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正确处理新闻摄影中抓拍与摆拍的关系
被引量:
2
1
作者
曾朗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3-44,共2页
关键词
新闻摄影
抓拍
摆拍
拍摄关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作者“在场”的影像书写方式探析——以纪录片《脸庞,村庄》为例
2
作者
李孟婷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46-50,共5页
影视人类学作品将拍摄者体现在作品之中,与传记类电影不同,这种体现并不完全围绕拍摄者展开,而是将主体拥有的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两种身份适当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和谐的“在场”状态。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代表人物阿涅斯•瓦尔达贴...
影视人类学作品将拍摄者体现在作品之中,与传记类电影不同,这种体现并不完全围绕拍摄者展开,而是将主体拥有的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两种身份适当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和谐的“在场”状态。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代表人物阿涅斯•瓦尔达贴有唯一的女性导演标签,在其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对电影艺术的多元化探索从未停息。通过对其作品《脸庞,村庄》为主要文本分析可见,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在场”达成重叠状态,并且将摄影机成为自我影像书写的“笔”。瓦尔达的作品具有一种“零散”的叙事结构与杂糅的艺术风格,这种结构与风格体现出紧贴式与主观式的黏合,带来超越传统边界的艺术体验,这使她创作出独树一帜的影视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脸庞
村庄》
影像书写
“在场”
拍摄关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DV摄像机与电视记录片创作
被引量:
1
3
作者
敖勇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230-232,共3页
纪录片是一种被普遍公认的影视艺术形式,成为了每一个有志于影像创作爱好者谋求进步的桥梁与阶梯,而DV摄像机的问世则为这个沉闷保守的影像世界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它可以被看做是拍摄故事短片的技术与思想准备,同时又具有独立的文化价...
纪录片是一种被普遍公认的影视艺术形式,成为了每一个有志于影像创作爱好者谋求进步的桥梁与阶梯,而DV摄像机的问世则为这个沉闷保守的影像世界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它可以被看做是拍摄故事短片的技术与思想准备,同时又具有独立的文化价值。DV的出现激发了人们多层次的创作空间,纪录片的创作在新技术层面的推动下有了更新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利条件
拍摄
主体
创作流程
拍摄关系
操作
真实
主体意识
机敏
速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市长》:奇观化的政治与伦理书写
被引量:
1
4
作者
赵鹿鸣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49-50,共2页
中国独立纪录片迄今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程,周浩导演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本文以周浩在2015年问世的纪录片《中国市长》为对象,从拍摄关系、拍摄手法与纪录片伦理等方面分析他如何处理这样一个匮乏到乃至具有奇观性的题材,探讨独立纪录...
中国独立纪录片迄今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程,周浩导演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本文以周浩在2015年问世的纪录片《中国市长》为对象,从拍摄关系、拍摄手法与纪录片伦理等方面分析他如何处理这样一个匮乏到乃至具有奇观性的题材,探讨独立纪录片类型多样化的可能。结论有:该作品对现实的记录忠实且完整;拍摄者与被摄者存在"监督—被监督"的拍摄关系;作品背后具有值得商榷的纪录片伦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浩
纪录片
纪录片伦理
拍摄关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纪录片伦理问题探讨
被引量:
6
5
作者
沈庆斌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X期13-16,共4页
本文针对纪录片伦理问题在纪录片价值判断等问题进行探讨。纪录片伦理难以把握的主要原因在于伦理本身的复杂性。衡量标准因人因时代而异:不同民族有不同伦理标准,不同宗教有不同伦理标准,既有社会普遍伦理,又有特定个体伦理。
关键词
纪录片
伦理问题
制作者与被
拍摄
者的
关系
原文传递
超越刻板观念——莫利·德宁作者特征分析
6
作者
徐亚萍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4-60,共7页
莫利·德宁通过纪录片创作,连续性地关注英国本土个体或机构的特指经验,用以挑战预设认知的虚构性,成为公共广播观众辨识处境化现实的话语形式;德宁在观察式拍摄中加入对自我的指涉,将拍摄关系视为社会交往关系的延伸,并在文本中使...
莫利·德宁通过纪录片创作,连续性地关注英国本土个体或机构的特指经验,用以挑战预设认知的虚构性,成为公共广播观众辨识处境化现实的话语形式;德宁在观察式拍摄中加入对自我的指涉,将拍摄关系视为社会交往关系的延伸,并在文本中使拍摄关系可见化,不仅对强调纯粹记录的观察式电影教条改头换面,也借此构建温和理性的观看关系、否定事实类娱乐消费所鼓励的异化倾向。本文结合对作品的文本分析以及对社会、机构、观念等方面的语境分析,描述德宁的作者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利·德宁
观察式
表演性
拍摄关系
原文传递
题名
正确处理新闻摄影中抓拍与摆拍的关系
被引量:
2
1
作者
曾朗
机构
宜宾日报社摄影部
出处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3-44,共2页
关键词
新闻摄影
抓拍
摆拍
拍摄关系
分类号
TB82 [一般工业技术—摄影技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在场”的影像书写方式探析——以纪录片《脸庞,村庄》为例
2
作者
李孟婷
机构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46-50,共5页
基金
西北民族大学科研项目“Dolby Vision技术在电影《寻根周原》制作中的创新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HF20200528)阶段性成果。
文摘
影视人类学作品将拍摄者体现在作品之中,与传记类电影不同,这种体现并不完全围绕拍摄者展开,而是将主体拥有的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两种身份适当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和谐的“在场”状态。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代表人物阿涅斯•瓦尔达贴有唯一的女性导演标签,在其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对电影艺术的多元化探索从未停息。通过对其作品《脸庞,村庄》为主要文本分析可见,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在场”达成重叠状态,并且将摄影机成为自我影像书写的“笔”。瓦尔达的作品具有一种“零散”的叙事结构与杂糅的艺术风格,这种结构与风格体现出紧贴式与主观式的黏合,带来超越传统边界的艺术体验,这使她创作出独树一帜的影视作品。
关键词
《脸庞
村庄》
影像书写
“在场”
拍摄关系
分类号
J952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DV摄像机与电视记录片创作
被引量:
1
3
作者
敖勇
机构
内蒙古农业大学信息与网络中心
出处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230-232,共3页
文摘
纪录片是一种被普遍公认的影视艺术形式,成为了每一个有志于影像创作爱好者谋求进步的桥梁与阶梯,而DV摄像机的问世则为这个沉闷保守的影像世界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它可以被看做是拍摄故事短片的技术与思想准备,同时又具有独立的文化价值。DV的出现激发了人们多层次的创作空间,纪录片的创作在新技术层面的推动下有了更新的发展。
关键词
便利条件
拍摄
主体
创作流程
拍摄关系
操作
真实
主体意识
机敏
速度
分类号
G220.7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市长》:奇观化的政治与伦理书写
被引量:
1
4
作者
赵鹿鸣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49-50,共2页
文摘
中国独立纪录片迄今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程,周浩导演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本文以周浩在2015年问世的纪录片《中国市长》为对象,从拍摄关系、拍摄手法与纪录片伦理等方面分析他如何处理这样一个匮乏到乃至具有奇观性的题材,探讨独立纪录片类型多样化的可能。结论有:该作品对现实的记录忠实且完整;拍摄者与被摄者存在"监督—被监督"的拍摄关系;作品背后具有值得商榷的纪录片伦理问题。
关键词
周浩
纪录片
纪录片伦理
拍摄关系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纪录片伦理问题探讨
被引量:
6
5
作者
沈庆斌
机构
南京大学戏剧影视艺术系
江苏教育学院现代传媒与教育技术系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X期13-16,共4页
文摘
本文针对纪录片伦理问题在纪录片价值判断等问题进行探讨。纪录片伦理难以把握的主要原因在于伦理本身的复杂性。衡量标准因人因时代而异:不同民族有不同伦理标准,不同宗教有不同伦理标准,既有社会普遍伦理,又有特定个体伦理。
关键词
纪录片
伦理问题
制作者与被
拍摄
者的
关系
分类号
J952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原文传递
题名
超越刻板观念——莫利·德宁作者特征分析
6
作者
徐亚萍
机构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4-60,共7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纪录现代性体验”(项目编号:16YJC760060)的研究成果
文摘
莫利·德宁通过纪录片创作,连续性地关注英国本土个体或机构的特指经验,用以挑战预设认知的虚构性,成为公共广播观众辨识处境化现实的话语形式;德宁在观察式拍摄中加入对自我的指涉,将拍摄关系视为社会交往关系的延伸,并在文本中使拍摄关系可见化,不仅对强调纯粹记录的观察式电影教条改头换面,也借此构建温和理性的观看关系、否定事实类娱乐消费所鼓励的异化倾向。本文结合对作品的文本分析以及对社会、机构、观念等方面的语境分析,描述德宁的作者特征。
关键词
莫利·德宁
观察式
表演性
拍摄关系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正确处理新闻摄影中抓拍与摆拍的关系
曾朗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作者“在场”的影像书写方式探析——以纪录片《脸庞,村庄》为例
李孟婷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DV摄像机与电视记录片创作
敖勇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中国市长》:奇观化的政治与伦理书写
赵鹿鸣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纪录片伦理问题探讨
沈庆斌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6
原文传递
6
超越刻板观念——莫利·德宁作者特征分析
徐亚萍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