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磺酸培氟沙星致抽搐反应1例 被引量:4
1
作者 郭均平 汪贤聪 陈琳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348-349,共2页
关键词 甲磺酸培氟沙星 抽搐反应 病例报告 药物不良反应
下载PDF
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致全身抽搐反应1例 被引量:3
2
作者 华旭东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45-245,共1页
患者,女,49岁,由于反复右上腹疼痛,于2006年2月6日住进我院普外科,诊断为胆囊炎、胆囊结石。入院体检:神清、嗜睡,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T37.2℃,P108次·min^-1,R24次·min^-1,BP94/50mmHg。... 患者,女,49岁,由于反复右上腹疼痛,于2006年2月6日住进我院普外科,诊断为胆囊炎、胆囊结石。入院体检:神清、嗜睡,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T37.2℃,P108次·min^-1,R24次·min^-1,BP94/50mmHg。双侧颈静脉无怒张,双侧甲状腺无肿大,心律齐,双下肢无水肿。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术前给药:0.9%氯化钠注射液40ml+头孢呋辛钠2.25g,ivqd;完善术前检查后,于2月8日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给予抗炎补液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9%氯化钠注射液 抽搐反应 氨甲环酸 全身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术前给药 右上腹疼痛 浅表淋巴结 药物过敏史 头孢呋辛钠
下载PDF
盐酸利多卡因局麻高热抽搐反应1例
3
作者 赵兴明 张吕泉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07年第2期122-122,共1页
关键词 盐酸利多卡因 高热抽搐 抽搐反应 局麻 肛周脓肿 头孢曲松钠 静脉补液 不适症状
下载PDF
樟脑酚致抽搐反应1例
4
作者 余安心 黄纯洁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9-99,共1页
关键词 樟脑酚 抽搐反应 消毒药 药物不良反应
下载PDF
接种无细胞百白破疫苗致全身抽搐反应2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周蓉 刘跃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05-405,共1页
关键词 无细胞百白破疫苗 预防接种门诊 抽搐反应 全身 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 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 推广使用 局部红肿
下载PDF
加替沙星致抽搐反应的预防及护理 被引量:2
6
作者 凌凤娟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下旬版)》 2006年第6期14-14,共1页
关键词 加替沙星 抽搐反应 护理对策 预防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甲氧基氟喹诺酮类 外消旋体化合物 拓扑异构酶IV 社区获得性肺炎 DNA旋转酶
下载PDF
β-地中海贫血患儿输血后致迟发性溶血反应及头痛抽搐不良反应1例 被引量:6
7
作者 邱芳 陈瑜 陈宝龙 《江西医药》 CAS 2017年第10期1031-1033,共3页
地中海贫血又称"海洋性贫血",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的缺失或点突变所致;患者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轻中度贫血可不输血,但重症地贫患者常从幼年开始发病,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及智力发展,导致脾肿大以及脾功能亢进,心脏肥大,也因无效性造血促使... 地中海贫血又称"海洋性贫血",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的缺失或点突变所致;患者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轻中度贫血可不输血,但重症地贫患者常从幼年开始发病,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及智力发展,导致脾肿大以及脾功能亢进,心脏肥大,也因无效性造血促使肠道对铁吸收过多而发生继发性血色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中海贫血 迟发性溶血反应 头痛抽搐不良反应
下载PDF
皮下注射吉粒芬致抽搐样反应一例
8
作者 柯昌云 赵静 +1 位作者 刘瑞 袁艺 《海南医学》 CAS 2013年第17期2628-2628,共1页
吉粒芬(通用名: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癌症放化疗等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减轻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缩短粒细胞缺乏症的持续时间,加速粒细胞数的恢复,从而减少合并感染发热的危险性。笔者在临... 吉粒芬(通用名: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癌症放化疗等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减轻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缩短粒细胞缺乏症的持续时间,加速粒细胞数的恢复,从而减少合并感染发热的危险性。笔者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发现一例患者皮下注射吉粒芬后出现抽搐样过敏反应,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粒芬 抽搐反应 用药安全
下载PDF
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实验动物模型研究 被引量:34
9
作者 姚明华 黄强民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5-418,共4页
目的:根据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形成机制建立实验动物模型。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采用打击、离心运动和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进行肌筋膜触发点疼痛造模,以打击组非打击侧作为正常对照。造模组每周进行1次造模实验,连续... 目的:根据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形成机制建立实验动物模型。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采用打击、离心运动和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进行肌筋膜触发点疼痛造模,以打击组非打击侧作为正常对照。造模组每周进行1次造模实验,连续4周。最后一次造模结束1周后,在局部解剖直视下观察局部紧张带,肌电自发电位和局部抽搐反应。结果:(1)可触及紧张带检查显示,正常对照组均为阴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的紧张带阳性率最高,为10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打击组和离心运动组阳性率分别为66.6%和33.3%,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各造模组组间比较,以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阳性率最高(P<0.01)。(2)肌电图检查显示,正常对照组均为阴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肌电图阳性率最高,为91.7%,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打击组阳性率为58.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离心运动组阳性率低,为16.7%,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各造模组组间比较,以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阳性率最高(P<0.05)。(3)抽搐反应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肌肉内无局部抽搐反应,均为阴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抽搐反应阳性率最高,为10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打击组阳性率为5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离心运动组阳性率最低,为2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造模组组间比较,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阳性率最高(P<0.05)。结论:打击与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均可建立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实验动物模型,但从临床特点上看,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更稳定可靠。重复同样强度的离心运动并不能有效激活触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触发点 打击 离心运动 紧张带 肌电图 抽搐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