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重返精神的伊甸园——华兹华斯诗歌中的拯救观
被引量:
14
1
作者
张宏峰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70-73,共4页
本文借助《圣经》对华兹华斯诗歌中的拯救观进行了探讨 ,认为人类和大自然关系的扭曲以及人类的精神堕落表明他们已失去了自己的精神伊甸园 ,人类要复得失去的精神乐园就必须重返大自然。诗人还用心灵蜿蜒曲转的成长过程来象征《圣经》...
本文借助《圣经》对华兹华斯诗歌中的拯救观进行了探讨 ,认为人类和大自然关系的扭曲以及人类的精神堕落表明他们已失去了自己的精神伊甸园 ,人类要复得失去的精神乐园就必须重返大自然。诗人还用心灵蜿蜒曲转的成长过程来象征《圣经》中的迂回拯救观 ,从而喻示出人类获得精神拯救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兹华斯
诗歌创作
拯救观
《圣经》
精神
拯救
迂回
拯救观
基督教
精神伊甸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西比尔》中迪斯雷利“青年英格兰”之社会拯救观
2
作者
窦敏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1年第11期6-8,共3页
19世纪40年代,“进步”浪潮中的功利主义思想让英国社会经历着最为严峻的社会、政治以及精神危机。本文从小说《西比尔》入手,探讨迪斯雷利带领的“青年英格兰”寻求的社会拯救之法。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两个国家”的矛...
19世纪40年代,“进步”浪潮中的功利主义思想让英国社会经历着最为严峻的社会、政治以及精神危机。本文从小说《西比尔》入手,探讨迪斯雷利带领的“青年英格兰”寻求的社会拯救之法。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两个国家”的矛盾对立,展现了穷人的世界;第二部分引入“青年英格兰”,分析该团体在当时背景下为社会拯救做出的努力;最后一部分在之前的基础上,讲述了工人阶级的自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比尔》
社会
拯救观
迪斯雷利
青年英格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炼狱中的鬼魂与威登堡的大学生——论《哈姆莱特》中宗教拯救观的不确定性
被引量:
1
3
作者
倪萍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40,共9页
本文从分析炼狱中的鬼魂与威登堡的大学生相遇这一奇怪的情节入手,揭示《哈姆莱特》中所蕴含的宗教拯救观的不确定性,并从宗教改革的时代背景探讨产生这一不确定性的社会根源:由于新教神学与天主教神学在拯救观上的冲突纷争,文艺复兴晚...
本文从分析炼狱中的鬼魂与威登堡的大学生相遇这一奇怪的情节入手,揭示《哈姆莱特》中所蕴含的宗教拯救观的不确定性,并从宗教改革的时代背景探讨产生这一不确定性的社会根源:由于新教神学与天主教神学在拯救观上的冲突纷争,文艺复兴晚期的基督教信仰正面临严峻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莱特》
天主教
新教
拯救观
不确定性
原文传递
印度佛教和耆那教的拯救观之比较——以阿阇世王故事为例
被引量:
2
4
作者
吴娟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8-155,197,198,共20页
佛教和耆那教是发源于同一时期、同一地域的两个古代印度宗教。就伦理观和拯救观而言,尽管印度佛教徒和耆那教徒都倡导"非暴力"原则,但他们对于业(karma)的运作、业与解脱的关系、实现解脱的条件等核心问题的看法存在重要差...
佛教和耆那教是发源于同一时期、同一地域的两个古代印度宗教。就伦理观和拯救观而言,尽管印度佛教徒和耆那教徒都倡导"非暴力"原则,但他们对于业(karma)的运作、业与解脱的关系、实现解脱的条件等核心问题的看法存在重要差异。考察该差异的必要手段是对佛教和耆那教的传世文献进行比较解读。印度佛教和耆那教的现存文献中都含有关于阿阇世(亦名库尼卡)囚禁父王、篡夺王位和发露忏悔的故事,但是两个宗教在是否拯救阿阇世这一问题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印度佛教对该人物的拯救和耆那教对该人物的不救,这个差别并非偶然,究其原因是由两个宗教的不同业报观念以及对实现解脱所需条件的不同理解所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佛教
耆那教
阿阇世
弑父罪
拯救观
原文传递
题名
重返精神的伊甸园——华兹华斯诗歌中的拯救观
被引量:
14
1
作者
张宏峰
机构
天津商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
出处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70-73,共4页
文摘
本文借助《圣经》对华兹华斯诗歌中的拯救观进行了探讨 ,认为人类和大自然关系的扭曲以及人类的精神堕落表明他们已失去了自己的精神伊甸园 ,人类要复得失去的精神乐园就必须重返大自然。诗人还用心灵蜿蜒曲转的成长过程来象征《圣经》中的迂回拯救观 ,从而喻示出人类获得精神拯救的途径。
关键词
华兹华斯
诗歌创作
拯救观
《圣经》
精神
拯救
迂回
拯救观
基督教
精神伊甸园
Keywords
Wordsworth
Holy Bible
Eden
nature
mind
circuitous salvation
分类号
I712.07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比尔》中迪斯雷利“青年英格兰”之社会拯救观
2
作者
窦敏
机构
南通大学
出处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1年第11期6-8,共3页
文摘
19世纪40年代,“进步”浪潮中的功利主义思想让英国社会经历着最为严峻的社会、政治以及精神危机。本文从小说《西比尔》入手,探讨迪斯雷利带领的“青年英格兰”寻求的社会拯救之法。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两个国家”的矛盾对立,展现了穷人的世界;第二部分引入“青年英格兰”,分析该团体在当时背景下为社会拯救做出的努力;最后一部分在之前的基础上,讲述了工人阶级的自救。
关键词
《西比尔》
社会
拯救观
迪斯雷利
青年英格兰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炼狱中的鬼魂与威登堡的大学生——论《哈姆莱特》中宗教拯救观的不确定性
被引量:
1
3
作者
倪萍
机构
南京审计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出处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40,共9页
文摘
本文从分析炼狱中的鬼魂与威登堡的大学生相遇这一奇怪的情节入手,揭示《哈姆莱特》中所蕴含的宗教拯救观的不确定性,并从宗教改革的时代背景探讨产生这一不确定性的社会根源:由于新教神学与天主教神学在拯救观上的冲突纷争,文艺复兴晚期的基督教信仰正面临严峻危机。
关键词
《哈姆莱特》
天主教
新教
拯救观
不确定性
分类号
I561.073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印度佛教和耆那教的拯救观之比较——以阿阇世王故事为例
被引量:
2
4
作者
吴娟
机构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出处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8-155,197,198,共20页
基金
2018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项目“印度佛教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事》的梵语写本和藏语译本研究”(项目批准号:2018VJX071)。
文摘
佛教和耆那教是发源于同一时期、同一地域的两个古代印度宗教。就伦理观和拯救观而言,尽管印度佛教徒和耆那教徒都倡导"非暴力"原则,但他们对于业(karma)的运作、业与解脱的关系、实现解脱的条件等核心问题的看法存在重要差异。考察该差异的必要手段是对佛教和耆那教的传世文献进行比较解读。印度佛教和耆那教的现存文献中都含有关于阿阇世(亦名库尼卡)囚禁父王、篡夺王位和发露忏悔的故事,但是两个宗教在是否拯救阿阇世这一问题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印度佛教对该人物的拯救和耆那教对该人物的不救,这个差别并非偶然,究其原因是由两个宗教的不同业报观念以及对实现解脱所需条件的不同理解所决定的。
关键词
印度佛教
耆那教
阿阇世
弑父罪
拯救观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B982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重返精神的伊甸园——华兹华斯诗歌中的拯救观
张宏峰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1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西比尔》中迪斯雷利“青年英格兰”之社会拯救观
窦敏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炼狱中的鬼魂与威登堡的大学生——论《哈姆莱特》中宗教拯救观的不确定性
倪萍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1
原文传递
4
印度佛教和耆那教的拯救观之比较——以阿阇世王故事为例
吴娟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