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X射线接触显微镜对活细胞成像
1
作者 范品忠 《强激光技术进展》 1997年第2期37-38,共2页
关键词 X射线 接触显微镜 活细胞成像
下载PDF
基于非接触光声成像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冲击损伤检测方法
2
作者 丁凯旋 陈冀景 +2 位作者 皮一涵 李娇 田震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45,共9页
为了探究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的损伤机制并对其制造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对CFRP的冲击损伤区域进行了高分辨无损检测。构建了全光式非接触光声显微(AONC-PAM)成像系统,利用自主开发的光学吸收结合背向散射的双对比度成像模式,对CFRP... 为了探究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的损伤机制并对其制造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对CFRP的冲击损伤区域进行了高分辨无损检测。构建了全光式非接触光声显微(AONC-PAM)成像系统,利用自主开发的光学吸收结合背向散射的双对比度成像模式,对CFRP在不同冲击能量下的损伤区域进行高分辨率无损检测。实验结果显示,AONC-PAM系统的空间分辨率为2.9±0.5μm;双对比度成像策略能以2 s/帧的速率同时获得基于光学吸收和表面散射特性的图像及两者叠加的双对比度图像;AONC-PAM系统显示了比通用明场显微镜系统更多的成像细节,包括碳纤维分布和其他微观缺陷如纤维断裂、错位、缺束和褶皱,可检测的微观缺陷尺寸达10~20μm,并实现了损伤区域的精准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损检测 接触光声显微镜 双对比度成像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冲击损伤
下载PDF
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和超声测厚仪测量角膜中央厚度的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彬彬 倪海龙 +1 位作者 杨亚波 胡培克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6年第3期133-133,共1页
目的:比较带角膜厚度测量功能的非接触型内皮显微镜和超声测厚仪测量角膜中央厚度的差异。方法:分别应用NONCON ROBO SP-9000型非接触内皮显微镜(KONAN公司)和U P-1000A型超声测厚仪(N IDEK公司)对76人152眼的角膜中央厚度进行测量。结... 目的:比较带角膜厚度测量功能的非接触型内皮显微镜和超声测厚仪测量角膜中央厚度的差异。方法:分别应用NONCON ROBO SP-9000型非接触内皮显微镜(KONAN公司)和U P-1000A型超声测厚仪(N IDEK公司)对76人152眼的角膜中央厚度进行测量。结果:非接触内皮显微镜测量角膜中央平均厚度为(551.36±34.23)μm,超声测厚仪测量的角膜中央平均厚度为(550.41±33.84)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角膜厚度测量功能的非接触型内皮显微镜和超声测厚仪两者在测量角膜中央厚度的结果比较一致。当临床上两者测量值出现较大差异时,需要重复两种检查方法以获得可靠的角膜中央厚度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厚度 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 超声测厚仪
下载PDF
用接触式显微电视系统观察肥胖病人皮肤微循环和脂肪组织的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国平 曲晓义 +2 位作者 金惠铭 焦东海 高雅萍 《中国微循环》 2000年第4期239-242,共4页
目的用接触式显微电视系统活体观察肥胖病人皮肤微循环和皮下脂肪组织。方法对额部、腹部及上臂内侧微循环及皮下脂肪组织作活体观察 ,设计了观察指标及皮下脂肪积分方法。结果与对照组健康人 (n=20)比 ,肥胖组 (n=100)额部、腹部皮肤... 目的用接触式显微电视系统活体观察肥胖病人皮肤微循环和皮下脂肪组织。方法对额部、腹部及上臂内侧微循环及皮下脂肪组织作活体观察 ,设计了观察指标及皮下脂肪积分方法。结果与对照组健康人 (n=20)比 ,肥胖组 (n=100)额部、腹部皮肤异形微血管明显增多 ,血流淤滞或看不清者明显增多 ,腹部、上臂内侧皮下脂肪组织积分明显升高 ,且与体质指数 (BMI)呈显著正相关 (r=0.813,P<0.05)。腹部皱折明显增多。结论单纯性肥胖病患者有皮肤微循环障碍 ,皮下脂肪组织堆积 ,用接触式显微电视对肥胖病人皮肤作活体观察是判断肥胖程度与减肥疗效的一种有用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接触显微镜 毛细血管 皮下脂肪
下载PDF
低噪声原子力显微镜测量单元设计 被引量:9
5
作者 许军 金晨 +8 位作者 牛刘敏 董诚 王慧云 王旭东 董震 孔融智 秦丽 温焕飞 马宗敏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8-143,共6页
为进一步提高大气下非接触式原子力显微镜(NC-AFM)表征样品形貌的分辨率及纵向检测灵敏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偏转检测方法的新型非接触式噪声溯源抑制模型及多级隔振的机械振动噪声主动隔振装置。通过多源噪声抑制系统的设计,实现了... 为进一步提高大气下非接触式原子力显微镜(NC-AFM)表征样品形貌的分辨率及纵向检测灵敏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偏转检测方法的新型非接触式噪声溯源抑制模型及多级隔振的机械振动噪声主动隔振装置。通过多源噪声抑制系统的设计,实现了实验环境下传递到实验装置的高低频振动由69 nm有效的衰减至0.03 nm以下。结合光偏转理论,系统在大气下的探针检测灵敏度为156.4 mV·nm^(-1)、电压偏转噪声密度为2.24μV/√Hz、偏转噪声密度达到了17.72 fm/√Hz。系统噪声得到有效的抑制,为进一步实验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式原子力显微镜(NC-AFM) 光偏转检测 噪声溯源抑制 主动隔振 低噪声
下载PDF
大气环境非接触调频AFM检测与控制平台设计及测试 被引量:3
6
作者 许军 金晨 +3 位作者 王旭东 秦丽 温焕飞 马宗敏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63-168,共6页
为进一步提高大气环境调频非接触模式原子力显微镜(frequency modulated non-contact atomic force microscope)样品表面形貌表征能力。本文基于大气环境光路调节系统设计了高精度驱动位移调节装置,采用多块堆叠的切向压电陶瓷实现了sti... 为进一步提高大气环境调频非接触模式原子力显微镜(frequency modulated non-contact atomic force microscope)样品表面形貌表征能力。本文基于大气环境光路调节系统设计了高精度驱动位移调节装置,采用多块堆叠的切向压电陶瓷实现了stick-slip高精度驱动方式,调节精度达到了2.6nm/V,其精度高于常规步进电机,使得悬臂反射率达到26%。基于该高精度位移调节装置设计,系统实现了谐振频率检测与反馈,其中共振频率f0=158.73kHz,半高宽ω=373.2Hz,品质因数Q=564,系统最小检测灵敏度达到80mHz,系统电压噪声密度约为2.32μV/Hz,系统整体噪声为253.3fm/Hz。为表征样品形貌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频非接触模式原子力显微镜(FM-NC-AFM) 光路调节 粘滑驱动 高精度位移调节 谐振频率检测
下载PDF
正常人角膜内皮细胞的内皮显微镜观察
7
作者 严良 唐维强 曹霞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1997年第6期158-161,共4页
目的:观察正常人眼角膜中央及周边区内皮细胞。方法:应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进行观察。结果:角膜内皮细胞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密度、六角形细胞百分率逐渐降低,细胞面积逐渐增大。结论:角膜内皮细胞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属生... 目的:观察正常人眼角膜中央及周边区内皮细胞。方法:应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进行观察。结果:角膜内皮细胞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密度、六角形细胞百分率逐渐降低,细胞面积逐渐增大。结论:角膜内皮细胞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属生物学上细胞衰老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内皮细胞 正常人 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
下载PDF
可调谐探针起振系统设计
8
作者 温阳 陈纵横 +2 位作者 冯婕 舒鹏丽 马宗敏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0-85,共6页
为了兼顾非接触式原子力显微镜(noncontact atomic force microscope,NC-AFM)更高谐振频率探针的使用需求,并通过提高控制器精度进而提高NC-AFM分辨率,提出了一种基于探针-样品间原子作用力变化的全数字可调谐NC-AFM高分辨率探针起振系... 为了兼顾非接触式原子力显微镜(noncontact atomic force microscope,NC-AFM)更高谐振频率探针的使用需求,并通过提高控制器精度进而提高NC-AFM分辨率,提出了一种基于探针-样品间原子作用力变化的全数字可调谐NC-AFM高分辨率探针起振系统。在Simulink环境下对探针起振系统的控制部分进行了设计,通过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实现了鉴相,滤波,锁频等功能;采用压电陶瓷片驱动探针振动,设计了操作便捷的探针座。将不同频率正弦信号提供给设计的起振系统进行功能性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可以在20 kHz~50 MHz频率范围内跟踪探针谐振频率;最后使用起振系统成功使商用探针在谐振频率处振动,准确测出了探针的谐振频率及振动幅值,系统频率分辨率达到了0.1 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式原子力显微镜(NC-AFM) 起振 谐振频率 数字锁相环 压电陶瓷
下载PDF
不同分期圆锥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变化
9
作者 罗燕 赵灿 +3 位作者 仲晓维 石佳宁 史伟云 王婷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9-265,共7页
目的评估不同分期圆锥角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及形态变化。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3月至2021年10月就诊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的圆锥角膜患者119例199眼,按照圆锥角膜Amsler-Krumeich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Ⅰ期... 目的评估不同分期圆锥角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及形态变化。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3月至2021年10月就诊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的圆锥角膜患者119例199眼,按照圆锥角膜Amsler-Krumeich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Ⅰ期圆锥角膜组58例111眼、Ⅱ期圆锥角膜组30例41眼和Ⅲ期圆锥角膜组31例47眼。同期纳入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受试者25人5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获取角膜地形图及角膜曲率(K)、中央角膜厚度(CCT)、最薄处角膜厚度(TCT)、前房深度(ACD)、角膜直径、角膜体积等眼前节参数。通过"中心法"使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并获取中央区角膜内皮CD、六角形细胞的百分数(6A)、平均细胞面积(AVE)、最大细胞面积(MAX)、最小细胞面积(MIN)、细胞面积标准差(SD)和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角膜内皮CD和形态参数与角膜地形图相关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正常对照组以及Ⅰ期、Ⅱ期和Ⅲ期圆锥角膜组CD分别为2941(2809,3072)、2825(2667,3030)、2747(2475,2903)和2370(2142,2525)个/mm^(2),随着圆锥角膜患者病情进展,CD逐渐降低,各组CD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94.862,P<0.001)。各组CV和6A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45.018、20.421,均P<0.001);Ⅲ期圆锥角膜组CV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Ⅰ、Ⅱ期圆锥角膜组,6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Ⅰ期圆锥角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圆锥角膜病情进展,MAX、MIN、AVE和SD逐渐增大,各组MAX、MIN、AVE和SD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37.905、32.437、110.182、72.941,均P<0.001);Ⅲ期圆锥角膜组MAX和MIN显著高于Ⅰ期圆锥角膜组和正常对照组,AVE和S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Ⅰ、Ⅱ期圆锥角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圆锥角膜患者CD与CCT、TCT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_(s)=0.47,P<0.001;r_(s)=0.53,P<0.001),与平均角膜曲率(Km)呈中等程度负相关(r_(s)=-0.59,P<0.001);6A与CCT、TCT呈弱正相关(r_(s)=0.18,P=0.01;r_(s)=0.22,P=0.002),与Km呈弱负相关(r_(s)=-0.32,P<0.001);CV与CCT、TCT呈弱负相关(r_(s)=-0.35,P<0.001;r_(s)=-0.37,P<0.001),与Km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_(s)=0.48,P<0.001);CD、CV、6A与ACD、角膜体积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随着圆锥角膜病情进展,角膜前突变薄,角膜内皮CD和6A降低,细胞变异性增加;角膜地形图相关参数与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及形态变化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角膜 角膜内皮 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 角膜地形图
下载PDF
维吾尔族及汉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绍飞 刘黎明 丁琳 《农垦医学》 2011年第6期500-502,共3页
目的:观察50~79岁汉族和维吾尔族患者中央区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方法:选择50~79岁年龄段维吾尔族患者180例,50~59岁年龄段60例,60~69岁年龄段60例,70~79岁年龄段60例;及汉族患者180例,50~59岁年龄段60例,60~69岁年龄段60例,70~7... 目的:观察50~79岁汉族和维吾尔族患者中央区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方法:选择50~79岁年龄段维吾尔族患者180例,50~59岁年龄段60例,60~69岁年龄段60例,70~79岁年龄段60例;及汉族患者180例,50~59岁年龄段60例,60~69岁年龄段60例,70~79岁年龄段60例,均取右眼,应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50~59岁年龄段维吾尔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 608.4±327.6个/mm2,汉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 728.6±284.6个/mm2,两者对比P<0.05;60~69岁年龄段维吾尔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 547.0±292.5个/mm2,汉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 672.9±312.5个/mm2;70~79岁年龄段维吾尔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 452.8±434.5个/mm2,汉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 660.2±374.9个/mm2,两者对比P<0.05。50~79岁年龄段维吾尔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 536.1±360.4/mm2,汉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 688.6±324.9个/mm2,两者对比P<0.05;结论:在50~59岁,60~69岁,70~79岁各年龄段,及50~79岁年龄段比较,汉族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维吾尔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 维吾尔族 汉族
下载PDF
配戴隐形眼镜后角膜内皮细胞短暂的改变 被引量:1
11
作者 谢培英 黄静 +2 位作者 二木斡夫 金井淳 中岛章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1996年第2期10-12,共3页
利用新型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SP-500(日本,SEED Co.Ltd.),观察无戴镜史健康眼,在配戴各种不同隐形眼镜(CL)的状态下角膜内皮细胞出现的短暂性变化。戴镜20分钟后,PMMA HCl引起角膜中央区bleb改变,软性隐形眼镜(SCL)则引起角膜整体的... 利用新型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SP-500(日本,SEED Co.Ltd.),观察无戴镜史健康眼,在配戴各种不同隐形眼镜(CL)的状态下角膜内皮细胞出现的短暂性变化。戴镜20分钟后,PMMA HCl引起角膜中央区bleb改变,软性隐形眼镜(SCL)则引起角膜整体的变化,而且高含水性SCL的bleb发生率明显低于低含水SCL。高透气性硬镜(Dk=105×10^(-11))配戴时,角膜内皮细胞不出现任何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内皮/病理生理学 隐形眼镜 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
下载PDF
表/界面水的扫描探针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尤思凡 孙鲁晔 +2 位作者 郭静 裘晓辉 江颖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3-144,共22页
表面和界面水在自然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现代科技中无处不在.它在物理、化学、环境学、材料学、生物学、地质学等诸多基础学科和应用领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表面和界面水的功能与特性的研究,是水基础科学的一项核心任务.然而,... 表面和界面水在自然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现代科技中无处不在.它在物理、化学、环境学、材料学、生物学、地质学等诸多基础学科和应用领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表面和界面水的功能与特性的研究,是水基础科学的一项核心任务.然而,由于水分子之间氢键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及其与水-固界面相互作用的竞争,使得表(界)面水对于局域环境的影响非常敏感,往往需要深入到分子层次研究其微观结构和动力学过程.近年来,新型扫描探针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在单分子甚至亚分子尺度上对表(界)面水展开细致的实空间研究.本文着重介绍几种代表性的扫描探针技术及其在表(界)面水体系中的应用,包括: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术、单分子振动谱技术、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术和非接触式原子力显微术.此外,本文还将对表(界)面水扫描探针技术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界面水 扫描隧道显微镜 接触式原子力显微镜 单分子振动谱
下载PDF
高灵敏低噪声光束偏转检测系统设计 被引量:6
13
作者 曲章 武兴盛 +1 位作者 魏久焱 马宗敏 《微纳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59-365,370,共8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制超高真空室温非接触式原子力显微镜(NC-AFM)的检测灵敏度和获得材料表面更高分辨率的原子图像,在比较了原子力显微镜探针振动位移检测的三种方法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光束偏转检测方法,理论上分析了这种方法的偏转...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制超高真空室温非接触式原子力显微镜(NC-AFM)的检测灵敏度和获得材料表面更高分辨率的原子图像,在比较了原子力显微镜探针振动位移检测的三种方法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光束偏转检测方法,理论上分析了这种方法的偏转检测灵敏度与噪声。设计了一个高灵敏度、低噪声的光束偏转检测系统,该系统的激光光斑能够高精度地聚焦在悬臂上,能容易、直观地对准激光光路,并高效地检测到悬臂的振动和探针的共振频率。通过实验,验证了准直激光的质量及光路的对准,并利用该系统在超高真空非接触式原子力显微系统中进行探针振动实验,得到了探针的共振频率为161.736 8 kHz,通过计算得到探针共振的品质因数为12 939,说明系统具有高灵敏度和低噪声的性能。有望在进一步提高原子力显微镜分辨率方面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测量 接触式原子力显微镜(NC-AFM) 光束偏转检测 高灵敏度 低噪声 共振频率
下载PDF
二维冰的结构及其生长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管冬 江颖 《自然杂志》 2020年第2期79-83,共5页
水和冰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冰的结构与成核生长在材料科学、摩擦学、生物学、大气科学以及行星科学等众多领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过程往往与微观尺度上水分子与表面或者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关。受限于之前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尽... 水和冰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冰的结构与成核生长在材料科学、摩擦学、生物学、大气科学以及行星科学等众多领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过程往往与微观尺度上水分子与表面或者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关。受限于之前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尽管存在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冰成核和生长的微观机理却仍旧存在许多争议与疑问。因此,从原子尺度上对冰结构和成核生长过程进行准确的表征和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研究者利用超高真空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非接触式原子力显微镜(NC-AFM)联合系统,通过对qPlus针尖进行化学修饰,借助针尖与水分子之间的高阶静电力,成功实现在实空间中对Au(111)表面上的双层二维冰结构的高分辨成像,确认了其"互锁式"氢键构型,并进一步通过对二维冰边界结构的非侵扰式成像,首次观测到二维冰生长过程中边界上的一系列中间态和亚稳态。之后通过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提出了二维冰锯齿状和扶椅状边界的两种生长机制。这在原子尺度上揭示了二维冰成核生长的过程和机理,为研究原子尺度上冰的生长过程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并能拓展到广泛的二维材料体系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冰 边界生长 接触原子力显微镜
下载PDF
非接触双目间接眼底显微镜联合前房灌注在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术中的应用
15
作者 王永梅 王莹 +1 位作者 楚艳华 韩泉洪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12-1215,共4页
目的观察使用非接触双目间接眼底显微镜(BIOM)联合前房灌注系统(ACM)行玻璃体切割术处理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6例(6只眼)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行玻璃体切割术时,为了避免医源性的脉络膜视网膜损伤,采用前房灌... 目的观察使用非接触双目间接眼底显微镜(BIOM)联合前房灌注系统(ACM)行玻璃体切割术处理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6例(6只眼)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行玻璃体切割术时,为了避免医源性的脉络膜视网膜损伤,采用前房灌注来维持眼压,晶状体摘除及前部玻璃体切割后,切换至BIOM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临床随访3-11月,评估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结果6例BIOM联合ACM的玻璃体切割术在操作中未见明显困难。术后5例视力提高,1例无变化。主要长期并发症为低眼压、前部PVR、视网膜前膜。4例行硅油取出术后,视网膜在位。结论采用BIOM联合ACM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在实践中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房灌注系统 接触双目间接眼底显微镜 玻璃体切割术 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原文传递
Corrosion Behavior of Anodic Oxidized TiO_2 Film in Seawater 被引量:2
16
作者 WANG Min WANG Wei HE Benlin SUN Mingliang YIN Yansheng LIU Lan ZOU Wuyuan XU Xuefei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0年第4期376-380,共5页
TiO2 films were formed on metallic titanium substrates by the anodic oxidation method in H2SO4 solution under the 80V D.C..Phase component and microstructure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scanning ... TiO2 films were formed on metallic titanium substrates by the anodic oxidation method in H2SO4 solution under the 80V D.C..Phase component and microstructure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Water contact angles on titanium oxide film surface were measured under both dark and sunlight illumination conditions.Corrosion tests were carried out in seawater under different illumination conditions by electrochemistry impedance spectrum (EIS) and polarization curves.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TiO2 film prepared by the anodic oxidation method was anatase with a uniform structure and without obvious pores or cracks on its surface.The average water contact angle of the film was 116.4? in dark, in contrast to an angle of 42.7? under the UV illumination for 2 hours, which demonstrates good hydrophobic property.The anti-corrosion behavior of the TiO2 film was declining with the extended immersion time.Under dark conditions, however, the hydrophobic TiO2 film retarded the water infiltrating into the substrate.The impedance changed slowly and the corrosion current density was 2 orders of magnitude lower than that with the film illuminated by sunlight.All of those mentioned above indicate that the TiO2 film possesses much better performance under dark condition, and it can be applied as an engineering material under dark seawater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 film anodic oxidation method HYDROPHOBIC corrosion resistance electrochemistry impedance spectrum(EIS)
下载PDF
氧化铝薄膜的制备与结构缺陷研究
17
作者 尚璐瑶 杨晓峰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7,15,共5页
阐述了氧化铝(AlO)薄膜4层结构与台阶结构,同时提出了薄膜中含有的2种缺陷结构。通过Ar~+溅射和退火获得氧化铝薄膜,基于超高真空非接触式调频原子力显微镜(UHV-NC-FM-AFM)测试技术,对所制作的氧化铝薄膜进行表征研究。通过对氧化铝薄... 阐述了氧化铝(AlO)薄膜4层结构与台阶结构,同时提出了薄膜中含有的2种缺陷结构。通过Ar~+溅射和退火获得氧化铝薄膜,基于超高真空非接触式调频原子力显微镜(UHV-NC-FM-AFM)测试技术,对所制作的氧化铝薄膜进行表征研究。通过对氧化铝薄膜构造与缺陷建模,结合实验分析,验证了薄膜结构和缺陷理论。缺陷结构高度为(50±20)pm,氧化铝薄膜台阶的高度约200 pm,薄膜周期结构与DFT计算理论模型中单元的大小基本一致,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基本吻合,为后期蒸镀钯(Pd)实验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铝薄膜 超高真空非接触式调频原子力显微镜 缺陷理论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Wettability of CO2 on Shale Surface
18
作者 SUN Hui LI Ting-xu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4年第4期51-55,共5页
This paper sets up a complete CO2 contact angle test system by a visualization autoclave, uses the hanging drop-method respectively getting the advancing angle and receding angle of CO2, on the shale surface under the... This paper sets up a complete CO2 contact angle test system by a visualization autoclave, uses the hanging drop-method respectively getting the advancing angle and receding angle of CO2, on the shale surface under the different temperature, and uses the Snake method measuring contact angle of droplet images, to make the wettability experimental study for CO2 on the shale surface. According to contact angle data, wettability of CO2 on the shale surface is preferable; the temperature is the higher, the wettability is better. At the same time, by analyzing correspondingly wit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images of shale sample, it is obtained that shale with different surface structures has affected wettability of 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SHALE WETTABILITY Contact Angle
下载PDF
Realization of a novel Ag/SnO_2 electrical contact material with microscopic fiber-like structure
19
作者 Chen Lawson Liu Weili Tian Hui 《Engineering Sciences》 EI 2013年第3期66-71,75,共7页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that fiber-like arrangement of reinforcing particles SnO2 paralleling to the direction of current is propitious to the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the electrical contact materia...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that fiber-like arrangement of reinforcing particles SnO2 paralleling to the direction of current is propitious to the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the electrical contact materials, we proposed and reported a novel precursor route used to prepare Ag/SnO,. electrical contact material with fiber- like arrangement of reinforcing nanoparticles. The mechanism for the formation of fiber-like arrangement of rein- forcing nanoparticles in Ag/SnO2 electrical contact material was also discussed. The as-prepared samples were char- acterized by means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optical microscope (OM), 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 (EDX), MHV2000 microhardness test, and double bridge tester.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s-prepared Ag/SnO,, electrical contact material with fiber-like arrangement of reinforcing nanoparticles exhibits a high elongation of 24 %, a particularly low electrical resistivity of 2.08 μΩ. cm, and low arcing energy, and thus has considerable technical, economic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ber-like NANOPARTICLES electrical contact material PRECURSOR AG/SNO2
下载PDF
Comparison on Hemocompatibility of MWCNTs and Hydroxyl Modificated MWCNTs
20
作者 ZHANG Yi-teng ZHAO Meng-li +4 位作者 GUO Mei-xian DENG Xiang-yun LI De-jun GU Han-qing WAN Rong-xin 《Chinese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English Edition)》 2013年第1期1-6,共6页
Objective: To study and compare the hemocompatibility of MWCNTs and hydroxyl modificated MWCNTs (MWCNTs-OH). Methods: MWCNTs and MWCNTs-OH were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Objective: To study and compare the hemocompatibility of MWCNTs and hydroxyl modificated MWCNTs (MWCNTs-OH). Methods: MWCNTs and MWCNTs-OH were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water contact angle assays, platelet-adhesion and hemolytic rate assays.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wo MWCNTs had a similar surface topography and MWCNTs-OH were functionalized with hydroxyl groups on their surfaces. Water contact angle assays indicated that MWCNTs were hydrophobic materials, whereas MWCNTs-OH was hydrophilic. The platelet-adhesion assays displayed that the platelet-adhesion rate of MWCNTs-OH was much lower than MWCNTs. The hemolytic rate assays showed that the hemolytic rates of both MWCNTs were lower than the standard value of 5%. Conclusion: MWCNTs-OH shows superior anticoagulant capacity over MWCNTs. Both MWCNTs and MWCNTs-OH are nonhemolytic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MWCNTs) hydroxyl modificated MWCNTs hemocompatibil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