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媒介与欲望——拉康式精神分析的观点
1
作者 黄怡楹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186-187,共2页
论文在对拉康欲望与镜像理论的简单阐述的基础上,分析媒介与人的欲望及需求的关系,试图表明在当代社会中媒介起着镜像的作用,承载着心像与完形的形象,成为受众认同的目标,通过完形和心像的诱捕力使受众产生特定的欲望,进而付出行动,而... 论文在对拉康欲望与镜像理论的简单阐述的基础上,分析媒介与人的欲望及需求的关系,试图表明在当代社会中媒介起着镜像的作用,承载着心像与完形的形象,成为受众认同的目标,通过完形和心像的诱捕力使受众产生特定的欲望,进而付出行动,而这种行动通常是为精英阶级统治服务的,维护了阶级间的剥削,维持着现状的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欲望界定 镜像阶段分析 拉康式精神观点
下载PDF
说吧,文本——关于拉康式精神分析批评
2
作者 陈景兰 《河池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29-33,共5页
由拉康创立、被后世演绎得千姿百态的精神分析批评中的"奇葩"———拉康式批评已经成为当今备受关注的批评流派,以"镜像"、"欲望"为主题,从不同角度对拉康式批评进行阐释并以之为基础展开文本分析,以期... 由拉康创立、被后世演绎得千姿百态的精神分析批评中的"奇葩"———拉康式批评已经成为当今备受关注的批评流派,以"镜像"、"欲望"为主题,从不同角度对拉康式批评进行阐释并以之为基础展开文本分析,以期读者对拉康式批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康式批评 欲望 主体 镜像
下载PDF
《老人与海》中欲望表征缺失的拉康式解读
3
作者 王堃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28-30,共3页
文章通过运用拉康式的解读,对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进行欲望表征缺失的揭示,将海明威所要表达的那种无意识欲望无法得到满足的缺失显现出来,其所要体现的缺失表征指的是老人对于博爱、永恒和渴望的缺失,将这三个方面的缺失经由开... 文章通过运用拉康式的解读,对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进行欲望表征缺失的揭示,将海明威所要表达的那种无意识欲望无法得到满足的缺失显现出来,其所要体现的缺失表征指的是老人对于博爱、永恒和渴望的缺失,将这三个方面的缺失经由开放性的交汇重叠之后,将海明威其所具有的基本人生观进行构建,让人们对真实性的存在能够得到更加客观的认识,从而将其所要表达的无意识欲望中所具有的深层底蕴进行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人与海》 欲望表征 缺失拉康式 解读
下载PDF
镜像、阉割、欲望--对电影《谁先爱上他的》一种拉康式解读
4
作者 张敬齐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3年第2期150-152,共3页
《谁先爱上他的》是中国台湾的一部同性恋题材电影,影片首先聚焦同妻群体,展现她们不为人熟知的一面,同时也关注到中年同性恋人群,呈现出他们纠结的矛盾心理。依据后现代精神分析大师拉康的“三界理论”,阐释剧中人物的爱恨纠葛与情感矛... 《谁先爱上他的》是中国台湾的一部同性恋题材电影,影片首先聚焦同妻群体,展现她们不为人熟知的一面,同时也关注到中年同性恋人群,呈现出他们纠结的矛盾心理。依据后现代精神分析大师拉康的“三界理论”,阐释剧中人物的爱恨纠葛与情感矛盾,并挖掘其内在的深层结构。以想象界的镜像理论展示刘三莲虚假“自我”的建构,通过象征秩序对宋正远的“阉割”来揭示人物矛盾和悲剧的根源,以及实在界如何通过“欲望”在高裕杰身上隐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谁先爱上他的 拉康式 自我 欲望
下载PDF
《我不喜欢你,费尔医生》:一种拉康式的解读(英文)
5
作者 努尔腾·伯利克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43,共9页
在伯纳德.法瑞尔的剧作《我不喜欢你,费尔医生》中,六个人将自己锁在一间隔音室进行为期一个晚上的集体治疗。随着剧情的发展,他们建立起一种在象征域中的想象性联系,而他们每一段通过自由联想进行的谈话都演变为一个歇斯底里式主体间... 在伯纳德.法瑞尔的剧作《我不喜欢你,费尔医生》中,六个人将自己锁在一间隔音室进行为期一个晚上的集体治疗。随着剧情的发展,他们建立起一种在象征域中的想象性联系,而他们每一段通过自由联想进行的谈话都演变为一个歇斯底里式主体间性的过程。故事开始时说话结巴的乔充当了舞台监理的角色,见证了他们的反应,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分析者的角色,逐一揭开其他人的面具。具有反讽意味的是,这一歇斯底里式主体间性的过程又成为乔的治愈过程,尽管他从来没有以常规的方式讲述自己的过去并且被其他人视为十足难懂的怪人。本文借助拉康的理论探讨了乔在治愈过程中构建整体性结构的三种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纳德·法瑞尔 爱尔兰戏剧 拉康式解读 心理分析批评 歇斯底里式的主体间性
原文传递
内心的外化:毕肖普诗歌的“无意识”修辞
6
作者 殷晓芳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9-57,共9页
美国诗人毕肖普对诗歌形式和意象的选择以及对语言反射性的充分运用,使得她的诗艺既保持了对经典的承续又显露出润洁的个性肌质。本文通过分析毕肖普诗作的"无意识"修辞,探索她将内在事物外放的留痕,以拉康式的阅读方式进入诗... 美国诗人毕肖普对诗歌形式和意象的选择以及对语言反射性的充分运用,使得她的诗艺既保持了对经典的承续又显露出润洁的个性肌质。本文通过分析毕肖普诗作的"无意识"修辞,探索她将内在事物外放的留痕,以拉康式的阅读方式进入诗歌"欲望"的潜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心的外化 毕肖普诗歌 “无意识”修辞 拉康式阅读 潜文本
原文传递
“塞壬的故事”:塞壬作为象征的无法清除的残留物(英文)
7
作者 努尔腾.伯力克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6-43,共8页
E·M·福斯特的短篇小说"塞壬的故事"是基于前话语阶段(以海洋作为象征)与话语阶段(以大地作为象征)的复杂交错的关系之上的。这种交错可理解为是一种在可呈现、可理解与不可呈现、不可理解之间的交锋。塞壬作为无定... E·M·福斯特的短篇小说"塞壬的故事"是基于前话语阶段(以海洋作为象征)与话语阶段(以大地作为象征)的复杂交错的关系之上的。这种交错可理解为是一种在可呈现、可理解与不可呈现、不可理解之间的交锋。塞壬作为无定点的缺席,通过从非语言界进入象征界、从被作为他者或现实界的文化所压制的领域进入两兄弟的意识领域而得以呈现。塞壬是现实界转喻性的延伸,故事以虚构的形式重构了通过塞壬进入现实界的人物所处的世界。这篇故事似乎也在探寻人是否能完全地脱离自身的文化机制,从而重获前语言阶段的整体感。本文旨在从拉康关于主体、现实界、象征界形成理论所提供的有力观测点切入,探讨小说中大地与海洋的对抗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福斯特 塞壬 拉康式分析 现实界 象征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