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3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燥方式对铁棍山药片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1
作者 庞凌云 詹丽娟 +2 位作者 李家寅 潘思轶 李瑜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1-314,共14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和电子鼻,分别测定热风干燥、微波干燥、真空干燥、真空冷冻干燥、联合干燥5种干燥方式加工的铁棍山药片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并结合主成分分析,研究干燥过程中山药片风味的变...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和电子鼻,分别测定热风干燥、微波干燥、真空干燥、真空冷冻干燥、联合干燥5种干燥方式加工的铁棍山药片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并结合主成分分析,研究干燥过程中山药片风味的变化。结果表明,在5种干燥方式制得的山药片中,共检出95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烃类、醛类、酮类、醇类、酯类、苯类和杂环化合物等。壬醛、癸醛、2,6,10-三甲基十四烷、香叶基丙酮是山药片中的主要风味物质。热风干燥、真空干燥、微波干燥所得山药片的主要挥发性物质有烃类、苯类和醛类;真空冷冻干燥、联合干燥所得山药片的主要挥发性物质有烃类、醛类和酮类。电子鼻检测结果表明,5种干燥方式制得的山药片风味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热风干燥和真空干燥所得山药片的风味在醇、部分芳香族化合物上具有相似性,真空冷冻干燥山药片与其它干燥方式山药片的风味差异主要是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这与GC-MS分析结果一致。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山药片香气品质评价模型,得出联合干燥方式制得的山药片综合得分最高,香气品质最好,其次为真空冷冻干燥、微波干燥、热风干燥、真空干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棍山药 干燥方式 挥发性风味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电子鼻
下载PDF
酿酒专用小麦大曲中挥发性风味成分与微生物群落相关性分析
2
作者 王洋 谢菲 +2 位作者 杜礼泉 范昌明 冯波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81,共11页
为研究制曲原料对大曲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酿酒专用小麦大曲为研究对象,普通小麦大曲为对照,分别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大曲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和微生物群落组成,并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为研究制曲原料对大曲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酿酒专用小麦大曲为研究对象,普通小麦大曲为对照,分别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大曲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和微生物群落组成,并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二者相关性。结果表明,两种小麦大曲共检出125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共筛选出49种差异风味成分,酿酒专用小麦大曲中差异挥发性风味成分种类及含量优于普通小麦大曲。在微生物群落组成上共检出优势细菌属11种、优势真菌属4种;相关性分析表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曲霉菌属(Aspergillus)与醇类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与吡嗪类含量呈高度显著正相关(P<0.001),泛菌属(Pantoea)、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是醛类主要贡献微生物。采用酿酒专用小麦制曲有益于大曲中细菌的富集培养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丰富和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专用小麦 挥发性风味成分 微生物群落 成分分析 相关性
下载PDF
广叶绣球菌保鲜及干制后挥发性风味成分差异分析
3
作者 翁梦婷 张迪 +2 位作者 罗贝贝 王宏雨 林衍铨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9-299,共11页
为探究广叶绣球菌采后聚丙烯膜包装在4℃贮藏期间、热风干燥、冷冻干燥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 为探究广叶绣球菌采后聚丙烯膜包装在4℃贮藏期间、热风干燥、冷冻干燥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新鲜的广叶绣球菌中共检测出30种挥发性物质,主要的成分为1-辛烯-3-醇、3-辛醇和反式-2-辛烯-1-醇。与鲜菇相比,聚丙烯膜包装贮藏期间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种类有所增加。鲜菇到贮藏第21 d其整体风味成分较为接近,以醇类化合物为主;而第28~49 d风味成分则以酮类和醇类化合物为主。热风干燥后检出66种挥发性物质,其中5-甲基-2-乙酰基呋喃的相对含量最高(58.693%);冷冻干燥后检出40种挥发性物质,其中以3-辛醇为主的醇类物质和以3-辛酮为主的酮类物质相对含量较高,分别为41.567%和45.723%。鲜菇经热风干燥后整体风味成分差异较大,经冷冻干燥后其整体风味较为接近。由此可知,广叶绣球菌聚丙烯膜包装贮藏28 d内能较好保持原有风味;相对于热风干燥,冷冻干燥能较好保持广叶绣球菌原有风味。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广叶绣球菌风味特征,并根据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可有效区分不同贮藏时期,为后续保鲜方法的改进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叶绣球菌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贮藏保鲜 干燥方式 挥发性风味成分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和多元统计学分析华容芥菜的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
4
作者 李子怡 王锋 +2 位作者 赵玲艳 徐永兵 罗凤莲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4-242,共9页
以标准腌制池发酵0 d、30 d、90 d、180 d、270 d、360 d的华容芥菜样品(分别编号为D0、D30、D90、D180、D270、D360)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法,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以及香气活度... 以标准腌制池发酵0 d、30 d、90 d、180 d、270 d、360 d的华容芥菜样品(分别编号为D0、D30、D90、D180、D270、D360)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法,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以及香气活度值(OAV)探究不同发酵阶段华容芥菜的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从不同发酵阶段华容芥菜中共检测出106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其中异硫氰酸酯类、酯类和醛类是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通过OPLS-DA及OAV分析共筛选出14种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1且OAV>1的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异硫氰酸烯丙酯、异硫氰酸丁酯、反式-2-己烯醛、壬醛、β-紫罗兰酮、β环柠檬醛、己醛、二甲基三硫为D0样品中的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辛醛、二甲基三硫、己醛是D30样品中的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苯甲醛、癸醛、苯乙醇、癸醛乙酯、3-苯丙酸乙酯、β环柠檬醛是D90样品中的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苯甲醛是D270和D360样品中的特征挥发风味成分。该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标准腌制池发酵华容芥菜的挥发性香气成分提供了参考,也为香气调控和风味改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腌制池 华容芥菜 挥发性风味成分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香气活度值
下载PDF
三倍体太平洋牡蛎不同组织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5
作者 郑泽文 周子权 +3 位作者 陈志 陈建楠 薛婷 林岗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为探究太平洋牡蛎不同组织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差异,揭示牡蛎总体风味的来源及形成机制。采用SPME-GC-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太平洋牡蛎闭壳肌、肝胰腺、鳃和性腺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闭壳肌中检测到18种物质... 为探究太平洋牡蛎不同组织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差异,揭示牡蛎总体风味的来源及形成机制。采用SPME-GC-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太平洋牡蛎闭壳肌、肝胰腺、鳃和性腺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闭壳肌中检测到18种物质,肝胰腺中检测到11种物质,鳃中检测到8种物质,性腺中检测到6种物质。闭壳肌、鳃和性腺中主要成分为醛类物质,肝胰腺中主要成分为醇类物质,4个组织中共检测出28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其中大多数化合物为醛类、酮类、醇类等;采用聚类热图分析、关键风味成分筛选以及主成分分析比较4个不同组织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显示太平洋牡蛎中各组织风味差异明显,影响太平洋牡蛎风味的主要物质为醛类和酮类,太平洋牡蛎不同组织中的各种风味物质相互协调,造就了太平洋牡蛎独特的海洋鲜香风味。研究结果对指导太平洋牡蛎风味研究和产品加工利用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挥发性风味成分
下载PDF
不同烹饪方式对草鱼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6
作者 张璇 莫皓然 +4 位作者 赵会 李鑫 何雨 黄名正 唐维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63-272,共10页
以草鱼肉为研究对象,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电子鼻技术和感官评价分析不同烹饪方式(鱼生、微波、汽蒸和油炸)对草鱼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结果显示,4种烹饪方式下草鱼肉共检出7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以烯烃类、... 以草鱼肉为研究对象,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电子鼻技术和感官评价分析不同烹饪方式(鱼生、微波、汽蒸和油炸)对草鱼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结果显示,4种烹饪方式下草鱼肉共检出7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以烯烃类、烷烃类、醛类、酯类等挥发性物质为主,且油炸烹饪方式下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数量和含量高于其他处理组。电子鼻和主成分分析表明,与生鱼肉相比,汽蒸和微波烹饪方式下的鱼肉风味相距较近,油炸烹饪方式对鱼肉的风味影响较大。感官评价结果显示,油炸、汽蒸、微波烹饪方式下的鱼肉气味均带有一定的腥味、青草味,但油炸烹饪方式下的鱼肉风味主要表现在焦香味和油脂味,且鱼肉油炸时产生的反,反-2,4-癸二烯醛、2-呋喃甲醛、2-戊基呋喃等特有风味成分赋予鱼肉烤肉香,将鱼腥味、青草味等不愉快气味覆盖。综上所述,草鱼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以醛类、酯类化合物为主,且与生鱼肉相比,油炸烹饪方式对鱼肉的风味成分的影响最大,能更好地降低鱼肉的腥味物质,这为草鱼肉食用深加工技术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肉 烹饪方式 挥发性风味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电子鼻 感官评价
下载PDF
GC-MS结合自动解卷积技术分析谷壳中挥发性风味成分
7
作者 毕荣宇 王国江 +7 位作者 卢君 唐平 山其木格 王丽 王凡 李长文 王道军 陆安谋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3-252,共10页
为了探索酱香型白酒酿造用辅料谷壳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组成,建立了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结合自动解卷积系统(AMDIS)和保留指数(RI)对谷壳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分析的方法,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HS-SPME参数条... 为了探索酱香型白酒酿造用辅料谷壳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组成,建立了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结合自动解卷积系统(AMDIS)和保留指数(RI)对谷壳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分析的方法,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HS-SPME参数条件。结果表明,最佳的萃取条件为样品质量10 g,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50 min。谷壳中共鉴定出挥发性物质173种,其中醇类17种(10.06%)、醛类23种(15.28%)、酸类11种(40.26%)、酯类6种(2.00%)、酮类21种(4.22%)、呋喃类7种(1.34%)、呋喃酮类1种(0.15%)、吡嗪类3种(0.14%)、内酯类6种(1.95%)、芳香族44种(11.44%)、烃类21种(4.43%)、杂环类7种(1.15%)、含硫化合物1种(0.04%)、萜烯类5种(7.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自动解卷积系统 保留指数 谷壳 挥发性风味成分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HS-SPME-GC-MS比较不同空间层次浓香型原酒挥发性风味成分
8
作者 李俣珠 杨康卓 +2 位作者 刘志鹏 何张兰 郑佳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0,共7页
采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比较不同空间层次的浓香型原酒挥发性风味物质,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模型筛选上下层浓香型原酒关键差异风味物质,并对电子鼻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 采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比较不同空间层次的浓香型原酒挥发性风味物质,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模型筛选上下层浓香型原酒关键差异风味物质,并对电子鼻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DA)。结果表明,上下层浓香型原酒中共检测出76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包括酯类39种、酸类9种、芳香类9种、醇类8种、酮类4种、醛类3种、呋喃类3种及其他类1种,且下层浓香型原酒中酯类、酸类、缩醛类、有机酸等总含量均显著高于上层浓香型原酒(P<0.05)。其中,乙酸异戊酯、乙酸乙酯、2-己酮、己醛、丁酸、3-甲基丁酸、己酸乙酯等13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是上下层浓香型原酒的关键差异风味物质。此外,电子鼻结果可以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DA)对上下层原酒进行较好区分,可以辅助HS-SPME-GC-MS对不同空间层次浓香型原酒中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可为保障浓香型原酒质量稳定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浓香型原酒 挥发性风味成分 关键差异风味物质
下载PDF
清汁型米酒的研制及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9
作者 文佳玉 向麒文 +2 位作者 刘秋妍 饶朝龙 陈艳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209,共7页
以糯米、紫薯和玫瑰为主要原料,研制清汁型米酒。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究清汁型米酒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检测清汁型米酒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参考国家标准进行清汁型米酒的理化及微生物... 以糯米、紫薯和玫瑰为主要原料,研制清汁型米酒。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究清汁型米酒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检测清汁型米酒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参考国家标准进行清汁型米酒的理化及微生物指标测定。结果表明,以100.0 g糯米、100 m L纯净水为基准,清汁型米酒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紫薯60.0 g,玫瑰1.2 g,甜酒曲0.8 g,30℃恒温发酵48 h。清汁型米酒中共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23种,其中醇类5种、酯类8种、烯烃类1种、羧酸类2种、酮类2种、其他类5种。清汁型米酒的总酸含量为0.25 g/100 g,还原糖含量为2.51 g/100 g,蛋白质含量为3.26 g/100 g,酒精度为7.18%vol;菌落总数为9 CFU/g,大肠菌群未检出。清汁型米酒的感官评分83分,呈清澈紫红色,米香、醇香与玫瑰花香交融,口感细腻柔和,酸甜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汁型米酒 制备工艺 挥发性风味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
下载PDF
不同护色处理的枇杷果酒挥发性风味成分对比 被引量:1
10
作者 付勋 聂青玉 +7 位作者 李喆 刘丹 张文玲 张艳 冯婷婷 熊春梅 李翔 谭鹏昊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4-201,共8页
以万州大五星枇杷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护色工艺酿造枇杷果酒。分别采用液相色相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与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检测不同果酒样品中有机酸、氨基酸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并结合主成分分析... 以万州大五星枇杷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护色工艺酿造枇杷果酒。分别采用液相色相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与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检测不同果酒样品中有机酸、氨基酸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CA)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添加抗坏血酸、柠檬酸结合热处理的护色处理酿造枇杷果酒护色效果最佳,与未经护色处理样品相比,该护色处理有利于增加果酒中有机酸(苹果酸、柠檬酸、丁二酸)、氨基酸(苦味、芳香族及甜味氨基酸)含量;共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38种,其中酯类、醇类、酮类、其他类物质分别增加2种、3种、1种、1种;PCA结果表明,不同枇杷果酒样品中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为辛酸乙酯、乙酸苯乙酯、癸酸乙酯、苯乙醇等,聚类分析将样品聚集为三大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色 枇杷果酒 挥发性风味成分 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不同制曲方式对豉香型白酒酒曲生产过程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智超 李志溥 +5 位作者 苏泽佳 梁景龙 白卫东 费永涛 赵文红 陈少平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05-114,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制曲方式下豉香型白酒酒曲风味变化的差异。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豉香型白酒传统制曲和机械制曲过程的... 目的探究不同制曲方式下豉香型白酒酒曲风味变化的差异。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豉香型白酒传统制曲和机械制曲过程的酒曲中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分析,结合香气活力值(odor activity value OAV)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模型对比找出关键差异性风味物质。结果在传统制曲和机械制曲过程中分别检测出70种和69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在传统制曲中酯类、醇类等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明显较机械制曲高,而机械制曲中醛类、酮类、酚类和烃类物质含量较高。从传统制曲和机械制曲中分别筛选出24种和21种关键香气物质,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物质共有23种,与关键风味相关的物质有8种,传统制曲比机械制曲含量高的有庚酸乙酯、肉豆蔻酸乙酯、亚油酸乙酯、月桂酸乙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壬酸乙酯、水杨酸甲酯、苯甲酸乙酯等物质。结论不同制曲方法的酒曲风味有显著差异,传统制曲的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更高更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豉香型白酒 传统制曲 机械制曲 挥发性风味成分 差异性分析
下载PDF
陕西不同地区稠酒品质特征及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冯小丽 雷飞舟 +4 位作者 许昭 马瑞峰 辛宝燕 张志成 李健军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44-249,共6页
该研究对5种陕北稠酒和3种关中稠酒的理化指标进行了检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并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聚类分析(CA)。结果表明,8种稠酒样品总固形物含量均>10%,酒精度均为1.3%vol~2.... 该研究对5种陕北稠酒和3种关中稠酒的理化指标进行了检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并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聚类分析(CA)。结果表明,8种稠酒样品总固形物含量均>10%,酒精度均为1.3%vol~2.5%vol;陕北稠酒的总酸含量均>2 g/L,关中稠酒的总酸均含量<1 g/L;还原糖含量为1.59%~6.70%,水溶性总糖含量为2.76%~10.07%。稠酒样品品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共检出56种,其中,醛类10种;酮类12种;酸类9种;醇类7种;酯类7种;烷类4种;酚类2种;酸酐2种;呋喃1种;烯类1种;酰类1种,陕北稠酒和关中稠酒共有糠醛、5-甲基呋喃醛、5-羟甲基糠醛等9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酸类物质及醇类物质。PCA和CA结果表明,关中稠酒各样品间挥发性风味成分接近,陕北稠酒各样品间挥发性风味成分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酒 理化指标 挥发性风味成分 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贮藏温度对大球盖菇采后品质和挥发性风味成分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饶克诚 黄文 +1 位作者 王益 刘莹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69-378,共10页
为研究贮藏温度对大球盖菇保鲜效果的影响,以新鲜大球盖菇为试材,于不同贮藏温度(0、15℃)下贮藏12 d,定期取样进行大球盖菇开伞率、腐烂率、失重率、色泽、硬度、咀嚼性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测定。结果表明:15℃下新鲜大球盖菇贮藏期为4~... 为研究贮藏温度对大球盖菇保鲜效果的影响,以新鲜大球盖菇为试材,于不同贮藏温度(0、15℃)下贮藏12 d,定期取样进行大球盖菇开伞率、腐烂率、失重率、色泽、硬度、咀嚼性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测定。结果表明:15℃下新鲜大球盖菇贮藏期为4~6 d,0℃下贮藏12 d后品质良好。与15℃相比,0℃贮藏能显著降低大球盖菇的开伞率、腐烂率和失重率,更好地维持大球盖菇的硬度、咀嚼性和色泽。0℃贮藏12 d后大球盖菇腐烂率为12.12%,显著低于15℃贮藏组(95.45%,P<0.05)。3-辛醇、1-辛烯-3-醇、反-2-辛烯醛、壬醛、癸醛、3-辛酮、2-戊基呋喃是新鲜大球盖菇的特征风味物质,且3-辛醇和己醛是大球盖菇采后品质劣变的关键挥发性风味成分。与15℃贮藏组相比,0℃贮藏组大球盖菇电子鼻响应值更低,正己醇、己醛、壬醛等不良风味成分的相对气味活度值更低,并且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更多。因此,0℃贮藏能有效保持大球盖菇的采后品质,抑制其风味劣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球盖菇 贮藏 温度 品质 挥发性风味成分
下载PDF
不同品种诺丽果发酵前后品质、挥发性风味成分和抗氧化活性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田亮 孙碧琪 +3 位作者 毛祥飞 柳美穗 崔亚娟 刘洋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8-143,共6页
采用不同品种诺丽果(卵圆形叶大果、椭圆形叶大果、卷叶型长果、西沙诺丽抗氧I号果)制备酵素,通过常规分析方法及气质联用(GC-MS)技术检测其品质指标及挥发性风味成分,并考察其对羟基、ABTS、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及还原力。结果表明,... 采用不同品种诺丽果(卵圆形叶大果、椭圆形叶大果、卷叶型长果、西沙诺丽抗氧I号果)制备酵素,通过常规分析方法及气质联用(GC-MS)技术检测其品质指标及挥发性风味成分,并考察其对羟基、ABTS、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及还原力。结果表明,卷叶型长果中总多酚、总黄酮的含量较高,分别为190 mg/100 g、42.4 mg/100 g;西沙诺丽抗氧I号果中原花青素、东莨菪亭和去乙酰车叶草苷酸的含量较高,分别为4.94 mg/100 g、16.5 mg/100 g和230 mg/100 g;西沙诺丽抗氧I号果的2-庚酮、乙酸甲酯、辛酸乙酯、己酸、辛酸含量较高,分别为6.35%、8.14%、18.80%、18.45%、18.72%。4种诺丽果酵素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其中卵圆形叶大果酵素对羟自由基清除率最高,为82.5%;西沙诺丽抗氧I号果酵素还原力、ABTS、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分别为0.594、79.3%、7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丽果 诺丽果酵素 品质 挥发性风味成分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不同酒精度波特酒品质及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谷翔欣 乔岩 +6 位作者 王海绮 李福东 于庆泉 薛楚然 师旭 刘亚琼 王颉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47-252,共6页
以宝石解百纳葡萄为原料,白玉霓白兰地为加强酒基制备酒精度分别为20.4%vol、19.3%vol、17.9%vol的波特酒(编号分别为HPW、MPW、LPW),对其理化指标、感官品质和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并对其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 以宝石解百纳葡萄为原料,白玉霓白兰地为加强酒基制备酒精度分别为20.4%vol、19.3%vol、17.9%vol的波特酒(编号分别为HPW、MPW、LPW),对其理化指标、感官品质和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并对其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3种波特酒的总糖含量为99.3~110.2 g/L,酒精度为17.9%vol~20.4%vol,总酸含量为5.1~5.2 g/L,挥发酸含量均<1.2 g/L,干浸出物含量均>20 g/L,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其中,酒样HPW的感官评分最高,为8.77分;3种波特酒共检出41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其中,酯类20种、醇类7种、酸类4种、醛类4种、萜烯类3种、其他类3种。不同酒样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酒样HPW挥发性风味成分含量最高(45.73 mg/L);辛酸乙酯、己酸乙酯、癸酸乙酯及异戊醇的含量丰富,且在酒样HPW中含量显著高于酒样MPW与LPW(P<0.05);PCA结果表明,3种酒样可进行有效区分,酒样HPW与乙酸己酯、庚酸乙酯、癸酸乙酯、丁酸乙酯相关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石解百纳葡萄 白玉霓白兰地 波特酒 品质 挥发性风味成分
下载PDF
3种贮存方式下老白干原酒挥发性风味成分变化规律研究
16
作者 吴慧珠 耿晓杰 +8 位作者 朱琳 郑福平 王新磊 李晴 李贺贺 孙宝国 李泽霞 张煜行 佟毅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5-99,共15页
贮存老熟过程是提高白酒品质的关键。以老白干白酒的原酒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自然贮存(室温)、恒温贮存(40℃)和变温贮存(每日40℃贮存12 h后自然降温12 h)3种方式贮存156 d,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GC-MS、GC-O研究老熟过程中原酒主要... 贮存老熟过程是提高白酒品质的关键。以老白干白酒的原酒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自然贮存(室温)、恒温贮存(40℃)和变温贮存(每日40℃贮存12 h后自然降温12 h)3种方式贮存156 d,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GC-MS、GC-O研究老熟过程中原酒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共定性出55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对其中43种含量相对较高且具有白酒风味特征的挥发性风味成分采用标准品外标定量的方式,监测其在156 d贮存期间含量的变化,并计算其气味活性值。结果表明:变温贮存过程中,大部分酯类含量随着时间增长逐渐升高,恒温贮存过程中大部分酯类含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变温贮存156 d时乳酸乙酯、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乙酸己酯、己酸乙酯、己酸异戊酯、异己酸乙酯、壬酸乙酯、十一酸乙酯、肉豆蔻酸乙酯、油酸乙酯、丁二酸二乙酯、壬二酸二乙酯、苯乙酸乙酯的含量高于自然贮存和恒温贮存组。恒温贮存156 d时,仅棕榈酸乙酯的含量比同天数其他2种贮存方式高。19种挥发性风味成分的香气活度值大于1,为白酒整体香气做出重要贡献。研究结果也反映出恒温老熟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出现酯类含量减少现象,建议恒温贮存的较佳时间是128 d;变温老熟能提高酯类含量,一定程度上缩短老熟时间。研究旨在为白酒原酒生产过程中工艺优化指明方向,也为白酒企业优化酒体设计方案、提升产品质量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老熟 温度 顶空固相微萃取 挥发性风味成分
下载PDF
不同地区黄花菜营养品质及挥发性风味成分差异分析
17
作者 马一凡 于恒和 +4 位作者 黄峰 强宇 韩东 贾启 张春晖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5-32,共8页
为明确不同地区黄花菜的品质及风味差异,以湖南衡阳市祁东县(QD)、山西大同市(DT)、甘肃庆阳市(QY)3个不同地区所产的干制黄花菜为材料,测定黄花菜的各项品质指标及风味成分。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黄花菜中,大同黄花菜的L^(*)值较低,庆阳... 为明确不同地区黄花菜的品质及风味差异,以湖南衡阳市祁东县(QD)、山西大同市(DT)、甘肃庆阳市(QY)3个不同地区所产的干制黄花菜为材料,测定黄花菜的各项品质指标及风味成分。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黄花菜中,大同黄花菜的L^(*)值较低,庆阳和祁东黄花菜的a^(*)值较高;蛋白质含量以祁东黄花菜最佳,达13.96 g/100 g;大同和祁东黄花菜的粗纤维含量较高,分别为5.74%和5.79%。黄花菜的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变化幅度分别在0.35%~0.49%和0.98%~1.07%之间,总黄酮含量以大同黄花菜较高,庆阳黄花菜最低;总多酚含量以祁东黄花菜较低;维生素C含量以山西大同黄花菜最高,为0.36g/100 g,湖南祁东黄花菜最低,为0.24 g/100 g。电子鼻结果表明,3个地区的黄花菜风味轮廓差异显著,主要由无机硫化物、氮氧化合物和芳香化合物差异导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结果显示,共检出7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庆阳44种、大同30种、祁东42种,包括醛类、酮类、酯类、醇类、酸类、烯类和其他类化合物共7种,其中酮类为庆阳黄花菜中主要挥发性成分,醇类为大同和祁东黄花菜中主要挥发性成分,不同地区黄花菜在挥发性成分上差异显著。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le,OAV)结果显示,庆阳黄花菜共有16种挥发性风味物质的OAV≥1,主要为癸醛、α-紫罗兰酮;大同黄花菜有7种,主要为壬醛、β-紫罗兰酮;祁东黄花菜有17种,主要为2-壬烯醛、(E,E)-2,4-癸二烯醛。基于黄花菜的品质指标与挥发性成分相关性分析,发现蛋白质、多酚、类胡萝卜素均对黄花菜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具有一定的影响。综合分析说明,在营养价值方面,大同黄花菜具有较大优势,从风味角度出发,甄选出庆阳黄花菜,以期为今后黄花菜的综合利用以及黄花菜酱类、调味品类的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菜 理化指标 营养成分 挥发性风味成分
下载PDF
低醇安梨果酒发酵工艺优化及其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18
作者 李阔 张雅琪 +3 位作者 肖明春 肖晶晶 常学东 邹静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70-177,共8页
以安梨为原料酿造低醇安梨果酒。以褐变抑制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化低醇安梨果酒复合护色剂配比;以酒精度和感官评分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优化低醇安梨果酒发酵工艺,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 以安梨为原料酿造低醇安梨果酒。以褐变抑制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化低醇安梨果酒复合护色剂配比;以酒精度和感官评分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优化低醇安梨果酒发酵工艺,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联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分析果酒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最佳复合护色剂配比为L-抗坏血酸0.36 g/100 m L、壳聚糖0.35 g/100 m 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0.06 g/100 m L。低醇安梨果酒最佳发酵工艺为初始糖度9.8%、发酵时间98 h、发酵温度25℃、酵母菌接种量0.1%。在此优化条件下,低醇安梨果酒酒精度为4.35%vol,感官评分为93.42分。HS-SPME-GC-MS结果表明,低醇安梨果酒共检测出42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醇类9种、酯类11种、酸类8种、烷烃类8种、酚类2种、酮类1种、其他类3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梨 低醇果酒 复合护色剂 发酵工艺优化 挥发性风味成分
下载PDF
不同部位牛油脂肪酸组成和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19
作者 王冲 王俏君 +3 位作者 马国丽 张逸仙 金俊 吴港城 《粮油食品科技》 CAS CSCD 2023年第3期91-97,共7页
以1000 kg牛脂肪为每个样品量提炼牛油,对得到的肾周脂、腹脂和分割脂3种不同部位的牛油采用气相色谱进行脂肪酸组成分析,并使用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进行了挥发性风味成分检测。结果表明:3种牛油的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硬脂酸为主... 以1000 kg牛脂肪为每个样品量提炼牛油,对得到的肾周脂、腹脂和分割脂3种不同部位的牛油采用气相色谱进行脂肪酸组成分析,并使用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进行了挥发性风味成分检测。结果表明:3种牛油的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硬脂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以油酸为主。3种牛油的棕榈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腰油与肚油的硬脂酸、油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而分割油与腰油、肚油的硬脂酸、油酸含量都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3种牛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有醛、酸、醇、酮、酯和杂环6大类,其中醛类与酸类含量之和可占总量70%以上。不同部位牛油之间挥发性风味成分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腰油中挥发性风味物质总量最高,肚油中醛类含量占比达到59.90%;分割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种类最多,其中酯类、杂环类挥发性风味成分占比分别达到8.49%与7.61%。脂肪酸测定和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揭示了不同部位牛油之间的特征与差异,可为食用牛油产品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风味品质控制提供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牛油 脂肪酸 挥发性风味成分 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
下载PDF
预处理技术对压榨山茶油品质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奉美桃 刘千千 +3 位作者 刘智辉 夏楠 肖新生 蒋黎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23,共9页
为了对油茶籽高值化预处理技术的发展和高附加值山茶油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以油茶籽为实验材料,未经任何预处理的油茶籽作为对照组,直接进行压榨制油,研究微波(800 W,4 min)、烘烤(140℃,30 min)、焙炒(120℃,1 h)和红外(150℃,55 min)... 为了对油茶籽高值化预处理技术的发展和高附加值山茶油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以油茶籽为实验材料,未经任何预处理的油茶籽作为对照组,直接进行压榨制油,研究微波(800 W,4 min)、烘烤(140℃,30 min)、焙炒(120℃,1 h)和红外(150℃,55 min)预处理技术对油茶籽出油率,压榨山茶油酸值、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总甾醇含量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微波、烘烤、焙炒和红外预处理使油茶籽的出油率分别提高了5.92、3.52、2.93、3.86百分点;不同预处理组山茶油的酸值(KOH)在0.20~2.00 mg/g之间,过氧化值在0.98~2.07 mmol/kg之间,均在山茶油国家标准范围内;4种预处理技术对山茶油的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4种预处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山茶油中总甾醇含量,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微小;5组山茶油中共检测出34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其中醛类化合物含量均最高;5组山茶油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差别较大,预处理技术可丰富山茶油特征风味物质种类,使山茶油整体风味由清淡的油脂香转变为浓烈的油脂香和坚果香。综上,4种预处理技术在不影响压榨山茶油品质的基础上,可提高出油率和山茶油整体风味,从省时、高效率角度考虑,微波为最佳预处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预处理 烘烤预处理 焙炒预处理 红外预处理 压榨山茶油 品质 挥发性风味成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