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暴力、失语、迷惘:《掘墓人的女儿》中施瓦特一家的创伤与复原
1
作者 候晓乐 《世界文学研究》 2024年第3期176-184,共9页
欧茨在小说《掘墓人的女儿》中,通过主人公丽贝卡的回忆,描绘了施瓦特一家逃亡到美国后所遭受的身心创伤以及自我重构。本文从赫尔曼的创伤理论来解读施瓦特夫妇、丽贝卡的创伤症状、丽贝卡如何实现创伤复原以及施瓦特夫妇复原失败的原... 欧茨在小说《掘墓人的女儿》中,通过主人公丽贝卡的回忆,描绘了施瓦特一家逃亡到美国后所遭受的身心创伤以及自我重构。本文从赫尔曼的创伤理论来解读施瓦特夫妇、丽贝卡的创伤症状、丽贝卡如何实现创伤复原以及施瓦特夫妇复原失败的原因,再现小说中犹太身份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异化,展现欧茨对犹太人命运的关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墓人的女儿 创伤理论 赫尔曼 复原
下载PDF
文化身份的消解、重建与回归——以欧茨小说《掘墓人的女儿》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唐丽伟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07-111,共5页
欧茨小说《掘墓人的女儿》讲述了主人公丽贝卡在美国隐藏犹太身份、追寻美国身份、回归犹太身份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犹太移民终其一生在反犹环境下寻求文化身份的心路历程。本文从文化身份的视角,探讨了导致丽贝卡身份变迁的主要原因:第... 欧茨小说《掘墓人的女儿》讲述了主人公丽贝卡在美国隐藏犹太身份、追寻美国身份、回归犹太身份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犹太移民终其一生在反犹环境下寻求文化身份的心路历程。本文从文化身份的视角,探讨了导致丽贝卡身份变迁的主要原因:第一,丽贝卡从隐藏犹太身份到追寻美国身份并不是美国文化简单地消解、同化犹太文化的结果,而是犹太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历史汇合;第二,丽贝卡回归犹太身份也不意味着犹太移民对美国文化的否定,而是其在理解自己的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的自我抉择,即犹太文化始终以各种方式制约、规范和影响着美国犹太移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身份 犹太移民 犹太身份 掘墓人的女儿 欧茨
下载PDF
疏离·迷失·毁灭:《掘墓人的女儿》的异化现象解读 被引量:2
3
作者 曹颖哲 魏宁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0年第3期114-118,共5页
《掘墓人的女儿》是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描述犹太移民在美国主流社会惨痛遭遇的一部力作。结合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可以从孤独境遇、他者身份、物质囹圄三方面分析书中施瓦特一家在疏离与迷失中走向毁灭的异化过程,诠释欧茨对资... 《掘墓人的女儿》是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描述犹太移民在美国主流社会惨痛遭遇的一部力作。结合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可以从孤独境遇、他者身份、物质囹圄三方面分析书中施瓦特一家在疏离与迷失中走向毁灭的异化过程,诠释欧茨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的深入思考,以及她对人类整体生存困境与精神发展的关注。人物的精神异化说明社会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与冲突。小说透过对人性与社会的剖析,从哲学与理性的层面关注人类的生存境遇,展现了超越时代的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茨 掘墓人的女儿 异化 移民家庭
下载PDF
《掘墓人的女儿》中的哥特现实主义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建鑫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97-100,共4页
《掘墓人的女儿》是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关于犹太人雅各布一家在经历大屠杀后逃亡的过程中身份探寻的一部备受读者欢迎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丽贝卡,掘墓人雅各布的女儿。欧茨是美国女性作家中最善于用暴力因素创作的,暴力描... 《掘墓人的女儿》是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关于犹太人雅各布一家在经历大屠杀后逃亡的过程中身份探寻的一部备受读者欢迎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丽贝卡,掘墓人雅各布的女儿。欧茨是美国女性作家中最善于用暴力因素创作的,暴力描写原属于哥特主义的特点,在欧茨笔下的暴力却不仅仅体现血腥、黑暗,欧茨试图通过暴力描写给读者展现一种历史现实,巧妙地将哥特主义的写作方式与现实主义的写作方式融合在一起来帮助她表达她所想展现给读者的宗旨。整篇小说以哥特现实主义的写作特色来带领读者探寻犹太人的身份抉择,将哥特主义与现实主义有效融合,既体现血腥暴力,又让人反思犹太人在经历大屠杀以后的生活困境及身份抉择过程,更有效地呈现给读者当时犹太人在美国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特现实主义 掘墓人的女儿 历史事实
下载PDF
《掘墓人的女儿》中三代犹太人生存观解读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建鑫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第23期193-194,共2页
《掘墓人的女儿》是乔伊斯·卡罗内·欧茨最新一部优秀作品,作者运用心理现实主义手法刻画了受纳粹迫害的德国犹太人的心路历程。其中丽贝卡是贯穿始终的核心人物,三代人的生存观念截然不同。父亲雅各布·施瓦特这一代自从... 《掘墓人的女儿》是乔伊斯·卡罗内·欧茨最新一部优秀作品,作者运用心理现实主义手法刻画了受纳粹迫害的德国犹太人的心路历程。其中丽贝卡是贯穿始终的核心人物,三代人的生存观念截然不同。父亲雅各布·施瓦特这一代自从来到美国心中就充满了"排他"意识,丽贝卡这一代在犹太身份与美国身份之间抉择,扎克这一代展现给读者的就是美国人的生存观,最终获得音乐家的成功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墓人的女儿 文化身份 生存观
下载PDF
异化下的反抗——《掘墓人的女儿》中的女性意识
6
作者 魏宁 曹颖哲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第8期24-25,47,共3页
欧茨在《掘墓人的女儿》中形塑了一个历经磨难成功融入美国社会的族裔女性形象。本文以弗洛姆的异化理论为支撑,探讨了在性别和种族双重压迫下丽贝卡女性意识的觉醒,剖析了异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对女性自我意识成长的影响,彰显了族裔女性... 欧茨在《掘墓人的女儿》中形塑了一个历经磨难成功融入美国社会的族裔女性形象。本文以弗洛姆的异化理论为支撑,探讨了在性别和种族双重压迫下丽贝卡女性意识的觉醒,剖析了异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对女性自我意识成长的影响,彰显了族裔女性敢于冲破藩篱、颠覆传统的决心,为探寻自我价值而不懈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墓人的女儿 异化理论 女性意识
下载PDF
《掘墓人的女儿》中的家庭关系
7
作者 杨玲 《学园》 2009年第12期26-27,共2页
乔伊斯·卡萝尔·欧茨在《掘墓人的女儿》的开篇,就描写了女主人翁蕊贝卡·施瓦茨对其父雅各布·施瓦茨的恨,但是这种恨却是俄狄浦斯情结的一种表现。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研究《掘墓人的女儿》中的父子关系与... 乔伊斯·卡萝尔·欧茨在《掘墓人的女儿》的开篇,就描写了女主人翁蕊贝卡·施瓦茨对其父雅各布·施瓦茨的恨,但是这种恨却是俄狄浦斯情结的一种表现。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研究《掘墓人的女儿》中的父子关系与父女关系,揭露精神分析批评对乔伊斯·卡萝尔·欧茨的创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狄浦斯情结 家庭 精神分析批评 掘墓人的女儿
下载PDF
论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掘墓人的女儿》中伦理身份的演变
8
作者 张小梅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98-101,共4页
欧茨的《掘墓人的女儿》是一扇打开人性丑恶世界的"大门",展现出了一幅人性冷漠的、存在明显排斥性的社会画卷。小说以独特的叙事结构和叙述角度,描绘了彼时"反犹太人"的美国社会心理。这种由畸形的个体心理演化的... 欧茨的《掘墓人的女儿》是一扇打开人性丑恶世界的"大门",展现出了一幅人性冷漠的、存在明显排斥性的社会画卷。小说以独特的叙事结构和叙述角度,描绘了彼时"反犹太人"的美国社会心理。这种由畸形的个体心理演化的惯性社会心理,引人深思。从意志冲突下的伦理选择角度,可以深刻剖析《掘墓人的女儿》中的瑞贝卡通过积极的伦理行为走上一条从"囚徒"到"玩偶"到实现"自我"的身份演变之路。吟唱出了女性荒凉怪异的灵魂悲歌,并揭示了作者对现实世界象征和隐喻引申出来的深刻思想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墓人的女儿 伦理身份 演变 隐喻
下载PDF
论《掘墓人的女儿》中伦理身份的演变
9
作者 张建花 《萍乡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78-81,共4页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掘墓人的女儿》是一扇打开人性丑恶世界的"大门",展现出了一幅人性冷漠的美国社会画卷。这一篇小说从独特叙述视角出发,冷峻地观照了"反犹太人"的彼时美国社会心理。这种畸形的个...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掘墓人的女儿》是一扇打开人性丑恶世界的"大门",展现出了一幅人性冷漠的美国社会画卷。这一篇小说从独特叙述视角出发,冷峻地观照了"反犹太人"的彼时美国社会心理。这种畸形的个体心理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习惯性的社会心理,发人深思。作品吟唱出了女性荒凉怪异的灵魂悲歌。通过剖析《掘墓人的女儿》中伦理身份的演变,可以发现作者对现实世界象征和隐喻引申出来的深刻思想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墓人的女儿 伦理身份 演变 隐喻
下载PDF
《掘墓人的女儿》中的空间叙事与伦理书写
10
作者 孙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论丛》 2022年第3期92-98,共7页
当代美国小说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作品《掘墓人的女儿》反映了二战时期犹太裔流散家庭在美国的艰难遭遇,展现了人物在空间位移过程中伦理身份的动态建构过程,是研究空间和伦理问题的典型文学范本。空间的认同与身份的定位... 当代美国小说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作品《掘墓人的女儿》反映了二战时期犹太裔流散家庭在美国的艰难遭遇,展现了人物在空间位移过程中伦理身份的动态建构过程,是研究空间和伦理问题的典型文学范本。空间的认同与身份的定位互为表征,在空间迁移与空间体验过程中,流散者们的伦理身份建构遭遇各种伦理困境,其多样化的空间实践体现出不同人物的伦理选择。欧茨通过刻画犹太裔流散家庭在遭遇文化身份消解后的生存选择、漂泊处境和身份焦虑,探讨了二战背景下美国犹太族裔面临的流散、空间、身份和伦理等诸多问题,体现了作家对美国犹太裔群体的关注,展现了空间叙事的伦理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掘墓人的女儿 空间叙事 伦理书写
下载PDF
从“观看”到“倾听”:论欧茨小说《掘墓人的女儿》中生存范式的转换
11
作者 王丹 金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9期137-148,共12页
欧茨的族裔小说《掘墓人的女儿》讲述了二战前后一位德国犹太移民的女儿丽贝卡在美国社会所经历的种族歧视和同化之旅以及最终在与表姐的信件交流中所实现的超越和救赎。小说的主体部分,丽贝卡在以“观看”为特征的对象化生存范式下,无... 欧茨的族裔小说《掘墓人的女儿》讲述了二战前后一位德国犹太移民的女儿丽贝卡在美国社会所经历的种族歧视和同化之旅以及最终在与表姐的信件交流中所实现的超越和救赎。小说的主体部分,丽贝卡在以“观看”为特征的对象化生存范式下,无论作为被表象的客体,还是现代理性主体,都始终处于与世界、他人和自我彻底疏离的异化状态。然而,后记中,丽贝卡在“倾听”自己内心本然的呼唤中实现了理性与情感的平衡,同时在与表姐互相“倾听”对方的心声中重建了主体间的伦理关系,实现了与存在的应合。丽贝卡所经历的从“观看”到“倾听”这一生存范式的转换,不仅蕴含着欧茨对于以理性和主体性为特征的现代性的批判,同时也表现出欧茨的创作思想与以“应合”“调谐”等为特征的“倾听”哲学之间的契合,这种一元论哲学观在当今世界冲突不断、战争频发的宏大背景之下无疑具有积极而又深远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墓人的女儿 观看 倾听 现代性 超越
下载PDF
囚徒·玩偶·自我——评《掘墓人的女儿》中伦理身份的演变 被引量:5
12
作者 朱莉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19,共6页
本文运用柏拉图的"洞喻"理论来观照欧茨小说《掘墓人的女儿》,论证了雅各布的伦理身份由"自我"到"玩偶",最后沦为"囚徒",而女儿丽贝卡则通过积极的伦理行为走上一条从"囚徒"到"... 本文运用柏拉图的"洞喻"理论来观照欧茨小说《掘墓人的女儿》,论证了雅各布的伦理身份由"自我"到"玩偶",最后沦为"囚徒",而女儿丽贝卡则通过积极的伦理行为走上一条从"囚徒"到"玩偶"到实现"自我"的身份演变之路。父女俩截然相反的身份演变过程说明人类理想的身份具有层级性和单向性。小说既是柏拉图"洞喻"理论的文学体现,又验证了作者关于"人是伦理的存在"的观点,进而从哲学的高度指出意志冲突下的伦理选择决定了作为主体的人的生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伊斯·欧茨 掘墓人的女儿 伦理身份 “洞喻”理论
原文传递
备受歧视的犹太女性——《掘墓人的女儿》主人公丽贝卡身份解读 被引量:1
13
作者 乔松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10期99-99,111,共2页
作为他者,《掘墓者的女儿》中女主人公丽贝卡在美国社会宗教、生活、社会等各方面备受歧视,为了融入主流社会,她走上艰辛的身份认同之路,开始被动和主动模仿,最终形成了混杂身份。
关键词 他者 掘墓人的女儿 模仿 混杂身份
原文传递
犹太移民美国民族身份的双重叙事建构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晓燕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4-27,共4页
双重叙事包含了犹太移民获得美国民族身份的叙事基础和叙事可能。正如美国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小说《掘墓人的女儿》中不仅展示了犹太移民为获得美国民族身份建构双重叙事的深层叙事机制和伦理成因,而且揭示了美国民族... 双重叙事包含了犹太移民获得美国民族身份的叙事基础和叙事可能。正如美国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小说《掘墓人的女儿》中不仅展示了犹太移民为获得美国民族身份建构双重叙事的深层叙事机制和伦理成因,而且揭示了美国民族身份的建构,既不意味着失去自我的曲意迎合,也不意味着固守原有叙事的自我封闭,而是来自于双重叙事的微妙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犹太移民 民族身份 双重叙事 掘墓人的女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