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拮抗运动联合体外冲击波疗法对网球肘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杨春琴 刘静静 柳青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17期77-80,134,共5页
目的 探讨拮抗运动联合体外冲击波疗法对网球肘患者肘关节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86例网球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拮抗运动治疗,观察组采用拮抗运动联合体外冲击波疗法。2组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2组治... 目的 探讨拮抗运动联合体外冲击波疗法对网球肘患者肘关节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86例网球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拮抗运动治疗,观察组采用拮抗运动联合体外冲击波疗法。2组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8周,观察组前屈活动度、过伸活动度、内旋活动度、外旋活动度依次为(114.28±10.33)、(8.68±2.22)、(57.82±9.66)、(62.53±7.85)°,均大于对照组的(85.44±9.65)、(5.59±1.712)、(46.65±6.83)、(51.47±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周,观察组Mayo肘关节功能(MEPS)评分依次为(74.66±5.95)、(86.74±6.52)分,高于对照组的(67.51±4.78)、(80.32±5.33)分;观察组握力值依次为(23.63±3.59)、(25.86±3.77) kg,高于对照组的(19.18±2.74)、(23.42±2.22) kg,上述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周,2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白介素-1(IL-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周,观察组患侧肘关节伸肌总腱最大厚度为(3.24±0.11) mm,小于对照组的(4.62±0.4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拮抗运动联合体外冲击波疗法能够减轻网球肘患者的局部疼痛感和不适感,促进软组织愈合,改善肘关节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拮抗运动 体外冲击波疗法 网球肘 肘关节功能 炎症因子
下载PDF
针刺结合拮抗运动及穴位注射治疗网球肘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邹艳 吴天安 罗志平 《山东中医杂志》 2015年第7期523-524,共2页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拮抗运动及穴位注射治疗网球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8例网球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3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拮抗运动及穴位注射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6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拮抗运动及穴位注射治疗网球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8例网球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3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拮抗运动及穴位注射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6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00%,对照组60.87%,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结合拮抗运动及穴位注射治疗网球肘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拮抗运动 穴位注射 网球肘 疗效观察
下载PDF
针刺神门穴结合拮抗运动治疗足跟痛18例 被引量:10
3
作者 孙远征 周琛 孙颖哲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2-72,共1页
足跟痛是指以跟骨结节周围疼痛,久行、久立后疼痛加重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慢性劳损性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且女性略多于男性,可由足跟部骨质、关节、肌腱、筋膜、滑囊等病变所引起。笔者采用针刺神门穴结合拮抗运动治疗足跟痛18例,现报... 足跟痛是指以跟骨结节周围疼痛,久行、久立后疼痛加重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慢性劳损性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且女性略多于男性,可由足跟部骨质、关节、肌腱、筋膜、滑囊等病变所引起。笔者采用针刺神门穴结合拮抗运动治疗足跟痛18例,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跟痛 针刺 神门 拮抗运动
原文传递
拮抗肌运动点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痉挛的研究 被引量:33
4
作者 王文春 宋庆军 +7 位作者 王倩 周祖刚 尹帮兵 赵娟妮 田恬 康健 柏玲 张安仁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38-442,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拮抗肌运动点和腧穴电针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平行单盲随机对照研究,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同时都给予Bobath康复技术治疗,其中治疗组41例,予以拮抗肌运动点电针刺激治疗,对照组39例,予以... 目的:对比分析拮抗肌运动点和腧穴电针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平行单盲随机对照研究,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同时都给予Bobath康复技术治疗,其中治疗组41例,予以拮抗肌运动点电针刺激治疗,对照组39例,予以拮抗肌常规腧穴电针治疗,两组均每周治疗5次,20次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都有不同程度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拮抗肌运动点电针结合Bobath康复技术能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程度,疗效优于电针常规腧穴+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脑卒中 偏瘫 痉挛 运动
下载PDF
拮抗肌运动点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踝内翻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5
作者 杨和平 李易 +3 位作者 舒相平 易陆 梁莹 全主见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13-815,共3页
目的比较拮抗肌运动点和腧穴电针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踝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8)和对照组(n=48),两组均予Bobath法康复治疗,治疗组予拮抗肌运动点电针治疗,对照组予以拮抗肌常规腧穴电针治疗,共4周。治疗前后采... 目的比较拮抗肌运动点和腧穴电针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踝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8)和对照组(n=48),两组均予Bobath法康复治疗,治疗组予拮抗肌运动点电针治疗,对照组予以拮抗肌常规腧穴电针治疗,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类、改良Ashworth量表和踝关节自主背伸外翻分级法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Holden步行功能分类、改良Ashworth量表、踝关节自主背伸外翻分级评分都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拮抗肌运动点电针缓解脑卒中患者痉挛性踝内翻疗效优于常规腧穴电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踝内翻 电针 运动
下载PDF
自拟通痹汤联合针刺拮抗肌运动点治疗脑梗死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6
作者 寇冬权 蔡军 +2 位作者 陈足源 薛晓琴 李欣 《中国中医急症》 2019年第9期1630-1633,共4页
目的观察自拟通痹汤联合针刺拮抗肌运动点治疗脑梗死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相应标准的117例脑梗死后肌张力增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针刺组、西医组,每组各39例,西医组给予患者西医综合疗法,针刺组在西医组治疗... 目的观察自拟通痹汤联合针刺拮抗肌运动点治疗脑梗死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相应标准的117例脑梗死后肌张力增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针刺组、西医组,每组各39例,西医组给予患者西医综合疗法,针刺组在西医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针刺拮抗肌运动点疗法,联合组在针刺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自拟通痹汤进行治疗;各组治疗均10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结果从临床痉挛指数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肌电信号检测水平、中医证候疗效等方面比较,联合组均优于针刺组与西医组(P<0.05)。结论采用自拟通痹汤联合针刺拮抗肌运动点治疗脑梗死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应用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肌张力增高 自拟通痹汤 针刺 运动
下载PDF
针刺拮抗肌运动点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郭克勤 李常法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4年第4期33-35,共3页
目的:研究针刺拮抗肌运动点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拮抗肌运动点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常规腧穴治疗,每组30例。两组均每10 min行针1次,每次行针约1 min,留... 目的:研究针刺拮抗肌运动点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拮抗肌运动点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常规腧穴治疗,每组30例。两组均每10 min行针1次,每次行针约1 min,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周六周日休息)。连续治疗6周后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针刺拮抗肌运动点的临床疗效显著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中风 偏瘫痉挛 运动
下载PDF
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足下垂病人下肢功能和步态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谷涛 侯典瑞 +1 位作者 李长征 贾金龙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16期2701-2704,共4页
目的探讨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足下垂病人下肢功能和步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治疗组给予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 目的探讨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足下垂病人下肢功能和步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治疗组给予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治疗组相同的康复训练,并接受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步态相关参数、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比较两组主动肌(胫前肌)、拮抗肌(腓肠肌)最大积分肌电值(iMEG),计算踝背屈状态下的肢体协同收缩率(CR)。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侧摆动相缩短,患侧支撑相延长,患侧着地仰角、离地仰角增大,患侧着地内翻角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FMA、BB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FMA、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胫前肌iMEG增加,腓肠肌iMEG和踝背屈状态CR降低,且治疗组胫前肌iMEG高于对照组,腓肠肌iMEG和踝背屈状态CR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的康复治疗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足下垂病人肌肉痉挛,改善下肢功能和步态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足下垂 下肢功能 步态稳定性 电针运动 康复运动
下载PDF
电针拮抗肌运动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谢捷 《中医临床研究》 2022年第12期39-42,共4页
目的:探讨对于中风足下垂,使用电针拮抗肌运动点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东莞市横沥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6例中风后足下垂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选取的研究对象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对... 目的:探讨对于中风足下垂,使用电针拮抗肌运动点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东莞市横沥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6例中风后足下垂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选取的研究对象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单纯采取康复训练治疗,主要是做分阶段的康复训练,1~4周取仰卧位做双下肢伸直、肢体被动运动及足背屈训练;5~12周取仰卧位进行足跟下牵拉、足背伸屈、坐位主动运动、踝背屈训练。观察组采取康复训练+电针拮抗肌运动点治疗,两组均进行12周的干预,干预12周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足内翻角度、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及Tinetti步态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27/28),显著高于对照组78.57%(22/28)(χ^(2)=4.082,P=0.043);治疗12周观察组患者足内翻角度、FMA下肢评分与Tinetti步态评分分别为(20.24±2.41)°、(26.62±3.41)分、(40.12±4.36)分,对照组分别为(17.51±2.12)°、(20.11±3.05)分、(31.12±4.15)分,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但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t=4.501,7.530,7.912,P=0.000,0.000,0.000);治疗前观察组踝背屈活动下最大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1.12±0.31)mVs与对照组(1.14±0.32)mVs无显著差异(χ^(2)=0.330,P=0.742),治疗4周、8周、12周观察组RMS分别为(1.71±0.38)mVs、(2.26±0.45)mVs、(2.71±0.23)mVs,对照组分别为(1.48±0.36)mVs、(1.82±0.41)mVs、(2.33±0.28)mVs,观察组各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t=3.380,5.678,7.181,P=0.001,0.000,0.000)。结论:采取电针拮抗肌运动点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下垂具有满意的疗效,显著改善患者的下肢功能,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及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运动 康复训练 中风 足下垂 疗效
下载PDF
电针拮抗肌运动点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蒙康龙 贺晓菊 石全 《中医临床研究》 2021年第5期79-82,共4页
目的:研究电针拮抗肌运动点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及对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治疗组运用电针刺激拮抗肌运动点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对照组运用针刺常... 目的:研究电针拮抗肌运动点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及对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治疗组运用电针刺激拮抗肌运动点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对照组运用针刺常规腧穴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两组均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6天治疗,4周后予以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痉挛性瘫痪症状皆有明显好转,尤其以治疗组痉挛性瘫痪症状和血浆D-二聚体改善程度较为明显,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电针拮抗肌运动点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显著,并能降低血浆D-二聚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血府逐瘀汤 痉挛性瘫痪 D-二聚体
下载PDF
电针拮抗肌运动点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对其运动功能和步态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武丽涛 《中国民康医学》 2021年第22期73-75,共3页
目的:观察电针拮抗肌运动点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对其运动功能和步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134例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7)和研究组(n=67)。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 目的:观察电针拮抗肌运动点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对其运动功能和步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134例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7)和研究组(n=67)。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电针拮抗肌运动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步态参数、患肢肌电图参数、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09%(55/67),高于对照组的65.67%(4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侧支撑相、患侧着地仰角和患侧离地仰角均大于对照组,患侧摆动相和CR均低于对照组,BBS和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拮抗肌运动点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BBS评分和FMA评分,改善步态参数,降低患肢肌电图参数,效果优于单纯综合康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足下垂 综合康复 电针运动 运动功能 平衡能力 肌电图参数
下载PDF
电针拮抗肌运动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谷涛 侯典瑞 李长征 《黑龙江中医药》 2018年第4期78-80,共3页
目的:探讨电针拮抗肌运动点+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足下垂患者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7年2月-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70例中风后足下垂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35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行电... 目的:探讨电针拮抗肌运动点+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足下垂患者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7年2月-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70例中风后足下垂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35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行电针拮抗剂运动点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1-2级比例为85.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P<0.05)。治疗后两组踝关节内翻角度均增大,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ugl-meyer下腔功能评分升高,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Brunnstrom下肢分期中5-6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1-2级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inetti步态评分均升高,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14%(P<0.05)。结论:电针拮抗肌运动点+康复训练能够改善中风后足下垂患者踝关节内翻角度,改善下肢运动功能,促进步态恢复,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运动 康复训练 中风后足下垂 踝关节内翻角度 Ashworth痉挛评分
原文传递
针刺水沟穴结合拮抗动作治疗尾痛症26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颖哲 孙远征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17-717,共1页
尾痛症主要表现为尾骨部、骶骨下部及其周围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疼痛,多由外伤引起,疼痛剧烈。尾痛症的发生女性多于男性,且尤以中年女性多见。在临床中,对于尾痛症的治疗通常采取内科保守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两种手段,疗效各一。导师... 尾痛症主要表现为尾骨部、骶骨下部及其周围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疼痛,多由外伤引起,疼痛剧烈。尾痛症的发生女性多于男性,且尤以中年女性多见。在临床中,对于尾痛症的治疗通常采取内科保守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两种手段,疗效各一。导师孙远征教授自2010年以来,独取水沟穴针刺结合拮抗动作治疗尾痛症,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痛症 拮抗运动 针刺疗法 水沟
原文传递
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电针康复治疗的效果分析
14
作者 马骏 姚佳璐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0期76-78,共3页
探究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展开康复治疗所取效果,评估步态稳定性、下肢运动功能变化情况。方法 研究对象均确诊为脑卒中,且伴随发生足下垂,从中抽取70例展开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时间段:2021年1月-2023年1月,利用随... 探究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展开康复治疗所取效果,评估步态稳定性、下肢运动功能变化情况。方法 研究对象均确诊为脑卒中,且伴随发生足下垂,从中抽取70例展开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时间段:2021年1月-2023年1月,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70例患者划分为两组,分别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占35例,前者给予其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应用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的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步态参数、下肢运动功能以及平衡能力评分。结果 治疗前,步态参数各评估项目测定数值对比,统计值为P>0.05;治疗后,步态参数相关指标参数有所改善,且观察组存在明显优势P<0.05。采取相应治疗方案前,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录入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所得结果为P>0.05;采取相应的康复治疗计划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测定数值偏高P<0.05。组间患者治疗前平衡能力评分对比所得结果为P>0.05;相应康复治疗计划落实后,观察组平衡能力评分明显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应用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的康复治疗有利于改善肢体运动能力以及平衡能力,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电针运动点为核心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后足下垂 下肢功能 步态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