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0
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佛教果报观与传统报应观的融合
被引量:
12
1
作者
陈筱芳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1-95,共5页
印度佛教果报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的焦点在于生命意识和伦理道德的差异。为在中国得到更大的发展,佛教果报观作出巨大让步,实现了中国化。其显著标志是承认现世报,肯定人世的福寿利禄,接纳以孝为核心的伦理规范;在保持固有的戒律...
印度佛教果报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的焦点在于生命意识和伦理道德的差异。为在中国得到更大的发展,佛教果报观作出巨大让步,实现了中国化。其显著标志是承认现世报,肯定人世的福寿利禄,接纳以孝为核心的伦理规范;在保持固有的戒律性、出世性、精神性和个体性的基础上,接受了传统报应观的伦理性、现世性和功利性。佛教果报观与中国传统报应观完全合二为一是在民间信仰,二者之所以融合无碍,是因为民间报应信仰本质上是浅薄的实用性的信仰,所关注的是个人和子孙现世的幸福以及来世好报,没有门户的羁绊和学说的顾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报应观
中国化
民间信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传统报应观的源头:春秋善恶报应观
被引量:
9
2
作者
陈筱芳
《求索》
CSSCI
2004年第4期170-171,共2页
关键词
中国
报应观
神学理论
宗教思想
宗教
观
念
春秋时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传统报应观与佛教果报观的差异及文化根源
被引量:
8
3
作者
陈筱芳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7-69,共3页
中国传统报应观具有伦理性、家族性、现世性和功利性 ,保持印度精神的佛教果报观具有戒律性、个体性、出世性和精神性。中国传统报应观的终极关怀是果 ,企图通过好因获得好报 ,断绝导致恶报的因而力行可获善报的因。佛教果报论的终极关...
中国传统报应观具有伦理性、家族性、现世性和功利性 ,保持印度精神的佛教果报观具有戒律性、个体性、出世性和精神性。中国传统报应观的终极关怀是果 ,企图通过好因获得好报 ,断绝导致恶报的因而力行可获善报的因。佛教果报论的终极关怀是因果之外的涅般木 境界 ,关注因是为了从因上断尽导致生死轮回的业报 ,最终摆脱因果 ,彻底解脱。差异产生的原因 ,在于古代中国和印度文化中存在不同的价值取向、关注领域、生命意识和思维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时期
中国
报应观
佛教果报
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中国善恶报应观的形成及其当代启示意义
被引量:
9
4
作者
张忠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3-118,共6页
中国善恶报应观初步形成于西周时期,它的发展则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变迁儒、道、释三种报应观相互影响、不断融合的过程,其主旨在于止恶劝善、教化民众、净化社会,能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和个体的心理需要。中国善恶报应观对中国人传统心理的...
中国善恶报应观初步形成于西周时期,它的发展则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变迁儒、道、释三种报应观相互影响、不断融合的过程,其主旨在于止恶劝善、教化民众、净化社会,能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和个体的心理需要。中国善恶报应观对中国人传统心理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使中国人形成了重德意识、家族使命意识、责任心理和解脱心理;消极影响表现在:使中国人形成了迷信心理、奴性心理、功利心理、自私和冷漠心理。探讨中国善恶报应观,对塑造当代中国人的健全人格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善恶
报应观
中国人传统心理
健全人格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古灵宝经的报应观
被引量:
1
5
作者
王承文
张晓雷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9-77,共19页
古灵宝经报应观是对汉晋以来道教教义思想的重大发展。.“元始旧经”与“新经”都在直接吸收和充分运用来自佛教的个人受报思想时,始终坚持中国本土传统家族报应立场,都强调和重视对家族祖先的救度。因此,两者的报应观是完全相同的。在...
古灵宝经报应观是对汉晋以来道教教义思想的重大发展。.“元始旧经”与“新经”都在直接吸收和充分运用来自佛教的个人受报思想时,始终坚持中国本土传统家族报应立场,都强调和重视对家族祖先的救度。因此,两者的报应观是完全相同的。在“新经”与“元始旧经”之间,并不真正存在一种由报应观念的先后演变所形成的历史线索。也不能将其作为判断“新经”必定作成于“元始旧经”之前的内证。古灵宝经所确立的个人受报与家族受报混融并存的报应观,对其后道教教义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灵宝经
报应观
个人受报
家族
报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儒、释、道的报应观比较研究
被引量:
1
6
作者
张树卿
张洋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1-4,共4页
我国传统的报应观是以儒学为主体,以佛教、道教为其两个分支组成的。儒、释、道三家均有各自的报应观,认真批判总结三家报应思想及其实践得失,不但具有学术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儒学
佛教
道教
报应观
比较研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简论传统报应观的特点——以《夷坚志》为例
被引量:
1
7
作者
朱文广
《商洛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54-57,共4页
通过分析《夷坚志》报应故事的特点,可以看出在两宋,尤其是南宋时期,虽然佛教在中国已经深深植根,但中国传统的报应观却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具体表现为家族性特点依然突出、明显的现世功利性、善恶之首观念的变化。同时,也反映出佛...
通过分析《夷坚志》报应故事的特点,可以看出在两宋,尤其是南宋时期,虽然佛教在中国已经深深植根,但中国传统的报应观却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具体表现为家族性特点依然突出、明显的现世功利性、善恶之首观念的变化。同时,也反映出佛教在占领中国本土思想文化阵地的同时,也吸收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坚志》
南宋
佛教
报应观
特点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奈何天》看李渔戏曲创作因果报应观的是与非
8
作者
骆兵
《中文自学指导》
2007年第6期18-21,共4页
李渔的《笠翁十种曲》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原因之一是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思想感情上贴近人们的世俗生活和尚善心理,在艺术形式上满足了人们审美教育和娱乐接受的需要。从《奈何天》可见一斑。《奈何天》强调“家和”,不...
李渔的《笠翁十种曲》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原因之一是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思想感情上贴近人们的世俗生活和尚善心理,在艺术形式上满足了人们审美教育和娱乐接受的需要。从《奈何天》可见一斑。《奈何天》强调“家和”,不乏一定的普遍而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阙里侯捐钱助边,正面体现了儒家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奈何天》宣扬一夫多妻、达到“家和”的方式和手段等则不足为训:而宣扬因果报应的宿命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定意义上确实包含了惩恶扬善的积极伦理企图。李渔戏曲创作成功的经验不啻带给人们发展与繁荣当代戏曲事业有益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戏曲创作《奈何天》
传统文化
因果
报应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我国刑法报应理论的现代反思与功能重构——由马克思的报应观说起
被引量:
1
9
作者
冯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3-100,共8页
马克思对报应观念的辩证性肯定,为刑法学中报应理论的现代阐释与功能设定提供了理论渊源和价值基础。以最大程度的尊重个人自由作为逻辑起点,报应观在现代刑法学中具有恰当的位置和功能。在刑事立法领域,报应以尊重人的最高价值和自由...
马克思对报应观念的辩证性肯定,为刑法学中报应理论的现代阐释与功能设定提供了理论渊源和价值基础。以最大程度的尊重个人自由作为逻辑起点,报应观在现代刑法学中具有恰当的位置和功能。在刑事立法领域,报应以尊重人的最高价值和自由的物质载体即生命为前提,必须在死刑制度的设定以及死刑限制制度的发展问题上发挥积极意义;在刑事司法领域,报应的最大贡献即作为刑罚的界限性原则得以充分贯彻,以恰当的维护犯罪人存在的自由和尊严;在刑事执行阶段,报应为特殊预防目的提供前提和事实基础,并不是一个可以放弃的目的。积极发挥作为报应精髓的界限原则在刑法运行过程中的功能,是对马克思报应观的理论继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报应观
刑法
报应
理论
死刑制度
刑罚
界限原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宋代家训中的善恶报应观及其社会作用
被引量:
1
10
作者
景乔雯
《阴山学刊》
2022年第1期51-58,共8页
宋代家训中善恶报应观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揭示人们行为的心理动机、告诫人们天必降报、劝勉人们自省行善。这些内容对个体行动和群体规范具有指导作用,这种作用途径主要围绕修身合群与循礼善群展开,前者强调个体道德内化,后者重视...
宋代家训中善恶报应观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揭示人们行为的心理动机、告诫人们天必降报、劝勉人们自省行善。这些内容对个体行动和群体规范具有指导作用,这种作用途径主要围绕修身合群与循礼善群展开,前者强调个体道德内化,后者重视群体制度规范,从而在传统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这种观念仍然深刻影响着人们对于社会事件的判断,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动具有指导作用,其社会价值不可小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恶
报应观
宋代家训
修身合群
循礼善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金刚经》与中国古代报应观
11
作者
郭映翠
《长治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41-44,共4页
善恶报应观是古代人民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非科学的看法,是我国古代一种极其普遍的社会心理。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但又深受佛教报应观的影响,并与其相融合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原始文化。《太平广记》中此类记载不乏其例,并...
善恶报应观是古代人民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非科学的看法,是我国古代一种极其普遍的社会心理。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但又深受佛教报应观的影响,并与其相融合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原始文化。《太平广记》中此类记载不乏其例,并且显示了报应观与《金刚经》有着紧密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广记》
善恶
报应观
《金刚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报应观对中国古代司法理念的影响
被引量:
3
12
作者
吕丽
郭庭宇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第8期80-84,155,共6页
报应观作为一种传统思想实际上构筑了古代社会的道德敬畏心态,它不仅为古代官员保守官德提供了内在动力,其作用更集中表现在对司法实践的影响上,无论是查清案情消弭冤狱,还是依法裁断,甚至慎刑、赦宥、息讼等审判理念,报应观都发挥重要...
报应观作为一种传统思想实际上构筑了古代社会的道德敬畏心态,它不仅为古代官员保守官德提供了内在动力,其作用更集中表现在对司法实践的影响上,无论是查清案情消弭冤狱,还是依法裁断,甚至慎刑、赦宥、息讼等审判理念,报应观都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它为视角我们可以更真实的了解古代司法的真实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应观
司法理念
中国古代
原文传递
试论《花影娇娘》中的因果报应观和佛教世俗化倾向
13
作者
陈辉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25-233,共9页
《花影娇娘》是《金瓶梅》的三种续书之一。通过对南宫吉(即西门庆之化名)死后家庭变故和妻儿遭遇的续写,刻画了许多生动而具体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呈现出一种乱世的时代氛围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小说内容具有鲜明的佛教因果报应观,并...
《花影娇娘》是《金瓶梅》的三种续书之一。通过对南宫吉(即西门庆之化名)死后家庭变故和妻儿遭遇的续写,刻画了许多生动而具体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呈现出一种乱世的时代氛围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小说内容具有鲜明的佛教因果报应观,并体现了强烈的佛教世俗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影娇娘》
因果
报应观
佛教世俗化
原文传递
论佛教因果观对唐传奇艺术的影响
被引量:
1
14
作者
吕丽梅
《现代商贸工业》
2009年第8期205-206,共2页
佛教因果报应观是影响唐传奇创作的思想观念之一。唐代是崇尚佛教的一个重要时代,唐传奇在这一尊佛的时代中应运而生,因而佛教因果报应观对唐传奇表现题材的扩大,结构布局,人物塑造等方面产生了非常显著影响,使唐传奇在艺术上开拓出了...
佛教因果报应观是影响唐传奇创作的思想观念之一。唐代是崇尚佛教的一个重要时代,唐传奇在这一尊佛的时代中应运而生,因而佛教因果报应观对唐传奇表现题材的扩大,结构布局,人物塑造等方面产生了非常显著影响,使唐传奇在艺术上开拓出了新局面,当然这一观念对唐传奇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传奇
佛教因果
报应观
影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汉代阴德观的建构及其在司法领域的展开
被引量:
1
15
作者
钟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1-149,共9页
阴德观是汉代司法官在决狱中所热衷秉持的司法理念,它主张公平决狱(主要表现为慎刑慎杀)可积阴德,从而获取福报。它以善恶报应为其思想内核,并建构出一套自恰的解释逻辑。阴德观在汉代因东海于公积极践行、其子于定国位至三公而进入司...
阴德观是汉代司法官在决狱中所热衷秉持的司法理念,它主张公平决狱(主要表现为慎刑慎杀)可积阴德,从而获取福报。它以善恶报应为其思想内核,并建构出一套自恰的解释逻辑。阴德观在汉代因东海于公积极践行、其子于定国位至三公而进入司法领域,广受推崇和效法。它重塑了汉代司法理念,也可视为司法官吏群体对自我行为进行调控和约束的一种手段,有助于纠正西汉中期以来盛行的酷吏滥刑滥杀之弊,缓解由此造成的社会危机。但阴德观也导致司法官将自身利益与司法审判发生关联,造成司法"功利化",甚至妨碍司法公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阴德
善恶
报应观
于公治狱
司法理念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赦宥在中国古代死刑适用中的作用
被引量:
4
16
作者
胡兴东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87-193,共7页
赦宥作为一种特殊的制度,在中国古代死刑制度运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赦宥制度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的存在具有自己特殊的文化语境。中国古代赦宥制度经历了从司法原则转变成政策的历程。报应观是中国古代赦宥制度中司法适用原则...
赦宥作为一种特殊的制度,在中国古代死刑制度运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赦宥制度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的存在具有自己特殊的文化语境。中国古代赦宥制度经历了从司法原则转变成政策的历程。报应观是中国古代赦宥制度中司法适用原则转变成政策的主要原因。中国古代统治者为了达到"威慑"与"自利"的目的,在赦宥的具体适用中演变出了复杂的制度设置和种类。从客观上看,此制度的出现使中国古代死刑适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专制带来的司法专横,同时也使中国古代死刑制度的运行更加具有自身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赦宥
报应观
中国古代
死刑适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颜氏家训》与佛教关系考论
被引量:
1
17
作者
郑明璋
杜欣明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51-54,共4页
颜之推是正统的儒家学者,但是他的思想中又有佛教的因素。颜之推对佛教的接受,与其所接受的传统教育和自身的经历、环境氛围密切相关。他对佛教的矛盾心态,体现出正统儒学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正是儒学中的显亲扬名和仁爱观念,使得颜之推...
颜之推是正统的儒家学者,但是他的思想中又有佛教的因素。颜之推对佛教的接受,与其所接受的传统教育和自身的经历、环境氛围密切相关。他对佛教的矛盾心态,体现出正统儒学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正是儒学中的显亲扬名和仁爱观念,使得颜之推对舍身奉佛有着清醒的理性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之推
颜氏家训
报应观
佛教
儒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宣室志》中的佛学渊源探析
18
作者
陈洪
赵纪彬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8-110,共3页
《宣室志》在多方面受到佛教的影响和带有深深的佛教痕迹,这主要体现在用大量的篇幅记写了直接或间接与佛教相关的故事、重点阐发佛家的报应观和描写一些具有特异功能的高僧的故事。
关键词
《宣室志》
渊源
佛学
特异功能
佛教
报应观
故事
佛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敦煌讲唱文学中的佛教文化
19
作者
钟海波
《唐都学刊》
2004年第3期31-33,共3页
敦煌讲唱文学中宣扬佛教文化的作品占很大比例,其主要内容表现禁欲修炼观,因果报应观,六道轮回和天堂地狱观等,这些作品明显混合着儒家和道家思想文化,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
敦煌
讲唱文学
佛教文化
因果
报应观
天堂地狱
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佛教对中古法律思想影响刍议
20
作者
李俊强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第6期43-49,共7页
佛教在中古时期的中国思想领域渗透甚广。它的众多观念,尤其是轮回报应观深刻影响了当时人们的信仰。正是基于这种信仰氛围,佛教对中古时期的政治理念、法律思想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由此也催生了中古时期政权中一些与佛教相关的立法与...
佛教在中古时期的中国思想领域渗透甚广。它的众多观念,尤其是轮回报应观深刻影响了当时人们的信仰。正是基于这种信仰氛围,佛教对中古时期的政治理念、法律思想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由此也催生了中古时期政权中一些与佛教相关的立法与司法措施的相应出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时期
佛教
法律思想
报应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佛教果报观与传统报应观的融合
被引量:
12
1
作者
陈筱芳
机构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1-95,共5页
文摘
印度佛教果报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的焦点在于生命意识和伦理道德的差异。为在中国得到更大的发展,佛教果报观作出巨大让步,实现了中国化。其显著标志是承认现世报,肯定人世的福寿利禄,接纳以孝为核心的伦理规范;在保持固有的戒律性、出世性、精神性和个体性的基础上,接受了传统报应观的伦理性、现世性和功利性。佛教果报观与中国传统报应观完全合二为一是在民间信仰,二者之所以融合无碍,是因为民间报应信仰本质上是浅薄的实用性的信仰,所关注的是个人和子孙现世的幸福以及来世好报,没有门户的羁绊和学说的顾忌。
关键词
佛教
报应观
中国化
民间信仰
Keywords
Buddhism
Retribution concept
Chinese way
Folk belief
分类号
B958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传统报应观的源头:春秋善恶报应观
被引量:
9
2
作者
陈筱芳
机构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
出处
《求索》
CSSCI
2004年第4期170-171,共2页
关键词
中国
报应观
神学理论
宗教思想
宗教
观
念
春秋时期
分类号
B82-09 [哲学宗教—伦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传统报应观与佛教果报观的差异及文化根源
被引量:
8
3
作者
陈筱芳
机构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7-69,共3页
文摘
中国传统报应观具有伦理性、家族性、现世性和功利性 ,保持印度精神的佛教果报观具有戒律性、个体性、出世性和精神性。中国传统报应观的终极关怀是果 ,企图通过好因获得好报 ,断绝导致恶报的因而力行可获善报的因。佛教果报论的终极关怀是因果之外的涅般木 境界 ,关注因是为了从因上断尽导致生死轮回的业报 ,最终摆脱因果 ,彻底解脱。差异产生的原因 ,在于古代中国和印度文化中存在不同的价值取向、关注领域、生命意识和思维特点。
关键词
春秋时期
中国
报应观
佛教果报
观
分类号
F205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中国善恶报应观的形成及其当代启示意义
被引量:
9
4
作者
张忠
机构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健康科学系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3-118,共6页
文摘
中国善恶报应观初步形成于西周时期,它的发展则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变迁儒、道、释三种报应观相互影响、不断融合的过程,其主旨在于止恶劝善、教化民众、净化社会,能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和个体的心理需要。中国善恶报应观对中国人传统心理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使中国人形成了重德意识、家族使命意识、责任心理和解脱心理;消极影响表现在:使中国人形成了迷信心理、奴性心理、功利心理、自私和冷漠心理。探讨中国善恶报应观,对塑造当代中国人的健全人格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中国善恶
报应观
中国人传统心理
健全人格
分类号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古灵宝经的报应观
被引量:
1
5
作者
王承文
张晓雷
机构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出处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9-77,共19页
文摘
古灵宝经报应观是对汉晋以来道教教义思想的重大发展。.“元始旧经”与“新经”都在直接吸收和充分运用来自佛教的个人受报思想时,始终坚持中国本土传统家族报应立场,都强调和重视对家族祖先的救度。因此,两者的报应观是完全相同的。在“新经”与“元始旧经”之间,并不真正存在一种由报应观念的先后演变所形成的历史线索。也不能将其作为判断“新经”必定作成于“元始旧经”之前的内证。古灵宝经所确立的个人受报与家族受报混融并存的报应观,对其后道教教义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古灵宝经
报应观
个人受报
家族
报应
分类号
B958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儒、释、道的报应观比较研究
被引量:
1
6
作者
张树卿
张洋
机构
白城师范学院
长春税务学院
出处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1-4,共4页
基金
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规划项目"儒
释
+1 种基金
道思想比较研究"的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 A415017。
文摘
我国传统的报应观是以儒学为主体,以佛教、道教为其两个分支组成的。儒、释、道三家均有各自的报应观,认真批判总结三家报应思想及其实践得失,不但具有学术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儒学
佛教
道教
报应观
比较研究
Keywords
Coufucianism
Buddism
Taoism
avenging ideas
comparative study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简论传统报应观的特点——以《夷坚志》为例
被引量:
1
7
作者
朱文广
机构
长治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
出处
《商洛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54-57,共4页
文摘
通过分析《夷坚志》报应故事的特点,可以看出在两宋,尤其是南宋时期,虽然佛教在中国已经深深植根,但中国传统的报应观却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具体表现为家族性特点依然突出、明显的现世功利性、善恶之首观念的变化。同时,也反映出佛教在占领中国本土思想文化阵地的同时,也吸收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
关键词
《夷坚志》
南宋
佛教
报应观
特点
Keywords
Yi Jian Zhi
South Song Dynasty
Buddhism
viewpoint on re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奈何天》看李渔戏曲创作因果报应观的是与非
8
作者
骆兵
机构
江西财经大学新闻传播系
出处
《中文自学指导》
2007年第6期18-21,共4页
文摘
李渔的《笠翁十种曲》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原因之一是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思想感情上贴近人们的世俗生活和尚善心理,在艺术形式上满足了人们审美教育和娱乐接受的需要。从《奈何天》可见一斑。《奈何天》强调“家和”,不乏一定的普遍而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阙里侯捐钱助边,正面体现了儒家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奈何天》宣扬一夫多妻、达到“家和”的方式和手段等则不足为训:而宣扬因果报应的宿命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定意义上确实包含了惩恶扬善的积极伦理企图。李渔戏曲创作成功的经验不啻带给人们发展与繁荣当代戏曲事业有益的启迪。
关键词
李渔
戏曲创作《奈何天》
传统文化
因果
报应观
分类号
I207.3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我国刑法报应理论的现代反思与功能重构——由马克思的报应观说起
被引量:
1
9
作者
冯玉
机构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3-100,共8页
文摘
马克思对报应观念的辩证性肯定,为刑法学中报应理论的现代阐释与功能设定提供了理论渊源和价值基础。以最大程度的尊重个人自由作为逻辑起点,报应观在现代刑法学中具有恰当的位置和功能。在刑事立法领域,报应以尊重人的最高价值和自由的物质载体即生命为前提,必须在死刑制度的设定以及死刑限制制度的发展问题上发挥积极意义;在刑事司法领域,报应的最大贡献即作为刑罚的界限性原则得以充分贯彻,以恰当的维护犯罪人存在的自由和尊严;在刑事执行阶段,报应为特殊预防目的提供前提和事实基础,并不是一个可以放弃的目的。积极发挥作为报应精髓的界限原则在刑法运行过程中的功能,是对马克思报应观的理论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
报应观
刑法
报应
理论
死刑制度
刑罚
界限原则
Keywords
Marx's concept of retribution
the retributive theory of criminal law
the death penalty
penalty
boundary principle
分类号
D920.0 [政治法律—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宋代家训中的善恶报应观及其社会作用
被引量:
1
10
作者
景乔雯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
出处
《阴山学刊》
2022年第1期51-58,共8页
基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科研创新支持计划项目“论宋代家训中的善恶报应观及其社会作用”(2021-ky-24)。
文摘
宋代家训中善恶报应观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揭示人们行为的心理动机、告诫人们天必降报、劝勉人们自省行善。这些内容对个体行动和群体规范具有指导作用,这种作用途径主要围绕修身合群与循礼善群展开,前者强调个体道德内化,后者重视群体制度规范,从而在传统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这种观念仍然深刻影响着人们对于社会事件的判断,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动具有指导作用,其社会价值不可小觑。
关键词
善恶
报应观
宋代家训
修身合群
循礼善群
Keywords
retribution view of good and evil
family instruction of Song Dynasty
cultivation of individual morality
following the norms
分类号
B823.1 [哲学宗教—伦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金刚经》与中国古代报应观
11
作者
郭映翠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院
出处
《长治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41-44,共4页
文摘
善恶报应观是古代人民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非科学的看法,是我国古代一种极其普遍的社会心理。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但又深受佛教报应观的影响,并与其相融合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原始文化。《太平广记》中此类记载不乏其例,并且显示了报应观与《金刚经》有着紧密的联系。
关键词
《太平广记》
善恶
报应观
《金刚经》
Keywords
Taip ing guangj i
the concept of good and evil retribution
The Diamond Sutra
分类号
K204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报应观对中国古代司法理念的影响
被引量:
3
12
作者
吕丽
郭庭宇
机构
吉林大学
出处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第8期80-84,155,共6页
基金
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重点项目"中国古代死刑控机制研究"(16SFB1009)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报应观作为一种传统思想实际上构筑了古代社会的道德敬畏心态,它不仅为古代官员保守官德提供了内在动力,其作用更集中表现在对司法实践的影响上,无论是查清案情消弭冤狱,还是依法裁断,甚至慎刑、赦宥、息讼等审判理念,报应观都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它为视角我们可以更真实的了解古代司法的真实样态。
关键词
报应观
司法理念
中国古代
分类号
D929 [政治法律—法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试论《花影娇娘》中的因果报应观和佛教世俗化倾向
13
作者
陈辉
机构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出处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25-233,共9页
文摘
《花影娇娘》是《金瓶梅》的三种续书之一。通过对南宫吉(即西门庆之化名)死后家庭变故和妻儿遭遇的续写,刻画了许多生动而具体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呈现出一种乱世的时代氛围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小说内容具有鲜明的佛教因果报应观,并体现了强烈的佛教世俗化倾向。
关键词
《花影娇娘》
因果
报应观
佛教世俗化
分类号
I207.41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佛教因果观对唐传奇艺术的影响
被引量:
1
14
作者
吕丽梅
机构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院
出处
《现代商贸工业》
2009年第8期205-206,共2页
文摘
佛教因果报应观是影响唐传奇创作的思想观念之一。唐代是崇尚佛教的一个重要时代,唐传奇在这一尊佛的时代中应运而生,因而佛教因果报应观对唐传奇表现题材的扩大,结构布局,人物塑造等方面产生了非常显著影响,使唐传奇在艺术上开拓出了新局面,当然这一观念对唐传奇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关键词
唐传奇
佛教因果
报应观
影响
分类号
K242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汉代阴德观的建构及其在司法领域的展开
被引量:
1
15
作者
钟盛
机构
武汉大学法学院
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1-149,共9页
基金
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号:413000063)
2017年“双一流”建设项目武汉大学法学院青年教师资助项目“古代司法与行政互动关系研究”
文摘
阴德观是汉代司法官在决狱中所热衷秉持的司法理念,它主张公平决狱(主要表现为慎刑慎杀)可积阴德,从而获取福报。它以善恶报应为其思想内核,并建构出一套自恰的解释逻辑。阴德观在汉代因东海于公积极践行、其子于定国位至三公而进入司法领域,广受推崇和效法。它重塑了汉代司法理念,也可视为司法官吏群体对自我行为进行调控和约束的一种手段,有助于纠正西汉中期以来盛行的酷吏滥刑滥杀之弊,缓解由此造成的社会危机。但阴德观也导致司法官将自身利益与司法审判发生关联,造成司法"功利化",甚至妨碍司法公正。
关键词
汉代
阴德
善恶
报应观
于公治狱
司法理念
Keywords
the Han Dynasty
Merit
the concept of retribution for good and evil
Yu Gong’s trial
judicial ideas
分类号
K234 [历史地理—中国史]
D929 [政治法律—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赦宥在中国古代死刑适用中的作用
被引量:
4
16
作者
胡兴东
机构
云南大学法学院
出处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87-193,共7页
文摘
赦宥作为一种特殊的制度,在中国古代死刑制度运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赦宥制度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的存在具有自己特殊的文化语境。中国古代赦宥制度经历了从司法原则转变成政策的历程。报应观是中国古代赦宥制度中司法适用原则转变成政策的主要原因。中国古代统治者为了达到"威慑"与"自利"的目的,在赦宥的具体适用中演变出了复杂的制度设置和种类。从客观上看,此制度的出现使中国古代死刑适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专制带来的司法专横,同时也使中国古代死刑制度的运行更加具有自身的特色。
关键词
赦宥
报应观
中国古代
死刑适用
Keywords
pardon
concept of retribution
ancient China
imposition of death penalty
分类号
D909.249 [政治法律—法学理论]
D924.13 [政治法律—刑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颜氏家训》与佛教关系考论
被引量:
1
17
作者
郑明璋
杜欣明
机构
临沂大学文学院
出处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51-54,共4页
文摘
颜之推是正统的儒家学者,但是他的思想中又有佛教的因素。颜之推对佛教的接受,与其所接受的传统教育和自身的经历、环境氛围密切相关。他对佛教的矛盾心态,体现出正统儒学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正是儒学中的显亲扬名和仁爱观念,使得颜之推对舍身奉佛有着清醒的理性认识。
关键词
颜之推
颜氏家训
报应观
佛教
儒学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宣室志》中的佛学渊源探析
18
作者
陈洪
赵纪彬
机构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8-110,共3页
文摘
《宣室志》在多方面受到佛教的影响和带有深深的佛教痕迹,这主要体现在用大量的篇幅记写了直接或间接与佛教相关的故事、重点阐发佛家的报应观和描写一些具有特异功能的高僧的故事。
关键词
《宣室志》
渊源
佛学
特异功能
佛教
报应观
故事
佛家
分类号
I207.41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敦煌讲唱文学中的佛教文化
19
作者
钟海波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唐都学刊》
2004年第3期31-33,共3页
文摘
敦煌讲唱文学中宣扬佛教文化的作品占很大比例,其主要内容表现禁欲修炼观,因果报应观,六道轮回和天堂地狱观等,这些作品明显混合着儒家和道家思想文化,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
敦煌
讲唱文学
佛教文化
因果
报应观
天堂地狱
观
Keywords
Dunhuang
telling and singin literature
the Buddhist culture
Buddhism karma
heaven and hell
分类号
I207.23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佛教对中古法律思想影响刍议
20
作者
李俊强
机构
贵州财经大学
出处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第6期43-49,共7页
基金
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基金项目“晋唐令沿革研究”(2017T100126)阶段性成果
文摘
佛教在中古时期的中国思想领域渗透甚广。它的众多观念,尤其是轮回报应观深刻影响了当时人们的信仰。正是基于这种信仰氛围,佛教对中古时期的政治理念、法律思想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由此也催生了中古时期政权中一些与佛教相关的立法与司法措施的相应出台。
关键词
中古时期
佛教
法律思想
报应观
Keywords
the Middle-ancient Ages
Buddhism
legal thought
concept of retribution
分类号
D909 [政治法律—法学理论]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佛教果报观与传统报应观的融合
陈筱芳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
1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国传统报应观的源头:春秋善恶报应观
陈筱芳
《求索》
CSSCI
2004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中国传统报应观与佛教果报观的差异及文化根源
陈筱芳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论中国善恶报应观的形成及其当代启示意义
张忠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论古灵宝经的报应观
王承文
张晓雷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儒、释、道的报应观比较研究
张树卿
张洋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简论传统报应观的特点——以《夷坚志》为例
朱文广
《商洛学院学报》
200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从《奈何天》看李渔戏曲创作因果报应观的是与非
骆兵
《中文自学指导》
200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我国刑法报应理论的现代反思与功能重构——由马克思的报应观说起
冯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宋代家训中的善恶报应观及其社会作用
景乔雯
《阴山学刊》
202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金刚经》与中国古代报应观
郭映翠
《长治学院学报》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报应观对中国古代司法理念的影响
吕丽
郭庭宇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
3
原文传递
13
试论《花影娇娘》中的因果报应观和佛教世俗化倾向
陈辉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0
原文传递
14
论佛教因果观对唐传奇艺术的影响
吕丽梅
《现代商贸工业》
200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汉代阴德观的建构及其在司法领域的展开
钟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赦宥在中国古代死刑适用中的作用
胡兴东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颜氏家训》与佛教关系考论
郑明璋
杜欣明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宣室志》中的佛学渊源探析
陈洪
赵纪彬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敦煌讲唱文学中的佛教文化
钟海波
《唐都学刊》
200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佛教对中古法律思想影响刍议
李俊强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