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被害人视角下损害名誉犯罪的教义学构建——基于“被害人图像”对“公共人物”的检视
被引量:
1
1
作者
张忆然
《北大法律评论》
2019年第2期154-176,共23页
言论入罪背后体现的是言论自由与个体权利的博弈。宪法上的言论自由作为刑事政策根据,通过类型化的"公共人物"这一中层理论渗透至刑法教义学内部。根据被害人教义学,当损害名誉犯罪中的被害人属于特定"公共人物"之...
言论入罪背后体现的是言论自由与个体权利的博弈。宪法上的言论自由作为刑事政策根据,通过类型化的"公共人物"这一中层理论渗透至刑法教义学内部。根据被害人教义学,当损害名誉犯罪中的被害人属于特定"公共人物"之时,应借助"被害人图像"的实质解释论工具,考察"加害—被害"的规范关系,精准界定法益值得保护性和需保护性大小。通过"个体与国家关系"与"个体间差异"的双重视角,对比例原则、能力理论、自我保护可能性等因素的综合考察,公共人物名誉权保护的不同需求能被全面地反映出来,实现教义学标准的差异化建构。其一,当权力型公共人物作为被害人时,若关涉公共事项,违法性可被阻却,但应附加"事实的公共性"与"目的的公共性"两项限制;其二,当传媒型公共人物作为被害人时,可以通过容许风险原理、被害人自陷风险原理排除构成要件不法;其三,当普通公民自愿成为被害人时,只能适用被害人同意的法理作为违法阻却事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害名誉罪
言论自由
公共人物
被害人图像
被害人教义学
原文传递
网络暴力的刑法规制困境及应对
被引量:
17
2
作者
刘晓航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6-117,共12页
网络暴力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呈现出频发的态势,所造成的影响也突破网络空间的限制,产生危害被害人名誉、隐私、生命健康等权利的实质结果。网络暴力属于刑法规制范畴,但由于追责主体难以确定,网络暴力入罪标准界定分歧及现有刑法规定...
网络暴力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呈现出频发的态势,所造成的影响也突破网络空间的限制,产生危害被害人名誉、隐私、生命健康等权利的实质结果。网络暴力属于刑法规制范畴,但由于追责主体难以确定,网络暴力入罪标准界定分歧及现有刑法规定难以涵盖网络暴力行为等问题,导致网络暴力现象不降反增。对此,有必要以积极刑法观、宽严相济为价值基础,在刑事司法层面明确网络暴力行为入罪认定标准;在刑事立法层面考虑修增损害他人名誉罪,从而进一步完善网络暴力的刑法规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暴力
责任分散
罪
责自负
损害
他人
名誉
罪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日本应对学生网络欺辱的八大策略
被引量:
1
3
作者
史景轩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3-55,共3页
日本学校网络欺辱随着虚拟空间的扩展在不断蔓延。与普通欺辱相比,网络欺辱呈现出匿名、传播快速、不易删除等新的特点。日本应对网络欺辱的策略有:清除网络欺辱内容,应对连锁群发邮件,制定手机使用规则,成立WEB巡视队,建立专业学校监...
日本学校网络欺辱随着虚拟空间的扩展在不断蔓延。与普通欺辱相比,网络欺辱呈现出匿名、传播快速、不易删除等新的特点。日本应对网络欺辱的策略有:清除网络欺辱内容,应对连锁群发邮件,制定手机使用规则,成立WEB巡视队,建立专业学校监护网站,实施防止网络欺辱授课计划,追究加害者的刑事以及民事责任,面向教师和家长开设网络道德伦理讲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教育
网络欺辱
“欺诈邮件”
连锁邮件
“学校监护网站”
损害名誉罪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被害人视角下损害名誉犯罪的教义学构建——基于“被害人图像”对“公共人物”的检视
被引量:
1
1
作者
张忆然
机构
清华大学法学院
日本早稻田大学
出处
《北大法律评论》
2019年第2期154-176,共23页
基金
清华大学2019年短期出国访学基金资助。
文摘
言论入罪背后体现的是言论自由与个体权利的博弈。宪法上的言论自由作为刑事政策根据,通过类型化的"公共人物"这一中层理论渗透至刑法教义学内部。根据被害人教义学,当损害名誉犯罪中的被害人属于特定"公共人物"之时,应借助"被害人图像"的实质解释论工具,考察"加害—被害"的规范关系,精准界定法益值得保护性和需保护性大小。通过"个体与国家关系"与"个体间差异"的双重视角,对比例原则、能力理论、自我保护可能性等因素的综合考察,公共人物名誉权保护的不同需求能被全面地反映出来,实现教义学标准的差异化建构。其一,当权力型公共人物作为被害人时,若关涉公共事项,违法性可被阻却,但应附加"事实的公共性"与"目的的公共性"两项限制;其二,当传媒型公共人物作为被害人时,可以通过容许风险原理、被害人自陷风险原理排除构成要件不法;其三,当普通公民自愿成为被害人时,只能适用被害人同意的法理作为违法阻却事由。
关键词
损害名誉罪
言论自由
公共人物
被害人图像
被害人教义学
分类号
D924.34 [政治法律—刑法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网络暴力的刑法规制困境及应对
被引量:
17
2
作者
刘晓航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出处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6-117,共12页
文摘
网络暴力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呈现出频发的态势,所造成的影响也突破网络空间的限制,产生危害被害人名誉、隐私、生命健康等权利的实质结果。网络暴力属于刑法规制范畴,但由于追责主体难以确定,网络暴力入罪标准界定分歧及现有刑法规定难以涵盖网络暴力行为等问题,导致网络暴力现象不降反增。对此,有必要以积极刑法观、宽严相济为价值基础,在刑事司法层面明确网络暴力行为入罪认定标准;在刑事立法层面考虑修增损害他人名誉罪,从而进一步完善网络暴力的刑法规制。
关键词
网络暴力
责任分散
罪
责自负
损害
他人
名誉
罪
Keywords
cyber violence
dispersed responsibility
the crime of damaging others reputation
bearing responsibility solely for one's own crime
分类号
D922 [政治法律—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日本应对学生网络欺辱的八大策略
被引量:
1
3
作者
史景轩
机构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出处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3-55,共3页
基金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日校园暴力演变及对策比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HB11JY048)
文摘
日本学校网络欺辱随着虚拟空间的扩展在不断蔓延。与普通欺辱相比,网络欺辱呈现出匿名、传播快速、不易删除等新的特点。日本应对网络欺辱的策略有:清除网络欺辱内容,应对连锁群发邮件,制定手机使用规则,成立WEB巡视队,建立专业学校监护网站,实施防止网络欺辱授课计划,追究加害者的刑事以及民事责任,面向教师和家长开设网络道德伦理讲座等。
关键词
日本教育
网络欺辱
“欺诈邮件”
连锁邮件
“学校监护网站”
损害名誉罪
分类号
G531.3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被害人视角下损害名誉犯罪的教义学构建——基于“被害人图像”对“公共人物”的检视
张忆然
《北大法律评论》
2019
1
原文传递
2
网络暴力的刑法规制困境及应对
刘晓航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1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日本应对学生网络欺辱的八大策略
史景轩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1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