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拉萨北部林周盆地林子宗火山岩层序新议 被引量:80
1
作者 董国臣 莫宣学 +2 位作者 赵志丹 王亮 周肃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49-557,共9页
林子宗火山岩是西藏冈底斯地区典型的新生代火山岩,可分为3个组:典中组、年波组和帕那组,主要由玄武安山岩、安山岩、英安岩、粗安岩、钾玄岩、流纹岩和相应的火山碎屑岩夹灰岩、河湖相沉积岩组成。经过林周盆地火山地质填图,发现林子... 林子宗火山岩是西藏冈底斯地区典型的新生代火山岩,可分为3个组:典中组、年波组和帕那组,主要由玄武安山岩、安山岩、英安岩、粗安岩、钾玄岩、流纹岩和相应的火山碎屑岩夹灰岩、河湖相沉积岩组成。经过林周盆地火山地质填图,发现林子宗火山岩层序较原定层序复杂得多,其中在典中组原定的安山质—英安质火山岩的底部新发现了一套流纹质火山岩,顶部发现河湖相沉积;年波组在原定上部安山质火山岩中新厘定出钾玄质火山岩,在顶部发现了红色泥岩;帕那组的底部还发现了球粒流纹岩和枕状流纹质熔结凝灰岩。据此重新论述了西藏林周盆地林子宗火山岩的地层层序及区域变化特征,进一步划分出8个段,属3个火山喷发旋回的产物。林子宗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典中组为61.45~64.43Ma,年波组54.07Ma,帕那组43.93~48.72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北部 林周盆地 林子宗火山岩 地层层序 形成时代
下载PDF
拉萨北部旁多群坠石沉积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8
2
作者 纪占胜 姚建新 +2 位作者 武桂春 蒋忠惕 傅渊慧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42-548,共7页
报道了新发现的旁多群中部的打鲁雄剖面及其含有典型坠石的沉积特征。该剖面旁多群中部以陆源碎屑少、悬浮泥质沉积为主的欠补偿的深水盆地相沉积为特征,同时夹有水下冰碛岩、重力流沉积等。纹层状—薄层状的粘土质岩层内分布着粒径是... 报道了新发现的旁多群中部的打鲁雄剖面及其含有典型坠石的沉积特征。该剖面旁多群中部以陆源碎屑少、悬浮泥质沉积为主的欠补偿的深水盆地相沉积为特征,同时夹有水下冰碛岩、重力流沉积等。纹层状—薄层状的粘土质岩层内分布着粒径是基质的100~1000倍的棱角状—次棱角状、长轴垂直近垂直于纹层面或层面的碎屑和砾石。砾石上下的泥质岩具有顶凸下挠的现象。碎屑和砾石及其对上下地层的影响表明其为坠石沉积。旁多群中指示冰川、冰筏沉积作用存在的坠石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青藏高原石炭纪—二叠纪冈瓦纳相地层形成于受到冈瓦纳大陆冰川影响的海相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北部 旁多群 冰海相沉积 杂砾岩 含砾板岩 坠石沉积
下载PDF
拉萨北部堆龙德庆县设兴组古近纪孢粉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纪占胜 王大宁 +1 位作者 姚建新 武桂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0-362,共3页
在拉萨北部堆龙德庆县马乡设兴村设兴组命名剖面顶部灰黑色泥岩夹层中的SX31样品中发现了Osmundaciditessp.,Deltoidosporasp.,Leiotriletessp.,Punctatisporitessp.,Ilexpollenitessp.,Quercoiditessp.,Caryapollenitessp.,Betulaceoi... 在拉萨北部堆龙德庆县马乡设兴村设兴组命名剖面顶部灰黑色泥岩夹层中的SX31样品中发现了Osmundaciditessp.,Deltoidosporasp.,Leiotriletessp.,Punctatisporitessp.,Ilexpollenitessp.,Quercoiditessp.,Caryapollenitessp.,Betulaceoipol鄄lenitessp.,Sporopollis?sp.,Ulmipollenitessp.,Compositoipollenitessp.,Tricolporollenitessp.等孢粉化石,主要为被子植物和蕨类植物花粉,未发现裸子植物花粉。这些孢粉指示的地层时代接近于始新世—渐新世。在剖面下部的4件样品中零星发现了Tricolpitessp.,Shizaeoisporitessp.,Compositoipollenites?sp.,Leiotriletessp.,Cyathiditessp.,Neoraistrackiasp.,Con鄄verrucosisporritessp.,Cycadopitessp.,Pinuspollenitessp.,Retitricolpitessp.等孢粉化石,指示的地层时代可能略早。从而说明设兴组与上覆林子宗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代表的构造运动发生在始新世—渐新世或其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北部 堆龙德庆县 设兴组 孢粉 古近纪
下载PDF
西藏北部拉萨地块那曲地区约113Ma安山岩岩石成因与意义 被引量:16
4
作者 黄玉 朱弟成 +5 位作者 赵志丹 张亮亮 Don DEPAOLO 胡兆初 袁洪林 莫宣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03-1614,共12页
西藏北部拉萨地块广泛分布着早白垩世岩浆岩,由于缺少高质量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数据,其岩浆源区和岩石成因迄今未能很好约束。本文报道了北部拉萨地块那曲地区安山岩的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数据。那曲安山岩锆石U-Pb... 西藏北部拉萨地块广泛分布着早白垩世岩浆岩,由于缺少高质量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数据,其岩浆源区和岩石成因迄今未能很好约束。本文报道了北部拉萨地块那曲地区安山岩的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数据。那曲安山岩锆石U-Pb年龄为112.7±0.7Ma。岩石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Th、U和轻稀土元素[(La/Yb)N=6.62~11.68],亏损Nb、Ta、P和Ti等高场强元素。样品具有较高的(87Sr/86Sr)i值(0.7100~0.7126)、负的全岩εNd(t)值(-10.5~-7.8)和负的锆石εHf(t)值(-9.9~-4.7),对应于古老的Nd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1.5~1.8Ga)和锆石Hf同位素地幔模式年龄(1.0~1.6Ga)。综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区域构造背景研究认为,那曲地区安山岩形成于南向俯冲的班公湖-怒江洋壳岩石圈板片断离的背景,很可能是受早期流体/沉积物熔体交代富集的安多微陆块古老岩石圈地幔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并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分离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老岩石圈地幔 早白垩世安山岩 那曲 安多微陆块 北部拉萨地块
下载PDF
西藏拉萨地体北部的前寒武纪高压变质作用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严溶 张泽明 +2 位作者 董昕 林彦蒿 刘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49-1961,共13页
高压基性麻粒岩以石榴石-单斜辉石-斜长石-石英共生为特征,是研究大洋或大陆地壳俯冲-碰撞的最好载体之一。西藏拉萨地体北部高压基性麻粒岩以构造块体的形式出现在早古生代沉积岩中。高压麻粒岩的原岩是辉长岩,它经历了四期变质作用,... 高压基性麻粒岩以石榴石-单斜辉石-斜长石-石英共生为特征,是研究大洋或大陆地壳俯冲-碰撞的最好载体之一。西藏拉萨地体北部高压基性麻粒岩以构造块体的形式出现在早古生代沉积岩中。高压麻粒岩的原岩是辉长岩,它经历了四期变质作用,从早到晚分别是:角闪岩相变质(0.9~1.0GPa和710~720℃)、高压麻粒岩相峰期(1.55~1.65GPa和730~740℃)、麻粒岩相(0.82GPa和821℃)和角闪岩相退变质(0.60~0.68GPa和520~540℃)作用。整个变质作用的P-T轨迹是顺时针型的,包括一个近等压降温的早期角闪岩相变质过程,近等温升压的晚期进变质过程,以及加温降压的早期退变质过程和降温降压的晚期退变质过程。这表明,高压基性麻粒岩形成在较高地热梯度条件下,并且经历了加热变质过程。因此,纳木错高压基性麻粒岩并不是形成在典型的洋壳俯冲带构造环境,洋中脊俯冲和地幔柱作用是其成因的可能构造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麻粒岩 拉萨地体北部 P-T轨迹 大洋俯冲
下载PDF
西藏拉萨地块北部晚白垩世晚期基性岩墙的成因:来自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的制约 被引量:1
6
作者 于云鹏 王明 +3 位作者 解超明 范建军 罗安波 曾孝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43-454,共12页
拉萨地块北部阿索地区新发现的晚白垩世晚期基性岩墙对于讨论班公湖-怒江洋盆闭合后的碰撞过程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报道了阿索地区目思基性岩墙的全岩地球化学组成和LA-ICP-MS锆石U-Pb年龄。研究表明,目思基性岩墙中一组最年轻锆石的... 拉萨地块北部阿索地区新发现的晚白垩世晚期基性岩墙对于讨论班公湖-怒江洋盆闭合后的碰撞过程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报道了阿索地区目思基性岩墙的全岩地球化学组成和LA-ICP-MS锆石U-Pb年龄。研究表明,目思基性岩墙中一组最年轻锆石的U-Pb加权平均年龄为74Ma。岩墙内的辉绿玢岩SiO2含量介于51.90%~53.55%之间,MgO含量介于3.98%~4.97%之间,Mg^#为50.0~57.5,低Cr(51.30×10^-6~79.48×10^-6)和Ni(55.94×10^-6~74.17×10^-6)含量。岩墙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的特征,明显的负Eu异常。在微量元素方面,富集Ba、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并具有Pb的正异常。La/Sm-Sm/Yb投图结果显示基性岩墙来自于尖晶石+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地幔源区1%~5%的部分熔融,并在演化过程中发生了橄榄石、单斜辉石及斜长石的结晶分异,同时在岩浆上升过程中受到地壳混染。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碰撞后下地壳增厚并发生榴辉岩化,导致拆沉作用。目思基性岩墙的锆石U-Pb年龄表明拆沉作用持续到晚白垩世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块北部 晚白垩世晚期 基性岩墙 拆沉
下载PDF
拉萨地体中北部尕尔穷晚白垩世早期高镁闪长玢岩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加厚下地壳的拆沉? 被引量:10
7
作者 雷鸣 陈建林 +1 位作者 许继峰 曾云川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7-346,共10页
拉萨地体中北部革吉县尕尔穷矿区出露一套具有埃达克质岩特征的高镁闪长玢岩。野外观察表明,闪长玢岩与含矿斑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在岩性上呈渐变关系,且共同侵位于石炭纪—二叠纪变沉积岩地层,因此它们很可能为... 拉萨地体中北部革吉县尕尔穷矿区出露一套具有埃达克质岩特征的高镁闪长玢岩。野外观察表明,闪长玢岩与含矿斑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在岩性上呈渐变关系,且共同侵位于石炭纪—二叠纪变沉积岩地层,因此它们很可能为同一岩浆事件的产物。尕尔穷埃达克质岩高镁闪长玢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它们可能是拆沉下地壳部分熔融的结果。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在晚白垩世早期(90~86Ma),拉萨地体中北部可能因地壳加厚而发生拆沉,拆沉的下地壳部分熔融体在上升过程中与周围地幔橄榄岩发生反应,致使岩浆中的MgO、Cr及Ni含量增加,从而形成尕尔穷高镁闪长玢岩的母岩浆。尕尔穷地区具有埃达克质岩特征的高镁闪长玢岩的岩浆作用进一步表明,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之前青藏高原南部中北拉萨地体已经加厚并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白垩世早期 高镁闪长玢岩 埃达克质岩 拆沉 拉萨地体中北部
下载PDF
拉萨地体中-北部白垩纪陆源碎屑岩显微图像数据集
8
作者 赖文 张艺秋 +1 位作者 胡修棉 孙高远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0年第3期84-94,共11页
在中国西藏自治区中部的拉萨地体的中-北部,广泛沉积了至少5套白垩纪碎屑岩,这些碎屑岩如实地记录了班怒洋的消亡、拉萨-羌塘陆陆碰撞、青藏高原早期隆升等一系列重要地质事件的信息。鉴于青藏地区基础地质研究不够多,至今可以公开查阅... 在中国西藏自治区中部的拉萨地体的中-北部,广泛沉积了至少5套白垩纪碎屑岩,这些碎屑岩如实地记录了班怒洋的消亡、拉萨-羌塘陆陆碰撞、青藏高原早期隆升等一系列重要地质事件的信息。鉴于青藏地区基础地质研究不够多,至今可以公开查阅的基础岩石学数据十分缺乏,重复的岩石学工作在不断的进行。为了更好地共享这些基础地质数据,本数据集使用偏光显微镜,对采集自多尼组、多巴组、竟柱山组、达雄组、Kcv单元5套白垩纪碎屑岩地层共计402个岩石薄片进行了图像采集。这些沉积剖面中的岩石样品包括23块粉砂岩、235块砂岩、15块砾岩、98块砾石、2块混积岩、6块钙质结核、14块火山碎屑岩、6块火成岩和3块接触变质岩。同时,本数据集还详细记录了涉及的22条地层剖面信息,样品的采集位置、地层时代、岩石名称、岩石特征等信息。本数据集不仅可广泛用于基础地质学研究,也可应用于与人工智能等的合作研究中,还可以为矿产与油气勘探、教学与科普等社会生产实践提供基础资料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薄片 偏光显微图像 碎屑岩 中-北部拉萨地体 白垩纪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西藏嘎拉勒夕卡岩型铜金矿白云母^(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汪傲 赵元艺 +2 位作者 许虹 卢伟 郭硕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08-1014,共7页
西藏嘎拉勒夕卡岩型铜金矿床中铜的资源量达到中型规模,金的资源量达到大型规模。在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选取矿床夕卡岩中保存极好的白云母,测得40Ar-39Ar年龄为91.48Ma±0.68Ma,代表矿床成矿年龄,表明矿床为燕山运动晚期的... 西藏嘎拉勒夕卡岩型铜金矿床中铜的资源量达到中型规模,金的资源量达到大型规模。在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选取矿床夕卡岩中保存极好的白云母,测得40Ar-39Ar年龄为91.48Ma±0.68Ma,代表矿床成矿年龄,表明矿床为燕山运动晚期的产物。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在拉萨地块中北部,成矿年龄约为90Ma的夕卡岩型—斑岩型矿床集中分布在措勤—申扎岩浆弧上;在早白垩世班公湖—怒江洋盆闭合后,狮泉河—永珠—纳木错—嘉黎蛇绿混杂带(Slainajap带)上的弧后盆地和弧间盆地演化成了一系列小洋盆,这些小洋盆的演化与中拉萨地块北部成矿年龄约为90Ma的夕卡岩—斑岩型矿床的形成有更直接的关系。今后宜加大在措勤—申扎岩浆弧上寻找成矿年龄约为90Ma的夕卡岩—斑岩型矿床的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AR-39AR年龄 夕卡岩—斑岩型矿床 措勤—申扎岩浆弧 拉萨地块中北部
下载PDF
西藏那曲中酸性火山岩的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 被引量:11
10
作者 孙赛军 张丽鹏 +2 位作者 丁兴 孙卫东 张兆荣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063-2077,共15页
西藏拉萨地块北部广泛分布着中生代岩浆岩,然其岩浆源区和岩石成因仍存在多种争议。本文对那曲地区中酸性火山岩进行了全岩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的研究。结果显示:1)那曲地区粗面安山岩的时代为111.9±1.2Ma... 西藏拉萨地块北部广泛分布着中生代岩浆岩,然其岩浆源区和岩石成因仍存在多种争议。本文对那曲地区中酸性火山岩进行了全岩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的研究。结果显示:1)那曲地区粗面安山岩的时代为111.9±1.2Ma,英安岩为109.2±3.5Ma,二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均为早白垩世;2)火山岩Si O2为51.88%~74.62%,具有低MgO含量(0.37%~3.65%),并且样品大多显示较低的Mg#(16~40)值。岩石为过铝质特征,在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显示Th-U正异常,而Nb、Ta、P、Ti等负异常。稀土元素整体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趋势,且轻重稀土分异程度强,(La/Yb)N=8.79~14.85,具负Eu异常(δEu=0.46);3)那曲中酸性火山岩体的锆石Ti温度计为720℃左右。锆石Ce(Ⅳ)/Ce(Ⅲ)〈300,普遍在2~250之间,指示岩浆具有低的氧逸度;4)那曲中酸性火山岩锆石εHf(t)值大多集中在-7.7~0.5之间,对应的Hf模式年龄(tCDM)为918~1336Ma。综合以上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数据,认为那曲中酸性火山岩为壳幔混合成因,可能是在班公湖-怒江洋壳南向俯冲引起板片断离背景下,羌塘与拉萨地块碰撞引起地壳加厚继而发生部分熔融,并加入了少量的受早期流体交代的安多微陆块古老岩石圈地幔物质,且其熔融产物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LA-ICPMS锆石U-PB定年 那曲 拉萨地块北部
下载PDF
羌塘地块白垩纪剥蚀—冷却事件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波 陈文彬 +4 位作者 王增振 冯丽霞 张艳雄 万友利 吴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43-1154,共12页
本文报导了青藏高原内部羌塘地块三个钻孔岩芯中9件样品的锆石(U—Th)/He年龄,除始新统两件样品的锆石(U—Th)/He热史信息尚未重置外,其余样品年龄均集中在白垩纪,且年龄值随高程变化较小,指示存在白垩纪剥蚀—冷却。羌塘地块西部QD-17... 本文报导了青藏高原内部羌塘地块三个钻孔岩芯中9件样品的锆石(U—Th)/He年龄,除始新统两件样品的锆石(U—Th)/He热史信息尚未重置外,其余样品年龄均集中在白垩纪,且年龄值随高程变化较小,指示存在白垩纪剥蚀—冷却。羌塘地块西部QD-17井记录了早白垩世(约127~114 Ma)的剥蚀—冷却,东部QZ-16井记录了晚白垩世(约92~64 Ma)的剥蚀—冷却。白垩纪剥蚀—冷却得到区域上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统计和构造—沉积事件的响应。羌塘地块、拉萨地块和喜马拉雅地块的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拉萨地块北部和羌塘地块(高原内部)广泛分布白垩纪—早始新世的低温热年代学年龄,拉萨地块南部至喜马拉雅地块(高原南缘)则广泛分布晚中新世以来的低温热年代学年龄,这种年龄分布格局暗示高原内部和南缘经历了明显不同的剥蚀—冷却历史。参考高原南缘晚中新世以来的快速剥蚀—冷却过程,推测高原内部也存在白垩纪快速剥蚀—冷却事件。拉萨地块北部、羌塘地块及其以北区域广泛出现早白垩世沉积间断及沉积不整合,也指示白垩纪期间的快速剥蚀。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分析,该白垩纪剥蚀—冷却可能是早白垩世班公湖—怒江洋关闭后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碰撞的结果,指示在新生代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之前,高原内部的地壳可能已经存在明显的缩短、加厚变形以及相应的剥蚀—冷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剥蚀—冷却 白垩纪 拉萨地块北部 羌塘地块
下载PDF
拉萨拉鲁湿地夏季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 被引量:25
12
作者 陈德来 马正学 +1 位作者 普布 巴桑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7,共7页
2010年6~7月,对拉鲁湿地5个生境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大型和中小型干生土壤动物41类,18 446只,隶属于3门7纲14目32科17属。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为线蚓科,占总捕获量的10.95%。常见类群有27类,占总捕获量的84.63%,其中螨类占总捕... 2010年6~7月,对拉鲁湿地5个生境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大型和中小型干生土壤动物41类,18 446只,隶属于3门7纲14目32科17属。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为线蚓科,占总捕获量的10.95%。常见类群有27类,占总捕获量的84.63%,其中螨类占总捕获量的32.5%,弹尾类占总捕获量的31.43%。各生境的土壤动物数量和种类在土壤各层的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性。5个生境分布的土壤动物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从大到小依次为3#>5#>4#>1#>2#。5个生境间土壤动物的相似程度由极不相似到中等不相似(S值为0.105~0.4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鲁湿地 土壤无脊椎动物 群落特征 拉萨市西北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