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静态和动态择优分配原理及其应用
被引量:1
- 1
-
-
作者
茅于轼
-
出处
《科学.经济.社会》
1985年第1期49-54,共6页
-
-
关键词
择优分配原理
边际收益
约束条件
生产要素
科学认识
国民收入
边际损失
最优解
目标函数
动态
-
分类号
G3
[文化科学]
C913
[经济管理]
-
-
题名择优分配原理在教育中的运用
- 2
-
-
作者
邓祥银
-
机构
重庆市黔江中学校
-
出处
《教师教育论坛》
2016年第6期16-20,共5页
-
文摘
为满足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不少学校尝试了各种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文献梳理发现,这些实践探索并没有充分的教育学原理基础。经济学与教育学同样属于社会生产活动组成部分,并且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都存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择优分配原理——作为经济学中基础性地位的基本规律可以被选择性地运用于教育实践,能在学生自学、教师教学、学校管理和教育研究方法等方面带给我们一些启示。与此同时,教师在运用该原理时也需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教育的复杂性,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生成"教学内容,因势利导;学校应打破以往那种教育研究的思维局限,拓宽视野,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找寻一种有助于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正确途径。
-
关键词
择优分配原理
教学效率
经济学
学校教育
-
分类号
G424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
-
题名择优分配原理简介
被引量:1
- 3
-
-
作者
茅于轼
-
机构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
出处
《经济研究》
1980年第12期65-68,共4页
-
文摘
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将一些能源消耗大、原材料利用差的工厂的生产任务减少,或者停办转产,而让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的工厂发挥最大生产效能,结果不但缓和了能源和原材料的供应紧张,而且保证了总产量和质量,增加了利润,收到了极为明显的效果。这个调整过程,实际上就是将有限的能源或原材料进行择优分配的结果。所谓生产任务的调整,实际是通过对能源、材料以及资金、人力、土地等的分配方案的改变来实现的。经济学中的大量问题都可从分配的角度来作出定量的研究。分配方案的优化改进,可以改善经济结构,提高生产效率。许多技术问题也可从分配的角度来研究。因此择优分配就成为一个最优化方法的原理或基础。
-
关键词
择优分配原理
最优分配方案
收益函数
国民经济调整
分配问题
部门分配
生产效率
最优化方法
经济学
原材料
-
分类号
F0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
-
题名择优分配原理在教育中的运用
- 4
-
-
作者
邓祥银
-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
出处
《浙江教育科学》
2013年第2期12-14,62,共4页
-
文摘
教育,是与经济息息相关的一项社会活动,经济领域内的效益最大化、择优分配原理因其内部严密的逻辑性以及与教育活动的相似性而在教育中也具有较大的实用性,故能加以借鉴来解决教育中许多如同课堂上讲授、自学时间比例设置等需要定量化的问题。但毕竟教育与经济两者研究对象有着较大的不同,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许多问题,不能盲目照搬,只有在正确的运用了这些科学原理并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加以照顾,因势利导时,才能对教学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这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关键词
教育
择优分配原理
启示
-
分类号
G40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
-
题名高校分配的最优目标模型及其分析
- 5
-
-
作者
朱沁夫
-
机构
岳阳师范学院
-
出处
《岳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第3期18-21,共4页
-
文摘
高校分配改革应当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学校获得最佳效益为目标.按照择优分配原理,实现这个目标的条件是各类教师的分配额所产生的边际贡献相同.目前所需要的是拉大不同级别教师的收入差距.
-
关键词
分配
最优目标
择优分配原理
边际贡献
-
Keywords
dirstibution
best-chosen distribution
principle
marginal contribution
-
分类号
F014.4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
-
题名投资的动态择优分配问题
- 6
-
-
作者
戴定一
-
机构
国家经委信息中心国内处
-
出处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87年第6期21-27,共7页
-
文摘
一、投资的静态择优分原原理投资分配是关系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并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增长的方向和速度的重大决策问题。正确地进行投资分配也是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关于这方面的讨论一直是数量经济学的内容之一。1980年,茅于轼同志发表了“
-
关键词
投资分配问题
择优分配原理
影子价格
投资规模
生产函数
数量经济学
积累率
动态模式
宏观经济效益
边际收益
-
分类号
F224.0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
-
题名茅于轼:平实以致远
- 7
-
-
作者
何帆
-
出处
《中外企业家》
1999年第10期38-43,3,共7页
-
文摘
茅于轼先生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的亲侄。他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长期从事铁道工程方面的技术和科研工作,1957年曾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之后,茅先生由一名铁道工程专家自悟成经济学家,而且是著名的有独特贡献的经济学家。他创办了民营“天则经济研究所”,并任所长。想了解茅先生的传奇及其在经济学方面的独创性成就,请读何帆先生的《平实以致远》一文。
-
关键词
制度经济学
择优分配原理
哈佛大学
经济学家
市场经济
中国经济学
访问学者
社科院
大学毕业
所长
-
分类号
F27
[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
-
题名论确定社会主义产业结构的几个主要因素
- 8
-
-
作者
郭鸿懋
-
机构
南开大学经济系
-
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1984年第2期8-13,共6页
-
文摘
在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运动中,速度、比例和效益是三个基本的变量因素,它们分别都具有自身运动的规律性。国民经济结构是直接关系到比例和均衡问题的,而产业结构又是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深入研究社会主义产业结构运动,特别是制约这一结构的主要因素,对于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分配结构
需求结构
社会主义
生产力结构
子系统
劳动工具
主要因素
择优分配原理
产业部门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茅于轼:知行合一的经济学家
- 9
-
-
作者
镜潆
-
出处
《东北之窗》
2006年第15期37-39,共3页
-
文摘
古训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所谓“立言”,就是发现能够造福社会的真理;“立功”,就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改变社会现有的状态,为大多数人带来好处;“立德”,就是亲身实践自己发现的道德规范,成为一个影响他人和后世的楷模。中国当代经济学家中,能集立言、立功、立德于一身者寥寥,茅于轼当属其一。
-
关键词
茅于轼
经济学家
择优分配原理
知行合一
-
分类号
F092.7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
-
题名茅于轼
- 10
-
-
-
出处
《老同志之友(上半月)》
2009年第3期31-31,共1页
-
文摘
1929年1月14日出生于南京,父亲茅以新是铁路机械工程师,伯父茅以升是桥梁专家。大学毕业后曾在齐齐哈尔铁路局任火车司机、技术员、工程师。1955年调北京铁道科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机车车辆性能研究。1975年开始从事运输经济。
-
关键词
火车司机
择优分配原理
机械工程师
机车车辆
性能研究
北京
经济学研究
美国研究
齐齐哈尔
铁路局
-
分类号
K825.3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中国经济学界第一人茅于轼
- 11
-
-
作者
张小平
-
出处
《名人传记(下半月)》
2007年第4期43-47,共5页
-
文摘
【人物档案·茅于轼】1929年出生于南京。1946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同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1950年毕业分配在齐齐哈尔铁路局,历任火车司机、技术员、工程师;1955年调北京铁道科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机车车辆性能研究;1958年被打成右派,"十年浩劫"中被赶往大同机车厂劳动;1975年开始从事微观经济学研究,1979年提出择优分配原理;1985年,出版《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1985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赴美国哈佛大学任注册访问学者;1990年应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经济系邀请任高级讲师,讲授研究生班的微观经济学;1993年从中国社科院退休,与其他四位经济学家共同创办天(?)济研究所。现为该所法人代表。
-
关键词
择优分配原理
主流经济学
中国经济学界
微观经济学
经济学家
火车司机
中国社会科学院
美国研究
知识分子
哈佛大学
-
分类号
K825.3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茅于轼:中国经济学界的“鲁迅”
- 12
-
-
作者
姜猛
段绍译
-
出处
《名人传记》
2009年第3期6-11,共6页
-
文摘
曾经有人为华人经济学家"排座次"。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没有经济学学位的茅于轼先生。好事者拿着这份"座次表"去询问排在第二位的张五常。张也叹服道:"那是没问题的。"
-
关键词
经济学著作
中国经济学界
经济学家
择优分配原理
鲁迅
现代经济学
机械工程师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座次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
-
分类号
K825.3
[历史地理—历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