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拟截尾蠊属二新种和三新纪录种(蜚蠊目,姬蠊科)(英文)
被引量:
2
1
作者
车艳丽
张燕宁
王宗庆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41-750,共10页
记述中国拟截尾蠊属Hemithyrsocera Saussure2新种和3新纪录种:二叉拟截尾蠊Hemithyrsocera bifurcata Che,sp.nov.,多突拟截尾蠊Hemithyrsocera multicuspidata Wang,sp.nov.,缘拟截尾蠊H.marginalis(Hanitsch) (中国新纪录种,国...
记述中国拟截尾蠊属Hemithyrsocera Saussure2新种和3新纪录种:二叉拟截尾蠊Hemithyrsocera bifurcata Che,sp.nov.,多突拟截尾蠊Hemithyrsocera multicuspidata Wang,sp.nov.,缘拟截尾蠊H.marginalis(Hanitsch) (中国新纪录种,国内分布:云南,广东) ,刺突拟截尾蠊H.macifera(Roth)(中国新纪录种,国内分布:云南,广西)和福拟截尾蠊H.fulmeki Hanitsch(中国新纪录种,国内分布:福建,云南)。文中给出了所有中国种类的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在西南大学标本室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 福拟截尾蠊Hemithyrsocera fulmeki Hanitsch,1932中国新纪录前胸背板长×宽2.2 -2.6mm×3.0 -3.5mm;前翅长9.5 -10.3mm;体连翅长11.5 -13.2mm。鉴别特征体红褐色。前胸背板中域及前缘黑色,两侧及后缘黄白色。雄虫第1背板不特化;第7背板特化,中部具1隆起。雄性外生殖器肛上板后缘半圆形,肛侧板片状,稍有不同,尾须间突起弯曲,右侧突起较大,端部均尖锐。下生殖板不对称,两侧缘向后伸出,后缘中部具1突起,端部具长刚毛,尾刺着生在右侧突起近基部。钩状阳茎位于下生殖板左侧,钩状部分粗短,无端前缺刻;中阳茎粗壮,近端部具片状骨片,端部二分叉、尖锐,左分支稍弯曲;右阳茎由大小不同的2个不规则骨片和1个细长骨片组成,大骨片具短的细柄。2缘拟截尾蠊Hemithyrsocera marginalis(Hanitsch,1933)中国新纪录 前胸背板长×宽3.2~3.8mm×4.5~5.0mm,前翅长14.2—16.2mm,体连翅长17.2-19.5mm。鉴别特征体棕色。前胸背板中域及前缘黑色,两侧具淡黄色斑纹。雄虫第1背板不特化;第7背板特化,中部具1隆起。雄性外生殖器肛上板对称,后缘半圆形,肛侧板片状、相似,尾须间突起短小。下生殖板后缘稍斜截,左侧2个及右侧近中部1个突起边缘均具小刺,右侧具1刺状突起,指状尾刺着生在刺状突左侧。钩状阳茎位于下生殖板左侧,端部粗短无缺刻;中阳茎基部粗壮,近中部分叉,右分支端部尖锐;右阳茎由大小不同的2个不规则骨片和1个细长骨片组成,大骨片一端尖锐。3刺突拟截尾蠊Hemithyrsocera macifera(Roth,1985)中国新纪录 前胸背板长×宽3.2—3.8mm×4.0~5.0mm,前翅长15.2~15.5mm,体连翅长18.2—19.0mm。鉴别特征体黄褐色。前胸背板黄褐色,中域近后缘具2块黑褐色不规则斑纹。雄虫第1背板不特化;第7背板特化,中部具1毛簇。雄性外生殖器肛上板对称,后缘近三角形,尾须间突起端部球形密布小刺,沿肛上板两侧缘延伸,不达末端。下生殖板后缘左侧斜截,右侧向后延伸,中部具1弯曲突起,1个小尾刺着生与其基部。钩状阳茎位于下生殖板左侧,端部细长;中阳茎近基部分又,近端部弯曲,一分支较粗壮,另一分支纤细,端部尖锐;右阳茎由1个不规则的骨片和1个细长、端部弯曲且具齿的骨片组成。4二叉拟截尾蠊,新种Hemithyrsocera bifurcata Che, sp.nov 前胸背板长×宽3.0—3.2mm×3.8~4.0mm,前翅长18.5—19.0mm,体连翅长21.5-22.0mm 本种外部形态与黄缘拟截尾蠊H.vittata(Brunner,1865),丛刺拟截尾蠊H.fasciocula(Roth,1985)相似,但外生殖器特征存在较大差异:1)肛上板后缘圆,左右尾须间突起相似,短小,端部尖锐;2)下生殖板极不对称,后缘深缺刻,左侧基侧部伸出1大突起;后缘中部具1大的,形态不规则,端部尖锐的突起,表面布满小刺,基部着生刺状长毛;3)中阳茎长,附属物短,细长,源于中阳茎的近端部,二者的端部尖锐。正模♂,海南尖峰岭,1983—07-29,罗天涯采。副模:1♂,海南尖峰岭,1981-09—15,顾茂彬采;1♂,海南尖峰岭,1981-08-07,刘元福采;1♀,海南尖峰岭,1982-09—02,梁承丰采。5多突拟截尾蠊,新种Hemithyrsocera multicuspidata Wang, sp.nov.前胸背板长×宽3mm×4mm,前翅长12.5~13mm,体连翅长14.5~15.0mm.本种和福拟截尾蠊Hemithyrsocera fubmeki Hanitsch,1932相似,但可由以下特征区分:1)后翅的肘脉具1不完全分支;2)中阳茎稍粗,近端部膨大,弯曲,端部尖锐;3)下生殖板复杂,后缘具5个指向尾部的突起。正模♂,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小勐养,850m,1958—09-07,张毅然采。副模:4♂♂,2♀♀,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勐遮,1200m,1958-08-30,蒲富基采;1♀,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勐遮,620.650m,1958—06-.13,张毅然采;2♂♂,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小勐养,850m,1958-09-01,孟绪武采;1♂,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小勐养,850m,1958-10-08,王书永采;1♂,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孔明山,850m,1957—09-20,王书永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蜚
蠊
目
姬
蠊
科
拟截尾蠊属
新种
中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拟截尾蠊属二新种和三新纪录种(蜚蠊目,姬蠊科)(英文)
被引量:
2
1
作者
车艳丽
张燕宁
王宗庆
机构
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出处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41-750,共10页
基金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SFC-30800104)
partly bythe 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20070420723)
文摘
记述中国拟截尾蠊属Hemithyrsocera Saussure2新种和3新纪录种:二叉拟截尾蠊Hemithyrsocera bifurcata Che,sp.nov.,多突拟截尾蠊Hemithyrsocera multicuspidata Wang,sp.nov.,缘拟截尾蠊H.marginalis(Hanitsch) (中国新纪录种,国内分布:云南,广东) ,刺突拟截尾蠊H.macifera(Roth)(中国新纪录种,国内分布:云南,广西)和福拟截尾蠊H.fulmeki Hanitsch(中国新纪录种,国内分布:福建,云南)。文中给出了所有中国种类的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在西南大学标本室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 福拟截尾蠊Hemithyrsocera fulmeki Hanitsch,1932中国新纪录前胸背板长×宽2.2 -2.6mm×3.0 -3.5mm;前翅长9.5 -10.3mm;体连翅长11.5 -13.2mm。鉴别特征体红褐色。前胸背板中域及前缘黑色,两侧及后缘黄白色。雄虫第1背板不特化;第7背板特化,中部具1隆起。雄性外生殖器肛上板后缘半圆形,肛侧板片状,稍有不同,尾须间突起弯曲,右侧突起较大,端部均尖锐。下生殖板不对称,两侧缘向后伸出,后缘中部具1突起,端部具长刚毛,尾刺着生在右侧突起近基部。钩状阳茎位于下生殖板左侧,钩状部分粗短,无端前缺刻;中阳茎粗壮,近端部具片状骨片,端部二分叉、尖锐,左分支稍弯曲;右阳茎由大小不同的2个不规则骨片和1个细长骨片组成,大骨片具短的细柄。2缘拟截尾蠊Hemithyrsocera marginalis(Hanitsch,1933)中国新纪录 前胸背板长×宽3.2~3.8mm×4.5~5.0mm,前翅长14.2—16.2mm,体连翅长17.2-19.5mm。鉴别特征体棕色。前胸背板中域及前缘黑色,两侧具淡黄色斑纹。雄虫第1背板不特化;第7背板特化,中部具1隆起。雄性外生殖器肛上板对称,后缘半圆形,肛侧板片状、相似,尾须间突起短小。下生殖板后缘稍斜截,左侧2个及右侧近中部1个突起边缘均具小刺,右侧具1刺状突起,指状尾刺着生在刺状突左侧。钩状阳茎位于下生殖板左侧,端部粗短无缺刻;中阳茎基部粗壮,近中部分叉,右分支端部尖锐;右阳茎由大小不同的2个不规则骨片和1个细长骨片组成,大骨片一端尖锐。3刺突拟截尾蠊Hemithyrsocera macifera(Roth,1985)中国新纪录 前胸背板长×宽3.2—3.8mm×4.0~5.0mm,前翅长15.2~15.5mm,体连翅长18.2—19.0mm。鉴别特征体黄褐色。前胸背板黄褐色,中域近后缘具2块黑褐色不规则斑纹。雄虫第1背板不特化;第7背板特化,中部具1毛簇。雄性外生殖器肛上板对称,后缘近三角形,尾须间突起端部球形密布小刺,沿肛上板两侧缘延伸,不达末端。下生殖板后缘左侧斜截,右侧向后延伸,中部具1弯曲突起,1个小尾刺着生与其基部。钩状阳茎位于下生殖板左侧,端部细长;中阳茎近基部分又,近端部弯曲,一分支较粗壮,另一分支纤细,端部尖锐;右阳茎由1个不规则的骨片和1个细长、端部弯曲且具齿的骨片组成。4二叉拟截尾蠊,新种Hemithyrsocera bifurcata Che, sp.nov 前胸背板长×宽3.0—3.2mm×3.8~4.0mm,前翅长18.5—19.0mm,体连翅长21.5-22.0mm 本种外部形态与黄缘拟截尾蠊H.vittata(Brunner,1865),丛刺拟截尾蠊H.fasciocula(Roth,1985)相似,但外生殖器特征存在较大差异:1)肛上板后缘圆,左右尾须间突起相似,短小,端部尖锐;2)下生殖板极不对称,后缘深缺刻,左侧基侧部伸出1大突起;后缘中部具1大的,形态不规则,端部尖锐的突起,表面布满小刺,基部着生刺状长毛;3)中阳茎长,附属物短,细长,源于中阳茎的近端部,二者的端部尖锐。正模♂,海南尖峰岭,1983—07-29,罗天涯采。副模:1♂,海南尖峰岭,1981-09—15,顾茂彬采;1♂,海南尖峰岭,1981-08-07,刘元福采;1♀,海南尖峰岭,1982-09—02,梁承丰采。5多突拟截尾蠊,新种Hemithyrsocera multicuspidata Wang, sp.nov.前胸背板长×宽3mm×4mm,前翅长12.5~13mm,体连翅长14.5~15.0mm.本种和福拟截尾蠊Hemithyrsocera fubmeki Hanitsch,1932相似,但可由以下特征区分:1)后翅的肘脉具1不完全分支;2)中阳茎稍粗,近端部膨大,弯曲,端部尖锐;3)下生殖板复杂,后缘具5个指向尾部的突起。正模♂,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小勐养,850m,1958—09-07,张毅然采。副模:4♂♂,2♀♀,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勐遮,1200m,1958-08-30,蒲富基采;1♀,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勐遮,620.650m,1958—06-.13,张毅然采;2♂♂,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小勐养,850m,1958-09-01,孟绪武采;1♂,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小勐养,850m,1958-10-08,王书永采;1♂,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孔明山,850m,1957—09-20,王书永采。
关键词
蜚
蠊
目
姬
蠊
科
拟截尾蠊属
新种
中国
Keywords
Blattaria
Blattellidae
Hemithyrsocera
new species
China.
分类号
Q969.252.1 [生物学—昆虫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拟截尾蠊属二新种和三新纪录种(蜚蠊目,姬蠊科)(英文)
车艳丽
张燕宁
王宗庆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