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人对远域国家“拂菻”的想象与认知
1
作者 王熙雨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1期97-104,共8页
宋人搜集境外信息的途径与方法有碍于当时生产力、交通以及周边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文献上对于超远距离外国家信息的文献记载具有模糊性、奇幻性等特点。不同于“职贡图”等绘画作品传递出的万方朝贡的想象的天下帝国观,文献中对超远距离... 宋人搜集境外信息的途径与方法有碍于当时生产力、交通以及周边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文献上对于超远距离外国家信息的文献记载具有模糊性、奇幻性等特点。不同于“职贡图”等绘画作品传递出的万方朝贡的想象的天下帝国观,文献中对超远距离的国家,如拂菻(一说为当时的罗马帝国),从地理空间以及其国的器物与物产等各方面都呈现了尽量客观且称赞的态度。另外,从宋代文献关于拂菻地理空间、生活与物产、文化与信仰的论述之中,也出现了一些意象因为地区交流与实践发现而使文献中的宋人的想象与认知也随之更新的情形。同时,某些意象也出现了随着中原王朝的变化而加强的趋势。说明了宋人对远域国家的记述并非全盘吸纳与借鉴先人的记载,而是在尽可能客观的前提下完善其对当时世界“拼图”的整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拂菻 西域
下载PDF
拜占庭还是塞尔柱人国家?——析《宋史·拂菻国传》的一段记载 被引量:4
2
作者 徐家玲 《古代文明》 CSSCI 2009年第4期63-67,共5页
自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3年)以降,或从更早的时候起,直到明朝(1368—1644年)早期,中国史籍中不乏对于罗马一拜占庭世界的记载。学者们认为,自唐代以来,中国人都以“拂菻”一词称呼拜占庭。但是,除了那些往来于“西域”和中华... 自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3年)以降,或从更早的时候起,直到明朝(1368—1644年)早期,中国史籍中不乏对于罗马一拜占庭世界的记载。学者们认为,自唐代以来,中国人都以“拂菻”一词称呼拜占庭。但是,除了那些往来于“西域”和中华帝国腹地的商人们,古代中国人对于罗马和拜占庭帝国的疆域范围却并没有十分清楚的概念,甚至对拂菻一词所指的地域范围、或者其具体所指代的文明范畴有所误解。于是,对“拂菻”一词的理解,或者对于中国史籍中各个时期之“拂菻传”所指代的范围,就不能笼统理解为对拜占庭的描述,本文试图就宋史《拂菻传》中的一段记载说明这一问题,就教于学界同仁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史》 拂菻国传 塞尔柱人
下载PDF
唐代以后所谓“拂菻”遣使中国考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绪山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6-112,共7页
"拂菻"是隋唐时代中国对拜占庭帝国的称呼。唐代拜占庭帝国曾数次遣使中国。唐代以后,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实际上已无外交往来,但《宋书》和《明史》仍在"拂菻"名义下保留了所谓官方遣使的记录。实际上,《宋书》的&qu... "拂菻"是隋唐时代中国对拜占庭帝国的称呼。唐代拜占庭帝国曾数次遣使中国。唐代以后,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实际上已无外交往来,但《宋书》和《明史》仍在"拂菻"名义下保留了所谓官方遣使的记录。实际上,《宋书》的"拂菻"已不是拜占庭帝国,而是占据了拜占庭帝国在小亚细亚领土的塞尔柱突厥人;《明史》中的使节乃商人,并非官方使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拂菻 拜占庭帝国 中国
原文传递
考古为艺术史书写助力——评葛承雍的《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
4
作者 刘晶晶 《美育学刊》 2021年第2期I0009-I0009,共1页
葛承雍是研究文化交流史的著名学者,他将多年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这部五卷本的恢弘巨著,包括《交流卷:绵亘万里长》《民族卷:胡马度阴山》《艺术卷:拂菻花乱彩》《宗教卷:番僧入华来》《胡俑卷:绿眼紫髯须》,以文物... 葛承雍是研究文化交流史的著名学者,他将多年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这部五卷本的恢弘巨著,包括《交流卷:绵亘万里长》《民族卷:胡马度阴山》《艺术卷:拂菻花乱彩》《宗教卷:番僧入华来》《胡俑卷:绿眼紫髯须》,以文物与文献相印证,以考古与艺术相结合,揭示出一系列隐秘不彰的文明交汇的史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汉 外来文明 研究成果转化 文化交流史 番僧 艺术史 胡俑 拂菻
下载PDF
景教东渐及传入中国的希腊—拜占庭文化 被引量:6
5
作者 张绪山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6-88,共13页
景教是产生于拜占庭帝国境内叙利亚地方的基督教异端,它在受到东正教会打击后向东传播,进入波斯、中亚并扩展到中国境内。景教传入中国境内乃至中原地区的时间,至少可推至6世纪前半叶,景教碑记载的贞观九年(635年)并非景教入华的最初年... 景教是产生于拜占庭帝国境内叙利亚地方的基督教异端,它在受到东正教会打击后向东传播,进入波斯、中亚并扩展到中国境内。景教传入中国境内乃至中原地区的时间,至少可推至6世纪前半叶,景教碑记载的贞观九年(635年)并非景教入华的最初年限。进入中原的景教徒为了传教事业,展开积极的文化活动,将特质不同于华夏文化的希腊-拜占庭医学、建筑、机械制造、天文学和景教艺术等引入了中国,在中国典籍中留下了斑斑陈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教徒 中国 拜占庭帝国(拂菻)
原文传递
胡人牵兽图像进入职贡图体系浅析
6
作者 陈颖 《东方收藏》 2021年第9期73-74,共2页
胡人牵兽图像早在汉代画像石上就有出现,但并没有和职贡联系在一起。在唐代胡人牵兽图像进入职贡图的范畴被抹上了政治内涵。胡人牵兽图像的政治含义相对于传统的职贡图来说相对较少,这类图像消解了职贡图的政治性,凸显了远来献宝的吉... 胡人牵兽图像早在汉代画像石上就有出现,但并没有和职贡联系在一起。在唐代胡人牵兽图像进入职贡图的范畴被抹上了政治内涵。胡人牵兽图像的政治含义相对于传统的职贡图来说相对较少,这类图像消解了职贡图的政治性,凸显了远来献宝的吉祥寓意。与此同时,胡人牵兽图像也使得职贡图像和内涵更加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人牵兽 职贡图 拂菻
原文传递
来华景教徒与怛逻斯冲突之形成
7
作者 王珺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2-57,共6页
怛逻斯战役是大唐最远的一次征伐,也是大唐唯一一次与阿拉伯国家的正面交战,惜以大败收场,是大唐外交史上的重要节点,影响极为深远。作为推动大唐出兵征讨大食的一支宗教力量,景教与此战役的关系却被史家忽视。本文采用文本细读、文史... 怛逻斯战役是大唐最远的一次征伐,也是大唐唯一一次与阿拉伯国家的正面交战,惜以大败收场,是大唐外交史上的重要节点,影响极为深远。作为推动大唐出兵征讨大食的一支宗教力量,景教与此战役的关系却被史家忽视。本文采用文本细读、文史互证的方法对来自波斯、拂菻以及昭武九国的景教势力,通过攀附皇权取悦玄宗等一系列活动加以剖析,从而对怛逻斯一役背后的历史脉动有个更贴切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教 怛逻斯战役 玄宗 波斯 拂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