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皮祖细胞动员在损伤血管修复中的作用及调控因素 被引量:12
1
作者 周音频 黄岚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33-234,237,共3页
骨髓内皮祖细胞是存在于骨髓的内皮前体细胞 ,目前已经证实外周血极少量的血管内皮祖细胞来源于骨髓。骨髓内皮祖细胞受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刺激 ,可动员而增量进入外周血 ,参与血管再生及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深入研究内皮祖细胞的动员... 骨髓内皮祖细胞是存在于骨髓的内皮前体细胞 ,目前已经证实外周血极少量的血管内皮祖细胞来源于骨髓。骨髓内皮祖细胞受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刺激 ,可动员而增量进入外周血 ,参与血管再生及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深入研究内皮祖细胞的动员和调控因素 ,探明其在损伤血管修复中的作用 ,对治疗以血管内皮损伤为共同特点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血管内皮祖细胞在损伤血管修复中的作用 综述 内皮祖细胞 血管损伤 血管修复
下载PDF
缝隙连接在维持血管张力及损伤血管修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捷琼 谭霞 +2 位作者 于学军 陈剑飞 宋明宝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877-882,共6页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在维持血管张力及损伤血管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取大鼠主动脉制成血管环分别测量在18α-甘草次酸(18α-GA)作用前后血管环对去甲肾上腺素(NE)和乙酰胆碱(Ach)反应性变化;建立大鼠颈动脉损伤模型,给予生胃酮3 mg/(k...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在维持血管张力及损伤血管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取大鼠主动脉制成血管环分别测量在18α-甘草次酸(18α-GA)作用前后血管环对去甲肾上腺素(NE)和乙酰胆碱(Ach)反应性变化;建立大鼠颈动脉损伤模型,给予生胃酮3 mg/(kg·d)腹腔注射,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2 m L/d),14天后处死动物,用HE和DAPI-伊文思蓝染色观察新生内膜厚度,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及Western blot检测靶血管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的表达。结果单纯给予18α-GA处理血管环并未出现明显的收缩或舒张反应。对照组给予去甲肾上腺素或乙酰胆碱后血管环发生明显的收缩或舒张反应,而经18α-GA预处理后,去甲肾上腺素或乙酰胆碱引起的血管环收缩或舒张反应显著降低(去甲肾上腺素:0.60±0.03比0.21±0.04;乙酰胆碱:0.15±0.01比0.62±0.03; P〈0.05)。损伤2周生胃酮干预组血管新生内膜增生明显减少,血管腔狭窄减轻。生胃酮干预组新生内膜细胞核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89±28比236±15,n=5,P〈0.0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在形成的新生内膜中Cx43表达丰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生胃酮干预组Cx43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0.38±0.11比0.93±0.06,n=3,P〈0.01)。结论缝隙连接在生理条件下参与维持及调节血管张力,在病理条件下能够促进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的过度增生,在血管损伤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隙连接 血管张力 损伤血管修复 内膜增生
下载PDF
罂粟碱不同给药途径对肢体损伤血管修复术后皮肤温度的影响
3
作者 唐颖超 《海峡药学》 2019年第1期201-202,共2页
目的分析罂粟碱不同给药途径对肢体损伤血管修复术后皮肤温度的影响。方法以本院在2016年2月~2018年2月间纳入治疗的99例肢体损伤血管修复术患者为研究主体。分成A组、B组和C组,均是33例。A组于术后即刻行罂粟碱口服治疗,B组于术后即... 目的分析罂粟碱不同给药途径对肢体损伤血管修复术后皮肤温度的影响。方法以本院在2016年2月~2018年2月间纳入治疗的99例肢体损伤血管修复术患者为研究主体。分成A组、B组和C组,均是33例。A组于术后即刻行罂粟碱口服治疗,B组于术后即刻行罂粟碱肌注治疗,C组于术后即刻行罂粟碱静脉输注治疗。对比皮肤温度情况。结果 C组的皮温差、皮温升高、升高持续时间均低于A组和B组,对比均有差异(P<0.05)。结论为肢体损伤血管修复术患者行罂粟碱静脉输注治疗的效果最佳,其皮温升高幅度小且持续时间短,具有更佳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罂粟碱 给药途径 肢体损伤血管修复 皮肤温度
下载PDF
VSD用于四肢血管损伤修复后筋膜切开减压创面效果观察 被引量:6
4
作者 刘亚 张抒 +1 位作者 李瑞 岳宪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0-51,共2页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用于四肢血管损伤修复后筋膜切开减压创面的效果。方法 28例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患者,血管损伤部位为肱动脉9例,股动脉8例,腘动脉11例;主干动脉断裂22例,主干动脉挫伤栓塞6例;血管缺损〉2 cm者9例。修复四肢血...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用于四肢血管损伤修复后筋膜切开减压创面的效果。方法 28例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患者,血管损伤部位为肱动脉9例,股动脉8例,腘动脉11例;主干动脉断裂22例,主干动脉挫伤栓塞6例;血管缺损〉2 cm者9例。修复四肢血管损伤后均行筋膜切开减压术,减压创面均行VSD。术后观察引流量、创面闭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二期行创面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关闭切口。结果减压创面7-17 d(平均12.6 d)闭合,平均使用VSD1.8次。拆除VSD时创面清洁,无渗出液聚留;19例创面直接缝合、9例经中厚皮片游离植皮愈合,无缺血性肌挛缩和感染出现。结论四肢血管损伤修复后筋膜切开减压创面应用VSD有利于创面的早期闭合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损伤 修复 骨筋膜室综合征 负压封闭引流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血管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禹兵 高凌 罗登 《医学综述》 2019年第16期3159-3163,共5页
血管损伤主要与血管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血管新生障碍、血管重构和巨噬细胞极化有关。血管损伤或功能障碍极大影响组织的再生。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减轻炎症反应和抑制免疫的生物学功能,能特异性地聚集到受损部位,在血管损伤修... 血管损伤主要与血管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血管新生障碍、血管重构和巨噬细胞极化有关。血管损伤或功能障碍极大影响组织的再生。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减轻炎症反应和抑制免疫的生物学功能,能特异性地聚集到受损部位,在血管损伤修复中有一定的优势,但干细胞移植存在免疫排斥、滞留率低、存活率低和细胞移植致瘤风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MSC-EXO)在血管损伤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抗血管炎症反应、抑制氧化应激、抗细胞凋亡等。根据MSC-EXO的生物学特点,其可能在胸主动脉瘤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国内外有关MSC-EXO对胸主动脉瘤修复的文献报道较少,未来可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损伤修复 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及PERK、IRE1α、BiP、Ero1-Lα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林捷 阮长武 +1 位作者 葛智儒 黄宇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4803-4805,共3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及PERK、IRE1α、Bi P、Ero1-Lα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88例高血压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线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高血压基础干预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加用阿托...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及PERK、IRE1α、Bi P、Ero1-Lα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88例高血压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线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高血压基础干预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两组均持续治疗2个月。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分析治疗前后两组内质网应激(ER stress)标记蛋白(Ero1-Lα、Bi P、IRE1α、PERK)、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肱动脉血流介导血管扩张率(FMD)]、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Ero1-Lα、Bi P、IRE1α、PERK光密度值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指标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两组ET、NO、FMD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指标水平较治疗前改善,且研究组ET水平低于对照组,NO、FM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研究组IL-6、TNF-α、hs-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患者可有效降低PERK、IRE1α、Bi P、Ero1-Lα蛋白及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促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高血压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 内质网应激标记蛋白
下载PDF
动员骨髓干细胞修复PCI术后血管损伤
7
作者 吴俊 陈绍良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06年第6期383-387,共5页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已经广泛用于治疗冠心病。但术后数月中,再狭窄的形成明显限制了PCI的临床运用。虽然有许多方法用来防治再狭窄,但用于提高损伤血管早期内皮覆盖和抑制新生内膜形成的有效方法仍没有建立。近来,有报道用细...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已经广泛用于治疗冠心病。但术后数月中,再狭窄的形成明显限制了PCI的临床运用。虽然有许多方法用来防治再狭窄,但用于提高损伤血管早期内皮覆盖和抑制新生内膜形成的有效方法仍没有建立。近来,有报道用细胞因子和他汀类药物动员骨髓干细胞可以促进损伤血管早期内皮化,有效抑制新生内膜形成,加快损伤血管的修复。这些发现为再狭窄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干细胞 血管损伤修复 再狭窄
下载PDF
特洛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小鼠颈动脉血管损伤修复中的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景德龙 姜秋燕 +2 位作者 肖园园 许莹 田虎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35期42-45,共4页
目的观察特洛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小鼠颈动脉血管损伤修复中的形态及数量变化。方法选取Apo E基因敲除小鼠30只作为观察组,给予高脂饮食喂养10周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选取正常SPF级小鼠30只作为对照组,正常饮食喂养10周。两组均进行颈... 目的观察特洛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小鼠颈动脉血管损伤修复中的形态及数量变化。方法选取Apo E基因敲除小鼠30只作为观察组,给予高脂饮食喂养10周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选取正常SPF级小鼠30只作为对照组,正常饮食喂养10周。两组均进行颈动脉锐性损伤后缝合,分别于术前及术后8 h、48 h、21 d麻醉后分离颈动脉标本。以CD34、CD117、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作为免疫标记,采用双标记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特洛细胞形态,并对10μm 2血管图像中的CD34阳性染色(CD34+)特洛细胞进行计数。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绿色荧光的CD34+和PDGFR+特洛细胞均集中位于血管壁的外膜层中。术后8 h,观察组CD34+特洛细胞聚集在血管壁外膜损伤处,细胞形态改变不明显。术后48 h,观察组CD117+特洛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体扁平,由圆形或椭圆形变为细长的梭形,端足细长如丝;对照组CD34+和CD117+特洛细胞形态较术后8 h无明显差别,端足形态无明显改变。术后21 d,观察组CD117+特洛细胞细胞恢复至术前和术后8 h时的形态,但数量较术后8 h明显减少;对照组CD34+、CD117+和PDGFR+特洛细胞形态较术前无明显差别,数量无明显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术后特洛细胞数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两组术前特洛细胞数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8 h特洛细胞数量高于术前,术后48 h和术后21 d特洛细胞数量均低于术前(P均<0.05);对照组术后8、48 h特洛细胞数量均高于术前(P均<0.05),术后21 d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8 h、48 h、21 d特洛细胞数量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并不会影响小鼠颈动脉血管中的特洛细胞数量,但动脉粥样硬化小鼠在颈动脉血管损伤修复过程中存在特洛细胞数量降低及形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特洛细胞 血管损伤修复 Apo E基因敲除小鼠
下载PDF
微血管吻合器在四肢血管损伤修复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9
作者 吕志刚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8年第5期390-394,398,共6页
目的探讨微血管吻合器在四肢血管损伤修复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襄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四肢血管血管损伤修复手术进行保肢治疗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选用血管吻合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手... 目的探讨微血管吻合器在四肢血管损伤修复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襄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四肢血管血管损伤修复手术进行保肢治疗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选用血管吻合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手法缝线组(n=40)和微血管吻合器组(n=36),分别采用显微镜下手法缝线法吻合和微血管吻合器吻合。比较2组患者术中的动脉血管吻合用时、静脉血管吻合用时、缺血再灌注时间以及血管吻合后的通畅率,并观察统计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微血管吻合器组的动脉血管吻合用时、静脉血管吻合用时以及缺血再灌注时间均短于手法缝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血管吻合器组的血管吻合后的通畅率为100.0%高于手法缝线组的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血管吻合器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56%,手法缝线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50%,微血管吻合器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手法缝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肢血管损伤修复手术中应用微血管吻合器进行吻合血管,吻合耗时短,能有效缩短缺血再灌注时间,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术后并发症少,临床应用的效果和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吻合器 四肢 血管损伤修复 显微外科
下载PDF
对行手指血管损伤修复术的患者实施分期护理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亚萍 《当代医药论丛》 2014年第16期86-87,共2页
目的:探讨对行手指血管损伤修复术的患者实施分期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指血管损伤修复术的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根据这128例患者入院治疗的时间,将他们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对行手指血管损伤修复术的患者实施分期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指血管损伤修复术的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根据这128例患者入院治疗的时间,将他们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64例患者。在这两组患者进行手术期间,我院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基础上,进行分期护理。手术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发生血管危象的几率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血管危象的几率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分别为3.13%和92.19%,对照组患者发生血管危象的几率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分别为21.88%和73.44%。观察组患者发生血管危象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行手指血管损伤修复术的患者实施分期护理可有效地降低其发生血管危象的几率,提高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此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指血管损伤修复 分期护理 效果
下载PDF
运动性心肌缺血损伤模型大鼠的制备 被引量:8
11
作者 彭峰林 黄丽丽 郭艳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0期6007-6013,共7页
背景:运动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研究结果的不可比性,影响了运动医学特别是运动心血管领域研究的推进,所以建立统一的运动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势在必行。目的:探索建立跑台运动性心肌缺血损伤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 背景:运动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研究结果的不可比性,影响了运动医学特别是运动心血管领域研究的推进,所以建立统一的运动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势在必行。目的:探索建立跑台运动性心肌缺血损伤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96只SD雌性大鼠被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异丙肾上腺素药物模型组和10个运动组(中强度力竭运动1,3次组、中强度力竭运动1,2,3周组、高强度力竭运动1,3次组、高强度力竭运动1,2,3周组),取各组心肌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分析,检测血清心肌酶指标和肌钙蛋白I水平,RT-PCR检测bcl-2和bax基因表达。结果与结论:(1)心肌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结果: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损伤程度越来越严重,且高强度运动组比中强度运动组损伤程度更严重;(2)血清心肌酶指标和肌钙蛋白I水平:中强度力竭运动自1周开始,血清谷草转氨酶与乳酸脱氢酶活性出现显著性升高(P<0.05或P<0.01),高强度力竭性运动训练3次开始,谷草转氨酶与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性升高(P<0.05或P<0.01)。各组肌钙蛋白I含量的变化趋势与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活性变化基本相同,但中强度力竭运动需2周肌钙蛋白I含量才比安静对照组显著升高;(3)细胞凋亡调控基因表达:各运动组bcl-2/bax比值均显著性低于安静对照组(P<0.05或P<0.01),高强度1次组(P<0.01)和3次组(P<0.05)明显高于异丙肾上腺素药物模型组,中强度各组均高于异丙肾上腺素药物模型组(P<0.05或P<0.01);(4)结果表明,中强度跑台力竭运动3周开始、高强度跑台力竭运动2周开始的运动模型都可作为运动性心肌缺血损伤模型,病理分析、心肌血清酶谱、肌钙蛋白I可作为建立运动性心肌缺血损伤模型的评估指标,细胞凋亡调控基因只可作为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动物 血管及肺损伤修复动物模型 运动性心肌缺血损伤 力竭运动 跑台运动 大鼠 模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羰基硫对肢体缺血再灌注致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的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彦瑞 吕文睿 +1 位作者 王东 周君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0期5994-6000,共7页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内源性气体信号分子如NO、CO、H2S及二氧化硫在急性肺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有其他的气体参与,如羰基硫。目的:探讨外源性小剂量羰基硫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4只SD大鼠随机分...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内源性气体信号分子如NO、CO、H2S及二氧化硫在急性肺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有其他的气体参与,如羰基硫。目的:探讨外源性小剂量羰基硫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8组,对照组不做处理;模型组制作肢体缺血4 h再灌注2 h损伤模型;低、中、高剂量羰基硫组分别于制作肢体缺血4 h再灌注2 h损伤模型前20 min腹腔注射0.2,0.5,1 mL羰基硫;低、中、高剂量空气组分别于制作肢体缺血4 h再灌注2 h损伤模型前20 min腹腔注射0.4,1,2 mL空气。再灌注2 h后,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及肺系数改变,应用ELISA技术检测肺组织和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自细胞介素1β、自细胞介素6表达,应用TUNEL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与结论:(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肺组织出现明显损伤性变化,肺系数明显增大(P<0.05),肺组织及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含量增加(P<0.05),凋亡率增加;(2)与模型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羰基硫可减轻肺组织损伤程度,降低肺系数及凋亡率,以低剂量效果最明显;低、中剂量羰基硫可显著降低肺组织及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含量(P<0.05);(3)低、中、高剂量空气组各指标与模型组相比均无明显变化;(4)结果表明,外源性小剂量羰基硫可通过抗炎、抗氧化发挥其改善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急性肺损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动物 血管及肺损伤修复动物模型 羰基硫 缺血再灌注损伤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Notch信号通路在血管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余小梅 陈静 +2 位作者 王梦龙 李胜兰 江洪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451-454,共4页
Notch信号通路是进化中高度保守的信号转导通路,其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功能涉及几乎所有组织和器官。血管损伤后,Notch信号通路分子表达改变,引起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 Notch信号通路是进化中高度保守的信号转导通路,其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功能涉及几乎所有组织和器官。血管损伤后,Notch信号通路分子表达改变,引起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表型改变,其增殖、迁移、抗凋亡等能力也随之变化,从而参与血管的损伤修复。Notch信号通路能够促进EC和VSMC增殖以及VSMC迁移至内膜,并提高其存活能力,凶此能够促进新生内膜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TCH信号通路 血管损伤修复 表型转变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白藜芦醇对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增殖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顾俊 王长谦 +3 位作者 范华骅 聂晓绚 王彬尧 黄定九 《微循环学杂志》 2006年第3期7-10,共4页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内皮祖细胞体外扩增分化过程中内皮系基因的表达及粘附、迁移功能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向内皮祖细胞诱导分化的同时,加入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1、5、15、60μM)干预7天,随后采用流...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内皮祖细胞体外扩增分化过程中内皮系基因的表达及粘附、迁移功能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向内皮祖细胞诱导分化的同时,加入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1、5、15、60μM)干预7天,随后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CD34、CD31、KDR基因的表达;用RT-PCR和ELISA方法检测干预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同时测定干预后细胞的粘附和迁移功能。结果:低浓度白藜芦醇(5μM)不同程度促进内皮祖细胞增殖分化中CD34、CD31、KDR的表达,上调eNOS的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并促进内皮祖细胞粘附和迁移功能;而高浓度白藜芦醇(60μM)则不同程度下调CD34、CD31、KDR、eNOS的表达和抑制粘附、迁移功能。结论:低浓度白藜芦醇可促进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内皮系基因的表达,并且促进其粘附和迁移,而高浓度则产生相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增殖分化 白藜芦醇 外周血 新生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保护作用 体外 损伤血管修复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内皮祖细胞与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李镇洲 崔炯 万建新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12年第4期190-192,共3页
近年来,慢性肾脏病(CKD)已成为一个威胁全球的公共健康问题,CKD患者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呈上升的趋势,心血管并发症已成为其患者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血管内皮损伤及其功能障碍是CKD进展及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始动因素... 近年来,慢性肾脏病(CKD)已成为一个威胁全球的公共健康问题,CKD患者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呈上升的趋势,心血管并发症已成为其患者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血管内皮损伤及其功能障碍是CKD进展及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始动因素。因此,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对防治CKD意义重大。研究发现外周血、骨髓和脐血中存在一种能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并参与损伤血管修复和血管新生的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内皮祖细胞 血管并发症 血管内皮损伤 血管内皮功能 损伤血管修复 CKD 健康问题
下载PDF
微血管吻合器在四肢血管损伤修复中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16
作者 李世雄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第21期149-150,共2页
目的:分析微血管吻合器在四肢血管损伤修复中临床应用。方法:选2020年4月~2021年4月94例四肢血管损伤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血管吻合器治疗)与对照组(47例,手法吻合治疗)。对比手术指标、生活质量、生活能力。结... 目的:分析微血管吻合器在四肢血管损伤修复中临床应用。方法:选2020年4月~2021年4月94例四肢血管损伤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血管吻合器治疗)与对照组(47例,手法吻合治疗)。对比手术指标、生活质量、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患者静脉血管吻合时间、动脉血管吻合时间、缺血再灌注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BI指数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血管吻合器可有效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吻合器 四肢血管损伤修复 手术时间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α对人内皮祖细胞分化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代文静 张军 +1 位作者 周敬群 向常清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3-368,共6页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对人内皮祖细胞(EPC)分化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揭示其作用机制。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EPC,分别用含0、1、10μg/L浓度的TGF-α完全培养基诱导培养。观察各组中EPC分化的形态变化,并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对人内皮祖细胞(EPC)分化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揭示其作用机制。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EPC,分别用含0、1、10μg/L浓度的TGF-α完全培养基诱导培养。观察各组中EPC分化的形态变化,并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EPC培养分化过程中CD34+/CD133+和CD31+/v WF+阳性细胞率,Real-time PCR方法测定各组中EPC分化的内皮细胞特异性基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和Flk-1/KDR表达差异,并通过测定各组中一氧化氮(NO)含量变化比较EPC分化内皮细胞的功能,Western Blot检测各组EPC分化中TGF-α受体EGF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用TGF-α诱导培养分离的人EPC,细胞形态能够更快地由干细胞球形分化成梭形;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10μg/L TGF-α组中3天时EPC标记CD34+/CD133+阳性率和7天时分化的内皮细胞标记CD31+/v WF+阳性率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al-time PCR检测各TGF-α组EPC分化的内皮细胞特异性基因e NOS和Flk-1/KDR表达量也显著上升(P<0.05);1、10μg/L TGF-α诱导培养组中EPC分化的内皮细胞分泌NO含量显著升高(P<0.05);1、10μg/L TGF-α诱导培养能够显著促进EPC分化过程中EGFR和VEGF的表达(P<0.05)。结论 TGF-α能够显著促进人EPC的增殖分化及分化内皮细胞的功能,并通过与受体EGFR结合刺激VEGF表达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Α 人内皮祖细胞 内皮功能 血管损伤修复
下载PDF
短时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室重构及线粒体变化 被引量:11
18
作者 何炜 李玉明 +3 位作者 周欣 彭朋 秦永生 薄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0期5986-5993,共8页
背景:短期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是否能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及其相关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对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及线粒体含量的影响,并探讨线粒体自噬和生物合成在其中的生物效应。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制备急... 背景:短期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是否能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及其相关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对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及线粒体含量的影响,并探讨线粒体自噬和生物合成在其中的生物效应。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术后1周进行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训练方案为:以80%最大摄氧量快速跑4 min,间歇以40%最大摄氧量慢速跑3 min,重复7个循环,5 d/周,共4周。结果与结论:4周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泵功能和线粒体含量,增加线粒体膜电位和ATP合成活力,抑制线粒体活性氧产生,上调PGC-1α/Tfam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和Bnip3/Beclin-1介导线粒体自噬。结果表明短期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即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健康线粒体含量,从而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和舒缩功能,是一种时效性较强的心脏康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心室重构 线粒体 心脏 身体锻炼 组织工程 实验动物 血管及肺损伤修复动物模型 急性心肌梗死 高强度间歇运动 线粒体含量 线粒体自噬 线粒体生物合成 能量代谢 氧化应激 心肌 康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过表达Brahma-相关基因1腺病毒载体对氧化应激诱导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素娟 袁文常 +1 位作者 麦云珮 侯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0期6021-6027,共7页
背景:Brahma-相关基因1是调节染色质重构的重要核蛋白,在糖尿病心肌病中表达降低。目的:构建大鼠Brahma-相关基因1重组腺病毒载体,评价其在氧化应激诱导原代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保护作用。方法:构建Brahma-相关基因1重组腺病毒载体质粒,经... 背景:Brahma-相关基因1是调节染色质重构的重要核蛋白,在糖尿病心肌病中表达降低。目的:构建大鼠Brahma-相关基因1重组腺病毒载体,评价其在氧化应激诱导原代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保护作用。方法:构建Brahma-相关基因1重组腺病毒载体质粒,经人胚肾293T细胞包装、扩增、计算滴度后,将Brahma-相关基因1重组腺病毒转染入SD乳鼠原代培养心肌细胞,以空载体EGFP转染细胞及正常细胞作为对照,24 h后,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荧光定量PCR、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Brahma-相关基因1mR NA、蛋白表达;24 h后,分别加入100μmol/L H2O2处理12 h,免疫印迹法检测Brahma-相关基因1蛋白表达、凋亡标志物cleaved-Caspase3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与结论:(1)构建的重组腺病毒成功转染至心肌细胞,转染效率达90%以上,被转染细胞的Brahma-相关基因1 mR NA、蛋白表达明显增高;(2)H2O2可显著抑制心肌细胞Brahma-相关基因1表达,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刺激心肌细胞cleaved-Caspase3表达;Brahma-相关基因1重组腺病毒可减轻由H2O2导致的上述心肌细胞损伤;(3)结果表明,氧化应激能直接抑制心肌细胞Brahma-相关基因1表达,Brahma-相关基因1在氧化应激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中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细胞 糖尿病心肌病 组织工程 实验动物 血管及肺损伤修复动物模型 Brahma-相关基因1 腺病毒载体 氧化应激 心肌细胞 转染 基因治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内皮祖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黄静 冯学兵 孙凌云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9-201,共3页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一种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能增殖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自从1997年Asahara等首次从外周血中分离出EPCs以来,大量研究表明其不仅参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血管发生,而且在出生...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一种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能增殖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自从1997年Asahara等首次从外周血中分离出EPCs以来,大量研究表明其不仅参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血管发生,而且在出生后具有促进新生血管生成,损伤血管修复、改善内皮功能等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已证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系统性硬化症(SSc)这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EPCs的数量和功能也存在着异常。本文就EPC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疾病 内皮祖细胞 系统性红斑狼疮 血管内皮细胞 EPCS 胚胎发育过程 新生血管生成 损伤血管修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