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22篇文章
< 1 2 1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宝洪红茶、白茶和绿茶中的挥发性物质
1
作者 方海仙 赵玉欢 +2 位作者 李昕昀 刘兴勇 刘宏程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16期144-155,共12页
目的以云南唯一小叶种茶宝洪茶鲜叶为原料,比较分析采用不同加工工艺生产的宝洪红茶、白茶和绿茶挥发性物质。方法同时采用蒸馏萃取(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extraction,SDE)和顶空萃取(headspace,HS)两种方法提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目的以云南唯一小叶种茶宝洪茶鲜叶为原料,比较分析采用不同加工工艺生产的宝洪红茶、白茶和绿茶挥发性物质。方法同时采用蒸馏萃取(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extraction,SDE)和顶空萃取(headspace,HS)两种方法提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GC-MS/MS)测定,分析比较不同宝洪茶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差异。结果从宝洪红茶、宝洪白茶、宝洪绿茶中分别提取鉴定挥发性物质65种、44种和49种,这些化合物包括醛类、醇类、酯类、酮类、酸类、酚类、碳氢化合物、杂氧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SDE法提取得到主要挥发性物质宝洪红茶为棕榈酸和香叶醇,宝洪白茶为棕榈酸和香叶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醇,宝洪绿茶为植醇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HS干法提取得到主要挥发性成分为咖啡因,相对含量宝洪红茶55.300%,宝洪白茶58.800%,宝洪绿茶84.350%,HS湿法提取主要挥发性物质宝洪红茶为己醛和甲酸芳樟醇,宝洪白茶为甲酸芳樟醇和己醛,宝红绿茶为甲酸芳樟醇和对氨基间甲酚。结论不同工艺生产的宝洪茶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差异显著,2种提取方法互补性大于重叠性,结合分析可获得不同宝洪茶更全面、更完整挥发性物质信息。该研究结果可为改进加工工艺提高宝洪茶品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洪红茶 宝洪白茶 宝洪绿茶 挥发性物质 萃取方式
下载PDF
4种番石榴绿熟期和黄熟期的挥发性物质差异比较
2
作者 王海波 钟丹 +2 位作者 林芷欣 欧绮云 邱贵渝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6-184,191,共10页
[目的]分析番石榴果实绿熟期和黄熟期的挥发性物质差异。[方法]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检测4种番石榴果实绿熟期和黄熟期的挥发性物质。[结果]4种番石榴(胭脂红、四季红、白珍珠和四... [目的]分析番石榴果实绿熟期和黄熟期的挥发性物质差异。[方法]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检测4种番石榴果实绿熟期和黄熟期的挥发性物质。[结果]4种番石榴(胭脂红、四季红、白珍珠和四季)检测出130种挥发性物质。具有果香味的反式-2-丁烯酸乙酯、具有青草香味的2-己烯醛和己醛是4种番石榴中含量最高的挥发物。白珍珠黄熟期和绿熟期的挥发物含量变化幅度最大,四季黄熟期和绿熟期的挥发物含量变化幅度最小,与绿熟期相比,四季黄熟期含量大幅增加的有(E)-乙酸-2-己烯酯和乙酸乙酯(二聚体),大幅降低的仅有α-蒎烯(单体)。[结论]4种番石榴在绿熟期的挥发物差异较大。黄熟期胭脂红和四季红的挥发物非常接近,而与白珍珠和四季的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离子迁移谱 番石榴 果实 挥发性物质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与电子鼻分析芹菜贮藏期间挥发性物质的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芦佳琪 吴玉珍 +3 位作者 张瑞 韩晶晶 熊爱生 郁志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2-222,共11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和电子鼻技术分析了20.0℃贮藏期间芹菜叶片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和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采用H...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和电子鼻技术分析了20.0℃贮藏期间芹菜叶片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和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采用HS-SPME-GC-MS技术从芹菜中共检测到108种挥发性物质,单萜类(43.2%~52.92%)和苯酞类(19.93%~28.97%)为主要组分,其中D-柠檬烯含量丰富(6600.64~48566.12μg/kg)。新鲜芹菜总挥发性物质含量为165682.48μg/kg,贮藏9 d后含量下降了40.92%,单萜类和苯酞类物质分别下降了9.72%和上升了8.98%。OAV分析结果表明芹菜叶片中共有31种OAV>1的特征挥发性物质,0~7 d特征挥发性物质有31种且组成相同,第9 d特征挥发性物质减少至29种,贮藏期间总OAV值呈下降趋势。聚类分析结果表明,0~3 d芹菜叶片以薄荷香和青草香为主,第7 d具有甜香、木香和樟脑香,第9 d后以辛辣和药草气味为主。基于电子鼻检测结果的主成分分析可以清晰区分不同贮藏时间芹菜叶片的香气,基于Pearson相关性分析,引起电子鼻响应值变化的物质主要是芹菜中萜类、醇类、芳香型挥发性物质(r≥0.80,P<0.05)。本研究的结果阐明了贮藏期间芹菜叶片挥发性物质组成和含量的变化规律,为贮藏期间芹菜新鲜度的判断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芹菜 贮藏 HS-SPME-GC-MS 电子鼻 挥发性物质 OAV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式对仿刺参性腺脂质、营养价值及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4
作者 王天雪 刘淇 +3 位作者 赵玲 孙慧慧 高昕 曹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6-184,共9页
为探究仿刺参性腺较优的干燥方式,分析对比热风、冷风、微波、真空冷冻4种干燥方式对样品脂质组成、脂质稳定性、脂肪酸营养价值、挥发性物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干燥处理后,总脂、磷脂、甘油三酯、虾青素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过氧化... 为探究仿刺参性腺较优的干燥方式,分析对比热风、冷风、微波、真空冷冻4种干燥方式对样品脂质组成、脂质稳定性、脂肪酸营养价值、挥发性物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干燥处理后,总脂、磷脂、甘油三酯、虾青素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过氧化值均显著降低,硫代巴比妥酸值均显著升高(P<0.05)。在脂肪酸营养价值方面,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血栓形成指数在干燥处理后不同程度降低,低胆固醇脂肪酸/高胆固醇脂肪酸指数显著升高(P<0.05)。电子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干燥方式样品的气味特征有明显差异。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从新鲜和干燥样品中鉴定出28种挥发性物质,其中2,5-二甲基吡嗪仅在微波干燥样品中被检测到,而戊醛、乙酸乙酯是冷风干燥样品中特有的气味活性物质。综上,真空冷冻干燥有效减缓了脂质氧化的速率,但样品气味相对平淡;热风、冷风、微波干燥均促进了脂质氧化,但提高了脂肪酸的营养价值,丰富了样品的气味特征。研究结果可为仿刺参性腺的加工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刺参性腺 干燥方式 脂质组成 营养价值 挥发性物质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解析猬木霉挥发性物质对香梨采后链格孢的抑制作用
5
作者 黄伟 王宁 +8 位作者 刘峰娟 宋博 热依拉·库尔班 王苏玲 古丽米热·努热 秦新政 唐琦勇 张丽娟 王玮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0-117,共8页
本研究探讨猬木霉M6-5挥发性物质对香梨采后黑斑病菌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代谢物质、呼吸和能量代谢的影响。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链格孢受M6-5挥发性物质处理后体内代谢物质的变化;测定M6-5挥发... 本研究探讨猬木霉M6-5挥发性物质对香梨采后黑斑病菌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代谢物质、呼吸和能量代谢的影响。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链格孢受M6-5挥发性物质处理后体内代谢物质的变化;测定M6-5挥发性物质熏蒸处理后0、3、5、7d的链格孢呼吸速率,计算呼吸抑制率;采用液相色谱仪测定不同培养时间处理组和对照组链格孢ATP、ADP、AMP和能荷的影响。结果表明:M6-5挥发性物质处理后链格孢菌丝体上调的差异代谢物有6-戊基-2H-吡喃-2-酮、4-乙基苯甲醛、3,4-二甲基苯甲酸、4-苯基丁酸、2-甲氧基间苯二酚等,下调的差异代谢物有6-氨基烟酰胺、11-酮基乙酰胆甾醇、3-羟基康力龙、茉莉酸、苯甲酰芽子碱等。利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分析发现差异显著的通路为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在培养时间结束(7d)时,M6-5挥发性物质对链格孢的呼吸抑制率为(49.64±2.04)%;与对照组相比,M6-5挥发性物质处理显著降低了链格孢ATP、ADP、AMP的含量和能荷水平,说明M6-5挥发性物质处理使链格孢胞内维持在更低的能荷水平,能量代谢失衡,呼吸速率受抑制,进而影响了代谢物质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靶向代谢组 猬木霉 挥发性物质 链格孢 抑制作用
下载PDF
加工工艺对香榧籽油中挥发性物质组成的影响
6
作者 张晨曦 方学智 +3 位作者 陈则铭 罗凡 钟海雁 杜孟浩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28,46,共8页
旨在为风味香榧籽油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考察了不同加工工艺(烘烤温度和压榨工艺)对香榧籽油理化指标的影响,并采用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MS)等技术研究不同烘烤温度(140、150、160、170、180℃)和压榨工艺(... 旨在为风味香榧籽油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考察了不同加工工艺(烘烤温度和压榨工艺)对香榧籽油理化指标的影响,并采用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MS)等技术研究不同烘烤温度(140、150、160、170、180℃)和压榨工艺(螺杆压榨和液压压榨)对香榧籽油中挥发性物质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烘烤温度和压榨工艺对香榧籽油酸值影响较小,随烘烤温度的升高,螺杆压榨和液压压榨对香榧籽油过氧化值的影响不同,但不同烘烤温度和压榨工艺条件下制取的香榧籽油酸值和过氧化值均符合GB 2716—2018中的要求;电子鼻分析表明氮氧化合物、硫化物、芳香成分、甲基类物质对香榧籽油风味的影响较大;液压压榨和螺杆压榨香榧籽油风味最浓郁的烘烤温度分别为140℃和170℃;香榧籽油中共检出挥发性物质7类42种,其中萜烯类物质占主导;不同温度烘烤后液压压榨制取的香榧籽油中共有5种挥发性物质的相对含量发生显著变化,而螺杆压榨制取的香榧籽油中有18种挥发性物质的相对含量发生显著变化,柏木脑和香芹酮为两种压榨工艺共有的相对含量发生显著变化的物质。综上,压榨工艺会影响香榧籽油达到浓郁风味所需要的热风烘烤条件,且螺杆压榨相较于液压压榨,其风味物质种类变化更加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榧籽油 烘烤 压榨工艺 挥发性物质
下载PDF
乌衣红曲黄酒年份特征挥发性物质指纹图谱分析
7
作者 苏昊 李维新 +3 位作者 林晓姿 何志刚 梁璋成 任香芸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0-268,共9页
目的:建立乌衣红曲黄酒基酒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用于年份基酒酒龄的判别。方法: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联用质谱法(HS-SPME-GC-MS)分析不同陈酿时间的乌衣红曲黄酒中的挥发性成分,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和Spearma... 目的:建立乌衣红曲黄酒基酒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用于年份基酒酒龄的判别。方法: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联用质谱法(HS-SPME-GC-MS)分析不同陈酿时间的乌衣红曲黄酒中的挥发性成分,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确定与年份相关的关键成分,用于构建年份基酒特征指纹图谱。结果:从不同年份的乌衣红曲黄酒中,共检出并定性挥发性成分122种,与陈酿时间显著相关的有20种(|r|>0.5),其中N-苯甲酰甘氨酸乙酯、6-庚烯酸乙酯、乙酸-2-乙基苯酯等8种与陈酿时间呈正相关关系,2-呋喃甲醇、辛酸、庚酸乙酯等12种与陈酿时间呈负相关关系。基于筛选的20种年份特征挥发性物质,构建了乌衣红曲黄酒基酒年份基酒指纹图谱。依据香气成分的OPLS-DA分析和指纹图谱数据信息将2~15年陈乌衣红曲基酒样品区分为青陈酒(2~4年)、中陈酒(5~9年)、老陈酒(10~15年)3个类别,并通过二次取样分析,验证所建图谱的可靠性。结论:GC-MS技术构建的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可为乌衣红曲黄酒基酒品质评价及酒龄的识别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纹图谱 挥发性物质 基酒
下载PDF
不同浓度微量元素处理对斑兰叶组培过程中挥发性物质及角鲨烯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8
作者 林群原 闫露 +4 位作者 吉训志 马兆成 郑日如 秦晓威 胡丽松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55-1466,共12页
为了研究不同浓度微量元素处理组培斑兰叶的挥发性物质及角鲨烯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本研究以不同浓度锌(Zn)、镧(La)元素处理的组培斑兰叶为原料,采用GC-MS技术对其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并测定角鲨烯代谢关键酶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微... 为了研究不同浓度微量元素处理组培斑兰叶的挥发性物质及角鲨烯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本研究以不同浓度锌(Zn)、镧(La)元素处理的组培斑兰叶为原料,采用GC-MS技术对其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并测定角鲨烯代谢关键酶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微量元素处理的组培斑兰叶挥发性物质的数量、含量均存在差异,与未处理的组培斑兰叶相比,4 mg/LZn元素处理和1、2、4 mg/LLa元素处理的组培斑兰叶中的挥发性物质较多。Zn、La元素处理均使组培斑兰叶中的醇类物质含量增加、烯烃类物质含量减少;Zn、La元素处理均使组培斑兰叶中的角鲨烯含量明显减少,2 mg/LZn元素处理使组培斑兰叶中的β-谷甾醇、豆甾醇、棕榈酸乙酯、3-甲基-2-(5H)-呋喃酮、2,3-二氢-3,5二羟基-6-甲基-4(h)-吡喃-4-酮含量增加,角鲨烯和叶绿醇含量减少;8 mg/L La元素处理组培斑兰叶的叶绿醇含量最高。角鲨烯代谢相关酶活性在组培斑兰叶培养过程中有一定变化,羊毛甾醇合成酶(LSS)和鲨烯环氧酶(SE)在混合物(愈伤组织开始分化出芽)中活性较强,角鲨烯合成酶(SQS)在不定根中活性较强。不同浓度微量元素处理对角鲨烯相关酶活性有一定影响,不同浓度Zn元素处理的组培斑兰叶中角鲨烯含量与LSS、SE、SQS酶活性均呈正相关;La元素处理组培斑兰叶中角鲨烯含量与LSS、SQS酶活性呈负相关,与SE酶活性呈正相关。研究结果丰富了微量元素调控斑兰叶挥发性物质的相关理论研究,为挖掘提高斑兰叶香气品质的组培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兰叶 锌元素 镧元素 挥发性物质 酶活性
下载PDF
不同品种番茄采后品质和挥发性物质差异分析
9
作者 赵竞伊 张鹏 +4 位作者 曹森 吴迪 李东华 段玉权 李江阔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74-282,共9页
为明确不同品种番茄采后品质及挥发性物质差异,本文通过气相离子迁移色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分别测定不同品种番茄(‘567’‘普罗旺斯’‘优柿3号’‘勇士808’‘美琪’)挥发性物质成分,并对品... 为明确不同品种番茄采后品质及挥发性物质差异,本文通过气相离子迁移色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分别测定不同品种番茄(‘567’‘普罗旺斯’‘优柿3号’‘勇士808’‘美琪’)挥发性物质成分,并对品质指标进行探讨。‘567’番茄果实呈现高圆形。‘普罗旺斯’番茄为近圆形,可滴定酸含量最高。‘优柿3号’番茄果实为高圆形,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果实硬度最大。‘勇士808’番茄为近圆形果实。‘美琪’番茄果实为近圆形,果皮颜色最有光泽,颜色最红,维生素C含量最高。5个品种番茄果实中共检测到57种挥发性物质,其中定性出51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醛类18种、酯类11种、酮类8种、醇类8种、呋喃类2种、萜烯类3种、其他1种。不同品种番茄主要挥发性物质存在差异。5个品种番茄都具有的挥发性物质是丁酸乙酯(苹果味)、反式-2-己烯醛(青香蕉)。正己醇(果味)、丙酸(酸味)、乙酸己脂(果香)是‘美琪’番茄的主要气味物质。罗勒烯(热带柑橘味)、乙酰丙酸乙酯(果味)、异丁酸乙酯(甜味)是‘567’番茄的主要气味物质。2-甲基丁基乙酸酯(甜香蕉味)是‘普罗旺斯’番茄的主要气味物质。此外,(Z)-4-庚烯醛(奶油味)是‘勇士808’番茄的主要气味物质。最后,1-辛烯-3-酮(蘑菇味)是‘优柿3号’番茄的主要气味物质。因此,本实验明确了不同品种番茄果实采后品质的差异,气相离子迁移色谱技术可以有效评价其挥发性物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品种 品质 挥发性物质 气相离子迁移色谱(GC-IMS)
下载PDF
基于GC-IMS对不同温湿度贮藏条件下变质毛椰子果椰肉中挥发性物质分析
10
作者 王媛媛 沈晓君 +3 位作者 宋菲 阚金涛 张建国 张玉锋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01-2212,共12页
椰肉是椰子产品加工的主要原料,获取方式以集装箱进口毛椰子果为主,在运输及贮藏过程中坏果率高。为了探寻快速区分和鉴别的方法,本研究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结合主成分分析(p... 椰肉是椰子产品加工的主要原料,获取方式以集装箱进口毛椰子果为主,在运输及贮藏过程中坏果率高。为了探寻快速区分和鉴别的方法,本研究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OPLS-DA)对未贮藏正常毛椰子果椰肉(FCM)和25℃/70%、35℃/80%、45℃/90%3种温湿度贮藏条件下变质毛椰子果椰肉(DCM-25、DCM-35和DCM-45)中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4种椰肉中均定性出42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醇类13种,酸类5种,酮类8种,酯类10种,醛类4种,吡嗪类化合物2种,未定性的化合物3种。醇类最多(包括乙醇、丁醇和丙醇等),其次是酸类(包括乙酸和2-甲基丙酸等)、酮类(包括丙酮、3-羟基-2-丁酮和环戊酮等)、酯类(包括己酸丁酯、乙酸乙酯、丁酸丁酯和丁酸乙酯等)、醛类(包括3-甲基丁醛、戊醛和庚醛等)和吡嗪类(2-乙基-3-甲基吡嗪)物质。变质后醇、酸、酮类挥发性物质增多。利用OPLS-DA分析出3-甲基丁醛、环戊酮、3-甲基丁醇单体、丁醇单体、庚醛、丙酮、2-甲基丙醇单体、2-庚酮单体、庚酸、丁酸丁酯单体、乙酸乙酯、乙醇二聚体和2-乙基-3-甲基吡嗪单体13种变量投影重要性因子(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 VIP)大于1的特征挥发性物质。利用差异热图确定了在FCM中的特征挥发性物质为环戊酮和丁醇单体;DCM-25中的特征挥发性物质为2-庚酮单体、丁酸丁酯单体、乙酸乙酯、乙醇二聚体和2-乙基-3-甲基吡嗪单体(以酯、醇、酮类为主);DCM-35中的特征挥发性物质是庚酸(主要是酸类);DCM-45中的特征挥发性物质是3-甲基丁醛、庚醛和丙酮(以醛、酮类为主)。该研究结果为变质果的筛选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毛椰子果 挥发性物质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下载PDF
空间载能波导技术对酱香型白酒中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11
作者 吴双 李子文 +5 位作者 邬子璇 李朝静 王健 宋全厚 温志华 尹建军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20期77-84,共8页
为加快白酒陈化速率,提升白酒品质,利用空间载能波导(space energy download,SED)技术对酱香型白酒进行处理(2、4、6、8 h),通过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HS-GCIMS)结合主成... 为加快白酒陈化速率,提升白酒品质,利用空间载能波导(space energy download,SED)技术对酱香型白酒进行处理(2、4、6、8 h),通过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HS-GCIMS)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感官评价研究处理前后酱香型白酒挥发性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经SED技术处理后酱香型白酒酒样挥发性化合物含量发生显著变化,其中2-庚酮与部分酯类物质如乙酸乙酯、乙酸丙酯、庚酸乙酯等在处理6 h时含量达到最高。PCA结果显示,经SED技术处理后的样品可明显区别于对照组,其空间距离随处理时间延长而增加。感官评价结果显示处理6 h酒样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更优的香气、口感及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空间载能波导技术 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白酒挥发性物质 白酒陈化
下载PDF
太平洋牡蛎活体冷藏过程中脂质及挥发性物质变化
12
作者 李彤彤 赵玲 +2 位作者 王善宇 刘淇 曹荣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29,共7页
为探究活体牡蛎在冷链贮运过程中的风味品质变化规律,以太平洋牡蛎为研究对象,对其4℃冷藏过程中的存活率、脂质组分及其氧化程度及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牡蛎具有较强的抗逆性,低温贮藏6 d后存活率仍能达85%以上;总... 为探究活体牡蛎在冷链贮运过程中的风味品质变化规律,以太平洋牡蛎为研究对象,对其4℃冷藏过程中的存活率、脂质组分及其氧化程度及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牡蛎具有较强的抗逆性,低温贮藏6 d后存活率仍能达85%以上;总脂、甘油三酯和磷脂含量在冷藏过程中均呈下降趋势,过氧化值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值呈上升趋势;游离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上升,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下降;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从牡蛎中鉴定出59种挥发性成分,其中1-辛烯-3-醇、3-甲基丁醛、1-辛烯-3-酮相对含量增加,(E)-2-戊烯醛、(E)-2-己烯醛、(E)-2-庚烯醛、庚醛、3-辛酮相对含量明显减少,可能是造成牡蛎风味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亚油酸、亚麻酸等相对含量与1-辛烯-3-醇、3-甲基丁醛、1-辛烯-3-酮、庚醛、3-辛酮等挥发性物质变化密切相关,表明多不饱和脂肪酸可能是影响牡蛎贮藏过程中风味变化的重要因素。综上,尽管太平洋牡蛎可以在低温条件下存活较长时间,但脂质氧化分解和挥发性物质变化会对其风味品质造成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活体贮藏 脂质 挥发性物质 贮藏品质
下载PDF
10种市售牛油火锅底料理化指标及挥发性物质差异分析
13
作者 烟胜男 魏晓博 +3 位作者 刘慧燕 王文骏 杨正苍 方海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52-261,共10页
为探究10种市售牛油火锅底料的品质及挥发性物质的差异,本文对火锅底料基本理化指标进行测定,进一步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和... 为探究10种市售牛油火锅底料的品质及挥发性物质的差异,本文对火锅底料基本理化指标进行测定,进一步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和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HS-GC-IMS)技术对10种市售牛油火锅底料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理化指标分析结果表明,10种市售牛油火锅底料中N4、N7样品的氨基酸态氮含量较高,N1、N2、N3样品的脂肪含量较高,N6样品的蛋白质和总酸含量较高。HS-SPME-GC-MS分析结果表明,10种不同市售牛油火锅底料共鉴定出107个挥发性物质,其中桧烯、γ-松油烯、萜品油烯、芳樟醇等15种关键差异挥发性物质可用于区分麻辣牛油火锅底料和醇香、酱香、孜然牛油火锅底料。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表明6种麻辣牛油火锅底料中N1与N4、N5、N7、N8、N9样品相比具有更丰富的挥发性物质。醇香、酱香、孜然牛油火锅底料中,与N3、N10样品相比,N2样品具有更丰富的挥发性物质。HS-GC-IMS结果表明γ-丁内酯、3-甲硫基丙酸乙酯是N2样品特有的挥发性物质,乙酸异丁酯、丁酸乙酯是N4、N6、N10样品中特有的挥发性物质,2-己烯醛、2,6-三甲基吡啶是N4、N5、N10样品特有的挥发性物质。这些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火锅底料样品的特征性指纹图谱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油火锅底料 挥发性物质 HS-SPME-GC-MS HS-GC-IMS
下载PDF
不同地区康普茶挥发性物质分析
14
作者 伍小丫 张悦 +5 位作者 张玮 田文欣 王鹏 张宝善 张海生 赵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44-252,共9页
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通过强极性色谱柱DB-WAX分离鉴定康普茶的挥发性成分,使用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结合化学计量学,以探究不同地区康普茶的挥发性物质构成和特征性差异物质。结果表明:不... 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通过强极性色谱柱DB-WAX分离鉴定康普茶的挥发性成分,使用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结合化学计量学,以探究不同地区康普茶的挥发性物质构成和特征性差异物质。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康普茶挥发性物质存在明显差异,共鉴定出56种挥发性物质,主要为醇类、酸类、酯类和酚类物质,借助于香气活性值筛选出32种对康普茶风味有贡献的物质(OAV≥1),不同地区康普茶除乌鲁木齐和威海康普茶外异戊酸乙酯的OAV都较高,对不同地区康普茶的风味构成有重要作用。同时使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筛选出17种变量重要性大于1的差异标记物。基于OAV和PLS-DA结果,筛选出14种康普茶的特征性差异物质:3-甲基-1-丁醇、2-乙基-1-己醇、苯乙醇、壬醇、乙酸、3-甲基丁酸、辛酸、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辛酸乙酯、苯乙酸乙酯、呋喃甲醛、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和4-乙基苯酚。研究结果将为康普茶的优质化生产以及特色品牌的构建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普茶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不同地区 挥发性物质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特征香气
下载PDF
不同生境来源的鳙鱼肉挥发性物质组成比较分析
15
作者 宁舒娴 曾金秀 +1 位作者 沙小梅 丁红秀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65-272,共8页
为探究不同生境来源鳙鱼肉在挥发性物质方面的差异,本研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洪门水库、军山湖、柘林湖、大塘、南新养殖塘五种不同生境来源鳙鱼肉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及比较分析。结果... 为探究不同生境来源鳙鱼肉在挥发性物质方面的差异,本研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洪门水库、军山湖、柘林湖、大塘、南新养殖塘五种不同生境来源鳙鱼肉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及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五种不同生境来源鳙鱼肉共检测到56种挥发性物质,分别是醛类12种,酮类8种、醇类15种、烃类8种、芳香类和其它类共13种。其中,己醛、庚醛、壬醛、正己醇、1-辛烯-3-醇、十七烷等六种物质为所有生境来源鳙鱼肉共有。相对气味活度值法(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结果显示,鳙鱼肉主要关键气味成分为醛类、醇类和酚类物质。聚类(Cluster Analysis,CA)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分析结果表明,PC1和PC2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3.5%,大型水体生境来源的鳙鱼肉挥发性物质组成和气味相似,且气味显著优于高密度养殖生境来源鳙鱼肉。总体而言,不同生境来源鳙鱼肉挥发性物质组成与含量及关键气味物质组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本文可为鳙鱼养殖和产品加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鳙鱼肉 生境 挥发性物质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相对气味活度值法(ROAV)
下载PDF
基于HS-GC-IMS技术分析桑叶发酵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差异
16
作者 李学震 孙庆泽 +4 位作者 刘光鹏 马艳蕊 吕绪强 崔艳平 和法涛 《中国果菜》 2024年第1期10-14,共5页
探究金花菌(Aspergillus chevalieri)在发酵桑叶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变化,利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技术结合聚类分析(PCA),对不同发酵时间桑叶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和分析,确定发酵桑叶中主要挥发性物质。结果共定性... 探究金花菌(Aspergillus chevalieri)在发酵桑叶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变化,利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技术结合聚类分析(PCA),对不同发酵时间桑叶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和分析,确定发酵桑叶中主要挥发性物质。结果共定性出45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有醇类10种、醛类10种、酯类9种、酮类8种、醚、烯和酸类各2种、烷烃和噻唑各1种。金花菌发酵后能使桑叶中苯甲醛甘油缩醛、硫丙醇、1-辛烯-3-醇、1-戊稀-3-酮和己醇等具有不良风味的挥发性物质减少或消失。同时,增加异丙基乙酸酯、3-羟基丁酸乙酯、甲酸丁酯、2-庚酮、γ-丁内酯、3-羟基-2-丁酮(乙偶姻)和4-甲基噻唑等具有水果和脂肪香气的物质。研究结果可为发酵桑叶风味改善和品质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 金花菌 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挥发性物质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荞麦乳酸菌发酵工艺优化及挥发性物质分析
17
作者 马爽 张继星 +3 位作者 王华 靳亚楠 陈馨雨 齐景凯 《食品安全导刊》 2024年第5期129-134,140,共7页
为了提高荞麦利用率,以甜荞麦粉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荞麦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对发酵前后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36 h、发酵温度42℃、菌种接种量3%、植物乳杆菌HH-LP5... 为了提高荞麦利用率,以甜荞麦粉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荞麦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对发酵前后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36 h、发酵温度42℃、菌种接种量3%、植物乳杆菌HH-LP56和嗜热链球菌HH-ST08菌种体积比1∶1,在此条件下荞麦发酵液总黄酮含量为(44.603±0.219)mg/100 g,发酵液呈淡黄色,具有特殊的粮食香味。发酵后荞麦发酵液的挥发性物质中酯类、醇类、烷类、酸类含量升高,烯类和酮类含量下降。说明乳酸菌发酵不仅可以提高荞麦利用率,还可以丰富荞麦的风味,为荞麦食品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 乳酸菌发酵 响应面法 挥发性物质
下载PDF
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的糟辣椒挥发性物质非靶标代谢组学分析
18
作者 陈菊 孙小静 +4 位作者 黄裕兵 王雪雅 李文馨 何建文 蓬桂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81-189,共9页
为了探究不同品种辣椒制作的糟辣椒风味特征差异,选取在贵州地区广泛种植的4个辣椒品种成熟果实制作成糟辣椒,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分析其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黄平线椒(HP)、林卡辣椒(LK)、黔椒8号(Q4)和辣研101(LY... 为了探究不同品种辣椒制作的糟辣椒风味特征差异,选取在贵州地区广泛种植的4个辣椒品种成熟果实制作成糟辣椒,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分析其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黄平线椒(HP)、林卡辣椒(LK)、黔椒8号(Q4)和辣研101(LY)分别含有60、71、55种和65种挥发性物质,其中HP、LK和Q4含量最高的挥发性物质是乙酸,LY含量最高的挥发性物质是香叶醇,4种糟辣椒含有24种共有物质。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糟辣椒中醇类与烷烃类、烯烃类物质,酯类与酮类物质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烯烃类和烷烃类物质呈显著正相关(P<0.05);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表明,4种糟辣椒组间的差异挥发性物质种类均在10种以上,其中HP vs Q4和LK vs Q4最主要的差异物质为乙酸-2-苯乙酯,LY vs Q4和LK vs LY最主要的差异物质为乙酸、LK vs HP最主要的差异物质为苯代丙腈。基于糟辣椒9类挥发性物质建立综合品质评价模型,最终得出4种糟辣椒挥发性风味品质由高到低的顺序:HP>LY>LK>Q4。本研究对了解不同品种辣椒制作的糟辣椒挥发性风味差异具有一定意义,可为糟辣椒的原料选择等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糟辣椒 挥发性物质 相关性分析 差异物质 综合评价
下载PDF
3种微生物对豆豉发酵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19
作者 冯亮 钟日升 +1 位作者 王书奇 陈海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0-109,共10页
以米曲霉菌、乳酸菌、异常威克汉姆酵母菌为发酵菌,探究3种微生物对豆豉发酵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接种空白组、单独接种米曲霉组、单独接种乳酸菌组、米曲霉乳酸菌混合接种组以及异常威克汉姆酵母组的总挥发性化合物含... 以米曲霉菌、乳酸菌、异常威克汉姆酵母菌为发酵菌,探究3种微生物对豆豉发酵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接种空白组、单独接种米曲霉组、单独接种乳酸菌组、米曲霉乳酸菌混合接种组以及异常威克汉姆酵母组的总挥发性化合物含量分别为5 145.88、13 972.15、9 006.07、4 359.72 μg/kg以及5 169.42 μg/kg。米曲霉可增加醇类、有机酸类、酮类以及酯类物质的含量;乳酸菌可增加醇类、有机酸类的含量;米曲霉乳酸菌混合发酵可增加醇类、有机酸类的含量,但效果不如各纯种菌单独发酵;异常威克汉姆酵母可增加醇类、有机酸类的含量。与无接种空白组相比,各接种发酵组吡嗪类、酚类物质的含量均降低。综合对比,米曲霉最适合豆豉发酵,其他菌种可以辅助调节豆豉发酵过程中挥发性化合物的生成。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传统风味豆豉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豉 挥发性物质 微生物 发酵
下载PDF
1-甲基环丙烯对不同成熟度蜂糖李货架品质及挥发性物质影响的研究
20
作者 田一鸣 王瑞 +5 位作者 马超 马玉华 李江阔 吉宁 雷霁卿 周集豪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9-219,共11页
蜂糖李因口感独特、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该文以3个不同采收成熟度蜂糖李果实为试验材料,采后使用0.5、1.0μL/L的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处理,然后货架(25±2)℃14 d,每隔2 d测定一次腐烂率、呼吸强度... 蜂糖李因口感独特、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该文以3个不同采收成熟度蜂糖李果实为试验材料,采后使用0.5、1.0μL/L的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处理,然后货架(25±2)℃14 d,每隔2 d测定一次腐烂率、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速率、硬度、色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固酸比,并做出感官评价,最终结合GC-MS分析1-MCP对不同成熟度蜂糖李货架品质及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蜂糖李是典型的非呼吸跃变型果实;采收成熟度是影响蜂糖李果实在货架期间品质变化的主要原因,采收成熟度越高,蜂糖李果实在货架期间腐烂率越高、呼吸越旺盛、品质劣变越迅速;高浓度1-MCP(1.0μL/L)处理可以延缓不同成熟度蜂糖李果实货架期间品质的劣变,且对高成熟度(花后110 d)果实保鲜效果最为明显。GC-MS分析表明,醛类(“青草”味)和酯类(“果香”味)是蜂糖李果实主要的挥发性物质,且采收成熟度越高,醛类含量越低,酯类含量越高;不同浓度的1-MCP处理都可以延缓蜂糖李果实在货架期间醛类含量降低和酯类含量升高,更有效地维持蜂糖李果实的固有香气。结合固酸比与感官评价结果,高成熟度蜂糖李果实在货架期间风味最佳,1-MCP处理(1.0μL/L)可以有效延缓不同成熟度蜂糖李果实货架期间品质的劣变和风味的损失,且对高成熟度蜂糖李果实的货架保鲜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糖李 采收成熟度 1-甲基环丙烯 货架品质 挥发性物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