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持续改进中心静脉导管护理质量对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曾巧灵 戴莉 黄玲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第14期84-85,共2页
目的:探析持续改进中心静脉导管护理质量的临床价值与意义。方法:把笔者所在医院从2017年5月-2018年7月收治的50例需要接受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当作此次研究的观察样本。通过随机数字表的方式把50例患者分成试验组25例与参照组25例。参... 目的:探析持续改进中心静脉导管护理质量的临床价值与意义。方法:把笔者所在医院从2017年5月-2018年7月收治的50例需要接受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当作此次研究的观察样本。通过随机数字表的方式把50例患者分成试验组25例与参照组25例。参照组的护理模式是常规护理,试验组的护理模式是持续改进中心静脉导管护理。把这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一次穿刺成功率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指标。结果:试验组的护理总满意度是96.00%(24/25),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2.00%(1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是96.00%(24/25),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6.00%(1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是8.00%(2/25),明显低于参照组的32.00%(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把持续改进中心静脉导管护理应用于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能够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置管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概率,提高患者对此次护理的满意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改进中心静脉导管护理质量 满意度 并发症 中心静脉置管
下载PDF
静脉治疗护理小组在持续改进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质量中的临床价值
2
作者 李冬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4期19-19,共1页
分析持续改进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质量中静脉治疗护理小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定本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20例接受PICC输液治疗的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参照组60例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60例予以静脉治疗护理小组护理,比较... 分析持续改进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质量中静脉治疗护理小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定本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20例接受PICC输液治疗的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参照组60例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60例予以静脉治疗护理小组护理,比较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参照组,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静脉治疗护理小组可有效提高PICC?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治疗护理小组 持续改进中心 静脉导管 并发症
下载PDF
胸痛中心持续改进机制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效率影响的探讨 被引量:6
3
作者 曾丹 王英 姜蓉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A01期14-14,共1页
目的:探究胸痛中心持续改进机制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见患者急救效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胸痛中心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接治的87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无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将2016年7月至2016午10月胸痛中心未改进机制前... 目的:探究胸痛中心持续改进机制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见患者急救效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胸痛中心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接治的87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无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将2016年7月至2016午10月胸痛中心未改进机制前接受的37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胸痛中心改进机制后接受的50例患者设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挂号时间、医嘱治疗时间、急诊抢救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患者治疗过程中患者存活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后实验组患者挂号时间、医嘱治疗时间、急救时间均有一定程度的减少,患者存活平由上升至96.0%,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由下降至4.0%,数据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胸痛中心持续改进能有效缩短患者挂号时间、医嘱治疗时间、急诊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对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中心持续改进机制 急性ST段抬高型 心肌梗死
下载PDF
以问题为中心的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新生儿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4
作者 陈玉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9年第14期152-154,共3页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中心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新生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机械性静脉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06例接受PICC置管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中心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新生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机械性静脉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06例接受PICC置管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PICC置管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以问题为中心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比较两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非计划拔管率、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家属满意度和护理投诉率。结果观察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家属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导管堵塞、导管异位、导管相关性感染、机械性静脉炎、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以及家属对护理投诉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接受PICC置管的新生儿采取以问题为中心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可有效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非计划拔管、并发症发生和护理纠纷,改善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问题为中心持续质量改进 新生儿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机械性静脉炎
下载PDF
观察静脉治疗护理小组在持续改进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护理质量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宋琳 倪升丽 孙庆妍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年第7期129-130,共2页
目的:探讨观察静脉治疗护理小组在持续改进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护理质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从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治疗患者100例为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共2组。对照组采... 目的:探讨观察静脉治疗护理小组在持续改进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护理质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从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治疗患者100例为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共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则采用观察静脉治疗护理小组干预措施。结果:研究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持续改进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护理质量中应用观察静脉治疗护理小组干预措施,可以明显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可以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以明显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治疗 持续改进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 护理质量
下载PDF
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救治时间的影响
6
作者 邓飞裕 宁小川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7期71-74,共4页
探究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救治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市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7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时间收取时间段为2020年3月-2021年3月,其中,对照组35例患者收取... 探究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救治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市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7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时间收取时间段为2020年3月-2021年3月,其中,对照组35例患者收取的时间段为2020年3月-2020年8月,将2020年9月-2021年PCI治疗的STEMI患者经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后作为观察组(n35)。就两组结果差异展开对比。结果 观察组在系列时间指标方面,均短于对照组极为明显(P0.05);入院过程中,评定GRACE评分结果,两组之间未呈现出明显差异(P>0.05);在出院时,评定GRACE评分结果,两组之间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对比两组的住院时间以及治疗费用,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极为显著(P0.05)。结论 STEMI患者在接受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后救治PCI治疗后,可使患者的门-球扩张时间获得显著缩短,可确保患者的住院费用获得明显降低,并且有效降低患者的住院时间及GRACE评分,有效提高PCI疗效及患者的预后,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中心持续改进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救治时间
下载PDF
以问题为中心持续质量改进对新生儿PICC置管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24
7
作者 林系媛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年第12期94-95,共2页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中心持续质量改进对新生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128例接受PICC置管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新生儿等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中心持续质量改进对新生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128例接受PICC置管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新生儿等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应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持续质量改进,比较两组患儿置管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儿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留置导管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患儿PICC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导管阻塞率、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导管异位率、血栓形成率、家长对护理投诉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问题为中心持续质量改进能有效提高新生儿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患儿PICC并发症及护患纠纷,提高患儿家属满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问题为中心持续质量改进 新生儿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下载PDF
胸痛中心建设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抢救时间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何文君 张小芳 +1 位作者 金瑜 毛樱 《中华全科医学》 2022年第9期1603-1607,共5页
目的 分析胸痛中心建设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效果和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 比较2020年11月-2021年8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衢州医院胸痛中心建设持续改进前后收治的186例STEMI患者,将2020年11月-2021年3月(胸... 目的 分析胸痛中心建设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效果和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 比较2020年11月-2021年8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衢州医院胸痛中心建设持续改进前后收治的186例STEMI患者,将2020年11月-2021年3月(胸痛中心建设持续改进前)收治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21年4月-2021年8月(胸痛中心建设持续改进后)收治的患者作为观察组,2组患者均为93例。比较2组患者救治时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出院后1个月心功能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救治时间各项指标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6%,低于对照组(16.1%,P<0.05);出院后1个月,观察组左心射血分数(LVEF)、血浆脑钠肽(BNP)、6 min步行距离分别为(52.45±6.02)%、(50.91±4.23) pg/mL、(422.07±20.59) m,均优于对照组[(47.62±5.22)%、(68.77±6.81) pg/mL、(391.41±19.45) m,均P<0.05]。结论 胸痛中心建设持续改进不仅能缩短STEMI患者抢救时间,还能减少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中心建设持续改进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抢救时间 心血管不良事件
原文传递
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2
9
作者 时侠君 周跟东 +3 位作者 汪永生 程鹏 李胜 张晓红 《中国综合临床》 2020年第3期207-212,共6页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认证后,各部门急救流程的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经...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认证后,各部门急救流程的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206例临床资料,将认证前收治的9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认证后收治的108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对比研究组及实验组患者的开始发病至初次医疗接触时间、进门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初次医疗接触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总缺血时间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对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初次医疗接触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84.5(73.0,96.0)min]、总缺血时间[205.0(159.8,307.0)min]、进门到植入球囊扩张时间[72.5(58.3,83.8)min]较对照组[112.0(93.0,132.5)min、241.0(199.0,329.0)min、78.0(68.0,96.5)min]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患者开始发病至初次医疗接触时间稍短于对照组[124.5(77.3,201.0)min与130.0(76.3,216.0)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16.7%(18/108)与28.6%(28/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KillipⅢ、Ⅳ级(OR 2.618,95%CI 1.244~5.509,P=0.011)、开始发病到初次医疗接触时间>90 min(OR 4.562,95%CI 2.167~9.603,P<0.001)、进门到植入球囊扩张时间>60 min(OR 2.227,95%CI 1.087~4.563,P=0.029)是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痛中心流程的持续改进可以促使本地区内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更有效地缩短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时间,减少术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中心持续改进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再灌注时间 预后
原文传递
不同急救模式在STEMI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10
作者 程静 陈延周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2年第28期84-88,共5页
目的:评价胸痛中心持续改进模式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9年4月徐州市肿瘤医院收治的58例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纳入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58... 目的:评价胸痛中心持续改进模式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9年4月徐州市肿瘤医院收治的58例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纳入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58例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纳入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胸痛中心模式,观察组采用胸痛中心持续改进模式。比较两组初现症状到首次医疗接触(SO-to-FMC)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首份心电图(FMC-to-ECG)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FMC-to-双抗)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进入导管室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及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比较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SO-to-FMC时间、FMC-to-ECG时间、FMC-to-双抗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D-to-B时间以及FMC-to-B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肌缺血症状、心力衰竭、新发心律失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TEMI患者的急救工作中,胸痛中心持续改进模式可明显缩短患者主要救治时间节点,降低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中心持续改进模式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不良事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