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沿线排灌站和船闸引起钉螺向堤内扩散调查 被引量:2
1
作者 潘晓翔 安金生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9年第5期444-448,共5页
目的分析长江沿线16座排灌(闸)站和1座船闸(以下简称17座闸)闸下钉螺向闸上扩散的原因,为下一步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排灌(闸)站和船闸建成年份、使用时间频度和闸(站)调水功能,采用系统抽样方法结合环境抽样调查闸(... 目的分析长江沿线16座排灌(闸)站和1座船闸(以下简称17座闸)闸下钉螺向闸上扩散的原因,为下一步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排灌(闸)站和船闸建成年份、使用时间频度和闸(站)调水功能,采用系统抽样方法结合环境抽样调查闸(站)内外钉螺分布情况。收集排灌(闸)站使用以来的气温、雨量、发生洪水等自然因素情况。结果 17座(闸)站均位于流行区,建于1953—2003年。1998—2008年有记录的15座排灌站引江灌溉累计17164 h,总容量为352005.13万m^3。17座闸下均有钉螺,发现钉螺最早为1956年,最晚为2001年。共调查504万m^2,调查25362框,其中活螺4157框,活螺20607只,活螺平均密度0.81只/0.1 m^2,活螺框出现率16.39%。有4个闸上发现有钉螺,最早于2001年在裕溪船闸,最晚是2008年在汤沟站闸,共调查36万m^2,调查10257框,其中活螺487框,活螺1607只,活螺平均密度0.16只/0.1 m^2,活螺框出现率4.75%。结论钉螺可以通过排灌站或船闸向堤内扩散,但扩散面积小,距离短。通过在排灌(闸)站上下建立拦螺设施和硬化引江渠道,加强对渔船民健康教育和在排灌站周边监测等措施可有效控制钉螺向内河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灌() 钉螺 堤内 扩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