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挤出滚圆造粒法制备团聚硼颗粒
1
作者 张怀龙 吴瑞强 +2 位作者 肖乐勤 周伟良 龙义强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97-503,I0005,共8页
为改善团聚硼的球形度,提高颗粒的堆积密度和生产效率,采用医药领域微药丸制备工艺——挤出滚圆造粒法,以微晶纤维素(MCC)、3,3-二叠氮甲基氧丁环-四氢呋喃共聚醚(PBT)和聚叠氮缩水甘油醚(GAP)为黏结剂制备了团聚硼颗粒,并使用三维视频... 为改善团聚硼的球形度,提高颗粒的堆积密度和生产效率,采用医药领域微药丸制备工艺——挤出滚圆造粒法,以微晶纤维素(MCC)、3,3-二叠氮甲基氧丁环-四氢呋喃共聚醚(PBT)和聚叠氮缩水甘油醚(GAP)为黏结剂制备了团聚硼颗粒,并使用三维视频显微镜观察了团聚硼颗粒的形貌,测试了颗粒的粒径及其分布、堆积密度等性能。结果表明,以MCC为黏结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为表面活性剂,且质量分数分别为17.25%和2.75%时,预混物料能满足挤出滚圆造粒的要求,制备得到的团聚硼颗粒呈类球形;以PBT为黏结剂,当其质量分数大于25%时能制备得到团聚硼颗粒,但颗粒形状不规则;以GAP为黏结剂且其质量分数达到30%时,预混物料能满足挤出滚圆工艺的要求,制备的团聚硼颗粒呈类球形。挤出滚圆造粒法制备的团聚硼颗粒的粒径分散性小,堆积密度较高,约90%的GAP/B(质量比30∶70)团聚硼颗粒粒径在0.2~0.5 mm范围内,其堆积密度达到1.05 g/cm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化学 团聚硼 挤出滚圆造粒 硼粉 堆积密度
下载PDF
挤出滚圆造粒法制备玉米粉球形微丸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雍涛 潘家祯 栾春华 《饲料工业》 2005年第13期5-8,共4页
采用自行研制的挤出滚圆机制备了玉米粉球形微丸,可为饲料行业提供便捷、优质的产品。采用正交试验法,以表面形态、粒径分布、收率和圆整度作为综合评价指标,并探讨了物料比例和工艺条件对制备微丸的影响。结果表明,200g玉米粉加10g粘... 采用自行研制的挤出滚圆机制备了玉米粉球形微丸,可为饲料行业提供便捷、优质的产品。采用正交试验法,以表面形态、粒径分布、收率和圆整度作为综合评价指标,并探讨了物料比例和工艺条件对制备微丸的影响。结果表明,200g玉米粉加10g粘合剂糊精、130ml水,调整滚圆机频率20Hz,可以制备圆整度良好,收率达90%以上的玉米粉球形微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粉 球形微丸 挤出滚圆造粒 正交试验法 饲料加工
下载PDF
挤出滚圆法制备复方桔芩微丸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炜煜 衣春光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437-1439,共3页
目的:制备复方桔芩微丸。方法:采用正交设计实验优化挤出滚圆造粒机制备复方桔芩微丸工艺条件;考察了不同处方微丸的粉体学性质,收率和体外溶出度,测定微丸中黄芩苷的含量。结果:以微晶纤维素为辅料,药粉含量为40%,挤出转速120 r/min,... 目的:制备复方桔芩微丸。方法:采用正交设计实验优化挤出滚圆造粒机制备复方桔芩微丸工艺条件;考察了不同处方微丸的粉体学性质,收率和体外溶出度,测定微丸中黄芩苷的含量。结果:以微晶纤维素为辅料,药粉含量为40%,挤出转速120 r/min,滚圆转速50 r/min,滚圆时间为10 min的条件,微丸的圆整度、流动性、溶出度均较好。结论:用挤出滚圆造粒机制备中药微丸是可行的,工艺简便,质量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桔芩微丸 挤出滚圆造粒 体外溶出度
下载PDF
挤出滚圆法生产植酸酶微丸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栋梁 崔政伟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30,共3页
应用自主开发研制的挤出滚圆设备制备颗粒大小为40目左右的植酸酶微丸,挤出机在合理的结构参数和工作条件下可始终保持挤出温度在50℃以下。发酵酶液经超滤浓缩后酶液的酶活达到10000U/m l以上时,通过合适的辅料配方,挤出滚圆制备的微... 应用自主开发研制的挤出滚圆设备制备颗粒大小为40目左右的植酸酶微丸,挤出机在合理的结构参数和工作条件下可始终保持挤出温度在50℃以下。发酵酶液经超滤浓缩后酶液的酶活达到10000U/m l以上时,通过合适的辅料配方,挤出滚圆制备的微丸干燥后成品的酶活可达5000U/g以上,可以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对挤出滚圆方法制备的微丸的颗粒分布、脆碎度进行了分析测试,对辅料配方与酶活的关系,酶活保留等生产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实验结果表明:用挤出滚圆法制备的微丸颗粒大小分布窄,成品率高、机械强度较好,酶活保留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酸酶 制粒 挤出滚圆造粒 流化床喷雾造粒 微丸
下载PDF
法莫替丁脉冲控释微丸胶囊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 被引量:5
5
作者 张莉 陈大为 +1 位作者 高子彬 张宇洋 《药品评价》 CAS 2004年第5期352-355,共4页
目的制备以法莫替丁为模型药物的脉冲控释胶囊;探索制备脉冲微丸的方法。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速释微丸。应用有机酸诱导机理制备脉冲微丸,于丸芯中加入有机酸,EudragitRS100为包衣材料,用正交设计优化处方。将两种微丸混合后制成脉... 目的制备以法莫替丁为模型药物的脉冲控释胶囊;探索制备脉冲微丸的方法。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速释微丸。应用有机酸诱导机理制备脉冲微丸,于丸芯中加入有机酸,EudragitRS100为包衣材料,用正交设计优化处方。将两种微丸混合后制成脉冲控释微丸胶囊。结果脉冲控释胶囊的体外释放分为两步:速释微丸迅速溶出,胶囊的释放度30min达50%;脉冲微丸于5h左右开始溶出,累积释放度13h时达95%。脉冲微丸的时滞由丸芯中酸量及包衣膜厚度共同决定;而时滞后的释药速率则主要由前者控制。结论采用有机酸诱导机理可制备理想的脉冲微丸;与速释微丸混合即可制成释药两次的法莫替丁脉冲控释微丸胶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莫替丁 时间药理学 脉冲微丸 挤出滚圆造粒 有机酸诱导型释药系统
下载PDF
双氯芬酸钾脉冲释药微丸口服给药系统的研制 被引量:1
6
作者 任延久 刘风荣 宋勋 《黑龙江医药》 CAS 2004年第2期116-117,共2页
目的:本研究以双氯芬酸钾(diclofenacpotossium,DP)为模型药物,制备脉冲释药微丸。方法:采用微型流化床包衣设备,以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为内层溶胀层材料、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Surelease)为外层控释层材料制备了双层衣膜的包衣微... 目的:本研究以双氯芬酸钾(diclofenacpotossium,DP)为模型药物,制备脉冲释药微丸。方法:采用微型流化床包衣设备,以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为内层溶胀层材料、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Surelease)为外层控释层材料制备了双层衣膜的包衣微丸。结果与结论:制备工艺稳定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氯芬酸钾 脉冲释药微丸 口服给药系统 研制 挤出滚圆造粒 流化床包衣技术
下载PDF
球形颗粒Li_(4)SiO_(4)吸附CO_(2)反应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袁伟洋 秦昌雷 +2 位作者 陈结 陈淑珍 冉景煜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5-151,共7页
Li_(4)SiO_(4)吸附CO_(2)的动力学研究普遍以粉末样品为对象,忽略了流化床反应器对于吸附颗粒尺寸的基本要求,因而大幅削弱了其参考价值。为此,基于挤出滚圆法通过添加PE、C_(6)H_(12)O_(6)、NH_(4)HCO_(3)造孔剂实现了Li_(4)SiO_(4)颗... Li_(4)SiO_(4)吸附CO_(2)的动力学研究普遍以粉末样品为对象,忽略了流化床反应器对于吸附颗粒尺寸的基本要求,因而大幅削弱了其参考价值。为此,基于挤出滚圆法通过添加PE、C_(6)H_(12)O_(6)、NH_(4)HCO_(3)造孔剂实现了Li_(4)SiO_(4)颗粒成型,分别得到了P颗粒、C颗粒和N颗粒,随后采用热重分析、抗压强度测试和孔结构测试研究了3种吸附颗粒的基础特性;进一步基于吸附性能最优的P颗粒进行了CO_(2)吸附反应过程测试与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P颗粒的抗压强度最低、吸附性能最优,N颗粒的性能则与P颗粒相反,3种造孔后的颗粒吸附性能均强于未造孔颗粒。孔结构测试发现P颗粒具有最佳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C颗粒其次、N颗粒最差,因此造成了性能方面的差异。晶粒模型及Jander模型对P颗粒CO_(2)吸附动力学的研究发现,反应速率常数随温度升高、CO_(2)浓度升高以及粒径降低而增大,P颗粒吸附CO_(2)过程在动力学控制阶段的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分别为41.61 kJ/mol和4.20 m0.133·mol-0.289·s^(^(-1)),而在扩散控制阶段则分别为114.81 kJ/mol和131.92 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高温CO_(2)吸附 Li_(4)SiO_(4)吸附剂 挤出-滚圆造粒 吸附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