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捻军运动研究的思考
1
作者 徐涛 徐修宜 《宿州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45-48,共4页
皖北地区的捻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仅次于太平天国的农民反清运动,其坚持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对清朝统治阶级打击之沉重,在中国农民运动斗争史上记下了光辉的一页。对此,提出设立捻军运动纪念馆、捻军运动文献资料库的建议,使之成为... 皖北地区的捻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仅次于太平天国的农民反清运动,其坚持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对清朝统治阶级打击之沉重,在中国农民运动斗争史上记下了光辉的一页。对此,提出设立捻军运动纪念馆、捻军运动文献资料库的建议,使之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研究捻党运动的中心。并论证捻军是独立于太平天国军队之外的一支农民反清武装;分析了捻军运动研究落后于太平天国研究的原因及对捻军运动研究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军纪念馆 捻军 独立反清武装 捻军研究展望
下载PDF
捻军运动研究的新篇章——评《捻军运动简史》
2
作者 曹天生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4-124,共1页
关键词 捻军运动研究 捻军运动简史》 徐修宜 书评 历史分期 中国近代史 农民战争
下载PDF
论淮军和捻军的兴起 被引量:3
3
作者 何王芳 项顺贵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10-116,共7页
19世纪50、60年代,安徽北部是农民起义军—捻军的主要产生地和主要活动场所,而在其紧邻的中部却成了农民起义军最为凶悍的敌人—淮军的产生地。本文从安徽省特殊的区域环境和皖北皖中地主阶级的不同斗争动向出发,分析了淮军、捻军在同... 19世纪50、60年代,安徽北部是农民起义军—捻军的主要产生地和主要活动场所,而在其紧邻的中部却成了农民起义军最为凶悍的敌人—淮军的产生地。本文从安徽省特殊的区域环境和皖北皖中地主阶级的不同斗争动向出发,分析了淮军、捻军在同一时期、同一省份紧邻的皖北和皖中地区分别兴起的奇特的历史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军 捻军 区域环境 农民起义军 安徽 政治斗争
下载PDF
捻军领导层初探 被引量:2
4
作者 牛贯杰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4-22,共9页
史学界对于捻军性质的认识历来存在两种观点 ,其分歧主要在于对捻军领导层的不同认识。本文利用大量未刊口碑调查资料 ,通过对捻军五旗重要首领家情及田产状况的具体分析 ,对捻军领导层做出重新估价。
关键词 捻军 宗族 社会史
下载PDF
太平天国与捻军运动异点比较 被引量:4
5
作者 徐修宜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06-109,共4页
太平天国与捻军运动是19世纪50年代发生的反清农民运动。两场农民运动各有自己的特点。文章就起义目的、起义组织形式、斗争目标、领导人素质、对待联合态度、根据地的做法等不同特点作了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 太平天国 捻军 异点 比较
下载PDF
陕甘回民战争和捻军起义中的传染病类型考辨 被引量:3
6
作者 李玉尚 《昆明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21-30,共10页
陕甘军队中常感染腹泻、皮肤病和瘴气等疾病,造成大量疾病减员,但对战争影响最大的传染病却是霍乱。捻军起义期间皖北地区流行病以咸丰七年和八年(1857年和1858年)最为严重,其病种很可能为霍乱;山东咸丰十一年(1861年)和同治五年至七年(... 陕甘军队中常感染腹泻、皮肤病和瘴气等疾病,造成大量疾病减员,但对战争影响最大的传染病却是霍乱。捻军起义期间皖北地区流行病以咸丰七年和八年(1857年和1858年)最为严重,其病种很可能为霍乱;山东咸丰十一年(1861年)和同治五年至七年(1866年至1868年)的流行病都与捻军有关系,主要病种包括黄胆性肝炎、霍乱和痢疾等。与同时期的长江中下游战场相同,对西北回民战争和捻军起义军队和战区民众影响最大的疾病也是霍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民战争 捻军起义 传染病 流行病
下载PDF
捻军历史分期问题的再研讨 被引量:1
7
作者 郭豫明 《安徽史学》 1998年第3期40-43,共4页
关键词 历史分期 太平天国革命战争 太平军 西捻军 起义 分期问题 史学工作 太平天国运动 武装斗争 联合作战
下载PDF
1857至1861年淮北捻军的抗清战争 被引量:1
8
作者 池子华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108-111,共4页
1857年张乐行率主力捻军南下淮南,与太平军联合作战,留守淮北的捻军则以"圩寨"为依托,坚持抗清,逐渐发展壮大,并开辟山东、河南、苏北战场,不仅牵制、消灭大量清军有生力量,而且直接促成了北方民众运动的高涨,对张乐行淮南捻... 1857年张乐行率主力捻军南下淮南,与太平军联合作战,留守淮北的捻军则以"圩寨"为依托,坚持抗清,逐渐发展壮大,并开辟山东、河南、苏北战场,不仅牵制、消灭大量清军有生力量,而且直接促成了北方民众运动的高涨,对张乐行淮南捻军与太平军的联合作战,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配合作用,张乐行所以能在淮南坚持5年之久,与淮北捻军的屏障之功是分不开的。1861年底,张乐行率部回归皖北后,淮北捻军重新聚集在他的周围,开始了新的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乐行 淮北捻军 抗清战争 太平军
下载PDF
论捻军运动 被引量:1
9
作者 徐修宜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100-103,共4页
坚持反清斗争18年的捻军运动具有"出则为捻,居则为民"、"缺乏政治纲领"、"领导者成份复杂"、"未建立根据地"、"实行大规模运动战"等特点。文章在分析这些特点的同时,指出这些特点又... 坚持反清斗争18年的捻军运动具有"出则为捻,居则为民"、"缺乏政治纲领"、"领导者成份复杂"、"未建立根据地"、"实行大规模运动战"等特点。文章在分析这些特点的同时,指出这些特点又是捻军运动的致命弱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军运动 特点 弱点
下载PDF
清末涡阳设县与皖北捻军 被引量:1
10
作者 袁飞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70-73,共4页
捻军之前雉河集分属亳、宿、蒙城三地管理,实际上却是一个"三不管"之地,由此捻军首先于此地出现。清政府在镇压捻军的过程中认识到雉河集在皖北的战略位置,于是在同治三年便以雉河集为中心,拨蒙、亳、宿、阜四州县之地而设新... 捻军之前雉河集分属亳、宿、蒙城三地管理,实际上却是一个"三不管"之地,由此捻军首先于此地出现。清政府在镇压捻军的过程中认识到雉河集在皖北的战略位置,于是在同治三年便以雉河集为中心,拨蒙、亳、宿、阜四州县之地而设新县,命名为涡阳。之后,由于清末政局和财力等现实原因,涡阳的县治建设和疆域划分持续了好几年,才最终使得涡阳真正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县级行政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阳 雉河集 捻军
下载PDF
对捻军与太平天国关系问题的新探索
11
作者 盛巽昌 池子华 《江海学刊》 1988年第4期124-129,共6页
关于捻军与太平天国的关系问题,几十年来的传统看法是:所谓“捻军”,最初本是淮河流域的地方起义组织,他们在1857年接受太平天国的封号后,“听封而不能听调用”,仍保存着地方队伍的色彩,直到天京陷落后,赖文光用太平天国兵制予... 关于捻军与太平天国的关系问题,几十年来的传统看法是:所谓“捻军”,最初本是淮河流域的地方起义组织,他们在1857年接受太平天国的封号后,“听封而不能听调用”,仍保存着地方队伍的色彩,直到天京陷落后,赖文光用太平天国兵制予以重新组织、训练,才成为一支完完全全的太平天国的新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天国 关系问题 捻军 淮河流域 组织 起义 天京
下载PDF
论捻军形成的标志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修宜 《黄山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83-85,共3页
1855年秋,捻党在亳州的雉河集会盟,推张乐行为盟主,并制定明确的反清纲领和军事编制,同时颁布军事纪律。捻党有了统一的指挥,由秘密分散的群众组织转变成为公开的反清武装,原先所进行的经济斗争由此而转变成为政治斗争。雉河集会盟应成... 1855年秋,捻党在亳州的雉河集会盟,推张乐行为盟主,并制定明确的反清纲领和军事编制,同时颁布军事纪律。捻党有了统一的指挥,由秘密分散的群众组织转变成为公开的反清武装,原先所进行的经济斗争由此而转变成为政治斗争。雉河集会盟应成为捻党向捻军转化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党 雉河集会盟 捻军
下载PDF
共患难易 同富贵难——从官爵上透视太平天国与捻军的关系
13
作者 盛巽昌 池子华 《社会科学研究》 1988年第6期90-94,共5页
1853年初,当太平军顺江东下,进攻安徽省城安庆之时,淮河两岸蓁蓁莽莽的平原上,崛起了一支强大的农民武装——捻军,与太平天国互为呼应。特别是前期捻军,张乐行等部分领袖还被太平天国授予官爵,在某种程度上接受太平天国的领导。因之,史... 1853年初,当太平军顺江东下,进攻安徽省城安庆之时,淮河两岸蓁蓁莽莽的平原上,崛起了一支强大的农民武装——捻军,与太平天国互为呼应。特别是前期捻军,张乐行等部分领袖还被太平天国授予官爵,在某种程度上接受太平天国的领导。因之,史学界颇有以为捻军已归并于太平天国,一些著述甚至把捻军称之为“太平天国新军”云云。我们不同意捻军是隶属于太平天国的一个实体、一支正规军之说,相反,认为太平天国对捻军是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天国 捻军 太平军 小生产者 陈玉成 农民武装 李秀成 官爵 农民战争 淮河
下载PDF
捻军领袖人物的先天不足与捻军的失败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松荣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74-76,82,共4页
以往讨论捻军失败多着眼于农民阶级的一般局限性 ,而联系具体领袖人物的分析则较少 ,笔者从六个方面对捻军领袖人物的不足作了具体探讨 ,分析了这些不足与捻军失败的关系。
关键词 捻军 局限性 领袖人物 捻军起义 清朝 失败原因 农民阶级
下载PDF
《捻军闻见录》发现的经过及其他
15
作者 池子华 《中州学刊》 1986年第1期124-124,共1页
一九八四年第四、五期《中州学刊》连载了佚名著,李古寅先生校、河南省图书馆藏的捻军史资料:《捻军闻见录》,同时发表了李古寅,刘竹立合撰的《河南省图书馆馆藏〈捻军闻见录〉手稿考略》一文。《闻见录》及《考略》的发表对捻军的深入... 一九八四年第四、五期《中州学刊》连载了佚名著,李古寅先生校、河南省图书馆藏的捻军史资料:《捻军闻见录》,同时发表了李古寅,刘竹立合撰的《河南省图书馆馆藏〈捻军闻见录〉手稿考略》一文。《闻见录》及《考略》的发表对捻军的深入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闻见录》是怎样发现的?原书名为何?校、考者并没有去深究。这里仅根据笔者所见所闻作一补充,以补阙闻,错误处,希请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军 抄本 河南省图书馆 考略 杨进 夏邑县 刘玉成 手抄 毛笔 中州
下载PDF
近代农民起义研究的新著——评《捻军史》
16
作者 于文善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31-32,共2页
捻军起义可称得上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长期持续、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在当时的人民反抗斗争高潮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上海师范大学郭豫明教授在前人和自己研究捻军史成果的基础上,历经数年刻苦钻研,于2001年1月出版了长达45万余言的<... 捻军起义可称得上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长期持续、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在当时的人民反抗斗争高潮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上海师范大学郭豫明教授在前人和自己研究捻军史成果的基础上,历经数年刻苦钻研,于2001年1月出版了长达45万余言的<捻军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丰富了近代农民战争史研究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农民起义 捻军史》 农民战争史 书评
下载PDF
捻军初期的著名将领孙葵心
17
作者 酆张翼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39-43,共5页
孙葵心(?—1861年3月),安徽亳州江集(今属利辛县)孙腰庄人,别号老葵,太平天国文献作“孙魁星”,其它记载有“孙葵(魁)新”、“孙桂心”,均误。孙为捻军前期的著名将领、西征主将之一,其影响仅次于张乐行、龚得。一、在捻军中成长孙葵心... 孙葵心(?—1861年3月),安徽亳州江集(今属利辛县)孙腰庄人,别号老葵,太平天国文献作“孙魁星”,其它记载有“孙葵(魁)新”、“孙桂心”,均误。孙为捻军前期的著名将领、西征主将之一,其影响仅次于张乐行、龚得。一、在捻军中成长孙葵心从捻前,曾继父业在河南正阳充当县衙,因事被革后,投奔清军胜保营。1853年孙葵心脱离胜保营到安徽亳州楚店集(今属涡阳县)舅舅家,遂与张乐行结为好友。后随张乐行到雉河集,踏上了起义征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军 太平军 陈玉成 太平天国 清军 安徽 河南 六安 进攻 周家口
下载PDF
雉河集会盟与捻军军队建设
18
作者 池子华 吴广州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1期1-4,共4页
雉河集会盟(会议)是捻军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本文切入战争艺术的新视角对会盟的中心议题──军队建设问题,进行透析,揭示其经验和教训。认为,雉河集会盟在军队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存在较多的失误,法制建设不健全,形式上... 雉河集会盟(会议)是捻军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本文切入战争艺术的新视角对会盟的中心议题──军队建设问题,进行透析,揭示其经验和教训。认为,雉河集会盟在军队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存在较多的失误,法制建设不健全,形式上的权威与服从的关系,没有建立兵员的招募、训练、补充体制等,特别是没有建立作为军队生存之所系的后勤保障制度,使捻军不可能完全冲破“聚众谋食”的圈子而转化为职业军队,对日后的捻军战争产生不可低估的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军 雉河集会盟 军队建设
下载PDF
1857-1858年捻军太平军两淮联合抗清述论
19
作者 池子华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553-558,共6页
对1857年3月至1858年5月捻军与太平军在两淮地区的联合抗清行动进行考察,认为两军走上联合抗清之路出于各自摆脱困境的现实需要;联合壮大了抗清实力,取得了正阳关之战的胜利;联合具有功利性,军事行动不能协调一致,没有达成预期战略目标。
关键词 捻军 太平军 联合抗清
下载PDF
以历史文学基本原则为视角看捻军文学创作
20
作者 史挥戈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49-51,共3页
长期以来,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都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郭沫若在历史研究和历史文学写作中分别坚持"实事求是"和"失事求似"的方法。经过长期的创作实践,人们归纳出一条历史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即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长期以来,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都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郭沫若在历史研究和历史文学写作中分别坚持"实事求是"和"失事求似"的方法。经过长期的创作实践,人们归纳出一条历史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即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在此原则下,对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捻军起义这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运动认真地作一番全新的考查,赋予人物深重的悲剧性历史内涵,将会满足新时代读者的阅读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军 历史文学 大事不虚 小事不拘 悲悯情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