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子》“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古今注译辨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红 吴战洪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8期14-30,共17页
古今方家注说《老子》"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有认为句有错置、脱衍者;至诠释意义,要么认为文句与上下文无涉而玄不可解,要么有违时代背景、文本实况、老子思想而直觉臆断,故注说多有偏失。通过比勘帛书《老子》与《老子》主... 古今方家注说《老子》"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有认为句有错置、脱衍者;至诠释意义,要么认为文句与上下文无涉而玄不可解,要么有违时代背景、文本实况、老子思想而直觉臆断,故注说多有偏失。通过比勘帛书《老子》与《老子》主要传世本、郭店楚简《老子》,发现《老子》中"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之文句当无脱误、衍生、错简现象,以正注家误判。结合历史背景,综合考辨《老子》中与"大小,多少,报怨以德"相关之文本内涵、行文成例、字词义项、章节旨义及层次关系,得知"大小,多少"应为大道体量、特质、功德之形上涵盖;"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当指老子以道治乱之济世方略,以规注家误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大小 多少 报怨以德
下载PDF
老子“报怨以德”别解 被引量:1
2
作者 何铁山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69-72,共4页
自古及今,无论学界还是民间,对于老子"报怨以德"的解读,偏误不少。原因或是对《老子》思想缺乏全面了解,或是对孔子"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缺乏深入分析,或是对"德""直""道"... 自古及今,无论学界还是民间,对于老子"报怨以德"的解读,偏误不少。原因或是对《老子》思想缺乏全面了解,或是对孔子"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缺乏深入分析,或是对"德""直""道"等汉字的多义性、哲理性缺乏深入认知。从汉字学入手,通过对于"德""直""道"等字构形的汉字学分析,联系老子关于"道""德"的哲学规定及其关系阐释,可以得出"报怨以德"乃是以"尊道"为前提,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以主体实力为后盾的理性的关系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怨以德 汉字学 之容 惟道是从
下载PDF
“以直报怨”与“报怨以德”辨析
3
作者 郭妍佳 《海外文摘》 2019年第4期45-47,共3页
“以何报怨”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常见,却蕴含对人我动态关系的深入思考,具有社会调节和自我调节的双重意义。针对此问,孔子和老子分别提出“以直报怨”与“报怨以德”两种不同回答。辨其内涵,“以直报怨”之“直”是符合“礼”的内在品质... “以何报怨”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常见,却蕴含对人我动态关系的深入思考,具有社会调节和自我调节的双重意义。针对此问,孔子和老子分别提出“以直报怨”与“报怨以德”两种不同回答。辨其内涵,“以直报怨”之“直”是符合“礼”的内在品质与外在言行的综合,以差序的“礼”为前提;“报怨以德”之“德”是对尊重、遵循事物生成本源、运行规律——“道”的思想与言行的抽象概括,以统一的“道”为核心。因此,两种不同的回答实则从根本上体现着孔子与老子思想本质特征的差异,即孔子重差序,老子重统一。此外,通过“以直报怨”与“报怨以德”之别而集中体现出的孔老思想的不同特征,对孟子、庄子、杨朱等后学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直 报怨以德 孔子 老子
下载PDF
论老子“报怨以德”的思想
4
作者 冯国超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64,共9页
关于《老子》第六十三章开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中的“报怨以德”的含义,古今学者众说纷纭。“报怨以德”的确切含义之所以长期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其中的“怨”“德”的含义缺乏细致的考察... 关于《老子》第六十三章开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中的“报怨以德”的含义,古今学者众说纷纭。“报怨以德”的确切含义之所以长期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其中的“怨”“德”的含义缺乏细致的考察与梳理,对“报怨以德”与上文的关系缺乏深入的揭示。其实,“报怨以德”中的“怨”,指的应是怨恨,而非仇怨、仇恨;“德”,指的是“得”即得到的意思,而非恩惠、恩德或道德、玄德,具体而言,则指的是通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修行而得到的结果或达到的境界,因此,所谓“报怨以德”,指的是通过修行所得来回报怨恨。“报怨以德”是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核心思想的具体体现。而“大小多少”,则指的是怨恨的大小或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报怨以德 大小多少
原文传递
《老子》札记四则——“下德无为而无(有)以为”“有生于无”“圣人恒无心”与“报怨以德”
5
作者 王鑫 《老子学刊》 2021年第1期47-61,共15页
《老子》通行本第三十八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无为而无(有)以为,上仁……,上义……,上礼……"的文本结构当是在西汉时期确立并影响通行本的;从文本编排合理性角度看,"下德"当删去。郭店简"天下之勿生... 《老子》通行本第三十八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无为而无(有)以为,上仁……,上义……,上礼……"的文本结构当是在西汉时期确立并影响通行本的;从文本编排合理性角度看,"下德"当删去。郭店简"天下之勿生于又"一句,"又"字下脱去重文符号的可能性较大,"有生于无"当为老子主张。第四十九章首句当依帛书本、汉简本作"圣人恒无心",今本"圣人无常心"当是词序颠倒。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一句可理解为"大起于小,多起于少","报怨以德"一句当属第六十三章,是老子所推崇的观点,不应移入第七十九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下无为而无(有)以为” “有生于无” “圣人恒无心” 报怨以德
原文传递
在拓展课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入世的限度:《道德经》中的道德伦理”为例
6
作者 俞超 《现代教学》 2015年第1期108-109,共2页
在拓展型课程中,我开设了一门名为“入世的限度:《道德经》中的道德伦理”的选修课,重点对《道德经》中的道德伦理进行教学。虽然中国伦理学说主要来自儒家,然而道家的治国箴言里存在着大量教导人们如何处世的道德伦理思想,这些思想不... 在拓展型课程中,我开设了一门名为“入世的限度:《道德经》中的道德伦理”的选修课,重点对《道德经》中的道德伦理进行教学。虽然中国伦理学说主要来自儒家,然而道家的治国箴言里存在着大量教导人们如何处世的道德伦理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知识分子的行为和思想,对于当代年轻人包括中学生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本人确定了主要讲授老子思想中三个与处世伦理相关的概念:一为“清心寡欲”,这是老子的心灵修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思想 清心寡欲 中华优秀传统 古代知识分子 功遂身退 报怨以德 道佐 水善利万物 胯下之辱
下载PDF
“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 被引量:2
7
作者 卓泽渊 《法制资讯》 2008年第9期18-19,共2页
我们不可混淆了"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的适用范围。在私的领域以直报怨,显然不是特别高尚。在公的领域和原则问题上以德报怨,必然违反原则。所以二者的使用范围不可混淆,不可模糊。
关键词 违反原则 在公 以德 人生旅途 个人人格 宪问 人生感悟 私人领域 报怨以德 人类社会
原文传递
“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论道德行为中的情感因素 被引量:1
8
作者 伍龙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3-80,共8页
孔子认为一般人面对怨恨时,“以直报怨”优于“以德报怨”。这体现出孔子注重道德主体的情感因素,强调人与人之间在情感层面的对等,而这一道德规范也因具备了情感基础而能更好地被践行。《道德经》提出“报怨以德”,其内涵与孔子的主张... 孔子认为一般人面对怨恨时,“以直报怨”优于“以德报怨”。这体现出孔子注重道德主体的情感因素,强调人与人之间在情感层面的对等,而这一道德规范也因具备了情感基础而能更好地被践行。《道德经》提出“报怨以德”,其内涵与孔子的主张有相通之处。“以直报怨”与“以德报怨”的差异与张力提示我们注重道德主体的情感因素,并留意其具有的“情理兼备”的特质。这既能避免对道德主体、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行为作抽象理解,又使得对道德主体及其行为的评价不会导向相对主义。唯有如此,才能在尊重道德主体的基础上,发挥道德规范的作用,落实道德行为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直 报怨以德 情感因素 行为
原文传递
从“为亡为”章看楚简《老子》的性质
9
作者 宋健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1-9,共9页
与其他版本相比,郭店楚简《老子》甲编“为亡为”章缺少了“报怨以德……故终无难”一段文字。这并非由漏抄或注文掺入导致,而是另有原因。由于老子“报怨以德”的理念与儒家思想冲突,楚简《老子》的编选者作为儒家后学,故将此句删去;... 与其他版本相比,郭店楚简《老子》甲编“为亡为”章缺少了“报怨以德……故终无难”一段文字。这并非由漏抄或注文掺入导致,而是另有原因。由于老子“报怨以德”的理念与儒家思想冲突,楚简《老子》的编选者作为儒家后学,故将此句删去;与此同时,编选者又根据行文的需要,裁掉“报怨以德”之后的一段话,并对剩余文字进行整合拼接。在经过删改后,“为亡为”章的主题思想和表意结构都发生了逆转。类似上述的改动,在整部楚简《老子》中留下许多蛛丝马迹,以至于可以视作其“儒家化”的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老子》 报怨以德 儒家化 “为亡为”章
下载PDF
《老子》原貌当为百章——对《老子》结构组成初探
10
作者 尹振环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83-92,共10页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除了证明今本老子在文字上有不少篡改和差错外,还证明了在组成结构上的一些问题:①部份分章不妥;②帛书本德经居前道经在后,与今本相反;③在章次结构上,有四个章二百八十余字,有颠误或明显地看出被有意篡改了。...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除了证明今本老子在文字上有不少篡改和差错外,还证明了在组成结构上的一些问题:①部份分章不妥;②帛书本德经居前道经在后,与今本相反;③在章次结构上,有四个章二百八十余字,有颠误或明显地看出被有意篡改了。这里仅就结构上的三个问题,剖述浅见,求教于同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王 十八章 绝学无忧 前道 天下母 喻老 解老 报怨以德
下载PDF
老子处世哲学剖析
11
作者 曲峰 陈兴华 聂昭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32-39,共8页
关于老子的处世哲学,一些史学家认为老子崇尚权术,这是不无道理的。《老子》书中讲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这句话体现了老子学说的基本思想,而且也突出地概括了老子的处世哲学。剖析老子的这种处世哲学,对于认识老子的思想... 关于老子的处世哲学,一些史学家认为老子崇尚权术,这是不无道理的。《老子》书中讲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这句话体现了老子学说的基本思想,而且也突出地概括了老子的处世哲学。剖析老子的这种处世哲学,对于认识老子的思想是有一定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 辩证法思想 十八章 报怨以德 老子哲学 有生于无 天下母 虚静无为
下载PDF
“素读”《老子》第63章实录
12
作者 陈琴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9年第5期13-14,共2页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关键词 报怨以德 中华成语千句文 于易 华南师大 熟读成诵 一点印象 古诗词 轮读 《千字文》 附属小学
下载PDF
这些成语出自《道德经》
13
《农民文摘》 2017年第1期50-50,共1页
1天长地久出自《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2受宠若惊出自《道德经》第十三章,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3视而不见,听... 1天长地久出自《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2受宠若惊出自《道德经》第十三章,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3视而不见,听之不闻出自《道德经》第十四章,原文: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4深不可识出自《道德经》第十五章,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大患若身 失之若惊 微妙玄通 绝学无忧 报怨以德 三章 五千言 少私寡欲 文摘周 经典巨著
原文传递
《道德经》智慧:柔的哲学,水的境界
14
作者 佚名 《意林文汇》 2018年第24期120-129,共10页
《道德经》推崇柔弱的智慧,崇尚守柔贵雌,其他如功成身退、祸福相倚、上善若水等思想不仅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也是照亮我们前进道路,指引我们人生的大智慧。一、做人要懂得迂回的智慧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译文:... 《道德经》推崇柔弱的智慧,崇尚守柔贵雌,其他如功成身退、祸福相倚、上善若水等思想不仅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也是照亮我们前进道路,指引我们人生的大智慧。一、做人要懂得迂回的智慧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译文: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于是更新;单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感悟:很多人喜欢直来直往,结果把事情办坏了。春秋时期齐景公喜欢养鸟,他让臣子烛邹看管一只鸟,烛邹不小心,这只鸟飞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经》 报怨以德 为而不恃 廉而不刿 祸福相倚
原文传递
化解怨恨的利器在哪里
15
作者 谢清果 《山东国资》 2019年第5期116-116,共1页
怨是人际关系中极为特别的一种情绪。聪明的中国人创造了个词'埋怨',借以表达'怨'的重要特征是埋藏在心里深处的;还有个成语叫'怨天尤人',点出了怨恨的对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天。老子分别在《道德经》(王弼... 怨是人际关系中极为特别的一种情绪。聪明的中国人创造了个词'埋怨',借以表达'怨'的重要特征是埋藏在心里深处的;还有个成语叫'怨天尤人',点出了怨恨的对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天。老子分别在《道德经》(王弼本)第63章和第79章中提到'怨',并对如何处理'怨'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老子认为:'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经》 报怨以德
原文传递
一块烤肉的恩情
16
作者 张德付 《少儿国学》 2023年第9期28-31,共4页
人与人交往,免不了是非恩怨的纠缠。关于如何报怨,不同的人或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主张,大概不外乎以怨报怨、以直报怨、以德报怨三种方式。有些人主张“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就是以怨报怨了。这种方式虽然不能说是毫无理性的,但是冤冤相... 人与人交往,免不了是非恩怨的纠缠。关于如何报怨,不同的人或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主张,大概不外乎以怨报怨、以直报怨、以德报怨三种方式。有些人主张“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就是以怨报怨了。这种方式虽然不能说是毫无理性的,但是冤冤相报,无有了期。有些人,如老子,主张以德报怨,他说“大小多少,报怨以德”(《道德经》)。报怨以德,自然是德行宽厚包容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怨以德 以德 以直 《道经》 以牙还牙 老子
原文传递
老子的反向思维 被引量:1
17
作者 曹峰 《中国德育》 2016年第11期71-73,共3页
老子的反向思维对后人影响很大。老子认为,事物均由正反两方构成,正反两方相反相成,形成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在此基础上,老子进一步认为,正反两方是相通的,事物的发展都是从一个方向向另一个方向转化,卑小总会走向高大、柔弱总... 老子的反向思维对后人影响很大。老子认为,事物均由正反两方构成,正反两方相反相成,形成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在此基础上,老子进一步认为,正反两方是相通的,事物的发展都是从一个方向向另一个方向转化,卑小总会走向高大、柔弱总会走向雄强、生命总会走向死亡,反过来,就是新的一次轮回和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向思维 自取其祸 矛盾体 功遂身退 报怨以德 十八章 失之若惊 无为而无不为 福之所倚 知止不殆
原文传递
《老子》与心灵健康 被引量:1
18
作者 蜂屋邦夫 《老子学刊》 2017年第2期3-12,共10页
与上次一样,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也是'东方文明与心灵健康'。我于去年探讨了《庄子·齐物论》中所见'心'的问题,这次,我想以《老子》中的'怨'为中心进行考察。一、带来心灵安宁的内心活动在《老子》中,直接深... 与上次一样,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也是'东方文明与心灵健康'。我于去年探讨了《庄子·齐物论》中所见'心'的问题,这次,我想以《老子》中的'怨'为中心进行考察。一、带来心灵安宁的内心活动在《老子》中,直接深入挖掘内心活动以展现安宁的表述并不多。也就是说,《老子》并非是一部以'心灵健康'为主题的著作。但是,在其叙述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七十九 报怨以德
原文传递
审校《汪注老子》有感
19
作者 吴海平 《中国编辑》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0-92,共3页
《汪注老子》是出版社交给我审校的重点书。接受这项工作之前,我曾听编辑大概介绍过作者汪致正,说他并不是研究老子的学院派专家,但是研究学问特别执著,陆续会呈现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当我一开始审校,就感觉到这本《汪注老子》确实很有特... 《汪注老子》是出版社交给我审校的重点书。接受这项工作之前,我曾听编辑大概介绍过作者汪致正,说他并不是研究老子的学院派专家,但是研究学问特别执著,陆续会呈现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当我一开始审校,就感觉到这本《汪注老子》确实很有特色,作者也确实很有特点。我回家就跟我爱人说,你瞧瞧人家,不是搞这专业的,可是写的书观点新颖、独具慧眼,确实是在发前人所未发的一家之言,而且没有为了标新立异而随心所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书 研究成果 对勘 校对工作 报怨以德 原典 主要意思 以德 大型工具书 出版规范
原文传递
宽容他人也是善待自己
20
作者 葛荣晋 《老同志之友(上半月)》 2014年第11期39-39,共1页
由于圣人具有"上德若谷"的胸怀,所以,在恩怨问题上,主张"报怨以德"(《老子》六十三章)。人世间,在与人交往中,由于有利害冲突,难免产生恩恩怨怨。那么,如何对待恩怨呢?一般说来,有三种态度:一是"以怨报德",这是小人的卑鄙伎俩... 由于圣人具有"上德若谷"的胸怀,所以,在恩怨问题上,主张"报怨以德"(《老子》六十三章)。人世间,在与人交往中,由于有利害冲突,难免产生恩恩怨怨。那么,如何对待恩怨呢?一般说来,有三种态度:一是"以怨报德",这是小人的卑鄙伎俩;二是"以德报德,以怨报怨",这是常人的做法。以怨报怨,损人不利己。你不仁,我不义,"冤冤相报何时了?""以德报德"虽比"以怨报德"高尚,但毕竟还谈不到胸怀宽宏大量;三是"以德报怨"。这是君子的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谷 以德 报怨以德 利害冲突 三章 鱼人 现代中国社会 使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