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井巷道挠曲褶皱性底臌机理与控制技术 被引量:43
1
作者 郑西贵 刘娜 +2 位作者 张农 花锦波 冯晓巍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7-423,共7页
为研究巷道底臌的破坏机理,提高底板岩层的长期稳定和控制,保证矿井的运输生产正常,采用理论推导的方法,分析了巷道底板滑移线场、极限载荷和速度的运移演化特征,对大屯矿区千米深井层状岩体挠曲褶皱性巷道的底臌机理和控制手段进行了... 为研究巷道底臌的破坏机理,提高底板岩层的长期稳定和控制,保证矿井的运输生产正常,采用理论推导的方法,分析了巷道底板滑移线场、极限载荷和速度的运移演化特征,对大屯矿区千米深井层状岩体挠曲褶皱性巷道的底臌机理和控制手段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巷道宽度和底板岩层内摩擦角是影响巷道底板应力区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给合推导出的反底拱锚固梁力学模型可以对底板支护强度和锚固参数进行设计,可有效控制底臌。特别对于深井层状岩体巷道底板支护强度应达到0.4 MPa时,底板岩层可达到长时稳定,孔庄煤矿2 a期巷道底臌量小于10 mm,表明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井 挠曲褶皱 底臌机理 层状岩体 反底拱 锚固梁
下载PDF
挠曲褶皱型底鼓力学分析及防治措施
2
作者 郝升明 卞卡 徐光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58-161,共4页
针对余吾煤业南翼轨道大巷底板挠曲褶皱变形问题,结合其变形形态、受力状态建立了底板力学模型,求出了发生挠曲失稳的临界载荷,并提出了补打锚索、锚杆,巷道两帮及底板注浆的防治对策。施工监测结果显示上述补强措施取得了有效成果。
关键词 轨道大巷 挠曲褶皱 临界载荷 底鼓治理
原文传递
冀北张家口地区同构造沉积过程及其与褶皱-逆冲作用耦合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少峰 林成发 +1 位作者 刘晓波 庄其天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05-731,共27页
"燕山运动"年代和燕山构造带侏罗纪的构造性质仍存在着争论.燕山山间盆地沉积地层记录了燕山运动的活动历史及盆地构造性质,开展盆-山系统同构造沉积及其构造控制关系研究,准确确定地层年代,重新建立年代地层格架是进一步揭... "燕山运动"年代和燕山构造带侏罗纪的构造性质仍存在着争论.燕山山间盆地沉积地层记录了燕山运动的活动历史及盆地构造性质,开展盆-山系统同构造沉积及其构造控制关系研究,准确确定地层年代,重新建立年代地层格架是进一步揭示燕山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构造变形机制、变形年代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燕山西段与太行山北段交接部位的冀北张家口地区褶皱-逆冲带与山间沉积盆地的构造和沉积结合研究表明,研究区沉积盆地中发育的所谓"侏罗纪地层"可能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地层;受生长褶皱-逆冲构造控制,在褶皱-逆冲带边缘形成褶皱前渊型、逆冲前渊型、断展褶皱型、断弯褶皱型及断弯褶皱与断展褶皱复合型生长地层;重建的由褶皱-逆冲带与挠曲盆地构成的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早期的"源-汇"系统反映了燕山运动在研究区起始于中侏罗世;在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至少发生了3次褶皱-逆冲事件,形成了基底卷入式褶皱-逆冲构造和小型山间挠曲盆地;基底卷入式褶皱-逆冲带与挠曲盆地"对"的自东向西迁移,可能受控于西太平洋"平板式"前进俯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太行山 褶皱-逆冲带与盆地 生长地层 “源-汇”体系 基底卷入式褶皱-逆冲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