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著作权侵权责任中的非损害赔偿方式
1
作者 朱龙 《潍坊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63-65,共3页
在著作权侵权案件中,著作权客体的无形性及其类型多样性决定了著作权人侵权所造成的损失难以准确界定,而这一特性,又致使传统民法中负担侵权行为人承担不作为义务的非损害赔偿方式开始转向责令行为人负担特定的行为义务,以救济著作权人... 在著作权侵权案件中,著作权客体的无形性及其类型多样性决定了著作权人侵权所造成的损失难以准确界定,而这一特性,又致使传统民法中负担侵权行为人承担不作为义务的非损害赔偿方式开始转向责令行为人负担特定的行为义务,以救济著作权人的权利,进而使我国侵权责任法中所规定高度抽象的非损害赔偿方式,在著作权保护实践领域中出现了极为个案化的实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害赔偿方式 停止侵害 赔礼道歉 消除影响
下载PDF
商业诋毁损害赔偿研究
2
作者 晏赟博 《科技创业月刊》 2015年第24期21-22,30,共3页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虽然对商业诋毁损害赔偿作出了相关规定,但考察相关法律规定,不难发现我国法律对商业诋毁损害赔偿方式、范围的规定存在规定过宽,配套规制不完善等缺陷。文章对此进行研究,以商业诋毁损害赔偿方式及损害赔偿范围...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虽然对商业诋毁损害赔偿作出了相关规定,但考察相关法律规定,不难发现我国法律对商业诋毁损害赔偿方式、范围的规定存在规定过宽,配套规制不完善等缺陷。文章对此进行研究,以商业诋毁损害赔偿方式及损害赔偿范围为突破口,希望对完善商业诋毁损害赔偿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诋毁 损害赔偿方式 损害赔偿范围
下载PDF
浅探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3
作者 潘徽 《哲理(论坛版)》 2010年第4期47-47,49,共2页
精神损害赔偿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她的问世和实施不仅是我国人权制度的完善,也是我国法制建设的一个里程碑。我国《民法通则》、《婚姻法》等法律法规对精神损害赔偿作了简要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精神损害赔偿也作了专门的司法解释,而... 精神损害赔偿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她的问世和实施不仅是我国人权制度的完善,也是我国法制建设的一个里程碑。我国《民法通则》、《婚姻法》等法律法规对精神损害赔偿作了简要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精神损害赔偿也作了专门的司法解释,而即将实施的《侵权责任法》则首次在立法中明确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但目前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对精神损害赔偿相关问题的规定还不够明了和完善,操作性不强,且存在一定的冲突,造成司法实践者各行其是。本文试就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方式以及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等谈谈个人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损害赔偿 一般人格权 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 精神损害赔偿方式
下载PDF
非损害赔偿侵权责任方式的法理与实践 被引量:9
4
作者 杨彪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32,共18页
我国采取物权请求权与侵权请求权竞合的模式,侵权责任法亦承载预防损害的功能。依功能定位的不同,八种侵权责任方式可划分为损害预防与损害赔偿两大类,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同属非损害赔偿责任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妨害与损害概... 我国采取物权请求权与侵权请求权竞合的模式,侵权责任法亦承载预防损害的功能。依功能定位的不同,八种侵权责任方式可划分为损害预防与损害赔偿两大类,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同属非损害赔偿责任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妨害与损害概念的趋同性造成了许多学术误解,区分二者实有必要,非损害赔偿责任方式针对妨害源而非损害结果应成为理论共识。非损害赔偿责任方式虽不适用侵权归责原则,但亦非绝对无条件,而应遵循以违法性为责任成立要件、适度性为责任范围要件的规则,同时予以适当限缩,以体现利益衡量的法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害赔偿责任方式 妨害源 违法性 适度性 利益衡量
原文传递
专利侵权救济制度有效性及其改革路向 被引量:2
5
作者 唐要家 唐春晖 姜海华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4-43,共10页
侵权救济制度是决定知识产权保护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专利侵权救济制度设计应坚持"责任规则优先",即损害赔偿救济优先于禁令救济。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救济的目标是充分补偿而非严厉惩罚,损害赔偿方式选择应充分保障专利权人的创... 侵权救济制度是决定知识产权保护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专利侵权救济制度设计应坚持"责任规则优先",即损害赔偿救济优先于禁令救济。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救济的目标是充分补偿而非严厉惩罚,损害赔偿方式选择应充分保障专利权人的创新激励并最大化社会总福利。侵权损害赔偿方式结构不合理和大量适用法定赔偿方式是导致中国专利侵权司法救济"补偿不足"的根本原因。因此,专利侵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不应采取加重赔偿额的严惩化导向,而应采取提高司法科学性的精准化导向,优化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方式结构,完善损害赔偿方式适用的证据条件要求,实现损害赔偿救济的精准化,以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创新激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利制度 侵权救济 损害赔偿方式 侵权救济精准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