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拟双角斯氏线虫侵染红脂大小蠹幼虫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简恒 杨秀芬 +2 位作者 刘峥 杨怀文 苗振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57-159,共3页
The bark beetle, 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 infested mainly pine tree over 30 year old. It has been a disaster of pine forest in Shanxi province and part areas of Hebei and Henan provinces since 1998. This research ... The bark beetle, 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 infested mainly pine tree over 30 year old. It has been a disaster of pine forest in Shanxi province and part areas of Hebei and Henan provinces since 1998. This research reported the results of infectivity of 7 species belonged to Steinernema and Heterorhabditis to matural larvae of the bark beetle 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 in laboratory. Steinernema ceratophorum, isolated from Jilin province in Northeast China, was the best nematode species for infection of the pest larvae among the 7 species of nematodes. The mortality of insect larvae reached to 90% after exposure to nematode for 96 hours. The LC 50 based on 3 day insect mortality was 24±4.2 infective juveniles. Other nematode species tested in this trial were not sensitive to the larvae of Dendroctonus valens. Each host cadaver could produce 6770 infective juveniles. These new generation nematodes would provide nematode resource to infect healthy insect larvae living in bark during field application. This result would be helpful for finding a new way to the integrated control of the bark beetle Dendroctonus vale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脂大小蠹 拟双角斯氏线虫 侵染 油松害 生物防治
下载PDF
拟双角斯氏线虫D43品系鞘蛋白对大蜡螟幼虫的免疫抑制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君 曾洪梅 +4 位作者 邱德文 林华峰 杨秀芬 郭立华 袁京京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27-534,共8页
侵染期的拟双角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eratophorumD43品系体外都包裹着一个透明的体鞘。为探明体鞘对线虫侵染力的影响,了解鞘蛋白(sheath proteins,SPs)对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幼虫的免疫抑制作用,本研究通过化学方法使拟双角斯... 侵染期的拟双角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eratophorumD43品系体外都包裹着一个透明的体鞘。为探明体鞘对线虫侵染力的影响,了解鞘蛋白(sheath proteins,SPs)对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幼虫的免疫抑制作用,本研究通过化学方法使拟双角斯氏线虫D43脱鞘,以对寄主的致死率和侵入点数量为指标,与包鞘线虫比较对大蜡螟幼虫的侵染力;采用乙醇提取的方法获得线虫鞘蛋白,利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对鞘蛋白进行鉴定分析;从血细胞数量和酚氧化酶活力两个方面评价鞘蛋白对大蜡螟幼虫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0.5%次氯酸钠处理20min可以保证95%以上的线虫存活和脱鞘。与包鞘线虫相比,脱鞘线虫对大蜡螟幼虫的致死率显著降低,致死时间延后,节间膜侵入点数量显著减少。以35%乙醇提取的鞘蛋白提取物可鉴定出6种鞘蛋白,其中一个被鉴定为丝氨酸蛋白酶。此外,血腔注射鞘蛋白提取物可导致试虫血细胞数量明显降低,酚氧化酶活力受到显著抑制。由此说明,体鞘对拟双角斯氏线虫D43的侵染力具有显著影响,鞘蛋白在抑制寄主昆虫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线 拟双角斯氏线虫 大蜡螟 鞘蛋白 免疫反应
下载PDF
拟双角斯氏线虫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简恒 杨秀芬 +1 位作者 赵兴元 杨怀文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6,共5页
本文对拟双角斯氏线虫D43品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线虫在10℃下不能侵染大蜡螟幼虫;25℃下在大蜡螟幼虫体内完成一个侵染周期需232~240小时;每克大蜡螟幼虫组织可繁殖8183×105条侵... 本文对拟双角斯氏线虫D43品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线虫在10℃下不能侵染大蜡螟幼虫;25℃下在大蜡螟幼虫体内完成一个侵染周期需232~240小时;每克大蜡螟幼虫组织可繁殖8183×105条侵染期幼虫;该线虫有较强的垂直扩散能力,3天内493%的线虫可扩散到5cm处远,15~20cm处有60%的线虫分布;该线虫比S.carpocapsaeA24品系线虫更耐高温,经37℃水浴处理10小时后,其死亡率仅为247%,而A24线虫高达894%;在沙壤土中的存活能力与S.carpocapsaeBJ品系和S.bicornutum线虫没有显著差异;室内感染48小时后,对槐尺蠖、菜青虫和小麦红吸浆虫的致亡率分别为894%、814%和2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双角斯氏线虫 大蜡螟幼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拟双角斯氏线虫共生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3
4
作者 杨秀芬 刘峥 +3 位作者 杨怀文 简恒 庞在堂 袁京京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5期14-18,共5页
从我国东北地区采集的拟双角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eratophorum)肠道内分离到1株具有较强生物活性功能的致病杆菌菌株CB43。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测定结果表明,CB43菌株与致病杆菌属(Xe-norhabdus)的基本特性相似;对寄主线虫的产量... 从我国东北地区采集的拟双角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eratophorum)肠道内分离到1株具有较强生物活性功能的致病杆菌菌株CB43。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测定结果表明,CB43菌株与致病杆菌属(Xe-norhabdus)的基本特性相似;对寄主线虫的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代谢物对细菌和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活性,符合线虫共生菌的基本特性和功能。16S rRNA序列及根据16S rR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CB43菌株与Xenorhabdus budapestensis序列同源性最高,形成一个类群。但CB43菌株不能产生吲哚,在麦芽糖、海藻糖、D-葡萄糖酸和乙酸利用等生化特征与X.budapestensis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是由于菌株的生态差异造成的。根据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结合16S rRNA序列分析,CB43菌株属于Xenorhabdus budapesten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病杆菌拟双角斯氏线虫16SrRNA鉴定
下载PDF
三种斯氏线虫与其共生细菌之间的专化性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军鸽 漆永红 +2 位作者 马娟 刘长仲 陈书龙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8-133,共6页
在自然条件下,芜菁夜蛾斯氏线虫、长尾斯氏线虫和拟双角斯氏线虫体内携带的共生细菌分别为伯氏致病杆菌、Xenorhabdus ehlersii和X.budapestensis。在一种线虫的生长培养基上分别接种3种致病杆菌,测试对线虫的恢复发育、性比、后代产量... 在自然条件下,芜菁夜蛾斯氏线虫、长尾斯氏线虫和拟双角斯氏线虫体内携带的共生细菌分别为伯氏致病杆菌、Xenorhabdus ehlersii和X.budapestensis。在一种线虫的生长培养基上分别接种3种致病杆菌,测试对线虫的恢复发育、性比、后代产量及形态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芜菁夜蛾斯氏线虫与致病杆菌的专化性低于长尾斯氏线虫和拟双角斯氏线虫,在3种致病杆菌上均可发育,但在伯氏致病杆菌上的发育率显著高于X.ehlersii和X.budapestensis。长尾斯氏线虫和拟双角斯氏线虫侵染期幼虫仅在其各自共生细菌X.ehlersii和X.budapestensis上发育。芜菁夜蛾斯氏线虫侵染期幼虫在伯氏致病杆菌上发育后的雌雄比为1.77,而在X.ehlersii和X.budapestensis上仅为0.77和0.74;在伯氏致病杆菌上的产量高于X.ehlersii和X.budapestensis;在伯氏致病杆菌和X.ehlersii上产生的侵染期幼虫长度显著大于X.budapesten-sis。对3种致病杆菌上培养产生的芜菁夜蛾斯氏线虫侵染期幼虫体内携带的细菌进行分离和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芜菁夜蛾斯氏线虫侵染期幼虫除可携带其共生细菌伯氏致病杆菌外,还可携带X.budapestensis,但不能携带X.ehlersi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芜菁夜蛾线 长尾线 拟双角斯氏线虫 共生菌 专化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