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壳聚糖丙烯酰胺接技共聚物的合成及应用 被引量:15
1
作者 杨强 刘忠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5-18,共4页
采用K2S2O8-NaHSO3氧化还原引发体系,进行了壳聚糖(Chitosan)和丙烯酰胺(Am)的接技共聚反应。结果表明,当K2S2O8浓度为3mmol/L,NaHSO3浓度为1.5mmol/L,反应时间3h,反应温度50℃,丙烯酰胺与壳聚糖的质量比为8时,接枝共聚反应的接枝率和... 采用K2S2O8-NaHSO3氧化还原引发体系,进行了壳聚糖(Chitosan)和丙烯酰胺(Am)的接技共聚反应。结果表明,当K2S2O8浓度为3mmol/L,NaHSO3浓度为1.5mmol/L,反应时间3h,反应温度50℃,丙烯酰胺与壳聚糖的质量比为8时,接枝共聚反应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均较高。应用实验表明,当改性壳聚糖用量为0.8%时,漂白麦草浆成纸的裂断长提高了910m,耐破指数提高了29.6%;漂白芦苇浆成纸的裂断长提高了23.9%。当用量为0.6%时,废报纸脱墨浆成纸的裂断长提高了2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丙烯酰胺 接技共聚物 合成 废报纸脱墨浆 增干强效果 增干强剂 造纸助剂
下载PDF
接枝共聚物的合成 被引量:5
2
作者 谢静薇 江明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2期97-104,共8页
接枝共聚物是多组分聚合物(或高分子合金)中最早获得大规模工业应用的一个大类。在HIPS(高抗冲聚苯乙烯)和ABS中,聚丁二烯接枝聚苯乙烯及接枝苯乙烯和丙烯腈共聚物分别起着关键作用,它们使橡胶-塑料相的良好结合成为可能,然而,经典的自... 接枝共聚物是多组分聚合物(或高分子合金)中最早获得大规模工业应用的一个大类。在HIPS(高抗冲聚苯乙烯)和ABS中,聚丁二烯接枝聚苯乙烯及接枝苯乙烯和丙烯腈共聚物分别起着关键作用,它们使橡胶-塑料相的良好结合成为可能,然而,经典的自由基聚合所得的接枝共聚物因其产物品种之局限性及结构的不确定性,研究难以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技共聚物 合成
下载PDF
HDPE-g-PB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其与聚丁二烯的共混
3
作者 高歌 殷敬华 黄葆同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5-19,共5页
利用^(60)Co辐照合成了HDPE与丁二烯的接枝共聚物,PE-g-PB。动态力学试验表明,它与PB较PE与PB有更好的相容性。PB含量相同时PB/PE-g-PB共混物比PB/PE共混物有较高的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前者中两相分布较均匀,相区尺寸较小。
关键词 聚乙烯 聚丁二烯 接技共聚物 共混
下载PDF
玉米淀粉与铈盐引发丙烯酸甲酯及丙烯酸盐接枝共聚物
4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5-55,共1页
玉米淀粉与铈盐引发丙烯酸甲酯及丙烯酸盐接枝共聚物,其主要原料为玉米淀粉、铈盐、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盐,将淀粉与丙烯酸甲酯经高铈盐引发接技共聚物,它既具有淀粉浆料的特点,又具有合成浆料的特点,它对疏水性纤维的粘着性、浆膜... 玉米淀粉与铈盐引发丙烯酸甲酯及丙烯酸盐接枝共聚物,其主要原料为玉米淀粉、铈盐、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盐,将淀粉与丙烯酸甲酯经高铈盐引发接技共聚物,它既具有淀粉浆料的特点,又具有合成浆料的特点,它对疏水性纤维的粘着性、浆膜弹性、成膜性、伸度、浆液黏度稳定性、流动性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可取代PVA,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甲酯 共聚物 玉米淀粉 丙烯酸盐 铈盐 接技共聚物 淀粉浆料 合成浆料 生产成本 环境污染
下载PDF
KMnO_4引发魔芋粉-丙烯腈的接枝共聚反应 被引量:7
5
作者 田大听 《合成化学》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27-330,共4页
以 KMn O4 为引发剂进行魔芋粉与丙烯腈的接枝共聚反应。研究了魔芋粉预氧化时间、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酸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反应物加料方式等聚合条件对接枝效率的影响 。
关键词 KMNO4 魔芋粉 丙烯腈 共聚反应 乙烯基 接技共聚物 引发剂 高锰酸钾
下载PDF
聚丙烯与马来酸酐反应挤出接枝共聚合的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徐卫东 蔡琼英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2年第S1期128-133,共6页
本文采用反应挤出法,实现了小本体聚丙烯(PP)与马来酸酐(MAH)的接枝共聚合反应,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P-IR)证实了接枝反应的发生,并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测定接枝物的接技率。研究发现在反映挤出过程中,小本体PP-MAH可以发生官能化反应,... 本文采用反应挤出法,实现了小本体聚丙烯(PP)与马来酸酐(MAH)的接枝共聚合反应,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P-IR)证实了接枝反应的发生,并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测定接枝物的接技率。研究发现在反映挤出过程中,小本体PP-MAH可以发生官能化反应,也可以是接枝上一定长度的MAH支链的反应,以及MAH的均聚合反应及小本体PP的降解反应,只是在不同的条件下不同的反应起主要作用,接技共聚物的接枝率强烈地依赖于所加单体MAH.引发剂的用量及挤出反应温度,确定了最佳共聚合工艺条件:单体MAH用量5-9g/100gpp。引发剂用量0.5—1.0g/100gpp,反应温度215—2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本体聚丙烯 马来酸酐 反应挤出 接技共聚物
下载PDF
三种有发展前景的制备热塑性弹性体的方法
7
作者 谢洪泉 《弹性体》 CAS 2006年第6期61-64,共4页
综述了三种有发展前景的合成热塑性弹性体的方法,包括阳离子共聚法、大分子单体与小分子单体共聚法及乳液接技共聚法,并讨论了其产物的结构与性能的关联。
关键词 热塑性弹性体 接技共聚物 嵌段共聚物 多相聚合物
下载PDF
高温降滤失剂APS的合成及其使用性能 被引量:11
8
作者 高锦屏 郭东荣 +1 位作者 李健鹰 邱正松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1993年第1期21-23,共3页
关键词 高温 降滤失剂 接技共聚物 钻井泥浆
下载PDF
高吸水树脂的性能和制备及其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燕飞 《木薯精细化工》 2000年第2期29-30,共2页
介绍高吸水树脂特性,性质和试验研究制造方法。
关键词 高吸水树脂 淀粉接技共聚物 效率 制备 木薯淀粉 变性淀粉
下载PDF
硅系阻燃剂研究进展
10
《阻燃材料与技术》 2004年第4期23-23,共1页
关键词 硅系阻燃剂 有机硅 无机硅 结构 含硅基团共聚物 含硅接技共聚物 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
原文传递
Composite core-shell microparticles from microfluidics for synergistic drug delivery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艳娜 燕丹 +6 位作者 付繁繁 刘羽霄 张彬 王洁 商珞然 顾忠泽 赵远锦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SCD 2017年第6期543-553,共11页
Microparticles have a demonstrated value for drug delivery systems. The attempts to develop this tech- nology focus on the generation of featured microparticles for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the systems. Here, we pres... Microparticles have a demonstrated value for drug delivery systems. The attempts to develop this tech- nology focus on the generation of featured microparticles for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the systems. Here, we present a new type of microparticles with gelatin methacrylate (GelMa) cores and poly(L-lactide-co-glycolide) (PLGA) shells for syn- ergistic and sustained drug delivery applications. The mi- croparticles were fabricated by using GelMa aqueous solu- tion and PLGA oil solution as the raw materials of the mi- croflnidic double emulsion templates, in which hydrophilic and hydrophobic actives, such as doxorubicin hydrochloride (DOX, hydrophilic) and camptothecine (CPT, hydrophobic), could be loaded respectively. As the inner cores were poly- merized in the microfluidics when the double emulsions were formed, the hydrophilic actives could be trapped in the cores with high efficiency, and the rupture or fusion of the cores could be avoided during the solidification of the micropar- ticle shells with other actives. The size and component of the microparticles can be easily and precisely adjusted by ma- nipulating the flow solutions during the microfluidic emulsi- fication. Because of the solid structure of the resultant mi- croparticles, the encapsulated actives were released from the delivery systems only with the degradation of the biopolymer layers, and thus the burst release of the actives was avoided. These features of the microparticles make them ideal for drug delivery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fluidic EMULSION micropartide drug delivery biomateria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