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数字媒介对艺术接受范式的重构
- 1
-
-
作者
戴东方
-
机构
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
-
出处
《艺术探索》
2015年第1期49-50,共2页
-
文摘
传统媒介以一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信息,对受众的审美体验缺乏及时反馈。数字媒介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艺术的接受范式。在数字媒介的语境中,艺术接受范式由传统的单向活动变为去中心化的双向交流,受众身心都参与到审美活动之中。
-
关键词
数字媒介
艺术接受范式
数字艺术
-
分类号
J05
[艺术—艺术理论]
-
-
题名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范式及提升策略
被引量:9
- 2
-
-
作者
赵红灿
杜文博
-
机构
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办公室
-
出处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2-107,共6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碎片化传播生态下高校思想政治话语转换与重塑研究”(17JDSZ102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17JD710093)
-
文摘
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通过介体见之于客体的社会活动,其效果衡量在于教育主体与接受主体通过交流缩小体验鸿沟达到“视野融合”的程度。接受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主动适应接受介体“界面交互”的网络文化特性,强化接受主体“现实的个人”的“审美经验”,综合双主体“期待视野”预设“第一文本”的“召唤结构”,激发接受主体在具体化中创生“第二文本”,在“卷入—跳出”的多次交互中认识现实世界、建构意义体系、钩织历史之网,在适应超越教育主体社会规范要求和接受主体个体选择张力平衡中达到“新视界”。
-
关键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范式
视野融合
-
Keywords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ceptance paradigm
vision fusion
-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e-Learning新解:网络教学范式的转换
被引量:139
- 3
-
-
作者
余胜泉
程罡
董京峰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出处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2009年第3期3-15,共13页
-
基金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以教育技术促进学校教育创新研究”(课题编号:ACA07004)
教育部重点课题“‘一对一’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效率提升研究”(DCA080114)项目支持
-
文摘
当代学习理论正在发生有意义的变化,学习越来越多的被认为是建构认知、分布式认知和情境认知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越来越关注知识协同建构的社会本质,知识协同建构受共同体的影响。Web2.0技术在e-Learning中的应用更加关注学习过程的参与性,强调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活动来促进知识内容的内化,通过学习活动的序列化,来支持多种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而普适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学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按需适应成为可能。在学习理论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双重推动下,网络教学正实现从接受认知范式到建构认知范式再到分布式情境认知范式的转换,这反映了e-Learning从技术向教育回归的基本趋势。
-
关键词
e—Learning
接受认知范式
建构认知范式
分布式情境认知范式
泛在学习
教学范式变迁
-
Keywords
e-Learning
Accepted cognition paradigm
Constructive cognition paradigm
Distributed situated cognition paradigm
Ubiquitous learning
Transformation of instruction
-
分类号
G434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
-
题名“迷文化”的主体建构与当代媒介素养教育
被引量:1
- 4
-
-
作者
陈可纯
朱立立
-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3-179,共7页
-
文摘
"迷文化"是大众传媒社会不可忽略的文化现象之一,是媒介消费时代的重要文化症候。"迷"的形成,包含着个人情感态度的倾向性,也意味着个人与其所"迷"的对象建立起复杂的关系,是个人对另一种经验的全心投入过程。当前"迷文化"存在着两种主要倾向:消极被动的接受性、积极能动的参与性与创造性,而对迷文化的认知也存在相应的两个基本范式。大众传媒尤其是自媒体的高度发展,为"迷"的接合和"迷话语"的创造提供了诸多策略。"迷"如何界定与建构自身想象的主体性成为值得探究的命题。探讨"迷文化"的主体性建构,既要关注媒介伦理,还应重视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
-
关键词
迷文化
大众传媒
文化症候
接受范式
媒介素养教育
-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
-
题名中西审美精神的共鸣:宗白华“艺术的人生观”
- 5
-
-
作者
马睿
-
机构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
出处
《文化与传播》
2012年第1期87-92,共6页
-
文摘
宗白华在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德国美学中发现了对于艺术、人生、自然的相似理解,以此为基础,他在对德国美学的接受中,进而在对中西文化关系的理解中,以共鸣式的接受范式走出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并在文化层面上否定了现代化就等于西化的主张,这成为他尝试建立现代中国美学的起点。
-
关键词
宗白华
德国美学
共鸣
接受范式
艺术的人生观
-
分类号
J01
[艺术—艺术理论]
-
-
题名论接受美学范式下近代中国对惠特曼的接受
被引量:2
- 6
-
-
作者
史记
-
机构
吉林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7-219,共3页
-
文摘
惠特曼是美国19世纪著名诗人,他开创了自由体新诗,打破了传统诗歌韵律的束缚,其民主、平等、博爱的思想更是超越了当时的资本主义时代。从"五四"开始,惠特曼的诗歌及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早期的田汉、郭沫若,以及后来的艾青、顾城等几代诗人都受到了惠特曼诗歌的很大影响,他对自由、平等的呼唤同样对近代中国的思潮产生了极大的震撼。然而,不同时期的中国诗人和民众对惠特曼的理解和接受却不尽相同。根据尧斯的接受美学范式,读者先前的经验、背景、素养等因素综合形成读者的"期待视野",这使得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读者会对惠特曼产生不同的理解,进而本文具体分析了各个时期中国对惠特曼的认识过程。
-
关键词
接受美学范式
惠特曼
自由体诗
-
分类号
I712.07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