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拟手错觉中外表与朝向一致性对身体拥有感和施动感的影响
1
作者 麻珂 黄煌 《心理研究》 2024年第3期215-224,共10页
虚拟手错觉是研究身体拥有感的典型范式,研究发现,同步的视觉、触觉、身体感觉和动觉信息的集合,会使被试对该虚拟手产生身体拥有感和施动感。本文使用了外显问卷和内隐间接测量,分别研究了真实手和虚拟手的外表一致性、摆放朝向一致性... 虚拟手错觉是研究身体拥有感的典型范式,研究发现,同步的视觉、触觉、身体感觉和动觉信息的集合,会使被试对该虚拟手产生身体拥有感和施动感。本文使用了外显问卷和内隐间接测量,分别研究了真实手和虚拟手的外表一致性、摆放朝向一致性对虚拟手错觉中身体拥有感和施动感的影响。实验发现,不管是外显还是内隐测量,朝向一致性只影响身体拥有感,不影响施动感;而外表一致性则同时影响身体拥有感和施动感,但具体的结果又表现出差异。结果表明,虽然身体拥有感和施动感的外显和内隐测量所依靠的信息源有一部分是重合的,比如会受到相同的因素影响,但是又各自有其独特的信息源以及不同的比重,反映了不同的认知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手错觉 身体拥有感 本体觉偏移量 施动 有意捆绑
下载PDF
遭受和观察排斥对施动感和身体拥有感的影响
2
作者 朱瑞玉 孙莹冰 麻珂 《心理学进展》 2024年第4期1-12,共12页
结合虚拟抛球游戏范式和虚拟手错觉范式,要求被试分别作为社会排斥的遭受者,或者观察者,操纵了包容和排斥情境,以及抛球的虚拟手的动作和被试真实手动作的同步性,探究不同的角色、包容和排斥、以及同步性,如何影响被试对于虚拟手的施动... 结合虚拟抛球游戏范式和虚拟手错觉范式,要求被试分别作为社会排斥的遭受者,或者观察者,操纵了包容和排斥情境,以及抛球的虚拟手的动作和被试真实手动作的同步性,探究不同的角色、包容和排斥、以及同步性,如何影响被试对于虚拟手的施动感和身体拥有感。结果发现,作为排斥遭受者,社会情境和同步性的交互作用显著,社会排斥显著降低了被试的施动感和身体拥有感;而作为观察者,观察社会排斥并未影响被试的施动感和身体拥有感。研究揭示了不同社会交互情境对于自我身体意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察排斥 遭受排斥 施动 拥有感
下载PDF
身体意象可塑吗?--同步性和距离参照系对身体拥有感的影响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静 陈巍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33-945,共13页
身体意象是个体在意识层面对与身体有关的知觉、态度及信念,它的稳定性与可塑性一直存在争论。本研究使用方位追踪仪、数据手套及投影仪,通过2个实验考查虚拟手错觉中距离参照系对身体拥有感的影响。实验1在虚拟环境中采用经典橡胶手错... 身体意象是个体在意识层面对与身体有关的知觉、态度及信念,它的稳定性与可塑性一直存在争论。本研究使用方位追踪仪、数据手套及投影仪,通过2个实验考查虚拟手错觉中距离参照系对身体拥有感的影响。实验1在虚拟环境中采用经典橡胶手错觉的变式,考察同步性和虚拟手位置对拥有感的影响;实验2引入距离参照系,考察在不同参照条件下被试对同一个位置的虚拟手在不同同步情况下的拥有感错觉。研究结果发现:(1)无论是同步性还是距离都会对虚拟手错觉中的拥有感产生影响,即同步比不同步条件下、距离近比距离远条件下拥有感显著;(2)不同的距离参照系对同一位置的拥有感体验影响差异显著,先近后远的呈现方式会减弱错觉而先远后近的呈现方式则会加强错觉。这一发现与身体拥有感是受稳定的身体意象调节的假设并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手错觉 虚拟手错觉 身体意象 距离参照系 拥有感
下载PDF
身体拥有感及其可塑性:基于内外感受研究的视角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静 陈巍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05-315,共11页
身体自我表征中的身体拥有感(即我的身体属于我的感受)问题一直是自我意识研究的核心话题。大量的已有研究表明,身体拥有感的体验涉及不同感官信号的整合,当前大多数研究只重视视觉、触觉等外感受的作用,一方面忽视了内感受的作用,另一... 身体自我表征中的身体拥有感(即我的身体属于我的感受)问题一直是自我意识研究的核心话题。大量的已有研究表明,身体拥有感的体验涉及不同感官信号的整合,当前大多数研究只重视视觉、触觉等外感受的作用,一方面忽视了内感受的作用,另一方面也缺乏对两类感受整合的关注。橡胶手错觉实验和身体障碍患者身上所表现出的外感受和内感受对身体拥有感的影响支持了身体拥有感的可塑性假设,自由能量原理认为身体拥有感形成的基础是大脑不断评估更新可能性表征来维持稳定。未来的研究需要从改善内感受的测量和刺激呈现方法,探索影响内感受的高阶认知因素以及关注某些神经症患者的内感受等方面寻求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拥有感 可塑性 官整合 自由能量原理
下载PDF
控制和外界客体社会效价对身体拥有感的影响
5
作者 袁彦 周爱保 舒跃育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30-435,共6页
研究采用运动橡胶手错觉范式,操纵了“控制”和“社会效价”两个变量,通过行为实验探讨了控制和社会效价对身体拥有感的影响。结果发现,与“被动控制”条件相比,“主动控制”条件产生了更强的拥有感;与“不利”条件相比,“有利”条件产... 研究采用运动橡胶手错觉范式,操纵了“控制”和“社会效价”两个变量,通过行为实验探讨了控制和社会效价对身体拥有感的影响。结果发现,与“被动控制”条件相比,“主动控制”条件产生了更强的拥有感;与“不利”条件相比,“有利”条件产生了更强的拥有感。且“控制”和“社会效价”的交互作用显著:无论哪种控制条件,有利条件下的拥有感都显著高于不利条件下的拥有感;无论哪种效价条件,主动控制条件下的拥有感均显著高于被动控制条件下的拥有感。该结果表明,控制和社会效价是产生身体拥有感的条件。研究结果为提高假肢佩戴者对假肢的心理接纳程度提供了有益的训练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 身体拥有感 运动橡胶手错觉范式 控制 社会效价
下载PDF
橡胶手错觉:拥有感研究的实验范式及其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赵佩琼 陈巍 +1 位作者 张静 平贤洁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7-50,共14页
橡胶手错觉是一种健康个体将非肉体的假手视为自己真实身体的一部分的体验,这种错觉可以通过同时轻刷被试面前可见的橡胶手及其不可见的真手而产生。橡胶手错觉已成为一种研究身体拥有感的重要范式,其产生机制可以分为"自下而上的... 橡胶手错觉是一种健康个体将非肉体的假手视为自己真实身体的一部分的体验,这种错觉可以通过同时轻刷被试面前可见的橡胶手及其不可见的真手而产生。橡胶手错觉已成为一种研究身体拥有感的重要范式,其产生机制可以分为"自下而上的认知匹配"与"自上而下的认知匹配"两种加工方式。前者涉及视觉与触觉刺激的同步性;而后者涉及被试心中预存的身体意象与身体图式(包括真假手之间模态特征、位置空间的相似性)。综合上述证据,身体模型假说与个人边缘空间理论进一步为拥有感产生的复杂机制提供了整合两种加工方式的解释。橡胶手错觉范式已经被用于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等特殊被试病理分析、错觉产生和心理特质之间的关系,以及神经外科和术后恢复上。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重视范式本身的拓展,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提高身体模态的仿真效果,利用橡胶手拥有感的易感性作为筛选与预测身体意象障碍疾病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自我 橡胶手错觉 拥有感 自主 本体 觉整合 虚拟现实
下载PDF
身体拥有感错觉对疼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顾丽佳 宫文潇 +2 位作者 张静 陈巍 郭建友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518-2528,共11页
身体拥有感错觉以多通道的感官整合为基础,包括视觉−触觉、视觉−本体感觉、触觉−本体感觉、视觉−内感受的整合等。来自实验室急性痛以及慢性痛的大量结果表明拥有感错觉可产生镇痛作用。身体部位尺寸大小、肢体透明度等相关影响因素也... 身体拥有感错觉以多通道的感官整合为基础,包括视觉−触觉、视觉−本体感觉、触觉−本体感觉、视觉−内感受的整合等。来自实验室急性痛以及慢性痛的大量结果表明拥有感错觉可产生镇痛作用。身体部位尺寸大小、肢体透明度等相关影响因素也逐渐得到揭示。拥有感错觉影响疼痛的机制与身体表征的改变有关,该过程可能涉及“身体网络”与“疼痛网络”间的连接,其中后顶叶皮层可能有重要作用。未来研究应更为深入地探索拥有感错觉范式以考察不同因素对疼痛的影响;在现有多感官整合的范式中重视内感受的作用;考察拥有感错觉改变疼痛的认知神经机制;区分急、慢性痛条件下以及不同慢性痛类型中拥有感错觉对疼痛的不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拥有感 橡胶手错觉 疼痛 官整合 注视镇痛
下载PDF
第一人称视角全身错觉中的身体拥有感及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杨丽萍 麻珂 陈红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21年第2期133-144,共12页
文章首先回顾了身体拥有感的错觉研究范式,强调了第一人称视角全身错觉的整体性优势,介绍了该错觉的测量方法、影响因素、以及认知神经机制。文章重点综述了该错觉的应用,指出诱发第一人称视角的全身错觉可以改变人们的身体认知,进而影... 文章首先回顾了身体拥有感的错觉研究范式,强调了第一人称视角全身错觉的整体性优势,介绍了该错觉的测量方法、影响因素、以及认知神经机制。文章重点综述了该错觉的应用,指出诱发第一人称视角的全身错觉可以改变人们的身体认知,进而影响相关的自我认知、社会认知以及行为表现。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从扩大被试群体、深入研究认知神经机制,以及拓宽实验范式的应用领域和进行长时的认知干预尝试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表征 身体拥有感 全身错觉 第一人称视角 橡胶手错觉
下载PDF
我的身体是“我”的吗?——从橡胶手错觉看自主感和拥有感 被引量:9
9
作者 张静 陈巍 李恒威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1-57,共7页
我们习以为常的自我识别能力扮演着将人类区别于很多物种的重要角色。近年来,伴随具身认知科学的兴起,自主感与拥有感被视为构成自我识别的两类基本体验,相关的研究已经成为认知哲学内部的前沿主题。橡胶手错觉研究作为一种多感觉整合... 我们习以为常的自我识别能力扮演着将人类区别于很多物种的重要角色。近年来,伴随具身认知科学的兴起,自主感与拥有感被视为构成自我识别的两类基本体验,相关的研究已经成为认知哲学内部的前沿主题。橡胶手错觉研究作为一种多感觉整合领域内的有效范式,革新了自主感和拥有感研究的方法论,也为哲学家深入考察这两种体验之间的区别、联系以及影响因素提供了跨学科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手错觉 自主 拥有感 自我识别 自我觉知
原文传递
感觉的贫困化与生活世界变迁的原动力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立新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6-32,共7页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生活状态下,人们"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趋向于"拥有感"。人对物态度的历史性演变,证明了感觉的贫困化贯穿于资本历史性运动的全过程。培育并高扬人的"内在...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生活状态下,人们"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趋向于"拥有感"。人对物态度的历史性演变,证明了感觉的贫困化贯穿于资本历史性运动的全过程。培育并高扬人的"内在丰富性",即"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有可能突破并诊治感觉的贫困化,构建"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拥有感 占有 主体性
下载PDF
具身认知研究进展综述
11
作者 陈思维 《心理学进展》 2024年第1期387-394,共8页
自20世纪80年代第二代认识科学革命以来,具身认知已经成为认知科学经典理论之一。以具身认知为代表的第二代认知科学范式,其主张强调身体在认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于具身认知的讨论,最初仅仅是哲学领域有关身心关系问题的形而上学的思... 自20世纪80年代第二代认识科学革命以来,具身认知已经成为认知科学经典理论之一。以具身认知为代表的第二代认知科学范式,其主张强调身体在认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于具身认知的讨论,最初仅仅是哲学领域有关身心关系问题的形而上学的思考,随后其开始成为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思维并逐步进入实验心理学领域。如今ERP、fMRI等认知神经科学的手段在具身认知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具身认知研究成为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中的一股汹涌澎湃的实证研究思潮。文章对近些年来的具身认知发展过程进行简要梳理,并对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认知 概念隐喻 拥有感 镜像神经元 生成认知
下载PDF
最小自我中的施动感 被引量:8
12
作者 田昊月 李力红 +3 位作者 徐喆 李飞 金丹 安灿翎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72-885,共14页
施动感作为最小自我中的重要成分,指个体通过控制自己的行为对外部世界产生影响的体验。根据所处意识水平的不同,现有研究中多将施动感区分为无意识层面的施动体验和意识层面的施动判断,研究者分别通过内隐和外显的不同研究范式探究这... 施动感作为最小自我中的重要成分,指个体通过控制自己的行为对外部世界产生影响的体验。根据所处意识水平的不同,现有研究中多将施动感区分为无意识层面的施动体验和意识层面的施动判断,研究者分别通过内隐和外显的不同研究范式探究这两种成分的作用机制及相互联系。比较器模型、浅表性心因理论和整合理论是当前该领域的核心理论,其中整合理论得到了近年来较多研究的支持。目前的研究在施动感异常及其影响因素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未来应进一步关注社会情景中施动感的变化、施动感的发展、跨通道的施动感研究,施动感与拥有感的关系,以及施动感的脑机制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动 拥有感 自我 运动意向
下载PDF
生命意义感在孕妇人格和妊娠焦虑关系中的中介效应 被引量:13
13
作者 叶圣龙 赵久波 许梦迪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年第4期584-589,共6页
目的:探究孕妇生命意义感在人格内外向与妊娠焦虑关系的中介效应,以期指导临床通过提升孕妇生命意义感的心理支持,降低妊娠焦虑。方法:以2014年2-5月深圳市中海医院和深圳市仁爱医院妇产科就诊、咨询共计111名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命... 目的:探究孕妇生命意义感在人格内外向与妊娠焦虑关系的中介效应,以期指导临床通过提升孕妇生命意义感的心理支持,降低妊娠焦虑。方法:以2014年2-5月深圳市中海医院和深圳市仁爱医院妇产科就诊、咨询共计111名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内外向人格维度测量分别评估被试生命意义感、拥有意义感及寻求意义感,妊娠焦虑水平和其内外向人格特质。以孕妇人格作为预测变量、以妊娠焦虑为因变量,以中介效应检验程序进行回归分析及交互分析。结果:1孕妇人格与妊娠焦虑呈显著负相关(β=-0.268,P=0.004);2寻求生命意义感在孕妇人格和妊娠焦虑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8.29%。3拥有意义感不能作为中介变量调节孕妇内外向人格与妊娠焦虑之间的关系;4对孩子的态度中"夫妻之间爱的结晶","生命命运的必然"被孕妇广泛认同。"全家期盼宝宝到来的温馨氛围"及"对即将到来宝宝的期待"成为孕期内幸福感的重要来源。结论:内向的孕妇会面临更高水平的焦虑;孕妇内外向因素可通过提升她们的寻求意义感降低妊娠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意义 拥有意义 寻求意义 人格 妊娠焦虑
下载PDF
疫情延缓复学期高校大学生独处应对与生命意义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于永菊 《心理学进展》 2021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了解疫情延缓复学期高校大学生独处应对与生命意义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2020年6月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25名高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1) 在疫情延缓复学期405名被试(95.29%)心理健康状况良好。2) 女生在寻求意义感、情绪... 目的:了解疫情延缓复学期高校大学生独处应对与生命意义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2020年6月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25名高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1) 在疫情延缓复学期405名被试(95.29%)心理健康状况良好。2) 女生在寻求意义感、情绪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得分均高于男生。3) 生命意义感可正向预测情绪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4) 独处应对一方面对社会幸福感有直接的负向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生命意义感对社会幸福感产生间接的正向促进作用;独处应对还通过生命意义感间接提升情绪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结论:独处应对和生命意义感是提高疫情延缓复学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潜在干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处应对 拥有意义 寻求意义 心理健康 COVID-19
下载PDF
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被引量:6
15
作者 魏灵真 刘衍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第36期22-27,共6页
采用生命意义感问卷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368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旨在探究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发展特点,以及生命意义感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学生寻求意义感水平高于拥有意义感;寻求意义感水平呈缓慢发展的趋势,而拥有... 采用生命意义感问卷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368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旨在探究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发展特点,以及生命意义感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学生寻求意义感水平高于拥有意义感;寻求意义感水平呈缓慢发展的趋势,而拥有意义感水平呈下降趋势;在所有年级中,初二和高二年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水平有所下降,需要引起重视;中学生生命意义感总分及各维度与心理健康问题呈显著负相关,拥有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呈显著正相关;拥有意义感在寻求意义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过程中存在遮掩效应,寻求意义感通过拥有意义感的间接效应负向预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寻求意义感的直接效应则正向预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意义 拥有意义 寻求意义 心理健康 中学生
下载PDF
自我表征的可塑性:基于橡胶手错觉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静 李恒威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99-304,共6页
自我识别是人类自我觉知的行为标记。传统方法认为稳定的自我表征是自我识别的基础。随着对橡胶手错觉及一系列自我表征和自我识别错觉的揭示,这一能让人将外部客体感知为自身一部分的错觉研究使得我们能够以多感官整合的方式来研究自... 自我识别是人类自我觉知的行为标记。传统方法认为稳定的自我表征是自我识别的基础。随着对橡胶手错觉及一系列自我表征和自我识别错觉的揭示,这一能让人将外部客体感知为自身一部分的错觉研究使得我们能够以多感官整合的方式来研究自我表征和自我识别。拥有感和自主感被认为是我们进行自我识别的两类基本体验,本文对一系列橡胶手错觉范式研究的系统回顾表明,拥有感和自主感会发生改变,这说明人的自我表征是可变的和可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表征 自我识别 橡胶手错觉多 官整合 拥有感 自主 可塑性
下载PDF
具身-生成的意识经验:神经现象学的透视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巍 郭本禹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0-66,共7页
意识现象的特殊性使得认知科学亟需一种全新的研究进路来整合意识的主观性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神经现象学主张将现象学与神经科学结合起来探索意识经验,并基于自我感、自主感与拥有感、幻觉性身体拥有等研究证据论证了意识经验是具身-... 意识现象的特殊性使得认知科学亟需一种全新的研究进路来整合意识的主观性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神经现象学主张将现象学与神经科学结合起来探索意识经验,并基于自我感、自主感与拥有感、幻觉性身体拥有等研究证据论证了意识经验是具身-生成的。意识具有主观性或经验性,其不仅依赖于生物体的具身结构,而且延展与嵌入到外部世界之中,并通过脑内大尺度神经活动而生成。虽然上述设想仍然存在争议,但却在科学研究背景下拉近了意识经验与大脑活动之间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现象学 意识经验 具身-生成 自我 自主 拥有感
下载PDF
基于自我错觉的最小自我研究:具身建构论的立场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静 陈巍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44-1252,共9页
以时间延展性为标准自我被划分为最小自我和叙事自我。具身建构论认为最小自我的核心概念就是区别自我和非我,对自我的建构论主张的辩护应当重新回到对身体本身的重视上。最小自我的病理学研究和错觉研究均表明通过对拥有感和自主感本身... 以时间延展性为标准自我被划分为最小自我和叙事自我。具身建构论认为最小自我的核心概念就是区别自我和非我,对自我的建构论主张的辩护应当重新回到对身体本身的重视上。最小自我的病理学研究和错觉研究均表明通过对拥有感和自主感本身,及其不同类别和相关受损的研究来探讨最小的自我、自我和他者的区别将是当前研究中卓有成效的路径。未来有关具身建构论的深化应该重视对自我成分的建构、结构的建构以及过程的建构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自我 具身建构论 拥有感 自主 橡胶手错觉
下载PDF
意识科学中自我的建构论:超越实体论与错觉论之争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静 陈巍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2-23,共12页
自我在我们所亲熟的日常体验中总是被觉知为一个统一、独立和同一的极点式的自主体。从Descartes开始至今的自我实体论的拥护者,对于一种单一、独立和实在的实体自我的论证与寻找几乎从未停止过。然而,另一方面,神经科学从未在人脑中找... 自我在我们所亲熟的日常体验中总是被觉知为一个统一、独立和同一的极点式的自主体。从Descartes开始至今的自我实体论的拥护者,对于一种单一、独立和实在的实体自我的论证与寻找几乎从未停止过。然而,另一方面,神经科学从未在人脑中找到充当这种实体自我角色的脑结构,这导致有些研究者开始质疑自我的实在性,有的甚至认为所谓的实体自我无非是脑创造的一种错觉。自我的建构论者在同时反对这两种极端观点的基础上指出,自我是一个"我正在持续进行"(I-ing)的过程,正是这个过程生成了一个"我",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和过程本身是等同的。自我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被建构起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论 错觉论 建构论 拥有感 自主
下载PDF
揭秘“奇爱博士”的手——异己手综合征的现象学精神病理学解读
20
作者 陈巍 张静 郭本禹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124-128,共5页
异己手综合征是神经精神病学领域内最引人注目的病理现象之一。按照临床神经病学的界定,患者的某只手似乎按照本身的意志呈现目的性的协调动作或姿势,而另一只手则试图干扰和对抗这种正在进行的活动。这使得患者对自己的躯体感到陌生和... 异己手综合征是神经精神病学领域内最引人注目的病理现象之一。按照临床神经病学的界定,患者的某只手似乎按照本身的意志呈现目的性的协调动作或姿势,而另一只手则试图干扰和对抗这种正在进行的活动。这使得患者对自己的躯体感到陌生和疏远。结合脑与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证据,以及现象学方法论,现象学精神病理学试图从拥有感与自主感这一对概念入手,尝试解读异己手综合征的主观体验,并给出一种融合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视角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己手综合征 现象学精神病理学 自我具身性障碍 拥有感 自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