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表明,柴北缘锡铁山和绿梁山单元富含斜长石的浅色体和富含钾长石的浅色体是超高压地体折返过程中榴辉岩和片麻岩部分熔融的产物。阴极发光图像显示富含斜长石的浅色体中锆石具有明显的核-边双层结构,锆石核部无明显分带特征,并呈现出重稀土平坦和无Eu异常的稀土配分模式,~450Ma的年龄结果与区域上榴辉岩峰期变质时代一致;发光较弱的锆石边部具不明显的环带结构和较低的Th/U比值,~426Ma年龄结果代表了熔体的结晶时代。富含钾长石的浅色体中的锆石U-Pb定年结果记录的~910Ma、~450Ma和~426Ma三组年龄分别代表了片麻岩原岩结晶时代、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时代和熔体结晶时代。富含斜长石的浅色体具有高SiO2、Al2O3、CaO、Na2O、Sr和LREE,而低MgO、FeOT、K2O、Y、Yb和HREE的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而富含钾长石的浅色体具有高的SiO2、Al2O3和K2O+Na2O,而较低的CaO、MgO、REE的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黝帘石和少量的多硅白云母的脱水分解是触发超高压榴辉岩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富含斜长石的浅色体的主要机制;而多硅白云母的脱水分解则是触发超高压片麻岩部分熔融形成富含钾长石浅色体的主要机制。这些浅色体显著的促进了柴北缘超高压地体的快速折返,并对大陆俯冲隧道中的元素迁移和壳-幔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地壳深熔 折返过程 岩石学
下载PDF
大别—苏鲁超高压地体折返过程中岩石组合演化的地球化学约束 被引量:9
3
作者 杨启军 钟增球 周汉文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1-249,共9页
大别—苏鲁超高压地体现今的岩石组合是超高压变质岩石经历快速折返过程中各种地质作用叠加改造的最终产物 ,其中拆沉、底侵、构造体制转换是改造的动力 ;退变质作用、构造置换、深熔作用是改造的主要方式 .超高压地体的主要岩石组合有... 大别—苏鲁超高压地体现今的岩石组合是超高压变质岩石经历快速折返过程中各种地质作用叠加改造的最终产物 ,其中拆沉、底侵、构造体制转换是改造的动力 ;退变质作用、构造置换、深熔作用是改造的主要方式 .超高压地体的主要岩石组合有榴辉岩、大理岩、硬玉石英岩、斜长角闪岩、片麻岩和面理化花岗岩 .地质、常量、微量、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斜长角闪岩是榴辉岩退变的产物 ,片麻岩、面理化花岗岩是榴辉岩退变的斜长角闪岩递进深熔的产物 ,即退变榴辉岩折返到中下地壳 ,初次熔融产生相当于片麻岩成分的半原地英云闪长质-花岗闪长质 -花岗质岩浆 ,片麻岩再次熔融产生成分相当于面理化花岗岩的A型花岗岩岩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苏鲁超高压地体 折返过程 岩石组合 榴辉岩 大理岩 硬玉石英岩 片麻岩 斜长角闪岩 地质作用 退变质作用 地球化学
下载PDF
北秦岭榴辉岩一种可能的折返过程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涛 胡能高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96-96,共1页
北秦岭榴辉岩一种可能的折返过程王涛,胡能高(西安地质学院资源与材料工程系西安710054)80年代以来,榴辉岩高压、超高压岩石的发现和研究迫使人们对板块边缘的地质过程及构造作用要进行重新认识,最为困惑的是其折返机制,... 北秦岭榴辉岩一种可能的折返过程王涛,胡能高(西安地质学院资源与材料工程系西安710054)80年代以来,榴辉岩高压、超高压岩石的发现和研究迫使人们对板块边缘的地质过程及构造作用要进行重新认识,最为困惑的是其折返机制,即这些在地完四五十公里至上百公里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秦岭 榴辉岩 折返过程
下载PDF
大陆板块俯冲和折返过程中的流体活动:稳定同位素证据
5
作者 郑永飞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9期94-97,共4页
对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矿物稳定同位素的系统研究发现,超高压变质过程中存在少量含水流体,但是流体的活动性很小,在不同岩相界面之间缺乏明显的流体渗透;超高压榴辉岩中的石英脉是蜂期变质后含水矿物降压分解和羟基出溶引... 对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矿物稳定同位素的系统研究发现,超高压变质过程中存在少量含水流体,但是流体的活动性很小,在不同岩相界面之间缺乏明显的流体渗透;超高压榴辉岩中的石英脉是蜂期变质后含水矿物降压分解和羟基出溶引起的流体流动结果,不是板块俯冲过程中进变质作用的产物;超高压变质岩经历了广泛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退变质流体主要来源于板块折返过程中超高压矿物中溶解羟基的降压出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 流体活动 结构羟基 稳定同位素 板块俯冲 折返过程 超高压变质岩 大别-苏鲁造山带 退变质作用 证据
下载PDF
俯冲带榴辉岩的变形作用及其对恢复俯冲-折返过程的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曹毅 宋述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646-1653,共8页
榴辉岩是大洋和大陆俯冲带的重要岩石类型,在研究俯冲带的形成过程、热结构、壳幔相互作用等方面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天然和实验样品中石榴子石、绿辉石等矿物的变形特征、变形机制、变形影响因素等的综合分析,系统总结了高压变质带中榴... 榴辉岩是大洋和大陆俯冲带的重要岩石类型,在研究俯冲带的形成过程、热结构、壳幔相互作用等方面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天然和实验样品中石榴子石、绿辉石等矿物的变形特征、变形机制、变形影响因素等的综合分析,系统总结了高压变质带中榴辉岩矿物显微和超微变形研究的进展,探讨了榴辉岩的变形特征对恢复俯冲与折返过程的意义及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变形 组构 折返过程
下载PDF
辽东半岛辽河群变泥质岩变质变形研究:对古元古代造山作用及折返过程的启示 被引量:3
7
作者 文飞 田忠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19-635,共17页
前寒武纪造山带解析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点。胶-辽-吉造山带作为华北克拉通最具代表性的造山带之一,是研究前寒武纪造山过程和物质折返的理想场所。本文以辽东半岛辽河群为研究对象,以变质变形为研究手段,系统解析胶-辽-吉造山带的造山... 前寒武纪造山带解析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点。胶-辽-吉造山带作为华北克拉通最具代表性的造山带之一,是研究前寒武纪造山过程和物质折返的理想场所。本文以辽东半岛辽河群为研究对象,以变质变形为研究手段,系统解析胶-辽-吉造山带的造山及折返过程。含夕线石榴黑云片麻岩(样品18TZH49)位于造山带核心部分,其岩相学观察和相平衡模拟表明,其峰期和峰后变质阶段矿物组合分别为Sil+Grt+Pl+Bi+Qz+Ilm+Melt和St+Grt+Pl+Bi+Chl+Qz+Ilm,变质温压条件为720~780℃/5.9~6.9kbar和540~565℃/3~4.1kbar,从峰期到峰后记录了一个降温降压的顺时针P-T演化轨迹。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其退变质年龄为1851Ma。结合南、北辽河群其他变泥质岩研究工作,提出造山带北部北辽河群泥质岩经历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以典型的巴罗式变质带为特征;造山带南部南辽河群经历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变质作用,退变质特征明显。从构造角度来说,北辽河群受向北逆冲推覆构造影响,显示向龙岗基底的运动学特征;造山带核心部位的南、北辽河群直立褶皱发育,指示地壳强烈收缩过程;南辽河群受向南逆冲推覆构造影响,显示向南侧狼林陆块的运动学特征。变质变形及年代学共同指示,辽河群经历1.95~1.90Ga造山作用,构造增厚作用使不同类型岩石相互叠置并发生不同程度变质作用。随后,~1.85Ga发生造山后伸展作用,不同变质等级岩片剥露于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造山带 辽河群 造山作用 折返过程 变质变形作用
下载PDF
晚期折返过程含石墨流体包裹体及其意义:以印度两个不同地体为例
8
作者 M.K.Panigrahi S.Gupta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3-64,共12页
Archean greenstone belts and Proterozoic granulite mobile belts are products of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tectonic processes that culminated in different levels of crustal incision.The present study focuses on graphite-... Archean greenstone belts and Proterozoic granulite mobile belts are products of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tectonic processes that culminated in different levels of crustal incision.The present study focuses on graphite-bearing fluid inclusions from two such terrains in India,the Angul domain of Eastern Ghats Mobile Belt and Hutti-Maski schist belt of the eastern Dharwar greenstone-granite belt.In beth cases,a high population of such inclusions within the fluid inclusion assemblage rules out the possibility of graphite being a captive phase,and instead confirms that it was deposited by the fluid within the inclusion cavity.Graphite is usually observed to be occurring with either pure water or a pure carbonic( CO_2 only)liquid,or with a CH_4 dominated carbonic liquid without vapor at room temperature.Graphite precipitation in inclusions is brought about by reaction of the CO2 and CH4 trapped as a homogeneous fluid to give rise to H_2O and C(graphite).Molar volume calculations for the CO_2-CH_4 mixture assuming an appropriate PVTX relationship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volume with decreasing pressure at a given temperature.The reaction producing graphite and H_2O from CH_4 and CO_2 involves substantial volume reduction,and hence would be favored when the rock undergoes rapid exhumation.Graphite-beating inclusions in quartz in a late-stage leucosome from migmatites in the Angul domain of the EGMB are accompanied by other fluid inclusion evidence for isothermal decompression.In the Hutti-Maski schist belt of the eastern Dharwar Craton,graphite-bearing inclusions occur in structurally controlled quartz veins(often auriferous)within metamorphosed mafic volcanics(schists and amphibolites).The Raman spectra indicate that graphites in fluid inclusions from the Hutti-Maski schist belt have both ordered(O)and the disordered(D)peaks,whereas those from the Angul area of EGMB lack the disordered(D)peaks, with both having perfectly symmetrical‘S’peak.This implies that in both belts,exhumation from the burial depth maxima was a rapid process.However,the Hutti-Maski schist belt experienced a lower amount of uplift than the Angul domain,where the driving mechanism led to a deeper level of incision.This difference in the extent and rate of exhumation is speculated to be related to a fundamental difference in the nature of tectonism.A more detailed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fluid inclusion characteristics would possibly throw more light on the changing tectonic style from the Archean to the Proterozoic,a topic that is extensively deb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晚期折返过程 石墨 流体包裹体 意义
下载PDF
柴达木北缘鱼卡河榴辉岩变质时代及其折返过程
9
作者 杨乐 李小亮 +5 位作者 张万辉 冶玉花 覃艳引 李定武 王依 张松涛 《世界地质》 CAS 2022年第3期510-521,共12页
为揭示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的变质时代与折返过程,利用Ar-Ar同位素定年法对鱼卡河和锡铁山地区的榴辉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鱼卡河榴辉岩的峰期变质作用发生在早—中奥陶世(477~466 Ma),而锡铁山榴辉岩中的韭闪石年龄((407±4)Ma)... 为揭示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的变质时代与折返过程,利用Ar-Ar同位素定年法对鱼卡河和锡铁山地区的榴辉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鱼卡河榴辉岩的峰期变质作用发生在早—中奥陶世(477~466 Ma),而锡铁山榴辉岩中的韭闪石年龄((407±4)Ma)指示了早泥盆世的退变质时间。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可知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形成于495~421 Ma,且具有明显的两阶段特征(477~466 Ma与434~421 Ma),其中早阶段为洋壳俯冲的产物,晚阶段为大洋关闭后陆壳深俯冲的结果。祁连陆块与柴达木—东昆仑板块在早泥盆世发生不同方位的俯冲挤压,并导致超高压变质带折返,超高压变质体普遍发生部分熔融和退变质,出现以榴辉岩为中心向外榴辉岩-榴闪岩-斜长角闪岩-花岗片麻岩渐变过渡的退变质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北缘 超高压变质带 榴辉岩 Ar-Ar同位素定年 折返过程
下载PDF
藏南定结铁镁质麻粒岩矿物化学、PTt轨迹和折返过程 被引量:24
10
作者 刘树文 张进江 +1 位作者 舒桂明 李秋根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10-820,共11页
定结铁镁质麻粒岩出露于藏南拆离系和申扎-定结伸展构造系交汇处的高喜马拉雅岩系糜棱岩化片麻岩内, 以不同规模的透镜状包体沿着糜棱面理分布, 主要岩石类型包括退变石榴石斜长辉石岩、石榴石二辉麻粒岩和辉石斜长角闪岩等. 详细的岩... 定结铁镁质麻粒岩出露于藏南拆离系和申扎-定结伸展构造系交汇处的高喜马拉雅岩系糜棱岩化片麻岩内, 以不同规模的透镜状包体沿着糜棱面理分布, 主要岩石类型包括退变石榴石斜长辉石岩、石榴石二辉麻粒岩和辉石斜长角闪岩等. 详细的岩相学分析表明这些铁镁质麻粒岩经历了至少四个阶段的变质演化, 早期形成了石榴石+单斜辉石+石英(榴辉岩)矿物组合(M1)、早期降压分解形成斜长石+单斜辉石后成合晶构成的高压麻粒岩矿物组合(M2)、晚期降压分解形成的斜长石+单斜辉石+紫苏辉石后成合晶构成的麻粒岩相矿物组合(M3)和最后降温水化形成的斜长石+角闪石退变质矿物组合(M4). 详细的矿物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表明早期石榴石和单斜辉石(M1和M2)矿物成分与B类和C类榴辉岩同类矿物的成分特征相似, M3单斜辉石与麻粒岩相单斜辉石的成分特征一致. 早期残晶矿物组合形成于榴辉岩相(M1), 早期降压分解(M2)反应发生于1.35~1.48 GPa, 625~675℃, 降压分解的M3麻粒岩相变质阶段矿物组合形成于0.7~0.95 GPa, 775~900℃, M4退化变质的斜长石+角闪石矿物组合形成于4.0~7.5 GPa、660~700℃, 记录了俯冲增厚-构造隆升的PTt轨迹. 矿物化学特征和不同阶段变质作用的P-T条件表明早期经历了榴辉岩相变质作用. 折返过程中经历了榴辉岩相构造隆升、榴辉岩-高压麻粒岩相到麻粒岩相均衡隆升和伸展隆升的三阶段折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镁质麻粒岩包体 石榴石和单斜辉石成分 变质作用P-T条件 榴辉岩相变质作用 三阶段折返藏南定结地区 高压麻粒岩 PTT轨迹 藏南拆离系 矿物化学 折返过程
原文传递
大别-苏鲁区超高压(UHP)变质岩的多阶段构造折返过程 被引量:2
11
作者 索书田 钟增球 +2 位作者 周汉文 张利 游振东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7,共17页
追溯和重塑超高压变质岩由100多千米地幔深度折返至上地壳及地表的过程,对理解会聚板块边缘及大陆碰撞带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是极为重要的.主要依据构造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可利用的地质年代学资料,结合区域多期变形分析,大别-苏鲁区超... 追溯和重塑超高压变质岩由100多千米地幔深度折返至上地壳及地表的过程,对理解会聚板块边缘及大陆碰撞带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是极为重要的.主要依据构造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可利用的地质年代学资料,结合区域多期变形分析,大别-苏鲁区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过程至少可分解出4个大的阶段.块状榴辉岩记录了三叠纪(约250~230Ma)大陆壳岩石的深俯冲/碰撞作用.超高压变质岩早期迅速折返发生于超高压峰期变质作用(P>3.1~4.0GPa,T≈800±50℃)之后,处于地幔深度和柯石英稳定域,相当于区域D2变形期阶段.分别与区域变形期D3、D4和D5对应的折返过程,以及后成合晶、冠状体等卸载不平衡结构发育和减压部分熔融作用2个中间性构造热事件,均发生在地壳层次.网络状剪切带在折返过程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均有发育,标志着在超高压变质带内的变质和变形分解作用曾重复进行.着重指出,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主要是由大陆壳的深俯冲/碰撞和伸展作用控制的构造过程,且受到俯冲带内、带外诸多因素的约束,其中水流体就起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苏鲁区 超高压(UHP)变质岩 折返过程 楔状挤出 伸展薄化 变形和变质分解作用 构造学 水流体
原文传递
大别山的构造变形期次和超高压岩石折返的动力学 被引量:42
12
作者 林伟 王清晨 +3 位作者 Michel Faure 孙岩 舒良树 Urs Scharer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4-54,T003,共12页
从构造关系上看,大别山可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3个构造系统。大别山南部构造系统为一套(原地)构造堆叠系统(相对的),从上到下依次为:①未变质的震旦纪—早三叠世沉积盖层,它被造山后的侏罗—白垩纪砂-砾岩不整合覆盖;②弱变质的新元古代... 从构造关系上看,大别山可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3个构造系统。大别山南部构造系统为一套(原地)构造堆叠系统(相对的),从上到下依次为:①未变质的震旦纪—早三叠世沉积盖层,它被造山后的侏罗—白垩纪砂-砾岩不整合覆盖;②弱变质的新元古代板岩;③高压变质岩系(宿松群),这些变质岩系大多退变质为绿片岩相;④含柯石英榴辉岩超高压变质单元的异地系统;⑤未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原地(相对的)片麻岩系。北西-南东向的拉伸线理在各个地质单元均有表现。从动力学上看,上盘指向NW的剪切运动被后期的褶皱所改变。大别山中部为(混合岩)热穹窿改造系统,系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地体叠加了混合岩化作用的产物,它与超高压变质地体的界限为一拆离断层,而正是这个拆离断层使超高压变质地体向地表折返并经历了角闪岩相的退变质作用。大别山北部为构造堆叠系统,早期的面理和南北向的挤压线理被轴面北倾的褶皱所改造,这种褶皱对应于大别山中部同折返期的韧性变形的隆升构造。同时建立了地球动力学模型并讨论了逆冲作用和正断层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伸展构造变形 折返过程 运动学 动力 逆冲作用 正断层 变质岩
下载PDF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0~2000m榴辉岩的退变质过程 被引量:19
13
作者 梁凤华 苏尚国 +1 位作者 游振东 张泽明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18-229,共12页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位于大别—苏鲁这条典型的超高压变质带上,孔内0~2000m的岩心中,各种榴辉岩占到50%以上。榴辉岩大多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退变质。依据榴辉岩中主要矿物绿辉石和石榴石的退变质程度,0~2000m榴辉岩的退变质过程可分为...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位于大别—苏鲁这条典型的超高压变质带上,孔内0~2000m的岩心中,各种榴辉岩占到50%以上。榴辉岩大多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退变质。依据榴辉岩中主要矿物绿辉石和石榴石的退变质程度,0~2000m榴辉岩的退变质过程可分为2个大阶段,4个亚阶段:第一大阶段(又分为轻微退变质、部分退变质)、第二大阶段(又分为退变质和强退变质)。总的退变质趋势是:石榴石逐渐被韭角闪石或黑云母+绿帘石替代;绿辉石逐渐被角闪石+钠长石后成合晶替代,硬玉(Jd)含量逐渐减少,并部分转化为霓辉石。榴辉岩在退变质过程中所经历的温压条件为:峰期变质温度为697~831℃,压力3.0Gpa左右;部分退变质阶段温度为629~776℃,压力1.2~1.6Gpa;退变质阶段温度为550~650℃,压力0.5~0.7Gpa;强退变质阶段温度为300~400℃,压力0.30~0.35Gpa。综合岩石、矿物及形成温压条件等特征,推断榴辉岩的折返过程经历了两个大阶段:第一大阶段是近等温降压的快速折返(榴辉岩在此期间经历了第一大阶段的退变质),第二大阶段是降温降压的缓慢抬升(榴辉岩继而经历了第二大阶段的退变质)。绿辉石的完全退变质,既是划分榴辉岩两大退变质阶段的标志,同时也是区分两大折返阶段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退变质过程 折返过程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超高压变质带
下载PDF
石榴石辉石岩的单斜辉石中韭闪石和钛铁矿出溶结构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14
作者 陈晶 许志琴 +3 位作者 李旭平 陈志忠 李天福 陈方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56-565,共10页
本文首次报道了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胡家岭地区石榴石辉石岩中发现的韭闪石出溶结构。该石榴石辉石岩是由石榴子石、单斜辉石以及镁铝尖晶石、钛铁矿和磁铁矿组成。在石榴子石巨斑晶中有单斜辉石包体,单斜辉石包体中又有石榴子石包体以... 本文首次报道了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胡家岭地区石榴石辉石岩中发现的韭闪石出溶结构。该石榴石辉石岩是由石榴子石、单斜辉石以及镁铝尖晶石、钛铁矿和磁铁矿组成。在石榴子石巨斑晶中有单斜辉石包体,单斜辉石包体中又有石榴子石包体以及大量韭闪石出溶片晶和钛铁矿(+磁铁矿)出溶棒。单斜辉石中韭闪石出溶片晶呈平行条带状,其宽度在1~10μm之间。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韭闪石的(010)面平行于主晶透辉石的(010)面,且两者的界面在纳米尺度上是连续过渡的,证明韭闪石是出溶形成的。大量钛铁矿出溶棒的定向排列也显示出它们是自然出溶形成的。从单斜辉石出溶的矿物组合推测其原始单斜辉石成分中应富含H_2O、Na和Ti,属高压型单斜辉石。该石榴石辉石岩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后,在抬升减压过程中形成这些出溶结构。大量钛铁矿出溶棒均斜切韭闪石出溶片晶,表明该超高压岩石在减压过程中至少经历了两期以上导致温压明显变化的地质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溶结构 俯冲岩片 折返过程 石榴辉石岩 单斜辉石 韭闪石
下载PDF
超高压榴辉岩-片麻岩接触带矿物氢同位素和水含量变化
15
作者 陈仁旭 郑永飞 龚冰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z1期54-,共1页
  本文利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岩心样品连续取样的优势,对苏鲁造山带超高压榴辉岩-片麻岩过渡带进行了石榴石和绿辉石的氢同位素、全水含量和羟基含量的联合研究,结果为研究深俯冲大陆板块折返过程中变质流体的来源和可获得性提供...   本文利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岩心样品连续取样的优势,对苏鲁造山带超高压榴辉岩-片麻岩过渡带进行了石榴石和绿辉石的氢同位素、全水含量和羟基含量的联合研究,结果为研究深俯冲大陆板块折返过程中变质流体的来源和可获得性提供了重要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片麻岩 折返过程 氢同位素 羟基 大陆深钻
下载PDF
羌塘中部高压变质带的退变质作用及其构造侵位 被引量:17
16
作者 董永胜 李才 +1 位作者 施建荣 王生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303-2309,共7页
羌塘中部的高压变质带主要由榴辉岩、石榴石白云母片岩和蓝片岩等组成,它们在遭受高压变质作用之后折返,构造侵位于晚古生代展金组地层中,二者以韧性变形带为接触边界。本文以高压变质带中的榴辉岩和韧性变形带为研究对象,讨论了高压变... 羌塘中部的高压变质带主要由榴辉岩、石榴石白云母片岩和蓝片岩等组成,它们在遭受高压变质作用之后折返,构造侵位于晚古生代展金组地层中,二者以韧性变形带为接触边界。本文以高压变质带中的榴辉岩和韧性变形带为研究对象,讨论了高压变质带折返过程中的退变质作用特征及折返时代。研究表明,榴辉岩在高峰期变质作用之后的折返过程中经历了由榴辉岩相→蓝片岩相→绿帘角闪岩相的退变质作用演化过程;在高压变质带构造侵位过程形成的韧性变形带中,白云母石英片岩的白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219±2Ma。高压变质带在219Ma左右构造侵位于展金组地层中,并于214Ma之前最终抬升出露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中部 高压变质带 退变质作用 构造侵位 central high pressure 韧性变形带 榴辉岩相 白云母 折返过程 蓝片岩相 Late Paleozoic 高压变质作用 plateau age 作用特征 云母片岩 演化过程 研究对象 晚古生代 角闪岩相
下载PDF
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的差异性折返:流体包裹体证据 被引量:9
17
作者 范宏瑞 郭敬辉 +3 位作者 胡芳芳 储雪蕾 陈福坤 金成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007-1015,共9页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南部和北部经历了具有明显不同的折返过程,主要表现为在北部榴辉岩中有麻粒岩相叠加变质作用.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苏鲁高压-超高压榴辉岩矿物及脉石英中存在有五种类型包裹体:在超高压-高压榴辉岩相条件下捕获的A型N2...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南部和北部经历了具有明显不同的折返过程,主要表现为在北部榴辉岩中有麻粒岩相叠加变质作用.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苏鲁高压-超高压榴辉岩矿物及脉石英中存在有五种类型包裹体:在超高压-高压榴辉岩相条件下捕获的A型N2±CO2包裹体;在榴辉岩发生麻粒岩相叠加变质作用期间被捕获的B型纯CO2液相包裹体;在高压榴辉岩重结晶阶段被捕获的C型CO2-H2O包裹体和D型高盐度水溶液包裹体;超高压岩石折返过程中最晚(角闪岩相退变质甚至更晚)阶段捕获的E型低盐度水溶液包裹体.石榴石中密集分布的B型高密度CO2流体的发现为本区榴辉岩相岩石遭受了麻粒岩相叠加提供了又一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超高压变质岩 苏鲁造山带 差异性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 叠加变质作用 证据 麻粒岩相 超高压榴辉岩 折返过程 榴辉岩相 超高压岩石 CO2 角闪岩相 水溶液 脉石英 高盐度 重结晶 高密度 石榴石 低盐度 退变质 北部
原文传递
结构水引起的榴辉岩变形组构和变形机制 被引量:21
18
作者 章军峰 金振民 HarryW.Green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59-564,共6页
运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研究了天然超高压榴辉岩中石榴石和绿辉石的变形晶格优选方位与其结构水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榴辉岩的主要塑性变形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天然榴辉岩中富结构水的绿辉石具有典型的L或SL型组构,[001]轴极点在面理... 运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研究了天然超高压榴辉岩中石榴石和绿辉石的变形晶格优选方位与其结构水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榴辉岩的主要塑性变形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天然榴辉岩中富结构水的绿辉石具有典型的L或SL型组构,[001]轴极点在面理面上呈大圆环分布,最大极密对应轴向近平行线理,(010)面极点为垂直线理分布的大圆环,最大极密对应晶面近平行面理,表征在剪切为主变形条件下形成;绿辉石中结构水含量变化不会导致绿辉石变形组构特征大的变化,即不改变变形机制和位错主滑移系,但可能是造成绿辉石低流变强度的主因;(2)榴辉岩中结构水含量变化可以造成石榴石流变性质的重大转变,在无水条件下石榴石显刚性,在富结构水条件下颗粒边界过程将主导石榴石的塑性变形并导致流变强度的下降,在这两种情况下石榴石都不显示晶格变形优选方位.该研究成果对深入了解榴辉岩在深俯冲和折返过程中的变形过程和机制及相关的流体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水 变形组构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 晶格优选方位 超高压榴辉岩 塑性变形机制 含量变化 流变强度 绿辉石 石榴石 研究结果 变形条件 组构特征 流变性质 颗粒边界 流体活动 变形过程 折返过程 研究成果 晶格变形 SL型
原文传递
大别山黄镇榴辉岩和蓝晶石-石英脉中硬柱石分解的岩石学研究及其流体活动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旭平 李一良 舒桂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000-1006,共7页
高压-超高压变质榴辉岩中石英脉的产出反映了板块俯冲或折返过程中的流体流动,但是对成脉过程的温压条件常常缺乏岩石学制约.对大别造山带黄镇地区低温榴辉岩及其中蓝晶石-石英脉的岩石学研究表明,脉中呈柱状形态的蓝晶石-黝帘石-石英... 高压-超高压变质榴辉岩中石英脉的产出反映了板块俯冲或折返过程中的流体流动,但是对成脉过程的温压条件常常缺乏岩石学制约.对大别造山带黄镇地区低温榴辉岩及其中蓝晶石-石英脉的岩石学研究表明,脉中呈柱状形态的蓝晶石-黝帘石-石英集合体是硬柱石分解后的假象.柯石英假象也首次在该地区榴辉岩的石榴石中发现,证明这些低温榴辉岩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热力学温压条件计算表明,该榴辉岩经历的峰期变质条件为670℃/3.3GPa,已达到石墨向金刚石转化的边界.石英脉中的石英晶体不见波状消光、折曲和碎裂现象,也没有发现柯石英假象;根据石英脉中矿物共生组合进行热力学平衡计算得到的成脉温压条件与寄主榴辉岩一样,明显高于板块俯冲进变质过程中硬柱石分解曲线.这些观察证明,石英脉形成于峰期超高压变质之后的板块折返过程中.因此,硬柱石分解为蓝晶石-黝帘石-石英并释放水的反应是在峰期变质之后的折返过程中发生的.这表明陆壳深俯冲时不仅能够将含水矿物如硬柱石中的水带到地幔深处,而且可以在折返时释放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石英脉 蓝晶石 岩石学 分解 流体活动 大别山 超高压变质作用 折返过程 温压条件 矿物共生组合 板块俯冲 大别造山带 流体流动 变质条件 石英晶体 平衡计算 变质过程 含水矿物 柯石英 热力学 集合体 石榴石 计算表
原文传递
南苏鲁超高压榴辉岩中罕见的原生高密度盐水溶液包裹体 被引量:10
20
作者 沈昆 张泽明 +3 位作者 A. M. van den Kerkhof 肖益林 许志琴 J. Hoefs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076-1081,共6页
在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发现了原生高密度流体包裹体. 这种包裹体在超高压榴辉岩的石榴石中呈孤立和小群分布, 冷冻法确定包裹体的低共熔温度≤-52℃, 在重复冷冻-升温的特定阶段, 液相包裹体中出现气泡, 测得液-气均一温度≤-12.5℃, 由... 在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发现了原生高密度流体包裹体. 这种包裹体在超高压榴辉岩的石榴石中呈孤立和小群分布, 冷冻法确定包裹体的低共熔温度≤-52℃, 在重复冷冻-升温的特定阶段, 液相包裹体中出现气泡, 测得液-气均一温度≤-12.5℃, 由此得到流体成分属CaCl2-NaCl-H2O体系, 流体密度为1.27 g/cm3, 在相当于榴辉岩相峰期温度下的压力约为2.4 GPa, 接近超高压变质条件. 这类包裹体在榴辉岩的折返过程中与寄主矿物发生反应, 形成含水硅酸盐矿物, 并使其密度降低, 转变成气液多相包裹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榴辉岩 流体包裹体 显微测温 等容线 共熔温度 折返过程 高压变质条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