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345B钢拉伸分层机理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理猷 彭其春 +4 位作者 王芹 张云祥 李伟 李具中 彭胜堂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293-297,共5页
对Q345B带卷成分、过热度和中心偏析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对其拉伸后产生分层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Q345B钢在连铸过程中产生的中心偏析,特别是Mn元素偏析,会导致中心MnS等夹杂物的聚集,从而在轧制过程... 对Q345B带卷成分、过热度和中心偏析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对其拉伸后产生分层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Q345B钢在连铸过程中产生的中心偏析,特别是Mn元素偏析,会导致中心MnS等夹杂物的聚集,从而在轧制过程中形成带宽较大、带间距较近的带状组织;这种带状组织在带卷拉伸时,因局部力学性能差异过大而出现拉伸分层缺陷;拉伸后,分层带卷带状组织密度ρa为62 700μm/mm2,未分层带卷带状组织密度ρb为650μm/mm2,分层带卷带状密度是未分层带卷带状密度的96倍;如果Q345B钢中心存在带宽较大、带间距较近带状组织时,就会出现拉伸分层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345B钢 拉伸分层 带状组织 硫化锰
下载PDF
Q690D钢轧后拉伸分层试样的显微组织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郑建平 侯中华 廖仕军 《南钢科技与管理》 2011年第4期11-14,共4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仪(EDX)等手段研究了Q690D铜板轧后拉伸试样中出现的分层现象,寻求引起铜板分层的显微组织原因。试验结果表明:在分层试样中分层裂纹附近的贝氏体组织中存在条带状分布的珠光体,同时在分层面上...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仪(EDX)等手段研究了Q690D铜板轧后拉伸试样中出现的分层现象,寻求引起铜板分层的显微组织原因。试验结果表明:在分层试样中分层裂纹附近的贝氏体组织中存在条带状分布的珠光体,同时在分层面上出现成堆分布的(Nb,Ti)C颗粒,这些异常组织都是导致Q690D钢板轧后拉伸试样出现分层的主要原因。可通过调整钢板轧制工艺参数消除组织缺陷,有效防止Q690D钢板拉伸时的分层开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690D钢 轧制 拉伸分层现象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下载PDF
Q355C拉伸分层原因分析与控制
3
作者 陈昊 杨治争 +2 位作者 洪霞 易勋 严敏 《冶金工程》 2021年第4期200-206,共7页
通过取Q355C拉伸分层试样进行分析,发现层间的片层状MnS及其复合夹杂物是造成拉伸分层及延伸不合的直接原因,而铸坯的内部裂纹和严重中心偏析是MnS夹杂产生的根源,通过采用以提高铸机精度为核心,包括成分和轧制工艺等优化在内的系列措施... 通过取Q355C拉伸分层试样进行分析,发现层间的片层状MnS及其复合夹杂物是造成拉伸分层及延伸不合的直接原因,而铸坯的内部裂纹和严重中心偏析是MnS夹杂产生的根源,通过采用以提高铸机精度为核心,包括成分和轧制工艺等优化在内的系列措施,当辊缝和扇形段接弧&#177;0.5 mm范围内的合格率达到90%以上时,延伸合格率达到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伸分层 夹杂物 偏析 辊缝 扇形段接弧
下载PDF
A36船板拉伸断口分层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彦文 许竹桃 +1 位作者 王志奋 张友登 《武钢技术》 CAS 2016年第1期25-29,共5页
A36船板拉伸试验时,断口出现批量分层。通过宏观观察、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分析、光学显微观察对分层缺陷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分层位于板厚中部,该部位存在明显偏析及夹杂物富集,氢原子在该部位聚集结合形成氢气,当内压力足够大时,局... A36船板拉伸试验时,断口出现批量分层。通过宏观观察、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分析、光学显微观察对分层缺陷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分层位于板厚中部,该部位存在明显偏析及夹杂物富集,氢原子在该部位聚集结合形成氢气,当内压力足够大时,局部开裂,形成白点,加上偏析及夹杂物富集使板厚中部较脆,拉伸时在Z向应力作用下形成分层。可通过严格控制冶炼工艺,强化钢液脱硫、低过热度浇注,电磁搅拌等以及提高原材料质量以减少钢中氢含量等途径加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伸分层 白点 偏析 准解理 电磁搅拌
下载PDF
Q235B钢板拉伸断口分层显微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建宾 陈飞 楼恩明 《南钢科技与管理》 2012年第3期6-9,共4页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探针等对比分析了Q235B钢板拉伸试验后出现分层和不分层的两组试样,研究引起钢板拉伸分层的原因。试验结果表明:分层试样中心含有大量的MnS、Si02等夹杂,心部存在宽大的铁素体条带,是...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探针等对比分析了Q235B钢板拉伸试验后出现分层和不分层的两组试样,研究引起钢板拉伸分层的原因。试验结果表明:分层试样中心含有大量的MnS、Si02等夹杂,心部存在宽大的铁素体条带,是导致Q235B铜板出现拉伸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改进措施以减少和消除此种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235B铜拉伸分层夹杂带状
下载PDF
高强船板拉伸断口分层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建生 白文春 《河北冶金》 2011年第3期58-60,18,共4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高强船板拉伸断口分层试样进行显微组织检验,分析结果表明,高强船板拉伸断口分层与中心区域的成分偏析、夹杂物缺陷、轧后冷却过程中的组织应力有关,提出了降低拉伸断口分层率的措施。
关键词 高强船板 断口分层 中心偏析 过冷组织
下载PDF
铸坯轧后拉伸试样断口分层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7
作者 李如怀 郑伟栋 +1 位作者 孙玉虎 张春杰 《连铸》 2011年第3期38-39,46,共3页
结合邯钢生产实践,对板坯连铸机铸坯轧后拉伸试样分层缺陷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预防措施,有效减轻了铸坯中心偏析及疏松,提高了铸坯实物质量,减少了铸坯轧后分层缺陷。
关键词 试样 断口分层 中心偏析 预防措施
原文传递
粗轧工艺对700MPaTi微合金化高强钢的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陈述 《特殊钢》 2021年第1期61-65,共5页
研究了700 MPa级Ti微合金化高强钢(/%:0.05~0.07C,0.05~0.10Si,1.10~1.25Mn,0.075~0.095Ti) 230 mm×(1 580~1 780) mm连铸板坯粗轧工艺中定宽量100~300 mm和2~6道次分配量对最终10 mm板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定宽量的增加会增加组... 研究了700 MPa级Ti微合金化高强钢(/%:0.05~0.07C,0.05~0.10Si,1.10~1.25Mn,0.075~0.095Ti) 230 mm×(1 580~1 780) mm连铸板坯粗轧工艺中定宽量100~300 mm和2~6道次分配量对最终10 mm板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定宽量的增加会增加组织的不均匀性,使铁素体带状组织更粗大,并提高拉伸断口分层的倾向;均匀分配的道次分配量也能提高最终组织的均匀性;两种影响因素以定宽量的影响更为显著;定宽量≤100 mm、单道次变形量≥20%是理想的工艺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微合金化 粗轧 板坯定宽量 拉伸分层
下载PDF
S650MC高强钢连铸轻压下工艺优化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启龙 刘国平 +2 位作者 司小明 王志政 曹成虎 《炼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2-57,共6页
为解决S650MC钢热轧卷拉伸试样出现一定比例的分层问题,针对影响拉伸分层主要原因之一的铸坯中心偏析质量进行了动态轻压下工艺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固相率为20%~75%压下区间,压下量由3.6 mm提高至4.4 mm;总压下量由4.5 mm提高至5.5 m... 为解决S650MC钢热轧卷拉伸试样出现一定比例的分层问题,针对影响拉伸分层主要原因之一的铸坯中心偏析质量进行了动态轻压下工艺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固相率为20%~75%压下区间,压下量由3.6 mm提高至4.4 mm;总压下量由4.5 mm提高至5.5 mm的工艺方案能显著提高其中心偏析质量;S650MC钢铸坯中心偏析评级由原来的平均B1.0级提高至C1.0级,热轧卷拉伸试样出现分层比例由4.20%下降至0.78%。同时也表明二冷电磁辊对S650MC钢中心偏析质量改善效果不明显,但能提高铸坯中心等轴晶比例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650MC钢 拉伸分层 轻压下 中心偏析
原文传递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2D conformability of stretchable electronics laminated onto skin 被引量:4
10
作者 DONG WenTao XIAO Lin +4 位作者 ZHU Chen YE Dong WANG ShuoDao HUANG YongAn YIN ZhouPing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9期1415-1422,共8页
Smoothly attaching the stretchable epidermal electronic devices(EEDs) onto the skin surface is highly desired to improve the measurement accuracy of electrophysiological signal.The paper presents an analytical approac... Smoothly attaching the stretchable epidermal electronic devices(EEDs) onto the skin surface is highly desired to improve the measurement accuracy of electrophysiological signal.The paper presents an analytical approach to study interfacial mechanics of the 2D planar EEDs on the checkerboard buckling patterns of human skin.Energy variation method is proposed to determine a criterion whether EEDs laminate conformally onto the skin surface under undeformed and stretched cases.EEDs with low bending stiffness(thin,soft devices/backing layer),smooth and soft skin,and strong adhesion promote conformal contact.Furthermore,the adhesion energy at the EED/skin interface is measured by the homemade peeling experiment platform with different substrate thicknesses and areal coverages.The upper limit of the areal coverage for EED conformal contact with the skin is proposed with given EED/skin properties.Conformability of EEDs are validated by experiments with different substrate thickness,areal coverage and external loadings.It provides a design guideline for EED to conformally contact with the skin surface for more accurate biological signal monito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facial mechanics epidermal electronics areal coverage conformability E-skin
原文传递
Group Theory Analysis of Free Convective BoundaryLayer Behavior at a Stretching Surface
11
作者 Junmei Shi Xuezi Xu +1 位作者 Jianren Fan Kefa Cen (Department of Energy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Mechanic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China)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1995年第4期229-235,共7页
In the Present study, free convection and heat transfer behavior of electrically conducting fluid in the boundary layer over a vertical continuously stretching surface is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free convection, ... In the Present study, free convection and heat transfer behavior of electrically conducting fluid in the boundary layer over a vertical continuously stretching surface is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free convection, magnetic field, suction/blowing at the surface and the stretching speed of the surface on th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are considered. By applying one-parametric group theory to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a similarity solution is found.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of continuity, momentum and energy are solved numerically by a fourth-order Runge-Kutta scheme. The numerical results, which are obtained for th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reveal the influences of the par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p theory stretching surface free convec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