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司章程中董事提名权条款修订与控股股东掏空
1
作者 张玉凤 袁春生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0-56,共7页
董事提名权条款作为反收购条款之一,修订该条款不仅会影响外部控制权市场治理作用的发挥,而且会影响内部董事会治理作用的发挥。本文运用2009~2022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董事提名权条款修订是否为控股股东掏空的手段,并分别... 董事提名权条款作为反收购条款之一,修订该条款不仅会影响外部控制权市场治理作用的发挥,而且会影响内部董事会治理作用的发挥。本文运用2009~2022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董事提名权条款修订是否为控股股东掏空的手段,并分别从内外部治理机制视角揭示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提高提名董事持股比例促使控股股东超额委派董事比例加大、控制权转移风险降低,从而诱发了关联交易形式的控股股东掏空。拓展性分析发现: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低及两权分离度较高时提高提名董事所需持股比例会导致更严重的控股股东掏空;设置董事提名权持股时间限制条款会进一步加剧掏空效应;提升独立董事比例和股权制衡度则会缓解董事提名权条款修订导致的掏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事提名权条款修订 控制权转移风险 超额委派董事 控股股东掏空
下载PDF
时机选择、停牌操控与控股股东掏空--来自中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证据 被引量:45
2
作者 吴育辉 魏志华 吴世农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6-55,共10页
定向增发是否存在控股股东掏空行为近年来颇受争议。以2006-2009年实施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可对定向增发过程中是否存在控股股东掏空行为,以及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表现形式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相比较对机构投资者的定向增发,对... 定向增发是否存在控股股东掏空行为近年来颇受争议。以2006-2009年实施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可对定向增发过程中是否存在控股股东掏空行为,以及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表现形式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相比较对机构投资者的定向增发,对控股股东定向增发的折价率显著更高;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时机选择,是导致不同增发对象发行折价率差异的重要原因;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前的停牌操控,是导致不同增发对象发行折价率差异的又一原因。研究结果证实了定向增发过程中确实存在控股股东掏空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增发 时机选择 停牌操控 控股股东掏空
下载PDF
资金集中管理与控股股东掏空--基于康得新与永煤控股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唐啸 郭飞 《财务管理研究》 2022年第5期9-18,共10页
集团企业较之于独立企业,往往运用内部资本市场机制,以此在各成员单位之间合理配置资源。集团总部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对下属各级成员单位进行统一资金归集,实现资金快速整合和内部调度,节约资金使用成本,提高集团的资金使用效率。然而,... 集团企业较之于独立企业,往往运用内部资本市场机制,以此在各成员单位之间合理配置资源。集团总部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对下属各级成员单位进行统一资金归集,实现资金快速整合和内部调度,节约资金使用成本,提高集团的资金使用效率。然而,先后出现的康得新和永煤控股虚增货币资金的财务造假事件使“资金集中管理”话题受到广泛关注。前者通过与商业银行签订现金管理协议,后者通过集团财务公司与资金管理中心操作,均导致控股股东资金占用的掏空行为。基于对康得新与永煤控股的综合分析发现,资金集中管理在为集团企业整合资金资源的同时,也为控股股东实施掏空行为提供了可能。因此,资金集中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金集中管理 资金占用 控股股东掏空 内部资本市场
下载PDF
非实际控制人制衡与控股股东掏空的实证研究
4
作者 李彦彦 《生产力研究》 2021年第6期133-137,148,共6页
以2014—2019年A股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非实际控制人制衡能力,即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股东关系、持股比例与控股股东掏空的关系。研究结论如下:一是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对控股股东掏空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二是与非... 以2014—2019年A股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非实际控制人制衡能力,即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股东关系、持股比例与控股股东掏空的关系。研究结论如下:一是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对控股股东掏空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二是与非实际控制人之间不具有联结的公司相比,非实际控制人之间具有联结的公司具有较低水平的控股股东掏空;三是非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越高,控股股东掏空的程度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股股东掏空 董事会权力 股东关系 持股比例
下载PDF
连锁非控股股东的内部治理效应研究——基于控股股东掏空视角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百兴 高蕴哲 王鹏宇 《会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1-82,共22页
本文选取2007-2020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对连锁非控股股东的内部治理效应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非控股股东行业内连锁持股与控股股东掏空负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的产品市场势力水平强化了非控股股东连锁持股的内部治理效应,而机构投... 本文选取2007-2020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对连锁非控股股东的内部治理效应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非控股股东行业内连锁持股与控股股东掏空负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的产品市场势力水平强化了非控股股东连锁持股的内部治理效应,而机构投资者信息优势与行业连锁持股信息优势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机制检验表明,非控股连锁股东对企业控股股东自利性行为的抑制作用分别通过企业间的信息资源整合与对控股股东的退出威胁实现,具体路径为向持股单位委派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同时,非控股股东连锁持股的内部治理效应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有效保护了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锁非控股股东 控股股东掏空 内部治理效应
原文传递
非控股股东投票参与决策、数字化转型与公司治理
6
作者 王涛 陈沉 +1 位作者 贾西猛 闫宇聪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33-44,共12页
非控股股东投票参与决策是维护投资者利益以及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方面。基于2012—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非控股股东出席股东大会投票数据,研究发现:(1)非控股股东参与股东大会投票率越高,对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效应越显著。公司数... 非控股股东投票参与决策是维护投资者利益以及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方面。基于2012—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非控股股东出席股东大会投票数据,研究发现:(1)非控股股东参与股东大会投票率越高,对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效应越显著。公司数字化转型强化了非控股股东投票参与决策的公司治理效应。(2)非国有企业和法治环境水平高的公司会强化非控股股东投票参与决策的公司治理效应。(3)非控股股东投票参与决策通过发挥治理效应抑制控股股东“掏空”和提高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进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具体表现为控股股东资金占用、公司关联交易的显著下降和高管薪酬粘性的降低。研究结果拓展了非控股股东的公司治理效应相关研究,为数字经济背景下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股股东 数字化转型 公司治理 控股股东掏空
下载PDF
控股股东掏空与股权质押风险 被引量:5
7
作者 刘艳霞 曹修琴 祁怀锦 《投资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9-41,共23页
已有文献主要聚焦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公司经营决策的影响研究。本文探讨控股股东掏空是否可以解释其股权质押风险。结果发现,控股股东掏空通过提高质押股权规模和降低质押股权市值,提升了股权质押风险。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会削弱控股股... 已有文献主要聚焦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公司经营决策的影响研究。本文探讨控股股东掏空是否可以解释其股权质押风险。结果发现,控股股东掏空通过提高质押股权规模和降低质押股权市值,提升了股权质押风险。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会削弱控股股东掏空对股权质押风险的正向影响;前两大股东持股比例相近时,合谋效应大于制衡效应,会强化控股股东掏空对股权质押风险的正向影响。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影响因素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股股东掏空 股权质押 预警风险 平仓风险
原文传递
非控股股东网络权力的投资角色定位 被引量:3
8
作者 田昆儒 游竹君 孙国强 《商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6-70,共15页
以企业的投资效率为研究视角,考察非控股股东网络权力这一外部治理机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非控股股东网络权力的投资角色主要表现为“治理”,在对非效率投资行为进行细分后发现,网络权力高的非控股股东可以缓解投资不足并抑制... 以企业的投资效率为研究视角,考察非控股股东网络权力这一外部治理机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非控股股东网络权力的投资角色主要表现为“治理”,在对非效率投资行为进行细分后发现,网络权力高的非控股股东可以缓解投资不足并抑制企业的投资过度;影响机制的检验显示,非控股股东网络权力主要通过抑制控股股东掏空、经理人过度投资行为以及投资机会的控制来缓解投资不足,从而提升投资效率;在企业股权融资风险较高、信息和法律环境较差时,非控股股东网络权力对企业投资行为的治理作用更突出。以上结论不仅丰富了非控股股东网络权力这一新兴学术领域的认知,对投资者和监管者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股股东网络权力 投资效率 控股股东掏空 股权融资风险 信息环境
下载PDF
非控股股东对行权企业风险承担的行权效应、影响边界与传导路径 被引量:3
9
作者 符号亮 丁杰 袁鲲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8-123,共16页
本文基于沪深市场上市公司数据,检验非控股股东行权对企业风险承担的行权效应、影响边界和传导路径。研究结果显示,非控股股东积极行权降低了企业风险承担水平,行权效应显著,尤其是对于行权成本与行权收益相对接近的企业而言,其行权效... 本文基于沪深市场上市公司数据,检验非控股股东行权对企业风险承担的行权效应、影响边界和传导路径。研究结果显示,非控股股东积极行权降低了企业风险承担水平,行权效应显著,尤其是对于行权成本与行权收益相对接近的企业而言,其行权效应更为明显。在影响边界方面,对民营、高管纵向兼任、低声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企业,非控股股东行权对企业风险承担的行权效应更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可能的作用传导路径主要是非控股股东行权通过抑制第二类代理成本减少了控股股东掏空侵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类代理问题 控股股东掏空 控股股东行权 公司治理 企业风险承担
下载PDF
私募股权投资对控股股东“掏空”的抑制效应 被引量:19
10
作者 冯慧群 《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1-58,共18页
以往的私募股权投资(PE)治理研究多关注对经理人的激励和监督,本文则从我国的公司治理特征出发,研究PE的介入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实证检验发现,PE相对于其他机构投资者和大股东,更具有"积极股东"的特性,... 以往的私募股权投资(PE)治理研究多关注对经理人的激励和监督,本文则从我国的公司治理特征出发,研究PE的介入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实证检验发现,PE相对于其他机构投资者和大股东,更具有"积极股东"的特性,能够显著降低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排除了其他机构投资者和大股东的影响,指出PE介入的公司其控股股东行为的收敛是PE治理的结果。进一步研究发现,公司内部和外部治理机制也能影响PE治理,具体表现为董事会机制(内部治理)对PE抑制控股股东"掏空"有"替代效应",而审计质量和分析师追踪(外部治理)对PE抑制控股股东"掏空"有"协同效应"。本文推进了PE治理研究,为我国PE机构更好地参与公司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募股权投资(PE) 控股股东掏空 公司治理
原文传递
非控股股东参与决策的积极性与企业技术创新 被引量:150
11
作者 李姝 翟士运 古朴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55-173,共19页
中国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第二类代理问题,控股股东侵犯其他股东权益的案例层出不穷,独立董事等常规治理手段相继失效,鼓励非控股股东积极参与企业决策的声音却与日俱增。然而,对非控股股东参与决策的积极性能否对企业产生正面影响的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第二类代理问题,控股股东侵犯其他股东权益的案例层出不穷,独立董事等常规治理手段相继失效,鼓励非控股股东积极参与企业决策的声音却与日俱增。然而,对非控股股东参与决策的积极性能否对企业产生正面影响的研究并未达成一致的结论。本文以2007—2016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股东大会投票的数据,从技术创新的视角,实证检验了非控股股东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对企业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非控股股东投票率与企业研发投入和专利申请数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相对于其他企业,在非国有企业、经理人纵向兼任、非"八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和非交叉上市的企业中,非控股股东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排除各种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后,本文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非控股股东参与决策的积极性主要通过抑制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而对管理层的监督作用则非常有限,甚至不存在,更不能起到稳定股价的作用。本文结论不仅验证了非控股股东参与决策的有效性,还发现了非控股股东抑制控股股东机会主义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同情形,为鼓励非控股股东参与决策、完善企业治理机制助推技术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股股东 参与决策的积极性 技术创新 控股股东掏空
原文传递
公平偏好下纳入股权激励的双重委托代理模型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黄健柏 徐珊 刘笃池 《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4-129,共6页
借鉴F-S模型,将公平偏好理论融入到纳入股权激励的双重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中,通过概率化模型的参与约束条件进行分析,为研究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害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结果表明:在双重委托代理分析框架中,股权激励的引入使得经理人同时具... 借鉴F-S模型,将公平偏好理论融入到纳入股权激励的双重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中,通过概率化模型的参与约束条件进行分析,为研究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害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结果表明:在双重委托代理分析框架中,股权激励的引入使得经理人同时具备所有者和经营者双重身份,能有效地激励经理人。并且,经理人的公平偏好感会使这种激励效果更加显著,一个具有较高公平偏好感的经理人愿意接受的股权比例也相对较高。在以股权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为主要特征的上市公司中,给公平偏好的经理人授予适度的股权激励,使其与中小股东保持一致的利益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抑制控股股东掏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委托代理 股权激励 公平偏好 控股股东掏空
下载PDF
机构投资者特征、终极控制人性质与大股东掏空——基于关联交易视角的研究 被引量:62
13
作者 吴先聪 张健 胡志颖 《外国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20,共18页
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是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而产生并不断演化的。大股东利用控制权编织的关联网络进行非公平交易成为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主要手段,也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不同特征的机构投资者入手,研究了独立与非独立机... 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是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而产生并不断演化的。大股东利用控制权编织的关联网络进行非公平交易成为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主要手段,也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不同特征的机构投资者入手,研究了独立与非独立机构投资者、长期与短期机构投资者对大股东关联交易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进而讨论了在终极控制人不同的国有企业和家族企业中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是否不同。实证结果表明,只有与公司没有业务联系、受政府干预少的独立机构投资者和持股时间较长的机构投资者才能有效限制关联交易中大股东的掏空行为。而且,在体制内的国有企业中,机构投资者能有效减少大股东关联交易中的利益侵占,但是,在以血缘和亲缘等纽带关系维系的家族企业中,机构投资者却不能减少关联股东的掏空行为。本文突破了机构投资者的同质性假设,揭示了组织的体制属性会影响机构投资者作用的发挥,检验了在特定情境下政府治理与公司治理作用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构投资者特质 控股股东掏空 关联交易 家族企业 国有企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