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掬水月在手》:联想与想象的诗意表达
1
作者 刘菁菁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23年第6期33-35,共3页
由陈传兴执导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以中国传统古典美学为文化基础,对诗词研究学者叶嘉莹与文学诗词的姻缘传奇人生进行追溯和纪录,是诗意型纪录片的一次本土化实践经历。影片传递公共文化知识信息,发现与再创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最后在... 由陈传兴执导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以中国传统古典美学为文化基础,对诗词研究学者叶嘉莹与文学诗词的姻缘传奇人生进行追溯和纪录,是诗意型纪录片的一次本土化实践经历。影片传递公共文化知识信息,发现与再创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最后在缝合与间离中阐释人物品格和精神,打造了联想与想象的三重境界,但该片对于诗意呈现与非虚构原则的矛盾尚未能构成良好的对话与阐释,说明当前中国式诗意纪录片主体建构仍具有较大的探索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意纪录片 诗意模式 意象 掬水月在手
下载PDF
从《掬水月在手》看传记纪录片的创新叙事 被引量:2
2
作者 张金栓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8-120,共3页
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是陈传兴导演执导纪录片"诗词三部曲"的最终章,记录了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曲折传奇的一生。她一生历经战乱、政治迫害、海外飘零,晚年回归改革开放的中国,持续创作、传承教学,重续"文革"... 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是陈传兴导演执导纪录片"诗词三部曲"的最终章,记录了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曲折传奇的一生。她一生历经战乱、政治迫害、海外飘零,晚年回归改革开放的中国,持续创作、传承教学,重续"文革"中中断的古典诗词命脉。影片叶嘉莹个人生命和千年中国古典诗词的交织,表现她在诗词长河中寻求存在的意义轨迹。本文试从影片的叙事策略、叙事主题等方面出发,分析《掬水月在手》对于传记纪录片的叙事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掬水月在手 叶嘉莹 传记纪录片 古典诗词 创新叙事
下载PDF
论诗人纪录电影的艺术特征——以《掬水月在手》为个案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浩鑫 《戏剧之家》 2021年第34期159-161,共3页
《掬水月在手》这部诗人纪录电影凭借其独特的表现对象与艺术手法获得了世人的关注。影片有着双线叙事结构和传主与他者相结合的叙述方式,用诗化的视听语言构建了诗歌与个体命运的关系。
关键词 掬水月在手 诗人纪录电影 艺术特征
下载PDF
结构的隐喻:从故园情结到传承忧思——《掬水月在手》叙事结构的意义内嵌机制论略
4
作者 李勇 郭倩琳 《媒介批评》 2022年第1期238-250,共13页
在通常的理解中,(叙事)结构不过是形式问题,即功能层面用来串联叙事各元素的链条与“聚集”机制,或价值层面“中性化”的行文“框架”问题,而非“意义”层面借助结构“媒介”实现价值传输的内嵌化机制,或叙事张力与意蕴空间生成的“容... 在通常的理解中,(叙事)结构不过是形式问题,即功能层面用来串联叙事各元素的链条与“聚集”机制,或价值层面“中性化”的行文“框架”问题,而非“意义”层面借助结构“媒介”实现价值传输的内嵌化机制,或叙事张力与意蕴空间生成的“容器”问题。换言之,叙事结构内嵌的隐性达意机制或隐喻问题尚未引发应有关注,其阐释学空间未得到相应开采。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为思考该问题提供了样本。影片以故居建筑导览为结构框架,表层以“空间”维度结构叙事线性,深层指向主人公多向度的故园“情结”和对传统文化、诗学传承忧思的隐性暗述。叙事结构所内嵌的这一隐性达意也即隐喻叙事问题,成为体味影片叙事智慧,开掘文本阐释学空间的“妙得”入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结构 电影叙事 隐喻叙事 掬水月在手 媒介
下载PDF
浅析纪录片电影《掬水月在手》的叙事方式
5
作者 李静言 《秦智》 2022年第1期111-113,共3页
《掬水月在手》这部 2020 年 10 月 16 日上映的电影,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豆瓣评分就达到了8.0。片名引用了唐代诗人于良史《春山夜月》中的“掬水月在手”。本片是陈传兴导演继《如雾起时》(郑愁予)和《化城再来人》(周梦蝶)之后的“诗... 《掬水月在手》这部 2020 年 10 月 16 日上映的电影,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豆瓣评分就达到了8.0。片名引用了唐代诗人于良史《春山夜月》中的“掬水月在手”。本片是陈传兴导演继《如雾起时》(郑愁予)和《化城再来人》(周梦蝶)之后的“诗词三部曲”的第三部也是最终章,讲述了中国“最后”的女先生叶嘉莹传奇的一生,影片以中国传统建筑——四合院的构造为线索,展现了她不平凡的人生轨迹和诗词情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掬水月在手 叙事方式
下载PDF
镜语、诗意、人生:从传统审美文化视角看《掬水月在手》
6
作者 任华龙 罗莹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99,共5页
电影《掬水月在手》以诗性的镜头语言和视听效果,为观众讲述了诗人叶嘉莹的诗意人生。“诗词”贯穿全片但又不是简单罗列,全片借景抒情,但又不是意象的简单堆叠,而是情景交融的呈现、现实与回忆的交响。这部文学纪录片以诗词讲诗人,融... 电影《掬水月在手》以诗性的镜头语言和视听效果,为观众讲述了诗人叶嘉莹的诗意人生。“诗词”贯穿全片但又不是简单罗列,全片借景抒情,但又不是意象的简单堆叠,而是情景交融的呈现、现实与回忆的交响。这部文学纪录片以诗词讲诗人,融合了人物传记电影和纪录片的叙事方式,有着散文形散神凝和诗词隐而不露的表情达意的表述逻辑,有着明显的中国美学思想特色。本文从中国美学的视角出发,立足影片及创作背景、采访、诗词文本等素材,分析其独特的审美文化内涵的表意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掬水月在手 中国审美文化 思想内涵 视听语言 叙事
原文传递
诗何以观——《掬水月在手》作为“诗电影”的叙事省思
7
作者 唐定坤 《上海文化》 2023年第8期91-99,共9页
“诗电影”取决于从“诗可以观”到“诗何以观”的理论透视和艺术转换,以此陈传兴执导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具有叙事省思的典型性。影片在其“诗词三部曲”中不算很成功,主要原因是“诗与存在”的哲学主题和旧诗的表达形制并不直... “诗电影”取决于从“诗可以观”到“诗何以观”的理论透视和艺术转换,以此陈传兴执导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具有叙事省思的典型性。影片在其“诗词三部曲”中不算很成功,主要原因是“诗与存在”的哲学主题和旧诗的表达形制并不直接兼容;没有把握好联通“存在”哲思的“情感”媒介,忽略了“时间境域”下传主对既往情感的扼杀疏离及对传主诗词情感世界的掘发;在表现诗语的吟诵方面虽有特色,却缺乏中国诗词体格“拯救”“渡化”的诗教功能阐释向度。中国式“诗电影”和现代性主题相对接,必须具有基于中国诗学本位在艺术情感、意象节奏等方面的影视阐释和叙事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电影 掬水月在手 诗与存在 中国诗学
原文传递
关于掬水月在手 被引量:1
8
作者 扬之水 《中国典籍与文化》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7-107,共1页
关键词 中国 诗人 掬水月在手 文学评论 诗歌
原文传递
平淡化电影叙事与超越性诗学人生——基于媒介视角理解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勇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1-105,共5页
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以“平淡”为媒介,设计了一个精密的叙事框架。该框架以互文为纽带,超越为诉求。就前者而言,以叙事之“淡”言对象之“淡”,对象之精神与叙事之风格相映鉴,形成互文关联。就后者来看,言平淡,意在平淡之外,也即平... 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以“平淡”为媒介,设计了一个精密的叙事框架。该框架以互文为纽带,超越为诉求。就前者而言,以叙事之“淡”言对象之“淡”,对象之精神与叙事之风格相映鉴,形成互文关联。就后者来看,言平淡,意在平淡之外,也即平淡被视为实现超越的方式。超越表现在两个层面:“小超越”即叙事与所述在各自领域内的超越,如叙事以平淡化机制对常规化叙事的超越,对象在自身经验世界中通过建构“距离感”收获超越;“大超越”是文明层面的超越,叙事对时代框架的反叛如此,人物在存在与诗学之辉映中收获“克服时代性”的超越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掬水月在手 叶嘉莹 平淡化叙事 互文叙事 超越性
原文传递
诗性叙事 空间表意——《掬水月在手》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探索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路路 《电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1-43,共3页
本文认为,纪录电影《掬水月在手》将中国传统诗词艺术创造性地运用到现代电影艺术当中,开创了电影创作主体与纪录文本主体跨界唱和的叙事方式。同时,采取空间表意手段,将中国古典建筑的空间表达与现代电影叙事相结合,有意识地将空间与... 本文认为,纪录电影《掬水月在手》将中国传统诗词艺术创造性地运用到现代电影艺术当中,开创了电影创作主体与纪录文本主体跨界唱和的叙事方式。同时,采取空间表意手段,将中国古典建筑的空间表达与现代电影叙事相结合,有意识地将空间与历史、人文关联在一起。《掬水月在手》为纪录电影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了新范式,也为电影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掬水月在手 讲好中国故事 诗性叙事 空间表意
原文传递
掬古典诗词之水,捧中国精神之月——《掬水月在手》观后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汉文 冯晓洁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3-76,共4页
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以诗人叶嘉莹先生为主角,讲述这位年逾九旬老人的诗教人生,呈现先生与古典诗词生命相融的意象,唤醒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关键词 纪录电影 掬水月在手 叶嘉莹 弱德之美
原文传递
“掬水月在手”:從詩歌到圖畫 被引量:1
12
作者 揚之水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09年第1期274-280,302-310,共8页
在“閩情”的題目之下,歷來以抒寫男女之情者居其要,而《掬》、《摘》、《惜》、《愛》四題却是不多的表現閩中清興的一組,也是不多的被寫入畫圈且形成圖式流傳長久的一組。只是“無聲”與“有聲”的互爲影響、互爲滲透在走向程式化之後... 在“閩情”的題目之下,歷來以抒寫男女之情者居其要,而《掬》、《摘》、《惜》、《愛》四題却是不多的表現閩中清興的一組,也是不多的被寫入畫圈且形成圖式流傳長久的一組。只是“無聲”與“有聲”的互爲影響、互爲滲透在走向程式化之後,二者遂又逐漸分離,詩意圖中的詩意因此逐漸淡去,而僅存圖式。此中意味於是久被封存,以至於作爲器皿裝飾圖案已不能爲人們所認識。本文旨在以詩歌與圈像舆實物的互證揭明被娱讀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衣 惜花春起早 夜眠遲
原文传递
口述史·心灵史·诗性叙事——传记片《掬水月在手》的三重叙事意蕴 被引量:1
13
作者 许菊芳 《现代传记研究》 2021年第2期261-271,共11页
《掬水月在手》用诗性的影像记录了中国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的传奇人生,意蕴深厚,制作精良,堪称传记片的典范。这一典范的意义,在影片的结构上呈现为三重叙事:传主叶嘉莹本人的口述史以及对其身边众多师友的人物访谈,构成了人物的口... 《掬水月在手》用诗性的影像记录了中国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的传奇人生,意蕴深厚,制作精良,堪称传记片的典范。这一典范的意义,在影片的结构上呈现为三重叙事:传主叶嘉莹本人的口述史以及对其身边众多师友的人物访谈,构成了人物的口述叙事;以叶嘉莹、王国维、鲁迅、顾随等人诗词的吟诵及其营造的氛围基调,诠释了叶先生深微要眇的时空追忆,是为心灵叙事;以饱蕴古典意象的声画影像以及佐藤聪明创作的《秋兴八首》长篇配乐等,营造了影片的诗性叙事。三重叙事层层转深却又互通共融,将影片“诗与存在”的主题进行了现实与历史、文学与人生、哲思与精神的多维度阐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掬水月在手 叶嘉莹 口述史 心灵史 诗性叙事
原文传递
谫论《掬水月在手》中的诗情与哲思
14
作者 刘晓尧 刘嘉伟(指导) 《汉字文化》 2022年第S02期249-251,258,共4页
国学大师叶嘉莹先生毕生竭心尽力传承古典诗词,曾获“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导演陈传兴以叶先生生平事迹制作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创新地将诗歌与电影以“互文”结构表现来向“大师”致敬,采用类似诗歌手法的镜头语言传达诗情、诗... 国学大师叶嘉莹先生毕生竭心尽力传承古典诗词,曾获“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导演陈传兴以叶先生生平事迹制作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创新地将诗歌与电影以“互文”结构表现来向“大师”致敬,采用类似诗歌手法的镜头语言传达诗情、诗意。同时,影片中哲理的构思耐人寻味,体现佛学文化底蕴,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嘉莹 掬水月在手 互文 古典诗词 佛学意蕴
原文传递
关联理论视角下《掬水月在手》的诗文翻译
15
作者 潘羽佳 《汉字文化》 2022年第14期143-145,共3页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与原文的最佳关联与契合。本文选取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中出现的部分诗歌作为语料,运用关联理论分析其译文是否实现了最佳关联,最终得出结论:诗歌翻译成功与否,可以从译文语义传达是否准确、意境传...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与原文的最佳关联与契合。本文选取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中出现的部分诗歌作为语料,运用关联理论分析其译文是否实现了最佳关联,最终得出结论:诗歌翻译成功与否,可以从译文语义传达是否准确、意境传递是否真实以及形式上与原文的接近程度进行评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联理论 诗歌翻译 掬水月在手
原文传递
掬水月在手
16
作者 崔耕和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2年第3期17-17,共1页
极喜欢一句有趣、空灵的佛语,叫“掬水月在手”。曼妙夜空,皓月高悬,近之又非嫦娥吴刚,于是慧心一闪,掬一捧水,月亮美丽的脸庞就灿烂在手掌心里,一片禅心也在月色里氤氲开来……
关键词 掬水月在手 散文 文学 文学作品
原文传递
掬水月在手
17
作者 翁秀美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0年第1期22-22,共1页
中庭风住,玉宇无尘,一轮明月缓缓升起,温馨的金黄,于静谧的夜里,将一脉清辉,温柔地洒向大地的每个角落。团圆美满今朝醉啊,看冰轮高悬,喜亲人团聚,柔风轻轻过,木樨淡淡开,笑语纷扬,丝竹四起。中秋之夜,良辰美景,人间至乐... 中庭风住,玉宇无尘,一轮明月缓缓升起,温馨的金黄,于静谧的夜里,将一脉清辉,温柔地洒向大地的每个角落。团圆美满今朝醉啊,看冰轮高悬,喜亲人团聚,柔风轻轻过,木樨淡淡开,笑语纷扬,丝竹四起。中秋之夜,良辰美景,人间至乐之事,莫过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掬水月在手 当代作品 翁秀美 文学
原文传递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衣——我与“国培计划”的两次约会
18
作者 于红芳 《宁夏教育》 2013年第3期70-71,共2页
一缕晨曦微微绽开,一声鸟鸣清脆响起,一丝青烟袅袅升腾,一阵花香扑鼻而来……9月,便如此诗意地拉开了序幕。9月,因为“国培计划”的缘故,注定属于孜孜以求的教师,属于蓬勃发展的教育。
关键词 散文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我与“国培计划”的两次约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