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堂吉诃德形象多义接受现象探究
被引量:
3
1
作者
刘武和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02-105,共4页
本文首先列举了堂吉诃德形象的多义接受现象 ,继而从两个方面 ,即形象本体的特殊和读者自身与所处时代的不同 ,来探究其中的原因。进而得出结论 :吉诃德形象本身具有超出一般形象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的性格结构 ,因而给读者提供了特殊的接...
本文首先列举了堂吉诃德形象的多义接受现象 ,继而从两个方面 ,即形象本体的特殊和读者自身与所处时代的不同 ,来探究其中的原因。进而得出结论 :吉诃德形象本身具有超出一般形象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的性格结构 ,因而给读者提供了特殊的接受契机 ,由此造成这一特殊的接受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堂吉诃德形象
多义
接受现象
批评史
文本
读者
阅读经验
文学评论
小说
《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芥川龙之介与中国现代文学——对一种奇特的接受现象的剖析
被引量:
10
2
作者
王向远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18-123,共6页
芥川龙之介与中国现代文学——对一种奇特的接受现象的剖析王向远一、一种奇特的接受现象芥川龙之介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新理智派的代表人物,是日本现代文学中的有数的几位一流作家之一。鉴于芥川龙之介在日本...
芥川龙之介与中国现代文学——对一种奇特的接受现象的剖析王向远一、一种奇特的接受现象芥川龙之介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新理智派的代表人物,是日本现代文学中的有数的几位一流作家之一。鉴于芥川龙之介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国文坛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中国现代文学
周作人
接受现象
自然主义
日本现代文学
巴金
中国作家
五四文学
中国文坛
原文传递
主体、对象与媒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逆阻现象及其对策分析
被引量:
4
3
作者
罗光强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103-107,共5页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逆阻现象的主要表现为接受主体维度的否定性反思、接受对象维度的文本虚无化和接受媒介维度的固守灌输法。价值标准迷乱、快餐式审美以及极权主义思维是接受逆阻现象的主要形成成因。全面从严治党、科学吸纳网络美学和...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逆阻现象的主要表现为接受主体维度的否定性反思、接受对象维度的文本虚无化和接受媒介维度的固守灌输法。价值标准迷乱、快餐式审美以及极权主义思维是接受逆阻现象的主要形成成因。全面从严治党、科学吸纳网络美学和弘扬民主法治意识是减少接受逆阻现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
主体
接受
对象
接受
媒介
接受
逆阻
现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逆阻现象
被引量:
4
4
作者
罗光强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81-85,共5页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接受逆阻现象主要显露为"期待视野"固化、去"第一文本"和施教失位三种形式,它通过接受主体、接受对象和接受媒介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文本转化的实效性,重塑"期待视野"、科学组建&qu...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接受逆阻现象主要显露为"期待视野"固化、去"第一文本"和施教失位三种形式,它通过接受主体、接受对象和接受媒介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文本转化的实效性,重塑"期待视野"、科学组建"第一文本"和规范施教行为是行之有效的应对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
逆阻
现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逆阻现象的三维构架、成因与应对
5
作者
罗光强
《怀化学院学报》
2016年第9期119-121,共3页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逆阻现象主要表现为接受主体"期待视野"的偏激化、接受对象"第一文本"的边缘化和接受媒介施教态度的专断化。偏激性宣传、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解构以及"左"、"右"两种错误思潮是...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逆阻现象主要表现为接受主体"期待视野"的偏激化、接受对象"第一文本"的边缘化和接受媒介施教态度的专断化。偏激性宣传、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解构以及"左"、"右"两种错误思潮是接受逆阻现象主要成因。重塑接受主体的"期待视野"、科学建构动态性"教学文本"和合理规范施教思想对于切实减少接受逆阻现象、提高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
逆阻
现象
三维构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修辞学应当研究接受效果
被引量:
2
6
作者
赵毅
《当代修辞学》
CSSCI
1997年第2期27-29,共3页
陈炯先生撰文对拙作《区分言语交际中的三种效果》和李军先生的《对修辞研究视角的思考》(均载《修辞学习》96年4期)提出一些疑问,对此我们愿就有关问题与陈炯先生共同探讨。不过本文仅代表我一个人的意见,不当之处请陈炯先生、李军先...
陈炯先生撰文对拙作《区分言语交际中的三种效果》和李军先生的《对修辞研究视角的思考》(均载《修辞学习》96年4期)提出一些疑问,对此我们愿就有关问题与陈炯先生共同探讨。不过本文仅代表我一个人的意见,不当之处请陈炯先生、李军先生等指正。 我以为陈炯先生的疑问主要针对拙文提出的“将修辞学的研究对象重新定义为着眼于交际效果的言语交际的全过程”。对于这一观点的质疑又集中在假如如此定义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则如何处理它与言语交际学和语用学的关系。对于这些问题实际上可以说“前贤之述备矣”,但既然陈炯先生提到这些问题,似乎不解决它便不能树立起新的对象体系,这里只好试作分析。 修辞学与言语交际学的关系自后者诞生之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学
语用学研究
接受
效果
言语交际学
语义学
宗廷虎
接受现象
书面语
表达效果
修辞研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毛泽东对文学接受理论的重大贡献
被引量:
1
7
作者
吴慧颖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4-13,共10页
接受美学或称接受和影响美学,于六十年代兴起子原联邦德国,主要由康斯坦茨学派的汉斯·罗伯特·尧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所创立,随后在美国出现了读者反应批评,在法国出现了“新”新批评,与此属于同一类型。从文学理论发展...
接受美学或称接受和影响美学,于六十年代兴起子原联邦德国,主要由康斯坦茨学派的汉斯·罗伯特·尧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所创立,随后在美国出现了读者反应批评,在法国出现了“新”新批评,与此属于同一类型。从文学理论发展的进程中来考察,西方各国的即原民主德国和苏联以外的接受美学,作为一种主要研究文学接受现象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接受
毛泽东
接受
美学
读者反应批评
文学理论发展
接受现象
新批评
研究文学
伊瑟尔
沃尔夫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入出”说中的接受美学意蕴
8
作者
樊宝英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1期77-81,共5页
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过程,有着自己独特的现象和规律,它不象接受美学那样,对接受活动有着极为细密的分析和逻辑定性,它往往通过一些言简意赅的精论要语,如“知音”、“妙悟”、“意会”等,来体现中国诗论对接受现象和规律的领悟和认识,...
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过程,有着自己独特的现象和规律,它不象接受美学那样,对接受活动有着极为细密的分析和逻辑定性,它往往通过一些言简意赅的精论要语,如“知音”、“妙悟”、“意会”等,来体现中国诗论对接受现象和规律的领悟和认识,而“入出”说则是最集中地透视着中国诗论对接受规律和现象的探讨。最早提出“入出”说的是南宋的陈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论
中国古典诗歌
审美鉴赏
作品
妙悟
接受现象
龚自珍
深层意蕴
论要
审美趣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研究战士的接受心理
9
作者
李兆中
《政工学刊》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20-21,共2页
研究战士的接受心理李兆中当前,不少政工干部感到头疼的是,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台下往往是说而不服,服而不信,信而不行,根本没有接受。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认真研究战士的"接受心理",以使有的放矢地搞好教育。改革开放以来...
研究战士的接受心理李兆中当前,不少政工干部感到头疼的是,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台下往往是说而不服,服而不信,信而不行,根本没有接受。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认真研究战士的"接受心理",以使有的放矢地搞好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战士的思想经受了商品经济大潮的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
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
战士
接受现象
毛泽东思想
认识问题
文化精神
教育者素质
西方价值观念
思想道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哲学和技术》
10
作者
思源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85年第2期23-23,共1页
本书为波士顿科学哲学丛书第80卷。编者为P.T.德宾(Durbin)和F.拉普(Rapp)。1983年由美国里德尔出版公司(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出版。 虽然一百多年来有人对现代技术和技术社会作了哲学分析,但技术并不是哲学主要关心的一...
本书为波士顿科学哲学丛书第80卷。编者为P.T.德宾(Durbin)和F.拉普(Rapp)。1983年由美国里德尔出版公司(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出版。 虽然一百多年来有人对现代技术和技术社会作了哲学分析,但技术并不是哲学主要关心的一个领域。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评价
科学哲学
技术哲学
现代技术
技术社会
哲学分析
拉普
西德
接受现象
波士顿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法律移植与1930年前中国对德国法的接受
被引量:
24
11
作者
K.W.诺尔
李立强
+1 位作者
李启欣
林致平
《比较法研究》
1988年第2期55-60,共6页
法律和法律制度是人类观念形态,正如其他观念一样,不能够被禁锢在国界之内。它们被移植和传播,或者按照接受者的观点来说,它们被引进和接受。不同专业的法律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种接受现象。当立法者探索外国法律模式的时候或...
法律和法律制度是人类观念形态,正如其他观念一样,不能够被禁锢在国界之内。它们被移植和传播,或者按照接受者的观点来说,它们被引进和接受。不同专业的法律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种接受现象。当立法者探索外国法律模式的时候或者当律师考虑外国法律以拟定契约条款的时候,着重的是法律移植的实践方面。在学术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移植
学术领域
法律制度
接受现象
德国法
外国法律
法律模式
法律工作者
契约条款
人类学
原文传递
《来劲》与关于《来劲》的非议
12
作者
郜元宝
《文艺争鸣》
CSSCI
1989年第2期72-73,共2页
单独为《来劲》写一篇评论文章,大概难逃“小题大做”、“死抱名家不放”诸如此类的嫌疑。的确,在许多艺术质量庶几相等的短篇被搁置一旁的同时,关于《来劲》的文章——其中表示非议或“困惑”的居多——仍然不断涌现(包括我的这篇文章)...
单独为《来劲》写一篇评论文章,大概难逃“小题大做”、“死抱名家不放”诸如此类的嫌疑。的确,在许多艺术质量庶几相等的短篇被搁置一旁的同时,关于《来劲》的文章——其中表示非议或“困惑”的居多——仍然不断涌现(包括我的这篇文章),这种现象本身就很难说是正常的,或者说有些“来劲”了。我觉得,正是这些主要是非议《来劲》的一系列文章本身已经构成了一种发人深思的接受现象,其可供批评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者
接受现象
评论文章
小说观念
小说文本
叙述话语
语言
小说艺术
当代作家
质量
原文传递
题名
堂吉诃德形象多义接受现象探究
被引量:
3
1
作者
刘武和
机构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02-105,共4页
文摘
本文首先列举了堂吉诃德形象的多义接受现象 ,继而从两个方面 ,即形象本体的特殊和读者自身与所处时代的不同 ,来探究其中的原因。进而得出结论 :吉诃德形象本身具有超出一般形象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的性格结构 ,因而给读者提供了特殊的接受契机 ,由此造成这一特殊的接受现象。
关键词
堂吉诃德形象
多义
接受现象
批评史
文本
读者
阅读经验
文学评论
小说
《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
Keywords
acceped phenomenon
criticism history
text
reader
experience in reading
different times
分类号
I551.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芥川龙之介与中国现代文学——对一种奇特的接受现象的剖析
被引量:
10
2
作者
王向远
出处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18-123,共6页
文摘
芥川龙之介与中国现代文学——对一种奇特的接受现象的剖析王向远一、一种奇特的接受现象芥川龙之介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新理智派的代表人物,是日本现代文学中的有数的几位一流作家之一。鉴于芥川龙之介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国文坛也...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中国现代文学
周作人
接受现象
自然主义
日本现代文学
巴金
中国作家
五四文学
中国文坛
分类号
I0-03 [文学—文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主体、对象与媒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逆阻现象及其对策分析
被引量:
4
3
作者
罗光强
机构
桂林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出处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103-107,共5页
基金
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与文本转换过程中的接受逆阻现象研究"(2012MSZ012)
文摘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逆阻现象的主要表现为接受主体维度的否定性反思、接受对象维度的文本虚无化和接受媒介维度的固守灌输法。价值标准迷乱、快餐式审美以及极权主义思维是接受逆阻现象的主要形成成因。全面从严治党、科学吸纳网络美学和弘扬民主法治意识是减少接受逆阻现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
主体
接受
对象
接受
媒介
接受
逆阻
现象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bject of acceptation
object of acceptation
medium of acceptation
phenomena of impedance acceptation
分类号
D64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逆阻现象
被引量:
4
4
作者
罗光强
机构
桂林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出处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81-85,共5页
基金
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重点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与文本转换过程中的接受逆阻现象研究"(2012MSZ012)
文摘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接受逆阻现象主要显露为"期待视野"固化、去"第一文本"和施教失位三种形式,它通过接受主体、接受对象和接受媒介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文本转化的实效性,重塑"期待视野"、科学组建"第一文本"和规范施教行为是行之有效的应对途径。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
逆阻
现象
Key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henomenon of receptive resistance
分类号
G41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逆阻现象的三维构架、成因与应对
5
作者
罗光强
机构
桂林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出处
《怀化学院学报》
2016年第9期119-121,共3页
基金
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与文本转换过程中的接受逆阻现象研究"(2012MSZ012)
桂林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重点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课堂过程中动态性"教学文本"的组建研究"(SK2014013ZZ)
文摘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逆阻现象主要表现为接受主体"期待视野"的偏激化、接受对象"第一文本"的边缘化和接受媒介施教态度的专断化。偏激性宣传、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解构以及"左"、"右"两种错误思潮是接受逆阻现象主要成因。重塑接受主体的"期待视野"、科学建构动态性"教学文本"和合理规范施教思想对于切实减少接受逆阻现象、提高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
逆阻
现象
三维构架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henomena of impedance reception
three-dimensional framework
分类号
G41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修辞学应当研究接受效果
被引量:
2
6
作者
赵毅
出处
《当代修辞学》
CSSCI
1997年第2期27-29,共3页
文摘
陈炯先生撰文对拙作《区分言语交际中的三种效果》和李军先生的《对修辞研究视角的思考》(均载《修辞学习》96年4期)提出一些疑问,对此我们愿就有关问题与陈炯先生共同探讨。不过本文仅代表我一个人的意见,不当之处请陈炯先生、李军先生等指正。 我以为陈炯先生的疑问主要针对拙文提出的“将修辞学的研究对象重新定义为着眼于交际效果的言语交际的全过程”。对于这一观点的质疑又集中在假如如此定义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则如何处理它与言语交际学和语用学的关系。对于这些问题实际上可以说“前贤之述备矣”,但既然陈炯先生提到这些问题,似乎不解决它便不能树立起新的对象体系,这里只好试作分析。 修辞学与言语交际学的关系自后者诞生之日,
关键词
修辞学
语用学研究
接受
效果
言语交际学
语义学
宗廷虎
接受现象
书面语
表达效果
修辞研究
分类号
H15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毛泽东对文学接受理论的重大贡献
被引量:
1
7
作者
吴慧颖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4-13,共10页
文摘
接受美学或称接受和影响美学,于六十年代兴起子原联邦德国,主要由康斯坦茨学派的汉斯·罗伯特·尧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所创立,随后在美国出现了读者反应批评,在法国出现了“新”新批评,与此属于同一类型。从文学理论发展的进程中来考察,西方各国的即原民主德国和苏联以外的接受美学,作为一种主要研究文学接受现象的理论,
关键词
文学
接受
毛泽东
接受
美学
读者反应批评
文学理论发展
接受现象
新批评
研究文学
伊瑟尔
沃尔夫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J0 [艺术—艺术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入出”说中的接受美学意蕴
8
作者
樊宝英
机构
华中师大中文系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1期77-81,共5页
文摘
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过程,有着自己独特的现象和规律,它不象接受美学那样,对接受活动有着极为细密的分析和逻辑定性,它往往通过一些言简意赅的精论要语,如“知音”、“妙悟”、“意会”等,来体现中国诗论对接受现象和规律的领悟和认识,而“入出”说则是最集中地透视着中国诗论对接受规律和现象的探讨。最早提出“入出”说的是南宋的陈善:“
关键词
中国诗论
中国古典诗歌
审美鉴赏
作品
妙悟
接受现象
龚自珍
深层意蕴
论要
审美趣味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研究战士的接受心理
9
作者
李兆中
出处
《政工学刊》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20-21,共2页
文摘
研究战士的接受心理李兆中当前,不少政工干部感到头疼的是,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台下往往是说而不服,服而不信,信而不行,根本没有接受。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认真研究战士的"接受心理",以使有的放矢地搞好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战士的思想经受了商品经济大潮的冲...
关键词
接受
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
战士
接受现象
毛泽东思想
认识问题
文化精神
教育者素质
西方价值观念
思想道德
分类号
E221 [军事—军事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哲学和技术》
10
作者
思源
出处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85年第2期23-23,共1页
文摘
本书为波士顿科学哲学丛书第80卷。编者为P.T.德宾(Durbin)和F.拉普(Rapp)。1983年由美国里德尔出版公司(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出版。 虽然一百多年来有人对现代技术和技术社会作了哲学分析,但技术并不是哲学主要关心的一个领域。但是。
关键词
技术评价
科学哲学
技术哲学
现代技术
技术社会
哲学分析
拉普
西德
接受现象
波士顿
分类号
N031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法律移植与1930年前中国对德国法的接受
被引量:
24
11
作者
K.W.诺尔
李立强
李启欣
林致平
机构
图宾根纽尔奥拉大学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
中山大学
出处
《比较法研究》
1988年第2期55-60,共6页
文摘
法律和法律制度是人类观念形态,正如其他观念一样,不能够被禁锢在国界之内。它们被移植和传播,或者按照接受者的观点来说,它们被引进和接受。不同专业的法律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种接受现象。当立法者探索外国法律模式的时候或者当律师考虑外国法律以拟定契约条款的时候,着重的是法律移植的实践方面。在学术领域。
关键词
法律移植
学术领域
法律制度
接受现象
德国法
外国法律
法律模式
法律工作者
契约条款
人类学
分类号
D908 [政治法律—法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来劲》与关于《来劲》的非议
12
作者
郜元宝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1989年第2期72-73,共2页
文摘
单独为《来劲》写一篇评论文章,大概难逃“小题大做”、“死抱名家不放”诸如此类的嫌疑。的确,在许多艺术质量庶几相等的短篇被搁置一旁的同时,关于《来劲》的文章——其中表示非议或“困惑”的居多——仍然不断涌现(包括我的这篇文章),这种现象本身就很难说是正常的,或者说有些“来劲”了。我觉得,正是这些主要是非议《来劲》的一系列文章本身已经构成了一种发人深思的接受现象,其可供批评的价值。
关键词
叙述者
接受现象
评论文章
小说观念
小说文本
叙述话语
语言
小说艺术
当代作家
质量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堂吉诃德形象多义接受现象探究
刘武和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芥川龙之介与中国现代文学——对一种奇特的接受现象的剖析
王向远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
10
原文传递
3
主体、对象与媒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逆阻现象及其对策分析
罗光强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逆阻现象
罗光强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5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逆阻现象的三维构架、成因与应对
罗光强
《怀化学院学报》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修辞学应当研究接受效果
赵毅
《当代修辞学》
CSSCI
1997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毛泽东对文学接受理论的重大贡献
吴慧颖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入出”说中的接受美学意蕴
樊宝英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研究战士的接受心理
李兆中
《政工学刊》
北大核心
199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哲学和技术》
思源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8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法律移植与1930年前中国对德国法的接受
K.W.诺尔
李立强
李启欣
林致平
《比较法研究》
1988
24
原文传递
12
《来劲》与关于《来劲》的非议
郜元宝
《文艺争鸣》
CSSCI
1989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