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吸烟对口腔中挥发性含硫化合物(VSCs)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胡旺顺 钟科军 +2 位作者 何小解 高义军 张小明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7-19,共3页
在征集的812名自愿者中,其中吸烟者594名,非吸烟者218名,利用HALIMETER口臭测定仪测定了非吸烟者口腔中挥发性含硫化合物(VSCs)以及吸烟者吸食不同卷烟、吸食不同数量卷烟后口腔中VSCs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吸烟者口腔中VSCs含量比非吸烟... 在征集的812名自愿者中,其中吸烟者594名,非吸烟者218名,利用HALIMETER口臭测定仪测定了非吸烟者口腔中挥发性含硫化合物(VSCs)以及吸烟者吸食不同卷烟、吸食不同数量卷烟后口腔中VSCs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吸烟者口腔中VSCs含量比非吸烟者高出一倍;吸烟者口腔中VSCs含量与吸烟数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吸食“东方红”低危害口气清新卷烟与吸食对照卷烟相比,吸食者口腔中VSCs增长幅度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 口腔 挥发性含硫化合物
下载PDF
口腔中可挥发性含硫化合物的检测系统 被引量:6
2
作者 倪娜 冯希平 《广东牙病防治》 2006年第3期239-240,共2页
口臭的主要成分为可挥发性含硫化合物(volatilesulfurcompounds,VSC)。以仪器检测所得的口腔VSC浓度值,来反映口臭水平的高低,具有客观且重复性好的优点。目前此类仪器主要包括气相色谱-火焰光度化检测系统、便携式气相色谱口臭测量仪... 口臭的主要成分为可挥发性含硫化合物(volatilesulfurcompounds,VSC)。以仪器检测所得的口腔VSC浓度值,来反映口臭水平的高低,具有客观且重复性好的优点。目前此类仪器主要包括气相色谱-火焰光度化检测系统、便携式气相色谱口臭测量仪、便携式硫化物监测仪及电子鼻或生物电子鼻。其中气相色谱-火焰光度化检测系统被认为是口腔VSC浓度检测的金标准,但其成本高昂、专业性强,难以被临床广泛应用。便携式硫化物监测仪成本低廉,使用简便,但仅能对口腔VSC浓度作出粗略估计。便携式气相色谱口臭测量仪体积小、成本低、操作简便,又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对不同VSC的鉴别力,是口臭检测的新选择。电子鼻或生物电子鼻是一种新兴应用于口气检测的人工模拟嗅觉分析系统,为口臭的诊断和检测带来新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含硫化合物 检测 口臭 口腔
下载PDF
啤酒中挥发性含硫化合物的检测方法及与啤酒硫化味品尝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贺立东 杨静静 +1 位作者 刘月琴 钟俊辉 《啤酒科技》 2010年第12期43-47,50,共6页
在国内首次建立啤酒中挥发性含硫化合物的HS—SPME—GC—FPD色谱检测方法,该方法可同时检测啤酒中8种挥发性含硫化合物,方法重复性、回收率满足痕量检测要求。根据检测结果,结合啤酒感官品尝,找出了检测和品尝量级的对应关系,确定... 在国内首次建立啤酒中挥发性含硫化合物的HS—SPME—GC—FPD色谱检测方法,该方法可同时检测啤酒中8种挥发性含硫化合物,方法重复性、回收率满足痕量检测要求。根据检测结果,结合啤酒感官品尝,找出了检测和品尝量级的对应关系,确定了影响啤酒硫化味的含硫化合物主要是甲硫醇、乙硫醇、二甲基二硫及二甲基三硫,为提高啤酒风味纯净性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 挥发性含硫化合物 化味
下载PDF
口源性口臭相关微生物及挥发性含硫化合物的产生机制 被引量:2
4
作者 单晨 叶玮 《口腔医学》 CAS 2020年第9期864-868,共5页
口臭是指呼吸时口腔发出的异常气味,已成为影响社会交往和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而其中口源性口臭占到90%,其主要的致臭气体为硫化氢和甲基硫醇。目前认为口源性口臭主要源于口腔微生态的平衡被打破,造成厌氧菌的比例升高。本文就口... 口臭是指呼吸时口腔发出的异常气味,已成为影响社会交往和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而其中口源性口臭占到90%,其主要的致臭气体为硫化氢和甲基硫醇。目前认为口源性口臭主要源于口腔微生态的平衡被打破,造成厌氧菌的比例升高。本文就口源性口臭相关微生物及挥发性含硫化合物(VSC)的产生机制作一综述,以期厘清其发病机制。通过现有的研究发现,口腔内多种微生物,包括牙周致病菌、S.moorei、唾液链球菌、念珠菌及一些其他的厌氧菌与口源性口臭的发生密切关联。VSC中硫化氢和甲基硫醇的产生机制主要包括了糖蛋白的去糖基化和含硫蛋白的降解这两个重要步骤。这两个步骤又与细菌的作用密切相关,糖蛋白的去糖基化主要依赖革兰阳性细菌产生的β-半乳糖苷酶;而含硫蛋白的降解主要依赖革兰阴性细菌的L-半胱氨酸脱巯基酶分解半胱氨酸产生硫化氢和L-甲硫氨酸-α-脱氨基-γ-巯基乙醇-裂解酶分解甲硫氨酸产生甲基硫醇。为日后口臭的病因分析、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源性口臭 微生物 挥发性含硫化合物 产生机制 糖蛋白
下载PDF
应用SPME-GC-SCD技术测定啤酒中12种挥发性含硫化合物分析方法的开发与应用
5
作者 王晓会 邢宝立 +2 位作者 曹欣欣 谢鑫 王莉娜 《中外酒业》 2024年第5期26-35,共10页
本研究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硫发光检测器(SPME-GC-SCD)技术建立了啤酒中12种挥发性含硫化合物的分析方法,通过对萃取头类型、萃取时间、温度、解析时间、Nacl添加量的实验条件优化,确定最佳样品预处理条件。12种挥发性含硫化... 本研究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硫发光检测器(SPME-GC-SCD)技术建立了啤酒中12种挥发性含硫化合物的分析方法,通过对萃取头类型、萃取时间、温度、解析时间、Nacl添加量的实验条件优化,确定最佳样品预处理条件。12种挥发性含硫化合物相关性系数范围在0.9908~0.9998,回收率范围在72.1%~113.7%;其中11种组分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二乙基二硫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2.3%,满足微量分析要求。以Lager型啤酒为酒基,加入不同浓度含硫化合物溶液,经品酒师品评,分别确定各含硫化物阈值,对啤酒中含硫化合物进行风味活性值(OAV)计算,结果表明,其风味活性值较高(OAV>1)的物质分别为甲硫醇、乙硫醇和二甲基二硫。对发酵过程挥发性含硫化合物浓度进行跟踪检测,其中变化趋势较为显著的组分包括二甲基硫、二硫化碳、二甲基二硫和S-甲基硫代乙酸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 挥发性含硫化合物 SPME-GC-SCD
原文传递
三种磷脂对Maillard模型体系产生的主要含硫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张慧丽 田红玉 孙宝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1-85,共5页
本实验研究了三种磷脂对Maillard模型体系产生的主要含硫挥发性产物的影响。分别将三种磷脂加入到L-半胱氨酸与D-核糖组成的Maillard模型体系中,在140℃下加热1h,产物通过二氯甲烷萃取,利用GC-MS分析,比较各挥发性成分中主要含硫化合物... 本实验研究了三种磷脂对Maillard模型体系产生的主要含硫挥发性产物的影响。分别将三种磷脂加入到L-半胱氨酸与D-核糖组成的Maillard模型体系中,在140℃下加热1h,产物通过二氯甲烷萃取,利用GC-MS分析,比较各挥发性成分中主要含硫化合物的种类和产量。分析结果表明,加入磷脂后的Maillard反应体系能产生更好的肉香味。Maillard反应挥发性产物中酰基噻吩类、杂环硫醇类、噻吩酮类、双环噻吩类、巯基酮类以及部分噁唑类减少。磷脂氧化降解产物与Maillard反应中间体发生反应,形成一些新的挥发性产物,包括部分2-烷基噻吩、烯基噻吩、噻喃以及脂肪硫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llard模型反应 磷脂 挥发性化合物 L-半胱氨酸 D-核糖
下载PDF
口腔含硫化合物(VSCs)含量的影响因素
7
作者 谢姝敏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0年第S5期99-100,共2页
吸烟后,吸食者口腔中明显出现烟草异味,研究表明,这种异味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性的含硫化合物(volatile sulfur compounds,VSCs)。吸烟导致的吸食者口腔中VSCs与残留在口腔中的部分烟气组分(如香精、烟碱等)混合后,形成令人难闻的口腔烟草... 吸烟后,吸食者口腔中明显出现烟草异味,研究表明,这种异味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性的含硫化合物(volatile sulfur compounds,VSCs)。吸烟导致的吸食者口腔中VSCs与残留在口腔中的部分烟气组分(如香精、烟碱等)混合后,形成令人难闻的口腔烟草异味,严重的还可能影响吸食者与周围人群的正常交流,因此,降低吸烟者口腔中挥发性含硫化合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人群调查的方式,比较吸烟人群与非吸烟人群口腔中VSCs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 口腔 挥发性含硫化合物
下载PDF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分析芝麻香型白酒中挥发性组分特征 被引量:42
8
作者 陈双 徐岩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07-213,共7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GC-TOFMS)技术研究了典型芝...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GC-TOFMS)技术研究了典型芝麻香型白酒挥发性组分特征。分析了芝麻香型白酒挥发性组分在二维色谱系统中的分离规律,发现了化合物同系物规律性分布特征。采用该技术在景芝芝麻香型白酒中检测到1 029个色谱峰,进一步采用多级鉴定策略确认了可信度较高的挥发性化合物340种。在芝麻香型白酒中鉴定出的挥发性组分主要包括酯类130种,醇类26种,有机酸类15种,醛、酮、缩醛类88种,含氮化合物16种,呋喃类20种,含硫化合物25种,萜烯类14种,其他类6种。其中首次鉴定出挥发性含硫化合物11种和萜烯类化合物12种。多种挥发性含硫化合物香气独特,香气阈值极低可能对芝麻香型白酒香气特征具有重要贡献。芝麻香型白酒中鉴定出的萜烯类化合物除了具有独特的香气特征外,还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香型白酒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挥发性组分 挥发性含硫化合物 萜烯类化合物
下载PDF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分析馥合香白酒中挥发性特征组分 被引量:9
9
作者 程伟 陈雪峰 +5 位作者 陈兴杰 周端 付欢 潘天全 薛锡佳 杨金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39-245,共7页
为剖析馥合香白酒的香气特征及其特征性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time-of-flight mass spect... 为剖析馥合香白酒的香气特征及其特征性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GC-TOF-MS)技术分析不同质量等级馥合香白酒中的挥发性组分。结果表明,采用该技术在馥合香特级酒中共检测到729个色谱峰,进一步采用多级鉴定策略确认了可信度较高的挥发性化合物341种,主要包括酯类117种,醇类70种,有机酸类43种,醛、酮、缩醛类47种,含氮化合物9种(包括吡嗪类7种),呋喃类16种,含硫化合物14种,其他类25种。馥合香白酒中鉴定出的挥发性含硫化合物和吡嗪类化合物,均可作为馥合香白酒的特征性组分。该研究为馥合香白酒的组分特征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馥合香白酒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挥发性含硫化合物 吡嗪类化合物
下载PDF
建立土壤硫释放过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被引量:2
10
作者 聂亚峰 席淑琪 张晋华 《上海环境科学》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349-351,共3页
以温度、土壤含水率、胱氨酸添加量和土壤pH值作为土壤释放挥发性含硫化合物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正交实验方法分析这些因素与土壤硫释放速率的关系,利用BP神经网络算法对实验结果建模,并用模型对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土壤硫释放情况进行预... 以温度、土壤含水率、胱氨酸添加量和土壤pH值作为土壤释放挥发性含硫化合物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正交实验方法分析这些因素与土壤硫释放速率的关系,利用BP神经网络算法对实验结果建模,并用模型对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土壤硫释放情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网络模型对学习过的样本有较高预测精度,预测结果相对误差在2%以下,对未学习过的样本,误差为10%左右,表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的模型适用于土壤硫释放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土壤监测 挥发性含硫化合物 释放过程
下载PDF
口源性口臭检测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叶玮 倪娜 冯希平 《口腔医学》 CAS 2008年第6期323-325,共3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寻找使用其他口臭检测指标替代鼻测法对口源性口臭进行检测的可能性。方法从169名受试者中筛选出56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鼻测法与数个口臭检测指标间的Logistic回归关系。结果在健康青年人群中,口腔可挥发性含硫化合物稳... 目的本研究旨在寻找使用其他口臭检测指标替代鼻测法对口源性口臭进行检测的可能性。方法从169名受试者中筛选出56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鼻测法与数个口臭检测指标间的Logistic回归关系。结果在健康青年人群中,口腔可挥发性含硫化合物稳定值和口腔卫生指数是口源性口臭的两大主要影响因素,利用这两项指标建立的方程对口臭进行诊断的预测符合率达到78.6%。结论综合使用数个检测指标来替代鼻测法对口源性口臭进行诊断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臭 挥发性含硫化合物 LOGISTIC回归
下载PDF
口源性口臭检测指标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倪娜 冯希平 叶玮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36-139,共4页
目的:探讨寻找鼻测法替代检测手段的可能性。方法:选取56例医学院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Spearman法和Pearson法,分析鼻测法与口腔可挥发性含硫化合物、唾液pH、舌背微生物培养、唾液尸胺等检测结果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口腔可挥发性... 目的:探讨寻找鼻测法替代检测手段的可能性。方法:选取56例医学院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Spearman法和Pearson法,分析鼻测法与口腔可挥发性含硫化合物、唾液pH、舌背微生物培养、唾液尸胺等检测结果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口腔可挥发性含硫化合物(rMax=0.537,P<0.01;r稳定值=0.572,P<0.01)、唾液pH(r=0.344,P<0.01)、唾液尸胺浓度(r=0.352,P<0.01)、口腔卫生指数的检测结果(r=0.323,P<0.05)、唾液兼性厌氧培养菌落计数(r=0.398,P< 0.01)、舌背兼性厌氧培养菌落计数(r=0.293,P<0.05)及舌背专性厌氧培养菌落计数结果(r=0.473,P<0.01)均与鼻测法结果呈正相关,但相关性均较弱。结论:任一单一指标均不能替代鼻测法对口臭进行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臭 挥发性含硫化合物 尸胺
下载PDF
口臭的病因及防治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怡 章锦才 《广东牙病防治》 2002年第1期75-76,共2页
关键词 口臭 病因 防治 分类 挥发性含硫化合物
下载PDF
基于人体呼出气体标志物检测的口腔疾病筛查与诊断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薛莹莹 张涛 +5 位作者 杨婷婷 陈远涛 张钧煜 万浩 叶玮 王平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2-209,共8页
建立基于气相色谱与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口腔内挥发性硫化物(VSCs)浓度的标准化方法和流程。利用气袋采集65个受试者的呼气样本,并采用GC-MS和临床使用的口气检测仪分析样本内VSCs浓度,对两种方法检测的浓度值进行相关性分析。进一... 建立基于气相色谱与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口腔内挥发性硫化物(VSCs)浓度的标准化方法和流程。利用气袋采集65个受试者的呼气样本,并采用GC-MS和临床使用的口气检测仪分析样本内VSCs浓度,对两种方法检测的浓度值进行相关性分析。进一步采用ROC法建立口臭等级阈值模型,设计基于线性判别分析、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等多种方法的牙周疾病诊断模型。结果表明,GC-MS法与呼气检测仪检测的VSCs浓度值具有相关性(P<0.01)。基于ROC的口臭等级阈值模型对口臭等级区分的灵敏度可达到0.897,基于逻辑回归的牙周疾病诊断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0.733和0.771。所提出的基于口腔内VSCs筛查和诊断口腔疾病的方法是可行的,进一步结合其他呼出气体标志物同时检测,有望为疾病诊断提供更简便、无创和快速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出气体检测 口臭 挥发性含硫化合物 口腔疾病
下载PDF
基于呼出气体检测口臭等级的电子鼻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涛 薛莹莹 +7 位作者 陈远涛 熊忆舟 于伟杰 张钧煜 万浩 张若彤 叶玮 王平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67-873,共7页
口臭对人们的社交互动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当前对口臭的诊断方法难以在个人及家庭中应用。本文通过采集口臭病人样本,建立了基于GC-MS技术检测口气中VSCs的标准化流程,采用ROC曲线分析方法确定了不同感官评分的VSCs浓度范围... 口臭对人们的社交互动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当前对口臭的诊断方法难以在个人及家庭中应用。本文通过采集口臭病人样本,建立了基于GC-MS技术检测口气中VSCs的标准化流程,采用ROC曲线分析方法确定了不同感官评分的VSCs浓度范围。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一套基于电化学传感器并结合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电子鼻,用于口臭标志物检测和口臭等级的判别。该电子鼻对硫化氢和甲硫醇的检出限分别为39×10^(-9)和48×10^(-9)。通过与GC-MS检测结果比较,该电子鼻检测实际临床样本中VSCs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1.4%,识别口臭等级的正确率达到80%,表明该电子鼻可以满足口臭分级检测的临床要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口臭 呼出气体 挥发性含硫化合物 卷积神经网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