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联合围手术期生物反馈治疗排粪障碍综合征 被引量:12
1
作者 陈雷 孟凡祺 +4 位作者 张同森 刘一楠 沙爽 陈思 邰建东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14-518,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STARR)联合围手术期盆底生物反馈治疗排粪障碍综合征(O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对30例诊断为排粪障碍综合征的女性患者进行了改良STAR... 目的探讨改良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STARR)联合围手术期盆底生物反馈治疗排粪障碍综合征(O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对30例诊断为排粪障碍综合征的女性患者进行了改良STARR手术,即只使用一把吻合器对直肠前突部位进行缝合切除;同时联合围手术期生物反馈治疗。全组患者均在术前先进行1个疗程盆底生物反馈治疗(治疗时间20 min/次、2次/d、10次为1个疗程)后行改良STARR手术,出院后于门诊继续行2个疗程的盆底生物反馈治疗。疗效评估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治疗前后患者的主观感受分级(极好:无任何不适症状;好:每月1-2次应用缓泻剂且不需手指或灌肠等辅助排粪;良:每月3次及以上应用缓泻剂;差:没有改善;前3种视为有效)、Longo ODS评分(分值范围为0-40分,分值越高,症状越严重)、胃肠生活质量评分(GIQLI,分值范围为0-144分,分值越低,症状越严重)、直肠肛管测压和排粪造影检查情况。随访时间截至术后12月。结果30例患者平均年龄57(46-72)岁,平均病程3.9(2-20)年,术前Longo ODS评分均≥9分。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5(18-34)min,平均术后住院时间6(4-9)d。术后出现局部疼痛的比例为20.0%(6/30),尿潴留16.7%(5/30),肛门坠胀感6.7%(2/30)、排粪急促感26.7%(8/30)。其中肛门坠胀感、排粪急促感均于术后1-3月内消失。无术后出血、感染、直肠阴道瘘、吻合口裂开和肛门失禁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2月,患者主观感受总有效率为93.3%(28/30)。全组患者治疗开始前及手术前、盆底生物反馈治疗1个疗程后的Longo ODS评分相近(治疗前:32.95 ± 3.22,生物反馈治疗后手术前:32.85 ± 3.62,t= 1.472,P= 0.163),行改良STARR手术后1周患者ODS评分下降明显(15.00 ± 7.17,t= 4.306,P= 0.000),术后1月较术后1周继续下降(13.05±7.49,t= 7.322,P= 0.000),术后1、3、6和12月ODS评分稳定(F= 2.111,P= 0.107)。全组患者治疗开始前及术前GIQLI评分相近(治疗前:79.39±17.14;生物反馈治疗后手术前:76.65±17.56;t= 1.735,P= 0.096);行改良STARR手术后患者GIQLI评分上升(91.31 ± 21.35,t= 4.714,P= 0.000),术后1月较术后1周继续升高(102.26 ± 19.24,t= 5.628,P= 0.000);术后1、3、6和12月GIQLI评分稳定(F= 1.211,P= 0.313)。与治疗前相比,术后12月排粪造影检查显示,直肠前突及直肠内套叠程度明显改善,其中直肠前突从(34.1 ± 0.4)mm下降至(3.1 ± 0.3)mm(t= 6.847,P= 0.000),力排相肛直角从(123.8±6.7)°上升到(134.7 ± 8.5)°,力排时肛直角开大角度从(29.1 ± 3.5)°上升到(37.1 ± 5.3)°,但会阴下降程度、静息相肛直角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前后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排粪压、直肠排粪感觉阈及直肠最大耐受量等直肠肛管测压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改良STARR联合围手术期盆底生物反馈治疗ODS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 生物反馈 排粪障碍综合征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痔病与梗阻性排粪障碍综合征共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青 钱海华 +1 位作者 苏丹 任东林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2年第4期348-354,共7页
痔病是最常见的肛肠良性疾病,有较高的患病率和复发率。目前有关痔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多关注非遗传因素,而在遗传因素方面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新近的一项全基因组关联研究首次证明痔病是部分遗传性疾病并确定了相关风险基因,从遗传因素... 痔病是最常见的肛肠良性疾病,有较高的患病率和复发率。目前有关痔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多关注非遗传因素,而在遗传因素方面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新近的一项全基因组关联研究首次证明痔病是部分遗传性疾病并确定了相关风险基因,从遗传因素角度揭示了痔病与排粪障碍综合征之间潜在的共病机制。此外,既往研究多认为功能性便秘是痔病的危险因素,在合并功能性便秘的痔病患者中,尤其以排粪不协调或排空障碍的便秘类型多见。笔者团队最近的临床研究也显示了梗阻性排粪障碍综合征与痔病术后的复发率存在显著相关性。本文从非遗传因素和遗传因素这两方面梳理和归纳痔病与梗阻性排粪障碍综合征共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二者发病机制的研究、临床诊治及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痔病 梗阻性排粪障碍综合征 遗传易感性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病理生理学
下载PDF
围术期生物反馈治疗女性排粪障碍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分析
3
作者 田京培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8年第5期495-500,共6页
目的探讨围术期开展生物反馈治疗女性排粪障碍综合征(OD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接受改良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治疗的58例女性ODS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观察组围术期联合接受生物反馈治疗,术前1... 目的探讨围术期开展生物反馈治疗女性排粪障碍综合征(OD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接受改良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治疗的58例女性ODS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观察组围术期联合接受生物反馈治疗,术前1个疗程、术后2个疗程;对照组仅接受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入院时、术后6个月时Longo ODS量表及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得分、直肠肛管测压及排粪造影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切除标本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入院时Longo ODS评分、CGIQLI、肛门直肠测压及排粪造影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Longo ODS评分低于对照组,GIQLI评分高于对照组,肛管静息压低于对照组,肛管最大收缩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女性ODS患者在改良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的基础上,开展围术期生物反馈治疗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疗效、改善患者排便功能,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粪障碍综合征 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 生物反馈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