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报怨方式的伦理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崔雪茹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1-53,共3页
在古今中外伦理思想中,关于报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主张,即"以怨报怨"、"以德报怨"和"以直报怨"。"以怨报怨"方式源于原始社会的行为习惯,"以德报怨"方式以基督教和佛教为代表,"... 在古今中外伦理思想中,关于报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主张,即"以怨报怨"、"以德报怨"和"以直报怨"。"以怨报怨"方式源于原始社会的行为习惯,"以德报怨"方式以基督教和佛教为代表,"以直报怨"方式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倡导的。报怨方式的选择,不仅影响矛盾纷争的解决效果,而且体现做人的境界。以直报怨思想符合现代伦理精神,有利于正确解决矛盾纷争,实现社会公正与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怨 以德报怨 以直报怨 比较分析
下载PDF
论被害人的报怨观对刑事和解的影响
2
作者 李蓉 穆远征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9-83,共5页
刑事和解的出现为被害人造就了特殊的"报怨空间"。持有不同报怨观的被害人在启动和解以及随后的协商过程中会有着不同的行动逻辑,进而会对整个刑事和解的制度实践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以怨报怨不利于对精神损害赔偿和被害人... 刑事和解的出现为被害人造就了特殊的"报怨空间"。持有不同报怨观的被害人在启动和解以及随后的协商过程中会有着不同的行动逻辑,进而会对整个刑事和解的制度实践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以怨报怨不利于对精神损害赔偿和被害人过错的协商,因而不利于和解的达成;以德报怨虽然有利于和解的达成,但是容易引发刑事案件的私了、不当扩大刑事和解的案件适用范围等问题;而以直报怨则能够实现刑事和解中当事人利益的相对平衡,并契合刑法的犯罪预防功能,因而是刑事和解中理想的报怨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和解 被害人 报怨 以德报怨 以直报怨
下载PDF
“以直报怨”的当代经济价值分析
3
作者 万资姿 《科技创业月刊》 2004年第5期70-72,共3页
“以直报怨”以其公正而宽容的“报怨”手段选择,有其理论合理性。在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行方 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当代价值:在经济上,是实现市场经济公平、高效运行的内在要求;在政治民主上,是完善 和加强法制管理的有力根据;在伦理上,是保... “以直报怨”以其公正而宽容的“报怨”手段选择,有其理论合理性。在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行方 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当代价值:在经济上,是实现市场经济公平、高效运行的内在要求;在政治民主上,是完善 和加强法制管理的有力根据;在伦理上,是保障与人为善的又一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直报怨 经济价值分析 “以德报怨 “以报怨 合作关系 市场资源
下载PDF
《老子》“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古今注译辨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红 吴战洪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8期14-30,共17页
古今方家注说《老子》"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有认为句有错置、脱衍者;至诠释意义,要么认为文句与上下文无涉而玄不可解,要么有违时代背景、文本实况、老子思想而直觉臆断,故注说多有偏失。通过比勘帛书《老子》与《老子》主... 古今方家注说《老子》"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有认为句有错置、脱衍者;至诠释意义,要么认为文句与上下文无涉而玄不可解,要么有违时代背景、文本实况、老子思想而直觉臆断,故注说多有偏失。通过比勘帛书《老子》与《老子》主要传世本、郭店楚简《老子》,发现《老子》中"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之文句当无脱误、衍生、错简现象,以正注家误判。结合历史背景,综合考辨《老子》中与"大小,多少,报怨以德"相关之文本内涵、行文成例、字词义项、章节旨义及层次关系,得知"大小,多少"应为大道体量、特质、功德之形上涵盖;"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当指老子以道治乱之济世方略,以规注家误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大小 多少 报怨以德
下载PDF
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 被引量:2
5
作者 余惠先 吴谦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9期41-43,共3页
以德报怨和以直报怨是出自《论语》的两个词,以德报怨比较容易理解,世间学者对"以直报怨"的解释不符合孔子的本意。以德报怨也不是老子的思想,《道德经》中的"报怨以德"与孔子的"以直报怨"是一个意思。
关键词 孔子 老子 报怨
下载PDF
老子“报怨以德”别解 被引量:1
6
作者 何铁山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69-72,共4页
自古及今,无论学界还是民间,对于老子"报怨以德"的解读,偏误不少。原因或是对《老子》思想缺乏全面了解,或是对孔子"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缺乏深入分析,或是对"德""直""道"... 自古及今,无论学界还是民间,对于老子"报怨以德"的解读,偏误不少。原因或是对《老子》思想缺乏全面了解,或是对孔子"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缺乏深入分析,或是对"德""直""道"等汉字的多义性、哲理性缺乏深入认知。从汉字学入手,通过对于"德""直""道"等字构形的汉字学分析,联系老子关于"道""德"的哲学规定及其关系阐释,可以得出"报怨以德"乃是以"尊道"为前提,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以主体实力为后盾的理性的关系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怨以德 汉字学 孔德之容 惟道是从 上德不德
下载PDF
“以直报怨”与“报怨以德”辨析
7
作者 郭妍佳 《海外文摘》 2019年第4期45-47,共3页
“以何报怨”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常见,却蕴含对人我动态关系的深入思考,具有社会调节和自我调节的双重意义。针对此问,孔子和老子分别提出“以直报怨”与“报怨以德”两种不同回答。辨其内涵,“以直报怨”之“直”是符合“礼”的内在品质... “以何报怨”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常见,却蕴含对人我动态关系的深入思考,具有社会调节和自我调节的双重意义。针对此问,孔子和老子分别提出“以直报怨”与“报怨以德”两种不同回答。辨其内涵,“以直报怨”之“直”是符合“礼”的内在品质与外在言行的综合,以差序的“礼”为前提;“报怨以德”之“德”是对尊重、遵循事物生成本源、运行规律——“道”的思想与言行的抽象概括,以统一的“道”为核心。因此,两种不同的回答实则从根本上体现着孔子与老子思想本质特征的差异,即孔子重差序,老子重统一。此外,通过“以直报怨”与“报怨以德”之别而集中体现出的孔老思想的不同特征,对孟子、庄子、杨朱等后学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直报怨 报怨以德 孔子 老子
下载PDF
何以报怨——伤害后的伦理审视
8
作者 龚学峰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9年第4期142-144,共3页
伤害事件发生后,可从受害者的角度思考伤害事件本身,从社会生物学角度思考受害者的内心反映及其可能采取的应对方式,并对这些应对方式进行相应的伦理审视,探讨可能产生的后伤害情况,进一步追问一个人受到伤害是否是其对施害者进行报复... 伤害事件发生后,可从受害者的角度思考伤害事件本身,从社会生物学角度思考受害者的内心反映及其可能采取的应对方式,并对这些应对方式进行相应的伦理审视,探讨可能产生的后伤害情况,进一步追问一个人受到伤害是否是其对施害者进行报复的合理理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害者意识 报怨 宽恕
下载PDF
心态决定高度——从“报怨”对策看教师的五重境界
9
作者 赵存卿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第3期46-47,共2页
有人说: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心态决定高度,有积极的心态,才能有积极的人生。尤其对教师来说,拥有积极的心态,无论对家庭、对生活,还是对工作、对事业,都至关重要。毋庸置疑,几乎每所学校每... 有人说: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心态决定高度,有积极的心态,才能有积极的人生。尤其对教师来说,拥有积极的心态,无论对家庭、对生活,还是对工作、对事业,都至关重要。毋庸置疑,几乎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有相对落后的学生,他们常常受到教师的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 报怨 心态 境界
下载PDF
试论中国传统“报”的观念——报德和报怨
10
作者 文一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第5期25-26,共2页
千百年来,"报"的观念深入中国人的内心,常言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等。当遇到愤愤不平之事时,有部分人表面风平浪静,隐而不发,内心却早已波涛汹涌,静待时机,给予致命一击;有些人则仁厚大度,事... 千百年来,"报"的观念深入中国人的内心,常言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等。当遇到愤愤不平之事时,有部分人表面风平浪静,隐而不发,内心却早已波涛汹涌,静待时机,给予致命一击;有些人则仁厚大度,事如风过了无痕,面对"怨"时的不同对策,反映了中国人内心的两种不同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怨 孔子 老子
下载PDF
如何对待于己有怨的人──“报怨以德”的艺术
11
作者 良言 《华夏文化》 1995年第6期45-47,43,共4页
如何对待于己有怨的人──“报怨以德”的艺术良言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总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离不开社会集体形成的各种关系网。整个社会就是人类互相交往的产物。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借助于交往活动,发生人与人之间直接的、... 如何对待于己有怨的人──“报怨以德”的艺术良言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总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离不开社会集体形成的各种关系网。整个社会就是人类互相交往的产物。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借助于交往活动,发生人与人之间直接的、间接的关系,构成一定的人群集合体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普勒 如何对待 汤姆生 蔺相如 报怨 曹操 楚国 宽宏大度 瓜秧 能量守恒和转化
下载PDF
简论中国传统报怨的三种方式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宽亮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0-61,71,共3页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 ,关于报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主张 ,即“以怨报怨”、“以直报怨”和“以德报怨”。“以怨报怨”方式源于原始社会的行为习惯 ;“以直报怨”方式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倡导的 ;“以德报怨”方式则是由道家创始...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 ,关于报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主张 ,即“以怨报怨”、“以直报怨”和“以德报怨”。“以怨报怨”方式源于原始社会的行为习惯 ;“以直报怨”方式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倡导的 ;“以德报怨”方式则是由道家创始人老子首先提出的。报怨方式的选择 ,不仅影响矛盾纷争的解决效果 ,而且体现做人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伦理 报怨方式 “以报怨 “以直报怨 “以德报怨
原文传递
论老子“报怨以德”的思想
13
作者 冯国超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64,共9页
关于《老子》第六十三章开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中的“报怨以德”的含义,古今学者众说纷纭。“报怨以德”的确切含义之所以长期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其中的“怨”“德”的含义缺乏细致的考察... 关于《老子》第六十三章开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中的“报怨以德”的含义,古今学者众说纷纭。“报怨以德”的确切含义之所以长期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其中的“怨”“德”的含义缺乏细致的考察与梳理,对“报怨以德”与上文的关系缺乏深入的揭示。其实,“报怨以德”中的“怨”,指的应是怨恨,而非仇怨、仇恨;“德”,指的是“得”即得到的意思,而非恩惠、恩德或道德、玄德,具体而言,则指的是通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修行而得到的结果或达到的境界,因此,所谓“报怨以德”,指的是通过修行所得来回报怨恨。“报怨以德”是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核心思想的具体体现。而“大小多少”,则指的是怨恨的大小或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报怨以德 大小多少
原文传递
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
14
作者 卞朝宁 《文史天地》 2020年第1期74-75,共2页
德怨(恩仇)相报问题说起来简单,真正落实到具体事件之中就难免会让人产生困惑,因此有人专门向孔子请教道:"以德报怨,何如?"孔子答道:"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篇》)孔子认为,人与人相处必... 德怨(恩仇)相报问题说起来简单,真正落实到具体事件之中就难免会让人产生困惑,因此有人专门向孔子请教道:"以德报怨,何如?"孔子答道:"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篇》)孔子认为,人与人相处必须坚持平等的原则:别人对我友善("德"),我对别人也友善,这就是"以德报德";别人对我不友善("怨"),我对别人当然也不友善,不过不是以怨报怨,而是"以直报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直报怨 以德报怨 以德 友善 报怨 与人相处 《论语
原文传递
“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论道德行为中的情感因素 被引量:1
15
作者 伍龙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3-80,共8页
孔子认为一般人面对怨恨时,“以直报怨”优于“以德报怨”。这体现出孔子注重道德主体的情感因素,强调人与人之间在情感层面的对等,而这一道德规范也因具备了情感基础而能更好地被践行。《道德经》提出“报怨以德”,其内涵与孔子的主张... 孔子认为一般人面对怨恨时,“以直报怨”优于“以德报怨”。这体现出孔子注重道德主体的情感因素,强调人与人之间在情感层面的对等,而这一道德规范也因具备了情感基础而能更好地被践行。《道德经》提出“报怨以德”,其内涵与孔子的主张有相通之处。“以直报怨”与“以德报怨”的差异与张力提示我们注重道德主体的情感因素,并留意其具有的“情理兼备”的特质。这既能避免对道德主体、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行为作抽象理解,又使得对道德主体及其行为的评价不会导向相对主义。唯有如此,才能在尊重道德主体的基础上,发挥道德规范的作用,落实道德行为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直报怨 报怨以德 情感因素 道德行为
原文传递
“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 被引量:2
16
作者 卓泽渊 《法制资讯》 2008年第9期18-19,共2页
我们不可混淆了"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的适用范围。在私的领域以直报怨,显然不是特别高尚。在公的领域和原则问题上以德报怨,必然违反原则。所以二者的使用范围不可混淆,不可模糊。
关键词 违反原则 在公 以德 人生旅途 个人人格 宪问 人生感悟 私人领域 报怨以德 人类社会
原文传递
报德与报怨——明清寓言与印度故事比较研究之三
17
作者 薛克翘 《南亚研究》 CSSCI 1989年第3期21-27,3,共8页
寓言中有一大类是反映道德问题的,被称为“道德寓言”。自然,明清寓言和印度寓言中也有一批属于这一类。本文试图通过几组寓言的比较,谈谈中国古人和印度古人在道德观念上的异同。当然,因为我们很难抓住某则中国寓言的作者和某则印度寓... 寓言中有一大类是反映道德问题的,被称为“道德寓言”。自然,明清寓言和印度寓言中也有一批属于这一类。本文试图通过几组寓言的比较,谈谈中国古人和印度古人在道德观念上的异同。当然,因为我们很难抓住某则中国寓言的作者和某则印度寓言的作者对他们的道德观念作具体比较,而只能对中印古代某些具有代表意义的道德思想作些对比,所以,这种比较会显得笼统一些。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从中看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一个侧面去深入了解这两大民族的古代思想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寓言故事 本生故事 印度教 道德观念 道德思想 明清 婆罗门 道德问题 思想体系 报怨
原文传递
材料作文“以德报怨” “以直报怨”导写
18
作者 李玉美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9年第1期63-64,共2页
【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学生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意思是说,他人对我不好,我反而给他恩德,这样做怎么样?孔子回答:'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说,如果你这样做,那么他人给了你恩德,你用什... 【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学生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意思是说,他人对我不好,我反而给他恩德,这样做怎么样?孔子回答:'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说,如果你这样做,那么他人给了你恩德,你用什么回报?应该用对等的手段回复他人的不好,用恩德回报他人的恩德。'以德报怨''以直报怨'这两种做法,你赞成哪一种?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直报怨 以德 郝劲松 朱槿花 报怨 中国人
原文传递
零报怨
19
作者 乔恩·高登(美) 龙振昼(编译) 《成功之路》 2009年第12期F0003-F0003,共1页
一个简单法则也能带来巨大的影响。 这个法则并不是我创造的。我只是发现了它——在一个迅速发展并取得极大成功的小公司里,就运用了这个简单的法则,从而产生了惊人的效果。
关键词 公司 简装法则 员工 报怨
原文传递
动物们的报怨
20
《家教世界》 2011年第4期10-10,共1页
乌贼鱼说:真要命,满肚子墨水居然也成了贼!
关键词 《动物们的报怨 随笔 杂文 杂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