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径向力平衡飞行控制的航天器高精度轨道捕获方法
1
作者 孟云鹤 侯佳睿 罗宇飞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5,共9页
为实现对探测器轨道形状与高度的精准调整,提出一种径向力平衡飞行的航天器连续推力控制新方法。建立连续推力平衡飞行的动力学极坐标模型,并推导出特殊条件下的解析轨道解,进一步分析边值条件,给出连续推力的控制律。利用这一平衡飞行... 为实现对探测器轨道形状与高度的精准调整,提出一种径向力平衡飞行的航天器连续推力控制新方法。建立连续推力平衡飞行的动力学极坐标模型,并推导出特殊条件下的解析轨道解,进一步分析边值条件,给出连续推力的控制律。利用这一平衡飞行控制理论,构建轨道捕获的最优控制策略。考虑推力器的推力水平,通过一次或多次的控制过程,实现对轨道形状、轨道高度及轨道相位的综合调整。数值仿真表明:利用平衡飞行的轨道控制方法,配置微小推力器的空间引力波探测器可以实现高精度的轨道捕获;该方法具有控制过程可解析、计算量小、简便、实用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引力波探测器 连续推力 平衡飞行 轨道捕获 最优控制
下载PDF
中国巴西地球资源卫星的轨道捕获和轨迹交会控制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旭东 李新峰 席敦义 《航天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50-55,共6页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一号 (CBERS - 1 )是中国和巴西合作研制的第一颗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上的地球资源卫星。CBERS - 1于 1 999年 1 0月 1 4日由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运载工具按预定计划准时发射 ,进入设计轨道 ,随后通过轨道捕获、星下点轨...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一号 (CBERS - 1 )是中国和巴西合作研制的第一颗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上的地球资源卫星。CBERS - 1于 1 999年 1 0月 1 4日由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运载工具按预定计划准时发射 ,进入设计轨道 ,随后通过轨道捕获、星下点轨迹控制和多次轨道保持机动等一系列轨道测控操作 ,该卫星已按遥感用户的要求正常运行在高精度的太阳同步、回归冻结轨道上。本文简要阐明CBERS - 1轨道控制系统的任务目标、系统结构、轨道控制策略、控制性能、飞行软件和在轨操作以及飞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捕获 CBERS-I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一号 轨道控制 轨迹交会 太阳同步回归轨道
下载PDF
借助系绳实现卫星对异面轨道捕获 被引量:1
3
作者 何勇 梁斌 +1 位作者 李成 徐文福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48-1453,共6页
卫星对异面轨道捕获是通过燃料的消耗来实现的,然而燃料是不可再生的。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了借助系绳实现卫星对异面轨道捕获的方法。首先,根据系统动力学模型,推导出系绳剪断瞬间主星和子星的位置和速度的数学表达式,并提出实现卫星轨... 卫星对异面轨道捕获是通过燃料的消耗来实现的,然而燃料是不可再生的。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了借助系绳实现卫星对异面轨道捕获的方法。首先,根据系统动力学模型,推导出系绳剪断瞬间主星和子星的位置和速度的数学表达式,并提出实现卫星轨道面改变的必要条件。其次,定性地分析了系绳参数对轨道倾角变化的影响。最后,结合仿真实例对轨道倾角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系绳面外摆角的角速率是影响轨道倾角变化的主要因素,且其值越大,轨道倾角的变化值越大,然而轨道倾角变化值的增加会造成系绳拉力的变大,因此当此方法用于实现卫星的大倾角机动时,还需考虑系绳的拉力对轨道倾角变化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绳系卫星系统 轨道捕获 轨道参数 轨道倾角
下载PDF
基于改进鸽群算法的气动捕获轨道优化
4
作者 吴爱国 巩志浩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83-291,共9页
针对火星探测器的气动捕获轨道,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鸽群算法对气动捕获轨道进行优化。首先,考虑成功进行气动捕获所要求的终端约束和过程约束,根据从捕获轨道进行轨道转移进入目标轨道所需的速度增量,提出了进行捕获轨道优化的最优性能指... 针对火星探测器的气动捕获轨道,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鸽群算法对气动捕获轨道进行优化。首先,考虑成功进行气动捕获所要求的终端约束和过程约束,根据从捕获轨道进行轨道转移进入目标轨道所需的速度增量,提出了进行捕获轨道优化的最优性能指标。然后,针对原始鸽群算法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一种改进算法,并对改进算法的参数取值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大气内飞行的动力学方程,将气动捕获轨道优化问题转化为多参数优化问题,利用所提出的改进鸽群算法对气动捕获轨道进行优化,并通过仿真实例验证该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探测器 气动捕获轨道 轨道优化 改进鸽群算法 多参数优化
原文传递
系绳辅助的行星际轨道捕获研究
5
作者 刘彬彬 黄攀峰 孟中杰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23,共9页
针对深空探测中应用动量交换系绳辅助进行行星际轨道捕获时的系绳控制问题,首先对运行在目标行星双曲线飞越轨道上的探测器系统进行动力学建模,给出了一致性轨道捕获条件和系绳最佳切断点,并进行了动力学特性分析。考虑到子探测器捕获... 针对深空探测中应用动量交换系绳辅助进行行星际轨道捕获时的系绳控制问题,首先对运行在目标行星双曲线飞越轨道上的探测器系统进行动力学建模,给出了一致性轨道捕获条件和系绳最佳切断点,并进行了动力学特性分析。考虑到子探测器捕获后的变轨需求及系绳收放速率的限制,提出了新的最优控制方法,并应用模拟退火算法进行了数值求解。仿真结果表明,系绳切断时指向恰当,子探测器距离目标行星最近,将有利于后续变轨;系绳最大收放速率约为30m/s,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空探测 动量交换系绳 轨道捕获 捕获条件 最优控制
下载PDF
三体轨道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翔宇 乔栋 程潏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23-1245,I0001,共24页
三体系统轨道动力学问题是航天动力学领域中的经典问题,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工程意义,并将在人类由近地延伸到深空的航天活动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并总结了三体系统轨道动力学相关研究进展,并结合未来的深空探测的发展趋势,... 三体系统轨道动力学问题是航天动力学领域中的经典问题,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工程意义,并将在人类由近地延伸到深空的航天活动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并总结了三体系统轨道动力学相关研究进展,并结合未来的深空探测的发展趋势,展望了三体系统轨道动力学研究中的热点与挑战.首先阐述了三体问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简要回顾了三体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发展历程.其次,系统概述了三体系统平衡点附近的局部运动特性,介绍了平衡点附近周期轨道解析与数值求解方法,给出了拟周期运动的最新进展.同时总结了共振轨道、循环轨道、自由返回轨道等三类三体系统全局周期运动的动力学特性与研究进展.再次,从不变流形理论和弱稳定边界理论两个方面综述了三体系统中低能量转移与捕获轨道设计的研究进展.最后,综述了三体系统轨道动力学在编队飞行、导航星座设计两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全月面覆盖轨道设计、三体系统下的小推力轨道优化和三体系统的三角平衡点开发利用中值得关注的轨道动力学与控制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体问题 轨道动力学 周期运动 捕获轨道 转移轨道
下载PDF
地球资源卫星轨道捕获的算法研究
7
作者 王锡祥 《控制工程(北京)》 1994年第2期1-9,20,共10页
文章对地球资源卫星的轨道捕获过程,从分析速度增量对半长轴a、近升角距ω、偏心率e的影响入手,结合轨控椭球变轨法,提出数值分析法。实现了小偏差情况下,用二次喷射,完成轨道倾角偏差与轨道平面内参数偏差δ_a,δ_ω,δ_e的联合调整,... 文章对地球资源卫星的轨道捕获过程,从分析速度增量对半长轴a、近升角距ω、偏心率e的影响入手,结合轨控椭球变轨法,提出数值分析法。实现了小偏差情况下,用二次喷射,完成轨道倾角偏差与轨道平面内参数偏差δ_a,δ_ω,δ_e的联合调整,仿真计算结果表明,精度达到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捕获 数值分析法 二次喷射 地球资源卫星
下载PDF
实现轨道偏心率协调控制的卫星轨道维持方法 被引量:9
8
作者 赵黎平 周凤歧 周 军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25-127,共3页
针对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轨道捕获和保持中,发动机所提供的周向力会同时改变轨道半长轴a和偏心率矢量e这一问题,根据卫星拉格朗日运动方程,提出一种轨控策略,半长轴和偏心率控制在双脉冲控制时可以同时实现,且一般可以选择一个变轨... 针对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轨道捕获和保持中,发动机所提供的周向力会同时改变轨道半长轴a和偏心率矢量e这一问题,根据卫星拉格朗日运动方程,提出一种轨控策略,半长轴和偏心率控制在双脉冲控制时可以同时实现,且一般可以选择一个变轨点在地面测控站范围内。计算结果验证了该轨控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轨道保持 半长轴 偏心率矢量 轨道捕获 协调控制
下载PDF
平动点轨道演化性质分析和应用研究
9
作者 程潏 袁建平 罗建军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63-771,共9页
三体问题中,轨道的受力和运动规律非常复杂.对于特定的任务,如何选择轨道的初始解是一大难题.针对平面三体问题,利用近拱点庞加莱映射,对平动点顺行轨道和逆行轨道的长期和短期演化性质进行分析.根据轨道的初始状态将其分为逃逸轨道和... 三体问题中,轨道的受力和运动规律非常复杂.对于特定的任务,如何选择轨道的初始解是一大难题.针对平面三体问题,利用近拱点庞加莱映射,对平动点顺行轨道和逆行轨道的长期和短期演化性质进行分析.根据轨道的初始状态将其分为逃逸轨道和捕获轨道.对于逃逸轨道,给出了同宿轨道和异宿轨道的设计方法,并利用两级微分修正法消除了拼接点处的位置不连续问题.对于捕获轨道,得到了几类典型的周期和准周期轨道.对逆行轨道的演化性质进行分析时发现,逆行轨道通常为准周期轨道,比顺行轨道更加稳定.利用近拱点庞加莱映射可以快速确定不同类型轨道对应的初始状态,为特定任务需求下的轨道设计提供了一种快速而有效的选择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拱点庞加莱映射 平动点轨道 逃逸轨道 捕获轨道 两级微分修正法
下载PDF
中低轨道卫星控制方法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洁 汤国建 《上海航天》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4-30,共7页
针对中低轨道卫星,对平面内卫星半长轴a、偏心率e和近地点幅角ω联合调整,以及平面外轨道倾角调整等进行了理论推导。用a,e,ω联合修正法对初始轨道捕获、轨道保持和轨道倾角调整进行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用a,e,ω同时修正可实现高精度... 针对中低轨道卫星,对平面内卫星半长轴a、偏心率e和近地点幅角ω联合调整,以及平面外轨道倾角调整等进行了理论推导。用a,e,ω联合修正法对初始轨道捕获、轨道保持和轨道倾角调整进行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用a,e,ω同时修正可实现高精度的平面内轨道调整。另外,平面外倾角调整应尽可能在近地点和远地点完成,以使对升交点赤经的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轨道卫星 轨道控制 轨道捕获 轨道保持 倾角调整 仿真
下载PDF
载人飞船轨道控制及其方案研究
11
作者 侯黎强 杨小芹 《飞行器测控学报》 2000年第4期5-8,共4页
飞船轨道控制的目的是先将飞船捕获到运行轨道,然后进行轨道维持,并且使飞船的星下点轨迹在返回圈经过主着陆场。本文描述了飞船轨道控制的数学模型和相应的控制方案,并对飞船的轨道进行了在不同情况下的试算,试算结果表明,该控制... 飞船轨道控制的目的是先将飞船捕获到运行轨道,然后进行轨道维持,并且使飞船的星下点轨迹在返回圈经过主着陆场。本文描述了飞船轨道控制的数学模型和相应的控制方案,并对飞船的轨道进行了在不同情况下的试算,试算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案能够达到总体对飞船轨道控制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人飞船 轨道捕获 轨道维持 轨道控制方案
下载PDF
“鹊桥”中继星成功进入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使命轨道
12
《卫星与网络》 2018年第6期72-72,共1页
6月14日11时06分,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鹊桥”中继星成功实施轨道捕获控制,进入环绕距月球约6.5万公里的地月拉格朗日L2点运行的使命轨道,成为世界首颗围绕该点运行的卫星。地月L2点位于地月连线的延长线上,是地球和月球的引... 6月14日11时06分,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鹊桥”中继星成功实施轨道捕获控制,进入环绕距月球约6.5万公里的地月拉格朗日L2点运行的使命轨道,成为世界首颗围绕该点运行的卫星。地月L2点位于地月连线的延长线上,是地球和月球的引力平衡点之一。在该点上可以同时看到地球和月球背面,因此就可以一直与落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着陆器和巡视器保持通讯联系,同时和地面站建立联系,实现所需要的中继通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捕获 拉格朗日 中继星 探月工程 月球 延长线 平衡点 着陆器
下载PDF
我国第五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13
《国防制造技术》 2010年第4期32-32,共1页
8月5日17时57分,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对我国第五颗北斗导航卫星顺利实施了第2批次轨道位置捕获控制,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针对第五颗北斗导航卫星技术状态新、控制过程复杂的特点。
关键词 北斗导航卫星 预定轨道 远地点发动机 轨道位置 测控计划 轨道捕获 变轨 技术状态 点火姿态 太阳帆
下载PDF
Modeling and simulations of orbital capture with space tether-net system 被引量:2
14
作者 翟光 仇越 +1 位作者 梁斌 李成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EI CAS 2009年第2期172-178,共7页
A new flexible tether-net space robotic system used to capture space debris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With a mass point assumption, a dynamic model of the tether-net system was established in orbital frame by applyi... A new flexible tether-net space robotic system used to capture space debris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With a mass point assumption, a dynamic model of the tether-net system was established in orbital frame by applying Lagrange Equation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net in-plane trajectories after being cast, the non-controlled R-bar and V-bar captures were simulated with ignoring the out-of-plane libration, and the effect of in-plane libration on the trajectories of the capture net was demonstrated by simulation results. With an effort to damp the in-plane libration, the control scheme based on tether tension was investigated, then an integrated control scheme was proposed by introducing thrusters into the system, and the nonlinear close-loop dynamics was linearised by feedforward strategy.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feedforward controller is effective for in-plane libration damping and enables the capture net to track an expected trajec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ther-net system orbital caDture modeling simulation feedforeward control
下载PDF
嫦娥四号任务
15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8-148,共1页
任务旅程,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由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成功。2018年6月14日,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成功实施轨道捕获控制,成为世界首颗运行在地月L2点Halo轨道的卫星。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运... 任务旅程,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由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成功。2018年6月14日,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成功实施轨道捕获控制,成为世界首颗运行在地月L2点Halo轨道的卫星。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成功。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科学目标,嫦娥四号的科学目标都是在月球背面完成的,包括:1.实现月基低频射电天文观测;2.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矿物组份探测;3.月球背面巡视区浅层结构探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嫦娥四号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HALO轨道 射电天文观测 发射成功 探测器 轨道捕获 自主着陆
下载PDF
短消息
16
《太空探索》 2018年第7期6-6,共1页
6月14日,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中的鹊桥中继星成功实施轨道捕获控制,进入环绕距月球约6.5万公里的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Halo使命轨道,成为世界首颗运行在地月L2点Halo使命轨道的卫星.后续,鹊桥中继星将在此轨道陆续开展在轨测试... 6月14日,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中的鹊桥中继星成功实施轨道捕获控制,进入环绕距月球约6.5万公里的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Halo使命轨道,成为世界首颗运行在地月L2点Halo使命轨道的卫星.后续,鹊桥中继星将在此轨道陆续开展在轨测试和中继通信链路联试,为今年年底择机发射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提供地月中继测控通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消息 月球探测器 轨道捕获 HALO 中继星 探月工程 拉格朗日 通信链路
下载PDF
A review of the end-effector of large space manipulator with capabilities of misalignment tolerance and soft capture 被引量:20
17
作者 FENG Fei TANG LiNa +2 位作者 XU JianFeng LIU Hong LIU YiWe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1621-1638,共18页
The space manipulator which has advantages of high dexterity and universality, is used to the space capturing usuall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ypes of mechanical interfaces of targets, the on orbit capturing opera... The space manipulator which has advantages of high dexterity and universality, is used to the space capturing usuall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ypes of mechanical interfaces of targets, the on orbit capturing operation includes capturing of cooperative target and capturing of uncooperative target.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famous large space manipulators named space shuttle remote manipulator system(SRMS), the space station remote manipulator system(SSRMS) and the Europe robotic arm(ERA) are reviewed and studied respectively. Moreover, the space manipulators being developed by China for space station is also surveyed. Based on the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e large space manipulators and end-effectors, which are adapted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daily maintenance for the large space structure such as the space station,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large misalignment tolerance capability, soft capturing capability and hard docking capability for the end-effector of large space manipulator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se requirements, the capture mechanism and methods that can enable the end-effector to have the capability of misalignment tolerance and soft capturing are present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key technologies of the large space manipulators and the end-effectors are also review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ce station large space manipulator END-EFFECTOR large misalignment tolerance soft capture on-orbit capturing
原文传递
Orbit determination for Chang'E-2 lunar probe and evaluation of lunar gravity models 被引量:31
18
作者 Li PeiJia Hu XiaoGong +5 位作者 Huang Yong Wang GuangLi Jiang DongRong Zhang XiuZhong Cao JianFeng Xin Nan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12年第3期514-522,共9页
The Unified S-Band (USB) ranging/Doppler system and the 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 (VLBI) system as the ground tracking system jointly supported the lunar orbit capture of both Chang'E-2 (CE-2) and Chang... The Unified S-Band (USB) ranging/Doppler system and the 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 (VLBI) system as the ground tracking system jointly supported the lunar orbit capture of both Chang'E-2 (CE-2) and Chang'E-1 (CE-1) missions. The tracking system is also responsible for providing precise orbits for scientific data processing. New VLBI equipment and data processing strategies have been proposed based on CE-1 experiences and implemented for CE-2. In this work the role VLBI tracking data played was reassessed through precision orbit determination (POD) experiments for CE-2. Significant improve- ment in terms of both VLBI delay and delay rate data accuracy was achieved with the noise level of X-band band-width syn- thesis delay data reaching 0.2-0.3 ns. Short-arc orbit determination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only 15 min's range and VLBI data was able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3 h's orbit using range data only by a 1-1.5 order of magnitude, confirming a similar conclusion for CE-1. Moreover, because of the accuracy improvement, VLBI data was able to contribute to CE-2's long-arc POD especially in the along-track and orbital normal directions. Orbital accuracy was assessed through the orbital overlapping analysis (2 h arc overlapping for 18 h POD arc). Compared with about 100 m position error of CE-l's 200 kin x 200 km lunar orbit, for CE-2's 100 km x 100 km lunar orbit, the position errors were better than 31 and 6 m in the radial direction, and for CE-2's 15 km^100 km orbit, the position errors were better than 45 and 12 m in the radial direction. In addi- tion, in trying to analyze the Delta Differential One-Way Ranging (ADOR) experiments data we concluded that the accuracy of ADOR delay was dramatically improved with the noise level better than 0.1 ns and systematic errors better calibrated, and the Short-arc POD tests with ADOR data showed excellent results. Although unable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dependent lunar gravity model, the tracking data of CE-2 provided evaluations of different lunar gravity models through POD. It is found that for the 100 km x 100 km lunar orbit, with a degree and order expansion up to 165, JPL's gravity model LP165P did not show noticeable improvement over Japan's SGM series models (100x100), but for the 15 kmxl00 km lunar orbit, a higher de- gree-order model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orbit accura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g'E-2 VLBI orbit determination lunar gravity field
原文传递
美国火星探测器成功入轨
19
《走近科学》 2006年第4期80-80,共1页
2006年3月10日,美国宇航局的“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成功进入环绕火星的大椭圆轨道。飞船进入环火星轨道的阶段被称为“轨道捕获”,“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在飞至距火星表面300公里时,
关键词 火星探测器 美国宇航局 轨道飞行器 入轨 火星勘测 大椭圆轨道 轨道捕获 火星轨道 火星表面 飞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