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女性解剖性前盆腔脏器清除术对控尿机制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方克伟 徐鸿毅 +4 位作者 李泽惠 杨达宽 何进 邱学德 李志鹏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7年第9期666-668,共3页
目的:探讨女性解剖性前盆腔脏器清除术对控尿机制的影响,以进一步指导相关临床工作和研究。方法:对符合研究需要的成人女性尸体20具进行控尿神经的大体解剖,然后模拟行经耻骨后解剖性前盆腔脏器清除术,以明确可能会损伤控尿神经的操作,... 目的:探讨女性解剖性前盆腔脏器清除术对控尿机制的影响,以进一步指导相关临床工作和研究。方法:对符合研究需要的成人女性尸体20具进行控尿神经的大体解剖,然后模拟行经耻骨后解剖性前盆腔脏器清除术,以明确可能会损伤控尿神经的操作,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结果:女性盆丛的阴道丛和尿道丛有神经分支进入尿道,其中膀胱尿道丛量较少,紧贴盆侧壁几乎与尿道上缘平行走向尿道。阴部神经的阴蒂背神经和阴部神经发出神经支配尿道,以阴部神经为主要。明确上述控尿神经,模拟手术表明:紧贴盆壁的操作、尿道近端切除>0.5cm、吻合尿道-新膀胱进针过深等均易于损伤控尿神经和肌肉操作。结论:手术中应针对易于损伤的控尿神经、肌肉操作因素进行防范,有助于女性控尿机制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控尿机制损伤 前盆腔脏器清除术
下载PDF
女性原位尿流改道控尿机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方克伟 杨达宽 +1 位作者 徐鸿毅 李泽惠 《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 2005年第1期84-87,共4页
近年来 ,随着对人盆腔和尿道的神经解剖学和组织学的深入研究 ,对女性尿道横纹括约肌的生理机制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促进了原位排尿的尿流改道外科技术的发展 ,临床上也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 女性 原位尿流改道 控尿机制 解剖学机制 神经解剖学机制
下载PDF
女性控尿机制的研究及其在原位新膀胱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叶敏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8年第3期165-168,共4页
近10多年来,随着对女性人体盆腔和尿道局部解剖学的深入研究,临床泌尿外科医师对膀胱颈、尿道、横纹括约肌、尿道支持组织及这些结构的神经支配在女性控尿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指导和推动了原位新膀胱术在女性患者中的应用,提高了临床... 近10多年来,随着对女性人体盆腔和尿道局部解剖学的深入研究,临床泌尿外科医师对膀胱颈、尿道、横纹括约肌、尿道支持组织及这些结构的神经支配在女性控尿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指导和推动了原位新膀胱术在女性患者中的应用,提高了临床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就有关女性控尿机制及其在原位新膀胱术中的应用进展作一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尿机制 解剖学 尿流改道 原位新膀胱术
下载PDF
女性原位尿流改道控尿机制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
4
作者 方克伟 徐鸿毅 +4 位作者 李泽惠 李志鹏 邱学德 李海丹 何进 《云南医药》 CAS 2009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探讨女性控尿解剖形态机制,并与女性原位尿流改道临床应用相结合,以进一步指导女性原位尿流改道的研究和临床推广工作。方法(1)对20具成人女性尸体进行盆丛及其分支,主要是尿道支、阴部神经及其尿道支的解剖。(2)解剖出完整的尿道... 目的探讨女性控尿解剖形态机制,并与女性原位尿流改道临床应用相结合,以进一步指导女性原位尿流改道的研究和临床推广工作。方法(1)对20具成人女性尸体进行盆丛及其分支,主要是尿道支、阴部神经及其尿道支的解剖。(2)解剖出完整的尿道及周围的肌肉等进行病理学HE染色、肌肉染色、结缔组织染色、银染等。(3)对20例正常控尿女性的下尿路、盆底的MRI矢状位、冠状位及横截位扫描,观察控尿有关的组织形态及其变化。(4)结合上述基础研究的结果,总结、分析40例女性原位尿流改道患者的控尿情况、并发症等临床问题。结果(1)盆丛分支有直肠丛、阴道丛、膀胱尿道丛,阴道丛分支到膀胱颈、尿道,在阴道、膀胱颈两侧走行,约在尿道的5、7点进入尿道;膀胱尿道丛量较少,紧帖盆侧壁几乎与尿道上缘平行走向尿道,距膀胱尿道连接部外约0.5~0.7cm,约在10~11、1~2点处进入尿道。阴部神经尿道支主要由其终末支发出,在耻骨联合下缘正对处的11、2点位置进入尿道。(2)病理结果表明,横纹肌主要位于尿道远端2/3,与盆底肌肉并不相连,主要包饶尿道,部分肌肉在远端还同时包饶阴道。对完整下尿路的大块组织切片HE染色、肌肉染色、结缔组织染色、银染等显示:神经分布在尿道的肌肉之间,横纹肌分布于尿道中外2/3的尿道,内中1/3交界处与平滑肌混杂存在,在外1/3有横纹肌包饶阴道。(3)MRI可清楚显示与控尿有关的盆底肌肉;正常控尿女性膀胱颈子宫口位于齿尾线以上。(4)上述基础研究与40例临床应用相结合表明,女性控尿主要由横纹括约肌完成,此肌肉主要由阴部神经支配,术中注意该肌肉的保护,女性同样可以获得理想的控尿效果。结论女性控尿的主要因素是受阴部神经尿道支和盆丛分支支配的尿道横纹括约肌复合体,术中避免控尿机制、特别是横纹括约肌的损伤,女性原位尿流改道术后的控尿情况是理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尿流改道 控尿机制 基础 应用
下载PDF
改良可控性回肠膀胱控尿机制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许晓明 薛蔚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692-694,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可控性回肠膀胱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膀胱癌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患者12例,采用改良的回肠乳头瓣作为输出道,外口与脐孔作皮瓣嵌入防狭窄吻合,去管化回肠浆膜下隧道抗返流技术.结果12例随访14~50个月,昼夜控尿满意,尿... 目的探讨改良可控性回肠膀胱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膀胱癌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患者12例,采用改良的回肠乳头瓣作为输出道,外口与脐孔作皮瓣嵌入防狭窄吻合,去管化回肠浆膜下隧道抗返流技术.结果12例随访14~50个月,昼夜控尿满意,尿动力学显示:储尿囊容量350~720(435±88)ml,充盈时内压15~32(20±5)cm H2O,储尿囊充盈时输出道最大闭合压力74~142(98±23)cm H2O,空虚时为49~105(68±20)cm H2O,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2,P<0.01);充盈过程中无收缩波出现.结论改良回肠乳头瓣输出道及去管化回肠浆膜下隧道抗返流技术是比较理想的可控技术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回肠膀胱控尿机制 膀胱肿瘤 人工膀胱 尿动力学 抗返流技术 回肠乳头瓣
原文传递
压力性尿失禁发病因素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田雨 马铁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1年第10期196-199,共4页
压力性尿失禁在多方面影响着女性的日常生活,是困扰当代女性的社交难题之一。目前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晰,本文从生理性控尿机制到腹压增高时控尿机制的概括来探讨影响压力性尿失禁发病的高危因素。由于控尿机制的复杂性,影响... 压力性尿失禁在多方面影响着女性的日常生活,是困扰当代女性的社交难题之一。目前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晰,本文从生理性控尿机制到腹压增高时控尿机制的概括来探讨影响压力性尿失禁发病的高危因素。由于控尿机制的复杂性,影响其发病的因素并不单一,甚至是多个因素叠加的后果。除了相关的解剖结构异常引起压力性尿失禁外,目前临床上认为妊娠及分娩、年龄、肥胖、引起腹压增高的其他疾病是导致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 压力性尿失禁 生理控尿机制 病因 发病机制 高危因素 综述
下载PDF
老年性尿失禁 被引量:9
7
作者 吕胜启 张杰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03年第11期673-676,共4页
尿失禁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长期困扰着临床医师和患者。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或羞于启齿而延误治疗,另一方面是由于临床上诊断手段不完善或治疗效果不确切。近几年来,随着对尿动力学研究的深入,对尿失禁病... 尿失禁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长期困扰着临床医师和患者。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或羞于启齿而延误治疗,另一方面是由于临床上诊断手段不完善或治疗效果不确切。近几年来,随着对尿动力学研究的深入,对尿失禁病因、发病机制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治疗手段也随之不断创新,治疗效果明显提高,从而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失禁 老年人 控尿机制 治疗 类型 诊断
下载PDF
膀胱传入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鞠彦合 廖利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11期885-887,共3页
关键词 膀胱 传入神经 综述 控尿机制
下载PDF
活体墨汁灌注显示的雌性犬尿道黏膜下血管结构的形态学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曹鹏 库尔班江·阿布力克木 +6 位作者 许盛飞 刘力博 凌青 郭晖 陈剑霖 谭会兵 杜广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5-410,共6页
目的采用活体墨汁灌注法显示和观察雌性犬尿道黏膜下血管结构的形态和分布特征。方法采用6只健康成年雌性中华田园犬,年龄2岁,体重(8.5±0.6)kg。腹腔麻醉下显露尿道、膀胱、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行膀胱造瘘并半充盈膀胱,行腹主动... 目的采用活体墨汁灌注法显示和观察雌性犬尿道黏膜下血管结构的形态和分布特征。方法采用6只健康成年雌性中华田园犬,年龄2岁,体重(8.5±0.6)kg。腹腔麻醉下显露尿道、膀胱、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行膀胱造瘘并半充盈膀胱,行腹主动脉穿刺并灌注墨汁-右旋糖酐混合液,活体状态下观察尿道和膀胱被墨汁充盈和染色的过程。血管充分灌注后过量麻醉处死动物,整块取出尿道、膀胱、阴道及周围组织,固定后分块包埋并连续冰冻切片。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尿道及膀胱壁内血管形态,采用Image J软件测量和比较不同部位组织内的血管密度。结果在动物存活状态下行墨汁灌注,膀胱及尿道不同节段着色深浅不同,远段、次远段和中段尿道着色较深,近段着色较浅,膀胱着色最深。镜下观察发现,尿道及膀胱壁内血管结构清晰可见,无墨汁溢出血管。尿道不同节段和不同方位及膀胱壁内血管结构形态学特征如下:远段尿道壁内可见大面积均匀分布的海绵状血管窦;次远段尿道前壁内可见密集的大囊状血管窦,尿道后壁内的血管窦明显较小;中段尿道壁内均可见大囊状血管窦,仍以前壁为主;近段尿道壁内囊状血管窦逐步缩小,几无极性分布现象;膀胱壁内血管多呈细网状,无极性分布现象。相较于远段、中段和近段尿道,次远段尿道黏膜下血管丛的血管密度最大(P<0.01),远段、次远段和中段尿道前壁内的血管密度均显著高于后壁的血管密度(P<0.01),近段尿道前壁与后壁内血管密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体墨汁灌注法是显示尿道壁内血管结构的有效方法,该研究首次获得了雌性犬在存活状态下血管灌注墨汁后所显示的尿道壁内微血管结构的形态和分布特征,为进一步探索尿道壁内血管与控尿机制之间的关联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性犬 尿 黏膜下血管丛 墨汁灌注 控尿机制
下载PDF
尿失禁 第1讲 尿失禁概述
10
作者 谷现恩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4年第5期25-27,共3页
关键词 尿失禁 尿 尿机制 分类 诊断 尿动力学检查
下载PDF
组织工程尿道下吊带在压力性尿失禁动物模型中的应用
11
作者 陆洋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 2006年第4期296-296,共1页
关键词 尿道括约肌 压力性尿失禁 组织工程 吊带 动物模型 同种异体移植物 小肠黏膜下层 尿机制 生物支架 细胞接种
下载PDF
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机制 被引量:3
12
作者 马乐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07年第5期241-245,共5页
关键词 压力性尿失禁 发病机制 控尿机制
原文传递
Assoc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exercises with glycemic responses in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被引量:5
13
作者 Ge Song Changcheng Chen +3 位作者 Juan Zhang Lin Chang Dong Zhu Xueqiang Wang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SCIE 2018年第4期442-452,共11页
Background: There is increasing evidence showing the health benefits of various for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exercises (TCEs) on the glycemic profile in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 However, relatively little is kn... Background: There is increasing evidence showing the health benefits of various for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exercises (TCEs) on the glycemic profile in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 However, relativel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combined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these traditional exercises.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perform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overall effect of 3 common TCEs (Tai Ji Quan, Qigong, Ba Duan Jin) on glycemie control in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thods: We conducted an extensive database search in Cochrane Library, EMBASE, PubMed, Web of Science, EBSCO, and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o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published between April 1967 and September 2017 that compared any of the 3 TCEs with a control or comparison group on glycemic control. Data extraction was performed by 2 independent reviewers. Study quality was evaluated using the Coe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s, which assessed the risk of bias, including sequence generation, allocation concealment, blinding, completeness of outcome data, and selective outcome reporting. The resulting quality of the reviewed studies was characterized in 3 grades representing the level of bias: low, unclear, and high. All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using random effects models and heterogeneity was quantified. We a priori specified changes in biomarkers of hemoglobin A1 c (in percentage) and fasting blood glucose (mmol/L) as the main outcomes and triglycerides, total cholesterol,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2-h plasma glucose, and fasting plasma glucose as secondary outcomes.Results: A total of 39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Tai Ji Quan = 11; Qigong= 6; Ba Duan Jin= 22) with 2917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aged 41-80 years) were identified. Compared with a control or comparison group, pooled meta-analyses of TCEs show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hemoglobin Alc (mean difference (MD)= -0.67%;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0.86% to-0.48%; p 〈 0.00001) and fasting blood glucose (MD = -0.66 mmol/L; 95%CI: -0.95 to -0.37 mmol/L; p 〈 0.0001). The observed effect was more pronounced for interventions that were medium range in duration (i.e., 〉3-〈 12 months). TCE interventions also showed improvements in the secondary outcome measures. A high risk of bias was observed in the areas of blinding (i.e., study participants and personnel, and outcome assessment). Conclusion: Among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TCEs were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ly lower hemoglobin Alc and fasting blood glucose. Further studie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ose and duration of exposure to TCEs are warranted.2018 Published by Elsevier B.V. on behalf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under the CC BY-NC-ND license.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ood glucose HYPOGLYCEMIA Insulin sensitivity Physical activ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