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振动性神经病及其医学检查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马海燕 张春之 王林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1-234,共4页
振动性神经病一经提出就引起手臂振动病研究者的浓厚兴趣,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振动性神经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其诊断、发病机制和检查方法进行综述。为研究振动对中枢和外周神经损伤的机制、完善振动性神经损伤的诊断指标提... 振动性神经病一经提出就引起手臂振动病研究者的浓厚兴趣,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振动性神经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其诊断、发病机制和检查方法进行综述。为研究振动对中枢和外周神经损伤的机制、完善振动性神经损伤的诊断指标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性神经病 手传振动 手臂振动 检查方法
下载PDF
振动性神经病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林 曾晓立 +2 位作者 林立 张凯 聂继池 《劳动医学》 1999年第3期130-133,共4页
[目的] 探讨振动性神经病的神经功能改变及其评价指标。[方法] 以家兔为实验对象,测定振动负荷前后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并与非接振家兔相对照;以砂轮磨光工(包括振动性白指患者)为对象,进行现场调查、健康检查,测定其短潜伏时体感诱... [目的] 探讨振动性神经病的神经功能改变及其评价指标。[方法] 以家兔为实验对象,测定振动负荷前后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并与非接振家兔相对照;以砂轮磨光工(包括振动性白指患者)为对象,进行现场调查、健康检查,测定其短潜伏时体感诱发电位,正中神经的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并与对照工人比较。 [结果]发现在振动影响下,体感诱发电位、神经传导速度均有一定的改变。 [结论]振动性神经损伤可早于振动性白指的出现;初步提出了振动性神经病的判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性神经病 体感诱发电位 神经传导速度
下载PDF
振动性神经病的国内研究概况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林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1-62,共2页
关键词 振动性神经病 流行病学 诊断 职业危害 发病机制
下载PDF
振动性神经病的实验研究和诱发电位临床应用(综合技术报告) 被引量:20
4
作者 王林 步彦明 +2 位作者 马来记 曾晓立 蔡荣泰 《济宁医学院学报》 1994年第4期1-4,共4页
本文包括动物实验和人体研究两部分。以白色成年家兔为实验对象,给予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振动负荷,在接振前和接振后15k、30天、60天测定SSEP、SCV、MCV的变化,并对大脑单胺类神经递质、肾上腺儿茶酚胺类激素和骨... 本文包括动物实验和人体研究两部分。以白色成年家兔为实验对象,给予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振动负荷,在接振前和接振后15k、30天、60天测定SSEP、SCV、MCV的变化,并对大脑单胺类神经递质、肾上腺儿茶酚胺类激素和骨骼肌能量物质进行了分析。又以振动性白指患者、接振工人和健康人为对象,分别给予一定量的振动负荷,在负荷前后测定SSEP、BAEP和VEP,进行振动负荷前后的组间比较和自身对照分析。结果表明,上述指标在振动负荷后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说明在振动作用下,出现了中枢及外周神经功能和器质损害以及神经递质和某些能量物质的改变;可以确立振动性神经病这一新概念。在振动病防治研究中突破了振动性白指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病 振动性神经病 振动 诱发电位 神经递质
下载PDF
76例打磨作业工人振动性神经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郑倩玲 杨爱初 +2 位作者 夏丽华 曾子芳 李斌 《医学信息(下旬刊)》 2010年第7期84-84,86,共2页
目的:分析打磨作业工人振动性神经病(vibration-induced neuropathy,VIN)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我省某市84例诊断为职业性手传振动病(Hand-arm vibration disease,HAVD)的打磨作业工人的临床资料,对其中76例符合诊断为VIN患者... 目的:分析打磨作业工人振动性神经病(vibration-induced neuropathy,VIN)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我省某市84例诊断为职业性手传振动病(Hand-arm vibration disease,HAVD)的打磨作业工人的临床资料,对其中76例符合诊断为VIN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4例HAVD患者中,76例符合诊断为VIN(占90.48%)。76例VIN患者确诊时平均年龄22.0~58.0(38.0±7.4)年,平均工龄0.9~13.7(6.6±3.2)年,症状持续时间0.2~9.5(2.6±1.8)年。临床症状以手麻为首发症状(占94.74%),手痛也较常见(占75.68%)。体征以痛觉减弱、触觉减弱多见,分别占98.68%、90.79%;振动觉减弱也较常见,占90.79%。84.21%无伴发白指,15.79%VIN伴发白指;94.74%伴有冷水复温试验异常,5.26%无伴有冷水复温试验异常。神经肌屯圈异常以正中神MDL延长最常见,双侧不对称,以右侧为甚,其次依次为SCV减慢、MCV减慢。年龄越大、症状持续时间越长,VIN发生的危险性越高。结论:我省打磨作业工人HAVD患者大多符合诊断为VIN,VIN可能为振动职业危害独立的类型,是HAVD早期、常见的临床表现。年龄、症状持续时间是VIN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对打磨作业工人的VIN早期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磨作业工人 手传振动作业 振动性神经病 临床特点
下载PDF
振动性神经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林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62-64,共3页
关键词 振动性神经病 研究进展 诊断 分期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视觉诱发电位
下载PDF
无创性神经传导技术检测振动性神经病初步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庆凤 杨爱初 +2 位作者 黄丽蓉 李敏 胡艺斌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3年第4期201-203,共3页
目的分析无创性神经传导技术在振动性神经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某磨光车间随机抽取从事手传振动作业工人15名作为观察对象,应用Nicolet viking quest神经肌电图机,分别采用传统针电极、皮肤表面电极两种记录方法... 目的分析无创性神经传导技术在振动性神经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某磨光车间随机抽取从事手传振动作业工人15名作为观察对象,应用Nicolet viking quest神经肌电图机,分别采用传统针电极、皮肤表面电极两种记录方法对同一观察对象进行神经传导功能的检查,对比分析左右正中神经、尺神经运动传导末端潜伏期、波幅及传导速度有无差异。结果两种记录方法所得结果中,左侧正中神经运动传导波幅、右侧正中神经运动传导末端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参照北京协和医院的正常参考值,差异不影响对诊断结果的判断;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认为采用两种记录方法所得到的15名观察对象的神经电图检查结果全部一致。结论表面电极可以取代针电极,无创性神经传导功能检查在振动性神经病的临床诊治方面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性神经病 针电极 表面电极 无创
原文传递
第二十六届国际职业卫生大会的简况和联想
8
作者 王林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75-75,共1页
关键词 职业卫生 大会 临床研究 简况 振动性神经病 国际 实验 联想 训练 教育
下载PDF
局部振动对家兔脑组织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苏大禹 马海燕 +1 位作者 杜少奎 张春之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13,共2页
目的探讨振动对脑组织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影响及其与振动性神经病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将家兔按不同强度分组进行接振45 d后,测定对照组和实验组家兔脑组织中的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NE)和多巴胺(dopamine,DA)含量。结果与对... 目的探讨振动对脑组织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影响及其与振动性神经病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将家兔按不同强度分组进行接振45 d后,测定对照组和实验组家兔脑组织中的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NE)和多巴胺(dopamine,DA)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NE含量显著降低(P<0.01);实验组DA含量显著降低,其中,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振动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可能与振动性神经病的发病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振动 振动性神经病 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