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序惯辅助控制通气对慢性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心肺功能及全身炎症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汪江 杨亚东 +1 位作者 佘秋芳 汤瑜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8期825-828,共4页
目的:探讨序惯辅助-控制通气对慢性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心肺功能及全身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5月~2016年2月间本院收治的慢性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全程接受辅助... 目的:探讨序惯辅助-控制通气对慢性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心肺功能及全身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5月~2016年2月间本院收治的慢性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全程接受辅助-控制通气(A/C),观察组患者接受A/C+无创双水平压力通气(BiPAP)。治疗前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肺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含量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动脉血气水平、炎症因子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功能指标PASP、RVd的水平均低于治疗前,EFRV的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变化较对照组显著(P均<0.05);两组动脉血气指标PaO2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PaCO2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变化较对照组显著(P均<0.05);两组血清炎症因子hs-CRP、IL-6、TNF-α的含量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变化较对照组显著(P均<0.05)。结论:序惯辅助-控制通气可优化慢性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心肺功能,降低全身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肺心病 呼吸衰竭 序惯辅助-控制通气 心功能 炎症反应
下载PDF
辅助/控制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肺损伤的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史彧 王崇伟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探讨辅助/控制通气(ACV)较传统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肺损伤的优越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2例因急性肺损伤需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32例用辅助控制通气;30例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将两组患儿的呼吸机参数氧浓度(FiO2)、吸气峰压(... 目的探讨辅助/控制通气(ACV)较传统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肺损伤的优越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2例因急性肺损伤需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32例用辅助控制通气;30例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将两组患儿的呼吸机参数氧浓度(FiO2)、吸气峰压(PIP)和肺氧合功能指标在0、2、6、12、24 h进行组内比较,并比较两组患儿平均上机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多少。结果ACV组在上机后6 h FiO2、PIP有显著下降(P<0.05)。而IPPV组在上机12 h FiO2开始下降、上机24 h PIP才有显著下降(P<0.05)。上机2 h ACV组肺氧合功能指标较上机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PPV组在上机后6 h出现显著改变。ACV组平均上机时间明显缩短(P<0.05),机械通气并发症也较IPPV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需用机械通气的新生儿,ACV通气方式能更快地降低FiO2和PIP,改善通气和氧合,缩短上机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控制通气 间歇正压通气 新生儿 急性肺损伤
下载PDF
辅助/控制通气和高频通气模式在新生儿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救治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5
3
作者 邵波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1年第8期1820-1825,共6页
目的:探讨辅助/控制通气(assist/control ventilation,A/C ventilation)和高频通气(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模式有创机械通气救治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在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救治... 目的:探讨辅助/控制通气(assist/control ventilation,A/C ventilation)和高频通气(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模式有创机械通气救治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在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救治的88例呼吸衰竭新生儿,按照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均分为A/C组和HFOV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新生儿上机治疗前和治疗24 h、48 h血气分析指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24 h、48 h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_(2))、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RI)较治疗前下降,动脉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_(2))、动脉氧分压/吸氧浓度(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fraction of inspired oxygen,PaO_(2)/FiO_(2))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组治疗24 h、48 h后上述血气分析指标改善均优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组临床总有效率(91.318%)高于A/C组(77.27%),总并发症(15.91%)低于A/C组(3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和HFOV有创通气治疗均能有效改善新生儿呼吸衰竭的血气分析指标,但HFOV模式的临床疗效更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衰竭 辅助/控制通气 高频通气 有创通气 血气分析指标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序贯应用辅助-控制通气和压力支持通气抢救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疗效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梅松涛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年第9期1058-1059,共2页
目的:探讨序贯应用辅助-控制通气和压力支持通气抢救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疗效。方法:选择287例危重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均给予序贯辅助-控制通气和压力支持通气。观察本组患者通气效果。结果:压力支持通气后2 h的PaCO2、PaO2、pH值... 目的:探讨序贯应用辅助-控制通气和压力支持通气抢救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疗效。方法:选择287例危重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均给予序贯辅助-控制通气和压力支持通气。观察本组患者通气效果。结果:压力支持通气后2 h的PaCO2、PaO2、pH值分别与机械通气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力支持通气2 h后的PaCO2高于辅助-控制通气后,而pH值低于辅助-控制通气后(P<0.05);压力支持通气后2小时的气道峰压、心率低于辅助-控制通气后(P<0.05)。结论:辅助-控制通气能及时有效改善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症状,而后给予压力支持通气更符合呼吸生理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心病 呼吸衰竭 辅助-控制通气 压力支持通气
下载PDF
重症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辅助-控制通气联合BiPAP治疗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马天威 李宁 +2 位作者 肖秋生 苏懿 张兴胜 《黑龙江医药》 CAS 2022年第2期267-269,共3页
目的:研究分析重症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辅助-控制通气联合双相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的效果。方法:对86例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重症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开展课题研究,随机均分患者为两组,患者在接受临床常规治疗的... 目的:研究分析重症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辅助-控制通气联合双相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的效果。方法:对86例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重症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开展课题研究,随机均分患者为两组,患者在接受临床常规治疗的同时,常规组实施辅助-控制通气,观察组实施辅助-控制通气联合BiPAP治疗,对比两组行通气前后血气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临床指标统计,观察组行联合通气后,患者血气指标各项均较通气前得到明显改善,指标数据优于常规组患者(P<0.05),并发症发病几率对比,观察组发病几率相比常规组较低(P<0.05)。结论:将辅助-控制通气与BiPAP进行联合重症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开展治疗,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患者呼吸情况及机体含氧量,促进患者心肺功能恢复,对患者疾病康复具有显著促进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心病 呼吸衰竭 辅助-控制通气 BIPAP治疗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压力支持通气辅助控制通气在治疗呼吸衰竭中的比较
6
作者 余衍亮 孙秀明 +1 位作者 李翠莉 戴健 《浙江临床医学》 2002年第9期658-659,共2页
目的 评估压力支持通气与辅助控制通气模式在治疗呼吸衰竭病人中是否可以互换。方法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限制性肺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最终导致呼吸衰竭系机械通气支持的30例病人 ,行辅助控制通气2天以上 ,切换成压力支持通气后6小时 ,... 目的 评估压力支持通气与辅助控制通气模式在治疗呼吸衰竭病人中是否可以互换。方法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限制性肺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最终导致呼吸衰竭系机械通气支持的30例病人 ,行辅助控制通气2天以上 ,切换成压力支持通气后6小时 ,然后恢复辅助控制通气。结果 压力支持通气与辅助控制通气相比 ,显示有更高的潮气量、每分通气量、吸气时间相对比较长。吸气/呼气比值增大 ,心率降低。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控制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压力支持通气 呼吸衰竭 治疗 疗效分析
下载PDF
呼吸机辅助/控制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及随访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建丽 王鸿娟 +1 位作者 王多德 徐艳霞 《贵州医药》 CAS 2004年第2期140-141,共2页
关键词 呼吸机 辅助/控制通气治疗 新生儿 呼吸衰竭 机械通气
下载PDF
双相气道正压通气、VV+与辅助-控制通气、压力支持通气模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呼吸衰竭效果比较分析
8
作者 黄文达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1期87-88,共2页
目的探讨双相气道正压通气、VV+与辅助-控制通气、压力支持通气模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呼吸衰竭效果比较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呼吸衰竭患者90例,依据机械通气方式不同分为三组,双... 目的探讨双相气道正压通气、VV+与辅助-控制通气、压力支持通气模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呼吸衰竭效果比较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呼吸衰竭患者90例,依据机械通气方式不同分为三组,双相气道正压通气组30例、VV+与辅助-控制通气组30例、压力支持通气组30例。结果 VV+与辅助-控制通气组、压力支持通气组PIF、Pplat、PIP均明显低于双相气道正压通气组,Cst明显高于双相气道正压通气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V+与辅助-控制通气、压力支持通气模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呼吸衰竭效果较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气道正压通气 VV+与辅助-控制通气 压力支持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病 急性呼吸衰竭
下载PDF
序贯应用辅助控制通气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急性呼吸泵衰竭
9
作者 苏月南 文学 +1 位作者 张奕威 姜悦 《中华医药学杂志》 2003年第5期8-9,共2页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泵衰竭的机械通气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序贯应用辅助控制通气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A/C和SIMV序贯通气)治疗急性呼吸泵衰竭72例临床资料。结果 撤机成功率90.28%。A/C阶段并气胸2例。序贯改用SIMV后血气指标稳定,...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泵衰竭的机械通气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序贯应用辅助控制通气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A/C和SIMV序贯通气)治疗急性呼吸泵衰竭72例临床资料。结果 撤机成功率90.28%。A/C阶段并气胸2例。序贯改用SIMV后血气指标稳定,气道峰压、平均压明显降低,中心静脉压略降,血压有所回升,心率减慢,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序贯通气治疗急性呼吸泵衰竭具有保证有效通气同时减少气压伤及对循环无不良影响的优点,是一种可行的通气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泵衰竭 序贯机械通气 辅助控制通气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下载PDF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阳 邹俊 张静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7年第1期36-37,共2页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呼吸衰竭时初始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治疗的疗效。方法将10例并发呼吸衰竭需行机械通气治疗的AECOPD患者分为试验组5例以PRVC进行治疗,对照组5例以容量控制(VC)的辅助/控制通...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呼吸衰竭时初始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治疗的疗效。方法将10例并发呼吸衰竭需行机械通气治疗的AECOPD患者分为试验组5例以PRVC进行治疗,对照组5例以容量控制(VC)的辅助/控制通气(A/C)治疗,分别于机械通气治疗1、2、4小时观察两组pH、PaO2、PaCO2的变化。结果试验组pH、PaO2、PaCO2的改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AECOPD患者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治疗时初始采用PRVC模式疗效不及VC(A/C)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呼吸衰竭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 容量控制辅助/控制通气
下载PDF
目标容量控制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官晓艳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33-836,共4页
目的:比较同步间歇正压联合容量控制通气( SIPPV+VG)与传统的辅助/控制(A/C)通气对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和并发症情况。方法66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SIPPV+VG组和A/C组,每组33例,比较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的氧合状... 目的:比较同步间歇正压联合容量控制通气( SIPPV+VG)与传统的辅助/控制(A/C)通气对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和并发症情况。方法66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SIPPV+VG组和A/C组,每组33例,比较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的氧合状况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体积分数( P/F)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比( a/APO2)均随时间推移而显著增加(F=31.25、16.82,P<0.05),SIPPV+VG组P/F和a/APO2均显著高于A/C组(F=9.54、6.73,P<0.05),SIPPV+VG组的氧疗时间和呼吸机使用时间均显著少于A/C组,SIPPV+VG组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和气漏的比例显著低于A/C组。结论SIPPV+VG通气模式并发症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 同步间歇正压通气(SIPPV) 容量控制通气 辅助/控制通气(A/C) 疗效
下载PDF
目标容量控制通气在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中的应用
12
作者 刘雪琴 张卫星 +1 位作者 刘玉霞 赵宝君 《中外医疗》 2015年第19期17-19,共3页
目的比较目标容量控制通气(TTV)和辅助/控制通气(A/C)在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治疗中的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6月—2015年2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MAS患儿60名,随机分成TTV组和对照组,各30例。TTV组采用TTV+同步... 目的比较目标容量控制通气(TTV)和辅助/控制通气(A/C)在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治疗中的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6月—2015年2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MAS患儿60名,随机分成TTV组和对照组,各30例。TTV组采用TT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治疗MAS,对照组采用A/C治疗MAS,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动脉氧分压/吸入氧浓度(Pa O2/Fi O2)、动脉氧分压/肺泡氧分压(Pa O2/PAO2)的变化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Pa O2/Fi O2、Pa O2/PAO2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TTV组患儿治疗后Pa O2/Fi O2、Pa O2/PAO2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TV组患儿与对照组相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肺气漏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TV+SIMV+PSV可以更快改善MAS患儿的氧合,疗效优于A/C模式,减少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肺气漏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容量通气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辅助/控制通气
下载PDF
不同通气方式对NRDS患儿疗效及并发症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爱斌 李志鸿 +1 位作者 沈伊娜 茅双根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年第12期1636-1638,共3页
目的探究同步间歇正压联合容量控制通气(SIPPV+VG)与传统辅助控制通气(A/C)对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NRDS患儿80例,根据选用的通... 目的探究同步间歇正压联合容量控制通气(SIPPV+VG)与传统辅助控制通气(A/C)对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NRDS患儿80例,根据选用的通气方法不同,将80例患儿分为同步组(n=40)和传统组(n=40)。观察两组在0、6、24、72h的氧合状况,比较两组呼吸机使用时间和氧疗时间,并记录两组并发症及转归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体积分数(P/F)与肺泡-动脉血氧分压比(a/APO2)均有所增加,且同步组增加更加显著(F值分别为3.48/3.20、4.00/3.18,均P<0.05);同步组氧疗时间和呼吸机使用时间明显缩短(t值分别为6.47、4.62,均P<0.01);同步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气漏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传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2.60、11.25,均P<0.01)。结论 SIPPV+VG能有效地缩短NRDS患儿氧疗时间和呼吸机使用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间歇正压联合容量控制通气 传统辅助控制通气 呼吸窘迫综合征 并发症 疗效
下载PDF
几种不同通气模式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通气、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比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新桥 靳凯 +2 位作者 梁春芳 王伟 马尾松较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6年第S1期550-551,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通气模式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疗期间通气、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68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患者,两组均首先采用机械通气治疗24h后进行不同通气... 目的:探讨不同通气模式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疗期间通气、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68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患者,两组均首先采用机械通气治疗24h后进行不同通气方式的选择,研究组采用双相气道正压通气模式联合压力调节容积控制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辅助-控制通气模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通气效果、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研究组PIP(23.48±7.29)cm H2O,Cis(0.02±0.01)L/cm H2O,对照组PIP(30.61±11.84)cm H2O,Cis(0.01±0.01)L/cm H2O,两组PIP与Cis差异明显,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4.11%,机械通气时间(8.46±2.67)天,撤机成功率88.2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8.82%,机械通气时间(10.46±3.58)天,撤机成功率76.47%,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采用双相气道正压通气模式联合压力调节容积控制模式进行治疗效果更高,对患者通气效果、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大,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衰竭 双相气道正压通气 辅助-控制通气 压力调节容积 效果对比
下载PDF
两种不同模式在COPD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高林 《中国当代医药》 2011年第24期205-206,共2页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通气模式在COPD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来本院就治的67例COPD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3例,采取A/CMV模式,B组34例,采取PSV模式,比较两种模式下的呼吸力学及血液动力...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通气模式在COPD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来本院就治的67例COPD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3例,采取A/CMV模式,B组34例,采取PSV模式,比较两种模式下的呼吸力学及血液动力学指标、血气分析、通气时间及撤机成功率。结果:两组患者全部撤机成功,B组的呼吸频率、Ppeak、Pmean、P0.1、RSB均显著低于A组,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SV能增加患者的舒适度,避免肺泡压力伤,同时可降低呼吸负荷和减少人机不协调的发生,而对血液动力学无影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支持通气 辅助/控制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机械通气
下载PDF
机械通气压力控制通气-辅助/控制模式下吸呼切换时机不当所致人机对抗情况及处理措施 被引量:6
16
作者 曹江涛 郑雅茹 赵世峰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3期91-93,共3页
目的分析机械通气压力控制通气-辅助/控制(PCV-A/C)模式下吸呼切换时机不当所致人机对抗情况及处理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收治的肺部感染所致呼吸衰竭患者19例,均经鼻或口行气管... 目的分析机械通气压力控制通气-辅助/控制(PCV-A/C)模式下吸呼切换时机不当所致人机对抗情况及处理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收治的肺部感染所致呼吸衰竭患者19例,均经鼻或口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并发生人机对抗。PCV-A/C模式下,P-T曲线表现为吸气末"超射波",考虑切换延迟,适当缩短吸气时间使波形呈现方波;P-T曲线表现为吸气末"双吸气波",考虑切换过早或压力不足,延长呼气时间或增加压力使波形呈现方波。比较人机对抗时和消除人机对抗后潮气量(VT)、呼吸频率(f)、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浅快呼吸指数(RSBI);随访28 d,观察患者预后。结果 19例患者中出现"超射波"10例,占52.6%;出现"双吸气波"9例,占47.4%。消除人机对抗后VT大于人机对抗时,f、MAP、HR及RSBI低于人机对抗时(P<0.05)。随访28 d,19例患者中死亡12例,余7例成功拔除气管插管。结论PCV-A/C模式下吸呼切换时机不当所致人机对抗表现为"超射波"和"双吸气波",患者预后较差,消除人机对抗后患者呼吸、血压、心率得到有效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气 机械 人机对抗 压力控制通气-辅助/控制模式
下载PDF
PRVC和VC(A/C)治疗AECOPD呼吸衰竭时的人机同步性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杨阳 张静 邹俊 《临床肺科杂志》 2007年第4期338-339,共2页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呼吸衰竭时初始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治疗的人机同步性。方法将10例并发呼吸衰竭需行机械通气治疗的AECOPD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以PRVC进行治疗,对照组以容量...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呼吸衰竭时初始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治疗的人机同步性。方法将10例并发呼吸衰竭需行机械通气治疗的AECOPD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以PRVC进行治疗,对照组以容量控制的辅助/控制通气(VC(A/C))治疗,分别于机械通气治疗1、2、3、4h观察两组并记录两组于每小时所发生的人机对抗次数。结果在同一观察时间,试验组所发生的人机对抗次数多于对照组(P<0.05),而4h内所发生的人机对抗总次数也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AECOPD患者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治疗时初始采用PRVC模式时的人机同步性不及VC(A/C)模式,故此时采用PRVC模式治疗应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人机同步性 呼吸衰竭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 容量控制辅助/控制通气
下载PDF
成比例辅助通气与常规机械通气对ARDS家猪模型的疗效比较
18
作者 高敏 徐静 +3 位作者 张兴文 韩小彤 樊麦英 宁凤玲 《实用休克杂志(中英文)》 2021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使用生理盐水灌洗建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家猪模型,评价成比例辅助通气(PAV+)模式对ARDS急性期家猪的疗效,旨在为治疗ARDS急性期呼吸支持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依据。方法研究选取10只健康家猪,通过生理盐水给气管内... 目的本研究通过使用生理盐水灌洗建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家猪模型,评价成比例辅助通气(PAV+)模式对ARDS急性期家猪的疗效,旨在为治疗ARDS急性期呼吸支持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依据。方法研究选取10只健康家猪,通过生理盐水给气管内灌注制作ARDS家猪模型,并随机分为两组,即PAV+组和常规机械通气(A/C VC)组,两组分别记录造模成功后的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血气分析的指标。结果对于ARDS家猪,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VT)相似的情况下,PAV+模式下的气道峰压、平台压明显低于A/C VC模式下的气道峰压及平台压,且SpO_(2)显著优于A/C VC模式下SpO_(2)。结论与A/C VC比较,PAV+模式能以较低的峰压达到相似的通气效果且氧合功能优于A/C VC,更适合应用于ARDS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比例辅助通气 控制辅助通气
原文传递
SIMV、PSV及A/C模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影响对比 被引量:4
19
作者 周碧芳 涂双燕 杨蓉 《中国医学装备》 2020年第6期103-107,共5页
目的:探究同步间隙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和辅助/控制通气(A/C)3种模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的影响,以提高呼吸机脱机成功率。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54例接受动脉取栓并在重症监护室中接受无创机械通气≥24 h的患者,根... 目的:探究同步间隙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和辅助/控制通气(A/C)3种模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的影响,以提高呼吸机脱机成功率。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54例接受动脉取栓并在重症监护室中接受无创机械通气≥24 h的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SIMV组、A/C组和PSV组,每组18例,并给予相应机械通气模式。比较3组机械通气期间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氧合指数(PaO2/FiO2)、酸碱度(pH值)、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红蛋白(Hb)和血清白蛋白(ALB)含量的检查指标,以及机械通气时间、脱机成功率、48 h重新插管率、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及住院生存率。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脱机成功的因素。结果:SIMV组和PSV组机械通气时间和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低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SIMV组=5.146,t=6.238;tPSV组=7.718,t=5.353;P<0.05);SIMV组和PSV组48 h重新插管率低于A/C组,脱机成功率高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SIMV组2=3.200,x^2=5.806;xPSV组2=3.200,x^2=3.200;P<0.05)。影响脱机成功的单因素分析中,脱机成功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高于脱机失败患者(t=3.965,P<0.05),SIMV和PSV通气模式脱机成功患者的比例均高于A/C通气模式(xSIMV2=3.200,xPSV2=5.806;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PACHE-Ⅱ高是影响脱机成功的危险因素,SIMV和PSV模式是影响脱机成功的保护因素(ORAPACHE-Ⅱ=0.698,ORSIMV=4.426,ORPSV=7.927;P<0.05)。结论:SIMV和PSV模式与A/C模式相比对患者机械通气过程中的膈肌功能影响更小,脱机成功率更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肌功能障碍 机械通气 同步间隙指令通气模式 辅助/控制通气模式 压力支持通气模式
下载PDF
目标容量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和并发症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雪琴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5年第10期1544-1546,共3页
目的:探究目标容量通气(TTV)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应用效果和并发症。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NRDS患儿70例,随机分成TTV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TTV组采用目标容量通气加同步歇些通气联合压力支持... 目的:探究目标容量通气(TTV)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应用效果和并发症。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NRDS患儿70例,随机分成TTV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TTV组采用目标容量通气加同步歇些通气联合压力支持通气(TTV+SIMV+PSV)模式通气治疗NRDS,对照组采用间歇通气联合辅助/控制(A/C)模式通气治疗NRDS,对比两组患儿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相比,TTV组患儿治疗后6 h、1天、2天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体积分数明显升高,对照组患儿治疗后1天、2天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体积分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TTV组患儿治疗后6 h、1天、2天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体积分数明显升高(P〈0.01)。TTV组患儿呼吸机相关肺炎、气漏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8,P=0.041;χ2=4.200,P=0.040)。结论:TTV+SIMV+PSV治疗NRDS疗效优于传统的间歇通气联合A/C治疗,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等通气导致的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容量通气 同步间歇通气 压力支持通气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辅助/控制通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