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则西医治其标 缓则中医治其本——中西医结合控制癫痫发作
1
作者 段绍龙 陈西平 王法沂 《湖北中医杂志》 2004年第11期20-20,共1页
近年来,笔者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采取中西结合的方法,可有效控制了癫痫发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共治疗观察150例,其中男98例,女52例;年龄6~10岁者43例,11~15岁者64例,16~25岁者30例,25岁以上者13例;病程1~10年者... 近年来,笔者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采取中西结合的方法,可有效控制了癫痫发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共治疗观察150例,其中男98例,女52例;年龄6~10岁者43例,11~15岁者64例,16~25岁者30例,25岁以上者13例;病程1~10年者114例,10年以上者36例.其中原发性癫痫32例,继发性癫痫118例;属大发作者105例,小发作者20例,精神运动性发作者16例,局限性发作者9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中西医结合疗法 控制发作 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
下载PDF
血清鸢尾素和热休克蛋白70水平与特发性癫痫患儿认知功能及发作控制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于静 康健 +1 位作者 李立杰 曹映华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2年第9期39-44,共6页
目的 探讨血清鸢尾素、热休克蛋白70水平与特发性癫痫患儿认知功能及发作控制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溪市中心医院儿科就诊的150例特发性癫痫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后发作控制情况将其分作完全控制组(n=117例)和... 目的 探讨血清鸢尾素、热休克蛋白70水平与特发性癫痫患儿认知功能及发作控制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溪市中心医院儿科就诊的150例特发性癫痫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后发作控制情况将其分作完全控制组(n=117例)和未完全控制组(n=33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3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鸢尾素、热休克蛋白70水平的差异,并通过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4版(WISC-Ⅳ)对患儿认知功能进行评估。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血清鸢尾素、热休克蛋白70水平与特发性癫痫患儿发作控制的关系。结果 未完全控制组血清鸢尾素水平均低于完全控制组和对照组,且完全控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296、21.872、9.426,P<0.05);而未完全控制组血清热休克蛋白70水平均高于完全控制组和对照组,且完全控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378、22.851、11.298,P<0.05)。完全控制组WISC-Ⅳ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未完全控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76~6.637,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特发性癫痫患儿的血清鸢尾素水平与WISC-Ⅳ各维度评分均呈正相关(r=0.317~0.478,P<0.05),而热休克蛋白70水平与WISC-Ⅳ各维度评分均呈负相关(r=-0.567~-0.488,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鸢尾素水平降低、热休克蛋白70水平升高,以及发作类型为全面性、首次脑电图异常、有相关疾病家族史均是特发性癫痫患儿发作控制的显著影响因素(Waldχ^(2)值分别为10.328、14.651、6.255、7.204、8.495,P<0.05)。结论 特发性癫痫患儿认知功能损害及发作控制效果差与血清鸢尾素降低和热休克蛋白70水平升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尾素 热休克蛋白70 认知功能损害 发作控制 特发性癫痫 儿童
下载PDF
立体定向脑电图引导射频热凝治疗难治性癫痫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江龙(综述) 史雪峰 张新定(审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00-704,共5页
癫痫是最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影响全球超过7000万人的生活质量[1],约超过30%为难治性癫痫(refractory epilepsy,RE)。国际抗癫痫联盟定义RE为选择≥2种可耐受的抗癫痫药物经足够剂量及疗程治疗,在体内达到有效药物浓度后仍不能... 癫痫是最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影响全球超过7000万人的生活质量[1],约超过30%为难治性癫痫(refractory epilepsy,RE)。国际抗癫痫联盟定义RE为选择≥2种可耐受的抗癫痫药物经足够剂量及疗程治疗,在体内达到有效药物浓度后仍不能控制发作的癫痫[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癫痫 抗癫痫药物 国际抗癫痫联盟 预后因素 射频热凝治疗 立体定向脑电图 控制发作
下载PDF
基于奥瑞姆自理理论的医院-家庭延续性护理在变应性哮喘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4
作者 顾竹筠 厉加珍 +2 位作者 高亚丽 王倩 许士娣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4年第11期1588-1592,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奥瑞姆自理理论的医院-家庭延续护理在变应性哮喘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108例变应性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 目的探讨基于奥瑞姆自理理论的医院-家庭延续护理在变应性哮喘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108例变应性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家庭健康管理,观察组采用基于奥瑞姆自理理论的医院-家庭延续护理。两组均持续干预3个月,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的用药依从性、病情发作控制及肺功能水平。结果干预前,两组用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的用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3个月、6个月内的病情发作次数分别为1.52±1.17次、2.80±1.20次,均少于对照组的2.45±1.05次、4.45±1.27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6个月内再入院次数为1.64±0.71次,少于对照组的2.47±0.9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FEV1及FV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的FEV1及FV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奥瑞姆自理理论的医院-家庭延续护理能够提高变应性哮喘患儿的用药依从性,同时有助于改善病情发作控制效果及肺功能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瑞姆自理理论 延续护理 变应性哮喘 病情发作控制 肺功能
下载PDF
癫痫患者血清NFL、Hcy、Irisin与认知功能和治疗后发作控制的关系
5
作者 吴阳 屈小莹 +2 位作者 杜楠 陈悦 樊红彬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4年第16期3181-3185,共5页
目的:探讨癫痫患者血清神经丝轻链蛋白(NFL)、同型半胱氨酸(Hcy)、鸢尾素(Irisin)与认知功能和治疗后发作控制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96例癫痫患者,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结果... 目的:探讨癫痫患者血清神经丝轻链蛋白(NFL)、同型半胱氨酸(Hcy)、鸢尾素(Irisin)与认知功能和治疗后发作控制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96例癫痫患者,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认知障碍组和非认知障碍组,各为70例和126例。所有癫痫患者接受抗癫痫药物治疗,治疗前检测血清NFL、Hcy、Irisin水平,治疗后6个月评价发作控制情况,并据此将患者分为完全控制组(139例)和未完全控制组(5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癫痫患者治疗后发作未完全控制的因素。结果:认知障碍组Irisin水平低于非认知障碍组,血清NFL、Hcy水平高于非认知障碍组(P<0.05)。未完全控制组血清NFL、Hcy水平高于未完全控制组(P<0.05),Irisin水平低于未完全控制组(P<0.05)。脑电图异常、全面性发作、高NFL、Hcy是癫痫患者抗癫痫治疗后未完全控制的危险因素(P<0.05),高Irisin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癫痫伴认知障碍患者血清NFL、Hcy水平升高,Irisin水平降低,且与抗癫痫治疗后发作控制情况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神经丝轻链蛋白 同型半胱氨酸 鸢尾素 认知功能 发作控制
原文传递
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临床抢救与护理1例 被引量:11
6
作者 何新亚 《中国现代医生》 2008年第20期100-101,共2页
癫痫持续状态,即癫痫大发作在短期内持续不断的频繁发生。在发作间歇期,患者尚未从昏迷状态中清醒过来而又有一次新的发作。常伴有体温升高,若不及时抢救可危机生命,因此要采取紧急的抢救措施,及时控制癫痫发作。现介绍癫痫持续发作患者... 癫痫持续状态,即癫痫大发作在短期内持续不断的频繁发生。在发作间歇期,患者尚未从昏迷状态中清醒过来而又有一次新的发作。常伴有体温升高,若不及时抢救可危机生命,因此要采取紧急的抢救措施,及时控制癫痫发作。现介绍癫痫持续发作患者1例的抢救经过。通过积极的抢救和良好的护理,使患者安全脱险,转危为安。获得了满意的疗效。通过分析总结,说明了紧张有序的抢救护理是控制发作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持续状态 抢救护理 控制发作
下载PDF
苯巴比妥高血浓度长期治疗5例急性脑炎伴难控制和反复发作癫痫的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7
7
作者 王琳 齐晓涟 高冉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9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观察苯巴比妥高血浓度长期治疗急性脑炎伴难控制和反复发作癫痫(acuteencephalitis with refractory,repetitive partial seizures,AERRPS)患者的安全性。方法:2003年7月至2008年9月期间入院的脑炎患者,符合Sakuma于2001年... 目的:观察苯巴比妥高血浓度长期治疗急性脑炎伴难控制和反复发作癫痫(acuteencephalitis with refractory,repetitive partial seizures,AERRPS)患者的安全性。方法:2003年7月至2008年9月期间入院的脑炎患者,符合Sakuma于2001年提出的AERRPS诊断标准的患者入组,给药方法:200mg苯巴比妥静脉推注或肌内注射后,再以1—1.5mg/(kg·h)静脉滴注或200mg肌内注射或静脉推注,每2—4h1次,每日总量在1.2~2.4g,使苯巴比妥血浓度在24h左右达到100μg/ml。维持时间24~100d。观察苯巴比妥高血浓度治疗时患者的血压、心率及心律、呼吸、皮肤反应、意识、瞳孔、癫痫发作情况,并进行血常规检查、生化分析及长程脑电图监测。预后观察至少6个月。结果:苯巴比妥高血浓度维持期间,5例患者均处于昏迷状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5分,脑电图监测未见爆发-抑制模式。脑干反射大部分保留。自主呼吸全部消失。3例窦性心动过速,2例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血压下降至64~86/40—55mmHg。5例患者的ALT57~385IU/L,AST38—365IU/L,γ-GT54~542IU/L,血氨升高至103.7μmoL/L,皮肤不良反应很轻。肾功能未受影响。当苯巴比妥血浓度降至50μg/ml以下时,患者意识和自主呼吸恢复,不良反应基本消退。结论:苯巴比妥高血浓度长期治疗可能致严重不良反应,因此AERRPS患者使用苯巴比妥高血浓度长期治疗期间必须使用人工辅助呼吸,严密监测,并及时处理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利于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炎 控制和反复发作癫痫 苯巴比妥 安全性
原文传递
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或拉莫三嗪治疗癫痫对脑电图的影响 被引量:29
8
作者 王翀 朱晓蕾 王晓云 《河北医学》 CAS 2021年第3期516-521,共6页
目的:探究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或拉莫三嗪治疗癫痫对脑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癫痫患者3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简单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1与研究组2,各128例。对照组给予丙戊酸钠治疗,研究组1给予丙... 目的:探究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或拉莫三嗪治疗癫痫对脑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癫痫患者3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简单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1与研究组2,各128例。对照组给予丙戊酸钠治疗,研究组1给予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研究组2给予丙戊酸钠联合拉莫三嗪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后的发作控制率、脑电图疗效、认知功能的差异。结果:发作控制方面,治疗后研究组1、2癫痫发作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和时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电图疗效方面研究组1与研究组2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三组P300潜伏期、Mo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1、研究组2 P300潜伏期、MoCA评分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或拉莫三嗪治疗癫痫均具有较好疗效,能有效控制癫痫发作,减少放电、改善脑电图背景,提高认知功能。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联合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丙戊酸钠 左乙拉西坦 拉莫三嗪 发作控制 脑电图影响
下载PDF
口服抗癫痫药物病人实施用药教育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齐晓涟 张乃文 +2 位作者 贾丹 杨扬 王育琴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637-639,共3页
关键词 抗癫痫药物 癫痫病人 用药教育 对照研究 用药依从性 发作控制 口服 临床医生 脑血管疾病 非手术治疗
下载PDF
400例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分析及临床随访调查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萱 李新中 戴智勇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1999年第3期180-181,共2页
国内目前主要用于抗癫痫的药物有卡马西平、丙戊酸、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这些药物经临床使用,疗效已基本确定.但是,它们的药物动力学过程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而且药物本身治疗窗较窄,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提倡... 国内目前主要用于抗癫痫的药物有卡马西平、丙戊酸、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这些药物经临床使用,疗效已基本确定.但是,它们的药物动力学过程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而且药物本身治疗窗较窄,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提倡个体化给药显得十分必要.我院从1987年起就已经开展了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工作,采用方法为高效波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经过多年的实践,测定方法日趋成熟,测定结果为临床开展个体化给药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现将1994年后我院400例用液相色谱监测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结果以及部分病人临床随访调查作一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癫痫药 血药浓度 随访 发作控制
下载PDF
颞叶内侧癫痫的两种术式对发作控制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光明 周文静 +5 位作者 林久銮 孙朝晖 王思瑜 刘一欧 张冰清 王海祥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4年第5期261-264,共4页
目的观察前颞叶切除术和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对颞叶内侧癫痫的发作控制效果是否有差别。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科行前颞叶切除术的67例颞叶内侧患者为A组;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在我科行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的46例颞... 目的观察前颞叶切除术和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对颞叶内侧癫痫的发作控制效果是否有差别。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科行前颞叶切除术的67例颞叶内侧患者为A组;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在我科行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的46例颞叶内侧患者为B组;统计分析两组术后1年发作控制为Engel I-II级和Engel III-IV级的人数。结果 A组Engel I-II级56例(83.58%),Engel III-IV级11例(16.42%);B组Engel I-II级40例(86.95%),Engel III-IV级6例(13.05%)。经χ2检验两组术后对MTLE发作的控制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243,P>0.05。结论前颞叶切除术和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对颞叶内侧癫痫发作都能获得良好的控制,两者疗效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叶内侧癫痫 前颞叶切除术 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 发作控制
原文传递
An Interruptable Lock and Unlock Algorithm
12
作者 吴建国 刘明业 +1 位作者 姚领众 宋瀚涛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 CAS 1997年第3期287-291,共5页
Generally, Lock and Unlock statements are primitives that should be wholly imple- mented,i.e.,the test of lock state and the operation of locking must be executed continuously without being interrupted. Different f... Generally, Lock and Unlock statements are primitives that should be wholly imple- mented,i.e.,the test of lock state and the operation of locking must be executed continuously without being interrupted. Different from nmormal lock operations, the lock and Unlock algorithm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can be interrupted anywhere by other processes The value of the algorithm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current control and mutually-exclusive operations was elucidated with one application of the algorithm in a heterogeneous datedbase united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cking algorithm mutually-exclusive operation concurrent control
下载PDF
神经外科门诊癫痫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发作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信晓 丁江伟 +7 位作者 霍显浩 蒋战胜 武跃辉 李培栋 王磊 吴宁波 王新军 孙涛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10-917,共8页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门诊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发作控制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自2017年9月至202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等6家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门诊就诊且符合研究条件的673例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河南省癫痫病系统化诊疗中...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门诊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发作控制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自2017年9月至202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等6家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门诊就诊且符合研究条件的673例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河南省癫痫病系统化诊疗中心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收集患者就诊时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受教育程度、发病初始年龄、发作周期、发作持续时间、病程、家庭年收入及发作控制情况等),总结其临床特征,并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门诊癫痫患者发作控制情况的相关因素。结果(1)673例神经外科门诊癫痫患者中,发病初始年龄<1岁(婴儿期)、1~2岁(幼儿期)、3~5岁(学龄前期)、6~16岁(少年期)、17~39岁(青年期)、40~64岁(中年期)及≥65岁(老年期)者分别为50例(7.4%)、78例(11.6%)、192例(28.5%)、100例(14.9%)、68例(10.1%)、72例(10.7%)及113例(16.8%);既往治疗情况中,未干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者分别占23.0%(155/673)、72.4%(487/673)和4.6%(31/673);癫痫发作控制良好、不良者分别占55.9%(376/673)和44.1%(297/673)。(2)受教育程度为中等教育(OR=2.199,95%CI:1.037~15.221,P=0.033)和初等教育及以下(OR=3.544,95%CI:2.101~21.343,P=0.012)、癫痫每天发作(OR=4.788,95%CI:1.369~33.103,P=0.011)、每次发作持续≥3 min(OR=4.179,95%CI:3.338~18.550,P=0.003)、病程为1~3年(OR=0.379,95%CI:0.108~0.882,P=0.031)和≥3年(OR=0.199,95%CI:0.077~0.602,P=0.001)、目前服用的抗癫痫药物数量≥3种(OR=6.237,95%CI:2.195~17.837,P=0.001)是门诊癫痫患者发作控制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神经外科门诊癫痫患者中,儿童期前起病占比最大,药物治疗仍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患者受教育程度低、发作周期短、发作持续时间长、病程长及服用药物数量多预示其抗癫痫治疗效果会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神经外科门诊患者 临床特征 发作控制
原文传递
癫痫猝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仕飞 杨昆胜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2年第6期545-549,共5页
癫痫猝死(SUDEP)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和预防SUDEP。目前关于SUDEP发病机制可能有:心律失常、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癫痫发作相关性呼吸衰竭以及发作后大脑电活动广泛抑制等。发病风险包括:男性病人、年轻患... 癫痫猝死(SUDEP)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和预防SUDEP。目前关于SUDEP发病机制可能有:心律失常、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癫痫发作相关性呼吸衰竭以及发作后大脑电活动广泛抑制等。发病风险包括:男性病人、年轻患者、慢性癫痫、频繁癫痫发作、多种抗癫痫药物的应用及夜间癫痫发作等。本文就SUDEP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降低癫痫患者的猝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猝死 呼吸暂停 癫痫发作控制 心律失常 夜间癫痫发作 颞叶癫痫 心率可变性
下载PDF
左乙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袁艾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21年第1期105-106,共2页
目的分析左乙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82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丙戊酸钠组,每组各41例。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发作控制相... 目的分析左乙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82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丙戊酸钠组,每组各41例。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发作控制相关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24%),显著高于丙戊酸钠组(58.54%)(P<0.05);研究组患者发作控制率显著高于丙戊酸钠组,再发情况显著低于丙戊酸钠组(P<0.05);研究组患者用药后见效时间及发作所用控制时间均显著短于丙戊酸钠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左乙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临床效果较佳,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发作频率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乙拉西坦 发作频率 丙戊酸钠 癫痫持续状态 发作控制
下载PDF
团队干预模式在癫痫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董洁 项晓慧 +3 位作者 梅亚楠 胡奕媚 马闯 方嘉佳 《护理与康复》 2021年第6期45-48,共4页
目的观察团队干预模式在癫痫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癫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95例和观察组10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进行团队干预模式管理,比较两组干预后的癫痫发作控制总有效率、服药依从性、焦虑... 目的观察团队干预模式在癫痫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癫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95例和观察组10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进行团队干预模式管理,比较两组干预后的癫痫发作控制总有效率、服药依从性、焦虑和抑郁程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癫痫发作控制总有效率、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中重度抑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重度焦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团队干预模式可提高癫痫患者疾病管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团队干预 发作控制 依从性 焦虑 抑郁
下载PDF
特发性癫痫患儿血清miR-378、miR-575表达情况及其与疾病转归的关系
17
作者 杨颖 周欣 周进芳 《广西医学》 CAS 2023年第18期2169-2173,共5页
目的分析特发性癫痫患儿的血清miR-378、miR-575表达情况,并探讨二者与疾病转归的关系。方法将124例特发性癫痫患儿作为癫痫组,15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组。连续随访1年,根据治疗后癫痫发作的控制情况将癫痫患儿分为完全控制组(n=79)和非... 目的分析特发性癫痫患儿的血清miR-378、miR-575表达情况,并探讨二者与疾病转归的关系。方法将124例特发性癫痫患儿作为癫痫组,15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组。连续随访1年,根据治疗后癫痫发作的控制情况将癫痫患儿分为完全控制组(n=79)和非完全控制组(n=45)。检测所有儿童的血清miR-378、miR-575表达量,评估血清miR-378、miR-575表达量对特发性癫痫患儿发作控制效果的预测效能,并分析特发性癫痫患儿发作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癫痫组血清miR-378、miR-575表达量低于健康组(P<0.05),非完全控制组血清miR-378、miR-575表达量低于完全控制组(P<0.05)。血清miR-378、miR-575表达量预测特发性癫痫患儿发作控制效果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7、0.852,二者联合预测的AUC(0.906)大于单一指标的AUC(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癫痫发作类型为全身性发作、治疗前癫痫发作频率≥3次/个月、治疗前神经系统发育异常、血清miR-378表达量≤0.73、血清miR-575表达量≤1.83是特发性癫痫患儿发作控制不佳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miR-378、miR-575在特发性癫痫患儿血清中呈低表达,且与癫痫发作控制效果有关,二者有望作为预测特发性癫痫患儿发作控制效果的血清学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癫痫 微小RNA-378 微小RNA-575 发作控制
下载PDF
癫痫持续状态的护理
18
作者 提颖 张玉颖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 CAS 2004年第13期127-127,共1页
癫痫持续状态是指短期内频繁发作抽搐,间歇期仍神志不清,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多数病人处于昏迷状态。此时护理工作极为重要,稍一疏忽即有窒息和严重外伤之危险,故应密切观察和护理,我们近几年观察护理过21例,现将临床体会总结如下。
关键词 癫痫 持续状态 护理 最初发作时观察 发作后护理 发作控制后护理 心理护理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foam technology for dust control in underground coal mine 被引量:15
19
作者 Ren Wanxing Wang Deming +1 位作者 Guo Qing Zuo Bingzh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2014年第1期13-16,共4页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dust in the underground coal mine,this study proposes and develops a new technology for dust control by foam,and briefly demonstrates the advantage of the foam technology for dust c...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dust in the underground coal mine,this study proposes and develops a new technology for dust control by foam,and briefly demonstrates the advantage of the foam technology for dust control,such as the good isolation performance,large contact area,high wetting ability,strong adhesion and so on.Besides,the details of the technology are introduced,including the foam agent,foam generator,and foam production process.Then the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aming agent concentration and liquid surface tension,and explains the principle of the foam generator.The technology is applied in heading face.The applic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am has a remarkable effect on dust control in underground coal mi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dust Dust control Foaming agent Foam generator
下载PDF
Where are the limits of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intensity on cognitive control?
20
作者 Karen Davranche Jeanick Brisswalter Rmi Radel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SCIE 2015年第1期56-63,共8页
Purpose: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workload intensity modulates exercise-induced effect on reaction time (RT) performances, and more specifically to clarify whether cognitive control that plays a cruc... Purpose: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workload intensity modulates exercise-induced effect on reaction time (RT) performances, and more specifically to clarify whether cognitive control that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rapid decision making is altered. Methods: Fourteen participants performed a Simon Task while cycling 20 min at a light (first ventilatory threshold, VT~ - 20%), moderate (VTI), or very hard (VTj + 20%) level of exercise. Results: After 15 min of cycling, RTs are faster than during the first 5 min of exercise. This benefit does not fluctuate with the intensity of exercise and enlarges as RT lengthens. Despite a numerical difference suggesting a greater facilitation during moderate exercise (-16 ms) than during a light exercise (-10 ms), the benefit is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Interestingly, we did not observe any signs of worsening on RT or on accuracy during very hard exercise. Conclusion: Cognitive control is extremely robust and appears not to be affected by the intensity of exercise. The selective inhibition and the between-trials adjustments are effective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of exercise, regardless of the workload outp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tween-trials adjustments Intensity level Reaction time distributional Simon Task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