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无机矿物应用于包膜复合肥的氮素释放特征及其评价 被引量:9
1
作者 牟林 韩晓日 +2 位作者 于成广 聂大杭 吴正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79-1188,共10页
探讨了不同无机矿物用于膜材料后的包膜复合肥氮素养分释放特性、生物效应和评价方法。采用了土壤淋溶和土壤盆栽试验两种方法。试验方法的不同造成土壤盆栽与淋溶试验中各处理养分释放拟合曲线的差异。两种方法的试验结果都能说明:无... 探讨了不同无机矿物用于膜材料后的包膜复合肥氮素养分释放特性、生物效应和评价方法。采用了土壤淋溶和土壤盆栽试验两种方法。试验方法的不同造成土壤盆栽与淋溶试验中各处理养分释放拟合曲线的差异。两种方法的试验结果都能说明:无机矿物材料能有效地保持N素养分较长时间处于NH_4^+-N形态,减少了因转化为NO_3^--N形态造成的养分淋溶损失,但是各种材料彼此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盆栽试验中养分累计释放量与释放速率虽然快于作物的生理需求,但是受矿物材料和土壤缓冲作用的影响,作物氮素供应状况良好。与普通复合肥相比,各无机矿物用于包膜肥后能显著提高氮素利用率。蒙脱土效果最好,其次为高岭土,且差异显著。滑石粉、硅粉、硅藻土与前两者相比效果稍差,差异显著,但三者间差异不显著。无机矿物材料的耐水程度,养分吸附、固定能力和离子交换量等理化性质会影响包膜肥的养分释放性能。对于膜层疏松、耐水性差、主要靠养分吸附和固定机理控释的包膜肥来说,采用土壤作为养分释放介质更接近真实释放性能。评价包膜肥料的性能应该充分考虑养分形态、膜材特性、包膜工艺、土壤环境、供试作物等各方面因素,重点在"肥料-土壤-作物"系统中考察,从多种角度制定不同方案,通过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其缓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矿物包膜肥 缓/控释复合肥料 控制释放材料 氮素利用率 评价方法
下载PDF
壳聚糖基生物医用材料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2
作者 刘文辉 刘晓亚 +2 位作者 陈明清 杨成 倪忠斌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93-498,共6页
壳聚糖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天然生物材料 ,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阐述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生物医用材料的特性 。
关键词 壳聚糖 生物医用材料 研究进展 药物控制释放材料 应用 组织修复材料 人工皮肤 组织工程材料
下载PDF
柔性纳米脂质体双氯芬酸钠外用透皮吸收的效果 被引量:5
3
作者 范荣 梁清华 +3 位作者 王娟 唐涛 熊新贵 陈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2期4355-4358,共4页
目的:观察双氯芬酸钠柔性纳米脂质体皮肤给药缓释系统体外透皮吸收情况。方法:验于2005-03/11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结合研究所完成。实验材料:双氯芬酸钠柔性纳米脂质体(中南大学化工研究所,将双氯芬酸钠制成纳米粒,并包封于卵磷脂及... 目的:观察双氯芬酸钠柔性纳米脂质体皮肤给药缓释系统体外透皮吸收情况。方法:验于2005-03/11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结合研究所完成。实验材料:双氯芬酸钠柔性纳米脂质体(中南大学化工研究所,将双氯芬酸钠制成纳米粒,并包封于卵磷脂及其有生物膜特性和功能的脂质体中,其粒径为30~100nm),扶他林(双氯芬酸钠)。实验分组:15只健康的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质量分数为0.01的扶他林组、质量分数为0.05的外用双氯芬酸钠柔性纳米脂质体组和质量分数为0.1的外用双氯芬酸钠柔性纳米脂质体组,每组5只。将鼠皮装于Franz扩散池,角质层面向供给室,真皮层面向接受池,分别将质量分数为0.05的外用双氯芬酸钠柔性纳米脂质体25mg、质量分数为0.1的外用双氯芬酸钠柔性纳米脂质体12.5mg和质量分数为0.01的扶他林125mg(含双氯芬酸钠均为1.25mg)均匀涂布于大鼠皮肤角质层表面,分别于2,4,6,8,10,12h于接受池取样5mL,用0.45μm微孔滤膜过滤。滤液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于276nm处测定吸光度值,扣除生理盐水的吸光度值后代入标准曲线,计算累积透过量和12h累积透过率,对比3种制剂经大鼠皮肤的体外透皮吸收差异。结果:质量分数为0.05,0.1的外用双氯芬酸钠柔性纳米脂质体组累积透过量、12h累积透过率均高于质量分数为0.01的扶他林组[12h累积透过率分别为(70.76±0.23)%,(75.2±0.32)%,(33.51±0.2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17.17,232.54,P<0.01);质量分数为0.05的外用双氯芬酸钠柔性纳米脂质体组与质量分数为0.1的外用双氯芬酸钠柔性纳米脂质体组累积透过量、12h累积透过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双氯芬酸钠柔性纳米脂质体能有效渗透皮肤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脂质体 双氯芬酸钠 透皮吸收 生物材料 控制释放材料
下载PDF
应用三丙烯微球对豚鼠子宫肌瘤模型行子宫动脉栓塞的实验 被引量:7
4
作者 谭国胜 杨建勇 +3 位作者 郭文波 向贤宏 范惠双 侯昌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377-1381,共5页
背景:子宫动脉栓塞术作为治疗子宫肌瘤的重要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令人满意,但对子宫动脉栓塞术的基础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系统尚不完善。应用新型栓塞剂三丙烯微球行豚鼠子宫肌瘤模型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操作的相关文献报... 背景:子宫动脉栓塞术作为治疗子宫肌瘤的重要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令人满意,但对子宫动脉栓塞术的基础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系统尚不完善。应用新型栓塞剂三丙烯微球行豚鼠子宫肌瘤模型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操作的相关文献报道作者尚未查到。目的:实验设计了以三丙烯微球进行豚鼠子宫肌瘤模型子宫动脉栓塞的可行性验证。方法:30只成年雌性豚鼠随机分为两组:盆腔动脉铸型组10只,用于行盆腔血管铸型术,了解雌性豚鼠子宫动脉起源、行程、长度、直径及分支等解剖学特征;子宫肌瘤模型动脉栓塞组20只,应用雌孕激素联合法诱导子宫肌瘤模型建立,并行双侧子宫动脉微球栓塞的技术研究及病理分析。结果与结论:双侧子宫动脉主干由髂内动脉发出,主干和弓状支的血管直径分别为(0.350±0.022)mm及(0.160±0.012)mm。子宫肌瘤模型动脉栓塞组20只豚鼠成功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术中40~120μm及100~300μm三丙烯微球的用量分别为(0.040±0.005)mL和(0.017±0.002)mL。子宫肌瘤模型动脉栓塞组肌瘤成模率达75%。病理切片可见子宫动脉弓状支、浆膜下二级分支及部分三级分支动脉内均有栓塞微球存在。子宫肌层增厚,肌瘤结节处细胞呈栅栏状或编织状排列。栓塞后肌瘤缺血坏死明显,子宫肌层及内膜无缺血坏死病理改变。说明应用三丙烯微球行豚鼠子宫肌瘤模型动脉栓塞术具有可行性,栓塞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丙烯微球 子宫动脉栓塞术 豚鼠 子宫肌瘤 控制释放载体材料
下载PDF
表柔比星壳聚糖微球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小鼠肝移植瘤 被引量:2
5
作者 杨静 汪森明 +4 位作者 曹漫明 丁为民 胡喜钢 孟辉 王泽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382-1385,共4页
背景:原发性肝癌的手术切除率较低,肝癌的局部治疗成为重要手段。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能达到原位灭活的目的,但不能彻底杀灭瘤细胞。缓释剂型化疗药物可形成局部较高药物浓度及发挥较持久作用,目前已多被应用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目的:观... 背景:原发性肝癌的手术切除率较低,肝癌的局部治疗成为重要手段。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能达到原位灭活的目的,但不能彻底杀灭瘤细胞。缓释剂型化疗药物可形成局部较高药物浓度及发挥较持久作用,目前已多被应用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目的:观察负载表柔比星的壳聚糖微球联合微波消融局部治疗荷肝癌小鼠皮下移植瘤的效果。方法:采用W/O型乳化-固化法制备表柔比星-壳聚糖微球,扫描电镜观察壳聚糖微球的表面形态,粒径大小。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载药微球的包封率、载药量及药物累积释放率。将24只H22皮下肝癌荷瘤小鼠分成4组,各组皮下肝癌肿瘤分给予以下治疗:单纯微波治疗;微波治疗后第2天给予瘤内注射生理盐水;微波治疗后给予瘤内注射表柔比星;微波治疗后联合瘤内注射载药微球,监测荷瘤小鼠肿瘤体积变化并计算抑瘤率。结果与结论:壳聚糖微球平均粒径约为105μm,粒径大小较一致,包封率约为80%,载药率约为11%,2周的累积缓释率为84%。微波联合瘤内注射生理盐水、表柔比星、载药微球的抑瘤率分别为8%,20%,47%。表明壳聚糖微球是一种有效的表柔比星局部缓释剂型,联合微波消融治疗有较强的抑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柔比星 壳聚糖 载药缓释微球 微波 小鼠皮下肝癌 控制释放载体材料
下载PDF
叶酸受体靶向星形聚己内酯纳米胶束的制备和性质 被引量:1
6
作者 涂松 李文龙 +1 位作者 陈元维 罗祥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149-2152,共4页
背景:近年来,在药物载体材料领域,两亲性星形聚合物的自组装胶束化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叶酸官能团作为肿瘤靶向基团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药物载体,显示出了良好的靶向效应。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的末端接叶酸的星形聚己内酯(StarPCL-FA)材... 背景:近年来,在药物载体材料领域,两亲性星形聚合物的自组装胶束化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叶酸官能团作为肿瘤靶向基团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药物载体,显示出了良好的靶向效应。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的末端接叶酸的星形聚己内酯(StarPCL-FA)材料胶束,并对其性质进行表征,为其在控释给药系统中的应用提供基本依据。方法:以四氢呋喃为溶剂,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StarPCL-FA的胶束溶液。动态光散射粒度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测量胶束的粒径和表面形貌;考察稀释对胶束粒径的影响及水中胶束粒径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采用芘荧光探针技术测定共聚物的临界胶束质量浓度;用β-胡萝卜素作为模型药物对胶束载药量进行研究。结果与结论:成功制备了星形聚合物StarPCL-FA胶束,胶束的粒径为纳米级,临界胶束质量浓度值较低,胶束对稀释较为稳定,且能在37℃的水中较长时间稳定存在,但随着时间延长,出现粒径轻微增大现象,说明胶束在水中能够稳定存在且对稀释的稳定性较好,这对于其在注入人体时避免药物的暴释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用β-胡萝卜素作为模型药物对胶束载药量研究表明其载药量为3.0%~4.0%。说明胶束对β-胡萝卜素有包载能力,但其载药能力还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聚己内酯 叶酸 胶束 Β-胡萝卜素 控制释放载体材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