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矿区排土场苜蓿恢复地土壤种子库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8
1
作者 谢伟 钱晓彤 +3 位作者 王东丽 赵晓亮 连昭 于百和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9-37,共9页
苜蓿种植模式在鄂尔多斯矿区排土场生态重建与土地复垦方面具有众多优势,为掌握其恢复效益及时效性,以排土场种植年限分别为2年、4年、6年和10年的苜蓿种植地为研究对象(分别表示为M2、M4、M6、M10),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研究苜蓿恢复过... 苜蓿种植模式在鄂尔多斯矿区排土场生态重建与土地复垦方面具有众多优势,为掌握其恢复效益及时效性,以排土场种植年限分别为2年、4年、6年和10年的苜蓿种植地为研究对象(分别表示为M2、M4、M6、M10),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研究苜蓿恢复过程中土壤种子库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苜蓿恢复过程中土壤种子库共8种植物,分属禾本科、菊科、藜科、豆科4科8属,以豆科和一年生植物为主;土壤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M4阶段最优;土壤种子库密度变化在459.68~3900.72粒/m^2,在M4阶段显著高于在M10阶段;不同苜蓿种植年限间土壤种子库相似性系数较高,在0.44~0.80之间。研究区排土场苜蓿恢复模式下具有一定规模的土壤种子库,可为植被恢复提供种源,但物种较贫乏。苜蓿恢复4年后,群落开始发生衰退,可考虑通过人工引进区域稳定生态系统优势种种子,增加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亦可考虑进行更新、改造及利用,确保排土场恢复生态系统的效益与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土场生态重建 苜蓿恢复模式 壤种子库 演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