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4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魏七介山地望新考——兼论拓跋珪早年踪迹问题
1
作者 王英维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49-54,共6页
代国灭亡之后,献明皇后贺氏携拓跋珪等人曾在七介山南避难,当时七介山属于贺兰部的驻牧地。贺兰部东迁大宁之后,该地方改属独孤部的势力范围。拓跋珪母子依附独孤部时期,仍驻牧于七介山,并未迁移。柔然犯塞之时,过七介山进入善无境,导... 代国灭亡之后,献明皇后贺氏携拓跋珪等人曾在七介山南避难,当时七介山属于贺兰部的驻牧地。贺兰部东迁大宁之后,该地方改属独孤部的势力范围。拓跋珪母子依附独孤部时期,仍驻牧于七介山,并未迁移。柔然犯塞之时,过七介山进入善无境,导致京师大骇。七介山的特点是,属于阴山地区,近云中,过了七介山属善无郡境。七介山与贺兰部的驻地牛川即察哈尔右翼后旗哈卜泉河流域较远,该地又是拓跋鲜卑的故地,也是平城通往阴山地区的一处交通要道。符合以上特点的山脉,则指向了今凉城县境内的蛮汉山。至于吐颓山就是今左云县境内西北方向的橐驼山,俗称骆驼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介山 蛮汉山 拓跋珪 独孤部 贺兰部 吐颓山 骆驼山
下载PDF
由曹操、苻坚、拓跋珪的相关民族政策看“离散部落”的发展历史
2
作者 周贤亮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80-83,共4页
离散部落政策是有其发展历史的,在北魏道武帝之前就已经有人尝试通过离散原有部落来加强对该部族部民的控制。回顾这一历史进程可以发现,曹操、苻坚在离散部落方面的尝试是完全可以纳入到离散部落政策的历史发展轨迹中的。阐释曹操、苻... 离散部落政策是有其发展历史的,在北魏道武帝之前就已经有人尝试通过离散原有部落来加强对该部族部民的控制。回顾这一历史进程可以发现,曹操、苻坚在离散部落方面的尝试是完全可以纳入到离散部落政策的历史发展轨迹中的。阐释曹操、苻坚、拓跋珪等所施行的与离散相关的民族政策和措施,目的就在于以此来说明离散部落这一重要的民族政策正是由曹操、苻坚、拓跋珪等不同时期的统治者的共同努力而最终发展到北魏的相对成熟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苻坚 拓跋珪 离散部落 发展历史
下载PDF
拓跋珪简论
3
作者 王歛(米廾) 张祥光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1期55-59,共5页
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而奠定北魏王朝基业的人物则是鲜卑族的杰出首领拓跋珪。拓跋珪(公元371-409年),字涉圭。公元386年,拓跋珪在各部大人的拥戴下,在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即代王位,年... 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而奠定北魏王朝基业的人物则是鲜卑族的杰出首领拓跋珪。拓跋珪(公元371-409年),字涉圭。公元386年,拓跋珪在各部大人的拥戴下,在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即代王位,年号登国,旋更国号曰魏,正式建立了魏国。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山西大同)自称皇帝,史称魏道武帝(386-409年在位),改元天兴。在历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跋珪 鲜卑族 道武帝 牛川 山西大同 皇始 登国 解如部 崔逞 官氏志
下载PDF
拓跋珪与北魏封建化
4
作者 王霄燕 《晋阳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94-97,共4页
拓跋珪与北魏封建化王霄燕北魏道武帝拓跋,生于东晋简文帝咸安元年(公元371年),卒于东晋安帝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他最早是以恢复祖辈事业、兴复代国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此后,他更改国号,建立北魏,并为北魏强盛、... 拓跋珪与北魏封建化王霄燕北魏道武帝拓跋,生于东晋简文帝咸安元年(公元371年),卒于东晋安帝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他最早是以恢复祖辈事业、兴复代国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此后,他更改国号,建立北魏,并为北魏强盛、使之走上封建化道路作出巨大努力。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建化 拓跋 北魏政权 计口授田 鲜卑人 什翼犍 封建土地制度 儒家思想 黄河下游地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下载PDF
拓跋珪与雁北的开发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凭 《晋阳学刊》 1985年第3期71-77,82,共8页
公元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并确定“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为畿内之田”。此处,代郡冶代县,位今河北蔚县,西与今山西广灵县交界;善无位今山西右玉县南;阴馆位今山西代县西北四十里,北与今山西朔县、山阴... 公元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并确定“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为畿内之田”。此处,代郡冶代县,位今河北蔚县,西与今山西广灵县交界;善无位今山西右玉县南;阴馆位今山西代县西北四十里,北与今山西朔县、山阴县为邻;参合位今山西阳高县东北。广灵、右玉、朔、山阴、阳高诸县均属今山西雁北行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跋 山西大同 平城 山西代县 北魏 魏书 山阴县 移民 北方游牧民族 中原地区
下载PDF
《魏书》所载前秦灭代后拓跋珪去向考辨 被引量:1
6
作者 齐旭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21-22,共2页
由于南北朝史书记载不同,当前学界对拓跋珪在前秦灭代之后的去向有不同的观点,分歧主要集中在自代国灭亡至代国重建的九年间,拓跋珪流亡漠北还是被挟至长安。研究这段历史本应以《魏书》收录为准,然而从《魏书》本身来看,相关记载却存... 由于南北朝史书记载不同,当前学界对拓跋珪在前秦灭代之后的去向有不同的观点,分歧主要集中在自代国灭亡至代国重建的九年间,拓跋珪流亡漠北还是被挟至长安。研究这段历史本应以《魏书》收录为准,然而从《魏书》本身来看,相关记载却存在模糊不清、记载缺漏,甚至前后矛盾的问题。本文将结合相关人物的时间与空间对《魏书》记载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考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书》 前秦灭代 拓跋 什翼犍
下载PDF
拓跋珪至元宏时期北魏汉族士人的地域特征
7
作者 黄云鹤 《佳木斯师专学报》 1991年第3期25-28,共4页
北魏是鲜卑拓跋部建立的政权。鲜卑拓跋部从东汉时期开始走出茫茫的大兴安岭。随着三国、西晋时期北方民族迁徙狂潮,拓跋部也不断南下、西迁,338年在晋北建立起自己的政权——代国。
关键词 地域特征 汉族士人 北魏 鲜卑拓跋 大兴安岭 东汉时期 民族迁徙 西晋时期
下载PDF
卫操与拓跋力微及其子孙——《桓帝功德颂碑》考释
8
作者 刘跃进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29,共8页
卫操撰写的《桓帝功德颂碑》既是北魏早期有文字记载的信史资料,又是北魏拓跋氏集团早期文章的代表作,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意义。以《桓帝功德颂碑》为研究对象,具体考察了卫操的生平事迹、碑文的真伪等问题,得出的结论是卫操与拓... 卫操撰写的《桓帝功德颂碑》既是北魏早期有文字记载的信史资料,又是北魏拓跋氏集团早期文章的代表作,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意义。以《桓帝功德颂碑》为研究对象,具体考察了卫操的生平事迹、碑文的真伪等问题,得出的结论是卫操与拓跋力微、拓跋禄官以及拓跋猗■、拓跋猗卢三代部落首领都有交往,他对北魏早期的历史比较熟悉。解读《桓帝功德颂碑》对北魏早期历史及文学史的深入研究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卫操 桓帝 拓跋力微 拓跋猗■ 碑文
下载PDF
论北魏前期拓跋氏皇族的儒学素养与文风趋尚
9
作者 许鹤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9-73,共5页
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之后,为实现长治久安,迫切需要向更加先进的汉族文化学习,并深刻认识到文化教育对于提升鲜卑贵族自身素养的重要性,通过发展皇室教育培养鲜卑统治人才。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鲜卑皇室的儒学素养,更使得鲜卑... 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之后,为实现长治久安,迫切需要向更加先进的汉族文化学习,并深刻认识到文化教育对于提升鲜卑贵族自身素养的重要性,通过发展皇室教育培养鲜卑统治人才。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鲜卑皇室的儒学素养,更使得鲜卑拓跋氏文士化倾向渐趋明显,并逐渐有文学作品产生,其文体风格多偏向于实用,明显带有北魏前期文学质朴文风的影响,代表了一定时期的文学风尚和审美趋向,为北魏后期皇室的儒学接受和文学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跋氏皇族 儒学教育 文士化倾向 文风趋尚
下载PDF
拓跋鲜卑诗歌源流述略
10
作者 胡大雷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65-74,共10页
拓跋鲜卑诗歌的起源为史诗。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延续“乐操土风”的传统流行“歌”“歌谣”,表达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北魏孝文帝改革,定“国语”“正音”,拓跋鲜卑朝堂上由歌而“诗”,其诗体先是结合楚骚体、柏梁体,又创制出“三、五”句... 拓跋鲜卑诗歌的起源为史诗。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延续“乐操土风”的传统流行“歌”“歌谣”,表达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北魏孝文帝改革,定“国语”“正音”,拓跋鲜卑朝堂上由歌而“诗”,其诗体先是结合楚骚体、柏梁体,又创制出“三、五”句式新体。北魏乐府汲取与整合各地、各民族乐歌,从而生成《木兰诗》。拓跋鲜卑诗歌,走过了坚持民族传统、学习、创造、整合、融合之路,为北朝诗歌“词义贞刚”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人代歌 拓跋鲜卑诗歌 乐操土风 词义贞刚
下载PDF
早期拓跋鲜卑与东汉、曹魏、两晋政权关系研究
11
作者 梁云 赵振宇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5,共5页
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成果证明,早期拓跋鲜卑对汉文化高度认同,重视与东汉、曹魏、西晋、东晋等政权建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
关键词 早期拓跋鲜卑 东汉 曹魏 两晋 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从随葬品看呼伦贝尔地区早期拓跋鲜卑中华文化认同
12
作者 胡雪艳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5,19,共6页
拓跋鲜卑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一支,它起源于大兴安岭北段,约在汉末南迁至呼伦贝尔草原各地。嘎仙洞遗址和呼伦贝尔境内拓跋鲜卑墓葬能清晰体现早期拓跋鲜卑从起源到不断发展壮大过程及与周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中华文化认同因... 拓跋鲜卑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一支,它起源于大兴安岭北段,约在汉末南迁至呼伦贝尔草原各地。嘎仙洞遗址和呼伦贝尔境内拓跋鲜卑墓葬能清晰体现早期拓跋鲜卑从起源到不断发展壮大过程及与周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中华文化认同因素。从考察呼伦贝尔地区拓跋鲜卑墓葬随葬品特征入手,分类研究呼伦贝尔地区拓跋鲜卑墓葬出土随葬品中的轮制陶器、铜镜铜钱、丝织品、漆器等遗存,探索其中蕴涵的中原汉文化因素,探讨早期拓跋鲜卑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互动和认同,对考察古代北方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对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贝尔地区 拓跋鲜卑 随葬品 中华文化认同
下载PDF
南部的设立与猗卢时期的拓跋政局
13
作者 刘兵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7-104,共8页
猗卢“总摄三部,以为一统”,并未一举实现对原拓跋东、中、西三部的深度整合。南部的设立,在对汉人、乌桓人占相当比重的原中部属众实现集中迁徙和管控的同时,也成为猗卢尝试打破原三部结构的突破口。猗卢由西部进驻中部后,南部成为两... 猗卢“总摄三部,以为一统”,并未一举实现对原拓跋东、中、西三部的深度整合。南部的设立,在对汉人、乌桓人占相当比重的原中部属众实现集中迁徙和管控的同时,也成为猗卢尝试打破原三部结构的突破口。猗卢由西部进驻中部后,南部成为两重新旧之争的交汇处,故猗卢末年的动乱最终以南部叛乱的形式爆发出来。猗卢“总摄三部”之际,除以六脩统领南部外,应还分别授予了普根、郁律对东、西两地的监管职权,由此决定了猗卢死后三人先后夺得拓跋君位的历史走向。猗卢的“总摄”“一统”以及相关措置,为拓跋部落联盟向中央集权帝制国家的迈进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政治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跋南部 穆帝猗卢 新旧之争 分部制度
下载PDF
丝尼、拓跋、契丹、恰衣纳:中国他称形式的历时演变和空间分布(下)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葆嘉 《文化艺术研究》 2023年第6期1-23,112,共24页
本文基于中外前贤时修研究,继续对“历史中国”的称号展开辨析汇考。在波斯、希腊、罗马、印度等称中国为Čīn(丝尼)、Čâini(赛尼)、Sêrica(赛里卡)、Cīna(止那)之后,从北朝到隋唐延续到宋元,突厥、东罗马和中亚民族称中国为... 本文基于中外前贤时修研究,继续对“历史中国”的称号展开辨析汇考。在波斯、希腊、罗马、印度等称中国为Čīn(丝尼)、Čâini(赛尼)、Sêrica(赛里卡)、Cīna(止那)之后,从北朝到隋唐延续到宋元,突厥、东罗马和中亚民族称中国为Tabjač,此源于在北中国建立大魏的拓跋(中古汉语Thak-buat)。宋辽以降,蒙古帝国和元明时期,以Catai称中国累见于西语,此源于在北中国建立大辽的契丹(突厥文Qïtany,契丹文Qiduni)。16世纪以来,世界通称中国为China(恰衣纳),该词1515年始见于葡萄牙语,1555年进入英语。17世纪以来,西语中出现了对汉语“中国”“中华”的音译和意译。基于文献梳理,厘清了这些地区或民族对“历史中国”的认知发生和发展的总体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他称 拓跋 契丹 恰衣纳
下载PDF
夏州拓跋政权墓志反映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15
作者 杜维民 《西夏学》 2023年第1期58-64,共7页
夏州拓跋政权墓志保留了十分珍贵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诸如积极吸收汉族地主阶级人才,发展壮大统治势力;与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汉族通婚,加快民族融合的进程;开展回图贸易,保障粮饷、军服和武器装备。至于夏州拓跋首领及其幕僚葬礼仪... 夏州拓跋政权墓志保留了十分珍贵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诸如积极吸收汉族地主阶级人才,发展壮大统治势力;与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汉族通婚,加快民族融合的进程;开展回图贸易,保障粮饷、军服和武器装备。至于夏州拓跋首领及其幕僚葬礼仪轨和志石志盖的十二生肖间宝相花纹,杀面的八卦图饰,则与中原汉族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志 夏州 拓跋
下载PDF
叱罗招男墓志与拓跋珪入蜀传说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军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1-117,共7页
《四川文物》2014年第2期发表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倪润安先生的论文《从叱罗招男墓志看北魏道武帝早年入蜀事迹》,该文围绕墓志"其先氏胄,出自成都"一句,猜测墓主叱罗招男的从祖叱罗结为蜀地賨人,又因其有"元从"... 《四川文物》2014年第2期发表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倪润安先生的论文《从叱罗招男墓志看北魏道武帝早年入蜀事迹》,该文围绕墓志"其先氏胄,出自成都"一句,猜测墓主叱罗招男的从祖叱罗结为蜀地賨人,又因其有"元从"之勋,推断他与拓跋珪于蜀地结交,从而证明拓跋珪在代国灭亡后被前秦俘虏,并罪徙蜀地的传说。倪文通过逻辑搭桥的办法间接论证拓跋珪早年经历,中间缺少必要的证据环节,因此实难成立。通过对"成都"语词,代人军政集团的构造与价值取向及拓跋珪的文化素养的辨析,可以断定拓跋珪亡国后并未离开代北草原。《晋书》及南朝正史对拓跋早期史事的记载多属道听途说,不足凭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叱罗招男墓志 成都 北魏 道武帝拓跋珪 入蜀传说
原文传递
“七介山”地望辨——拓跋史札记之二 被引量:2
17
作者 莫久愚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5-8,共4页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中的北魏"并、肆、恒、朔等州"分幅图中的"七介山"注记位置,值得商榷,《读史方舆纪要》研判的"七介山"方位也有疏漏。根据对拓跋珪幼时避难南奔、托庇于独孤部时的驻地及柔然侵...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中的北魏"并、肆、恒、朔等州"分幅图中的"七介山"注记位置,值得商榷,《读史方舆纪要》研判的"七介山"方位也有疏漏。根据对拓跋珪幼时避难南奔、托庇于独孤部时的驻地及柔然侵逼平城路线的具体分析,《魏书》中的"七介山"应为今岱海盆地西南蛮汗山至马头山之间的山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介山 善无 浑河 拓跋珪 独孤 岱海盆地
下载PDF
拓跋鲜卑和匈奴之间亲缘关系的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于长春 谢力 +2 位作者 张小雷 周慧 朱泓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23-1229,共7页
对7例东汉时期拓跋鲜卑遗存的线粒体DNA进行了遗传学分析。结合已发表的匈奴数据,在遗传多态性、单倍型组分布状态、Fst遗传距离、系统发育分析和多维度分析等方面,比较分析了拓跋鲜卑和匈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拓跋鲜卑和匈奴之间有... 对7例东汉时期拓跋鲜卑遗存的线粒体DNA进行了遗传学分析。结合已发表的匈奴数据,在遗传多态性、单倍型组分布状态、Fst遗传距离、系统发育分析和多维度分析等方面,比较分析了拓跋鲜卑和匈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拓跋鲜卑和匈奴之间有着较近的遗传关系,暗示拓跋鲜卑在其两次南迁过程中与匈奴发生基因交流的情况是存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DNA 拓跋鲜卑 匈奴 遗传多态性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拓跋鲜卑与四个北方少数民族间亲缘关系的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于长春 谢力 +2 位作者 张小雷 周慧 朱泓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1-126,共6页
为了从整体上了解拓跋鲜卑的遗传多态性及其对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起源的影响,对33例东汉到魏晋时期的拓跋鲜卑遗存的线粒体DNA进行了遗传学分析.结合已发表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数据,在遗传多态性、单倍型组分布状态、Fst遗传距离、系统... 为了从整体上了解拓跋鲜卑的遗传多态性及其对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起源的影响,对33例东汉到魏晋时期的拓跋鲜卑遗存的线粒体DNA进行了遗传学分析.结合已发表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数据,在遗传多态性、单倍型组分布状态、Fst遗传距离、系统发育和多尺度分析等方面,对拓跋鲜卑和四个北方少数民族(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和蒙古)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多态性方面,拓跋鲜卑表现为与北亚类型具有相似性;在和北方少数民族的亲缘关系上,拓跋鲜卑首先表现出与鄂伦春人之间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其次是蒙古人、鄂温克人,再次是达斡尔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跋鲜卑 线粒体DNA 遗传多态性 单倍型组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论拓跋鲜卑部的早期历史——读《魏书·序纪》 被引量:26
20
作者 姚大力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27,共9页
《魏书·序纪》是考察鲜卑拓跋部早期历史的珍贵史料。但是,由于它所采口传史的叙事特征及其限制,也由于建立北魏之后的拓跋族在追述其先世历史时所受到的中原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这篇历史资料包含着诸多难解之处。本文试图在细读... 《魏书·序纪》是考察鲜卑拓跋部早期历史的珍贵史料。但是,由于它所采口传史的叙事特征及其限制,也由于建立北魏之后的拓跋族在追述其先世历史时所受到的中原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这篇历史资料包含着诸多难解之处。本文试图在细读“序纪”的基础上,对拓跋先世史上的若干重大问题稍作清理,使我们的认识能更接近当日的实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跋鲜卑 黄帝 檀石槐 《魏书·序纪》 拓跋力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