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从排诋佛教到提倡佛教——以清末民初张謇为主的讨论
被引量:3
- 1
-
-
作者
徐跃
-
机构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处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5-78,共14页
-
基金
四川大学985三期区域历史与民族创新基地项目经费的资助
-
文摘
作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历程中的先驱性人物,国家存亡一直是张謇的基本关怀。晚清时期,受新思潮与反传统思想的影响,加之中国面临的困难、挑战,以及退虏送穷的强烈愿望,张謇希望彻底改变隋唐以降祀佛以求福田利益的虚妄和庞大的浪费,主张排诋佛教和提倡庙产兴学。但民国初年,因传统文化与政治秩序的基本结构崩溃,社会秩序、道德规范、人心维系的问题,逐渐成为张謇的基本关怀。而提倡佛教,不自觉地否定了晚清时期的反传统思想而回向传统。
-
关键词
张謇
排诋佛教
提倡佛教
-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K251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佛教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封建政治
- 2
-
-
作者
谷方
-
机构
中国社科院哲研所
-
出处
《中州学刊》
1985年第5期106-110,共5页
-
文摘
(一)引言 佛教与封建政治的关系问题,涉及到封建政治的特点以及佛教在中国发展的特点。这里只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料对这个问题作些初步的探讨。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宗法式的封建社会。在政治上,它在家长制的基础上实行家天下的封建世袭制,在经济上,它在一家一户的分散的个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超经济的剥削体制。那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在历代帝王的思想中是根深蒂固的。君权神圣,这是中国封建政治的重要特点。只有掌握这个特点,才能对佛教与中国封建政治的关系问题作出正确的观察。
-
关键词
佛教
封建政治
僧人
封建政权
帝王
魏晋南北朝时期
梁武帝
宗教
提倡佛教
刘义隆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辽道宗对佛教发展的贡献
被引量:2
- 3
-
-
作者
唐统天
-
机构
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96-100,共5页
-
文摘
辽道宗耶律洪基继承了辽太祖阿保机制定的以儒为主、释道并重的治国思想,同时也大力提倡佛教,即所谓“欲使玄风,兼扶盛世”。于是,在11世纪后半叶的北部中国,佛教文化盛极一时,成为自南北朝而后中国北方绝无仅有的现象。
-
关键词
佛教发展
辽道宗
摩诃衍
华严经
赵孝严
提倡佛教
佛教文化
中国北方
净土宗
辽王朝
-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佛教在我国开始兴盛的时间问题
- 4
-
-
作者
滕昭宗
-
出处
《史学月刊》
1983年第3期20-22,13,共4页
-
文摘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以后,起初影响是很微小的,只有在几百年以后,才发展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种主要宗教。那末,佛教从何时起才开始兴盛起来?有同志说:“中国佛教的大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在曹魏之时,佛教的发展也有了新的突破。”这种论点也经常出现在我国有关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的论著中,例如由翦伯赞同志主编的《中国史纲要》第二册与杨志玖等同志编写的《中国古代史》上册都持有同样的见解,两书均认为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为发展起来”。但是,这个笼统的提法很不准确。
-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早期佛教
佛教史
高僧传
中国佛教
十六国
释道安
提倡佛教
宗教
佛教东传
-
分类号
K0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晚期的莫高窟艺术
被引量:17
- 5
-
-
作者
段文杰
-
出处
《敦煌研究》
1985年第3期1-18,123-126,共22页
-
文摘
晚期的莫高窟艺术历经五代、宋、西夏、元四个时代。作者将其划为曹氏画院时期和党项、蒙古民族政权两个时期,分别从历史背景、艺术内容和艺术特点诸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论述。
-
关键词
五台山图
壁画
敦煌遗书
供养人
敦煌莫高窟
各民族
舍利弗
提倡佛教
变文
观音菩萨
-
分类号
K870.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宣佛小说
被引量:4
- 6
-
-
作者
郑欣
-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72-77,共6页
-
文摘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徒通过小说创作来宣扬佛教,作为回击反佛派的重要武器。崇佛派与反佛派的辩难集中在六个问题上,宣佛小说则主要围绕前三个问题着墨。它对后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中国古典小说走向成熟起了奠基作用。
-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
提倡佛教
崇佛
汉文佛经
神不灭论
道教
僧尼
刘宋
小说创作
观世音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试论唐代儒学的复兴
被引量:2
- 7
-
-
作者
杨荫楼
-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1990年第3期40-45,共6页
-
文摘
唐代儒学是我国古代儒学由魏晋南北朝的衰落时期向复兴时期转化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儒学,承前启后,有所创新,在魏晋南北朝儒、释,道初步融合的基础上,开始了“援佛入儒”的尝试,并成为宋代儒学新的思想形式的嚆矢。因而唐代儒学的复兴及其演变,是儒学发展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一) 儒学的演进是一种历史的选择过程。它与时代、政治、阶级紧密相连。唐代儒学的历史命运首先可以从春秋至唐这一历史过程中探讨。这段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春秋至东汉、魏晋至隋唐阶段。不难发现,这两个阶段的历史过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即政治分裂时期(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短期统一时期(秦、隋)、大统一时期(汉、唐)。儒学盛衰的演变也经历了与之相应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时代造就了儒法道墨等流派及其思想家。但一个流派作为统治思想登上政治舞台是在秦,秦尚法家。它用暴力统一了六国,但在统一之后。
-
关键词
儒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提倡佛教
儒家学说
唐太宗
统治者
儒家思想
隋唐
三教
佛学思想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佛经翻译概述
被引量:2
- 8
-
-
作者
周志培
李学经
-
出处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1期81-87,共7页
-
文摘
我国的翻译事业到底始于何时?有人认为,应当始于周秦时代。论据是在当时成书的文献典籍中曾经发现过个别的外来词。但是,真正有译籍可据的我国翻译活动,实际上是与佛教的传入分不开的。《魏书·释老志》中说:西汉武帝时,“乃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这是最早见于史书的佛教为我国所知的记载。到了西汉哀帝时,又有大月支使者伊存来我国授经的记载。不过他当时只是口传一些简短的佛经经句,也许还谈不上正式的翻译。到了东汉,明帝于永平八年(公元65年)曾下诏褒扬招聚方士沙门祭神祈福的楚王刘英,诏书中用了“浮屠”(buddhastupa).“伊蒲塞”(upasaka,即佛教经,善男之意),“桑门”(Sramana,即沙门,佛教中依照戒律出家修道的人)等词。这些都是来自梵文的借词。明帝并将此诏宣示诸王,提倡佛教。诏中说刘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词”。由此推之,说在永平八年以前佛教已传入中国,在汉语中已出现从梵文借来的外来词,大约是不错的。
-
关键词
佛经翻译
提倡佛教
传入中国
译经
释道安
梵文
浮屠
西域
天竺
公元
-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关于形神关系的论争
被引量:2
- 9
-
-
作者
廖德清
-
出处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4期47-53,共7页
-
文摘
无神论是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贯穿无神论观点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就是在同宣扬宗教迷信的各种唯心主义思想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斗争的焦点,集中在“天人关系”和“形神关系”这两个主要问题上。以下仅就形神关系方面的论争,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一) 先秦两汉时期,以天人关系为中心,在思想领域内展开鼓吹“天命”论与反对“天命”论的论争,这是当时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主要内容;同时形神关系的论战也在宣扬鬼神迷信与反对鬼神迷信的斗争中逐渐地开展起来,展示出我国古代无神论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
关键词
形神关系
神不灭论
无神论思想
无神论者
神灭论
形神相即
宗教迷信
提倡佛教
天命
儒家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试论浙江新昌大佛的历史文物价值
被引量:1
- 10
-
-
作者
陈百刚
-
机构
浙江省新昌县人民政府
-
出处
《浙江学刊》
1985年第3期118-122,共5页
-
文摘
新昌石雕弥勒大佛实为我国南方早期石窟中巨型佛象的唯一硕果,艺术风格上又有独树一帜的地方,与同时期北方最著名的石窟造象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相比较,双峰对峙,各有千秋,实堪伯仲。遗憾的是长期来人们对这座大石佛的意义和价值,缺乏研究和宣传,以致一直未能确立它应有之地位,笔者不揣浅陋,试为之申说。
-
关键词
石窟
弥勒
提倡佛教
魏晋南北朝
洛阳
大同
大佛寺
北魏
文物价值
高僧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渤海国的佛像
被引量:2
- 11
-
-
作者
陈显昌
-
出处
《学习与探索》
1980年第5期145-145,共1页
-
文摘
渤海王国(公元698—926年),是以靺鞨人为主体建立的隶属于唐朝的地方政权。渤海王国建立以前,中原的佛教已在部分靺鞨人中传播。建国后,由于唐朝的影响,渤海统治集团重学崇儒,提倡佛教,把佛教做为维护和加强其统治的工具,不惜人力、物力,大力兴建佛寺、佛塔、佛象,佛教很快发展起来,逐渐成为一种主要宗教。随着佛教的兴盛发达,唐代佛教艺术也源源不断传入渤海。文献记载,渤海统治者曾塑造精美的金佛、银佛去长安朝觐、进贡。又据不完全统计,仅渤海王都上京龙泉府遗址(今宁安县东京城附近)
-
关键词
渤海国
佛教艺术
佛像
建国后
提倡佛教
唐朝
地方政权
统治集团
东京城
文献记载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无字碑”何以无字
被引量:2
- 12
-
-
作者
魏明孔
-
出处
《丝绸之路》
1994年第4期49-,64,共2页
-
文摘
“无字碑”何以无字魏明孔WhyThereIsNoInscriptionon"TheTabletWithoutCharaters″¥WeiMingkongAbstractTheQianlingTomb,80kmfromtheCityofXi’an,is...
-
关键词
无字碑
武则天
唐高宗
知识分子
《宝雨经变》
文治武功
《北梦琐言》
《诗品》
乾陵
提倡佛教
-
分类号
K877.4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敦煌变文三议
- 13
-
-
作者
宋洪志
-
出处
《齐鲁学刊》
1983年第4期68-72,共5页
-
文摘
对于敦煌变文的艺术价值,历来众口一辞、交相赞誉。但是,在有关变文研究的一些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很不一致。本文拟就几个问题质疑并直陈浅见,以期得到指教。一、煞费推敲的“俗讲”多少年来,在“俗讲”这一名目上人们化费心血不少,然歧义甚众,误讹亦多。如: 1.“‘俗讲’则多佛经故事,加以演染而成。‘变文’即为‘俗讲’之话本,故其文中,多系事实。”(周绍良《敦煌变文汇录·叙》) 2.“到隋唐时代,封建帝王一再提倡佛教,寺院里的讲经更加盛行,并逐渐转向通俗化,出现了‘俗讲’这种形式。佛僧们……把佛理经义加以通俗的演绎,利用佛经散韵合体和民间的说唱形式进行演唱,这种俗讲的底本也是变文。”(张锡厚《敦煌文学》) 3.“变文最初是寺院里以通俗语言解说佛经故事的一种‘俗讲’……”
-
关键词
敦煌变文
佛经故事
提倡佛教
俗语言
佛理
隋唐
印度
民间传说
佛教文学
壁画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刘勰的生平和思想
- 14
-
-
作者
郝立诚
-
出处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3期19-23,共5页
-
文摘
刘勰一生所走的道路是曲折的,不平坦的。他的思想复杂,儒家思想与佛家思想交织着,究以何者为主?他积极地追求仕进,又消极地终于当了和尚,这将如何理解?不弄清这些问题,对他是很难作出正确评价的。
-
关键词
儒家思想
灭惑论
定林寺
儒学
佛教经典
提倡佛教
学佛
和尚
佛理
高僧传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月初圆时咏良宵
- 15
-
-
作者
本寨
-
出处
《前进论坛》
1996年第Z1期23-23,共1页
-
文摘
月初圆时咏良宵本寨每年正月十五的夜晚,是新的一年里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因此,这一夜便称为宵、元夜或元夕,又称为上无节、元夕节,今天一般称为元宵节。因为观灯是元宵的主要活动,所以还叫灯节。旧时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挂彩灯,放焰火,寒冷地区,有的还制作冰灯....
-
关键词
圆时
元宵节
寒冷地区
上元
少数民族
提倡佛教
民间习惯
朱淑贞
太平鼓
主要活动
-
分类号
D6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愿向菩萨闲坐,妙语化白莲
- 16
-
-
作者
季明
-
出处
《佛教文化》
2001年第Z1期35-37,共3页
-
-
关键词
弘一法师
北京医院
菩萨
《摸鱼儿》
辛弃疾词
解放战争
人生缺憾
“唱”
《菊花》
提倡佛教
-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西夏木缘塔
- 17
-
-
作者
朱安
-
出处
《丝绸之路》
2001年第9期24-24,共1页
-
-
关键词
表面涂饰
提倡佛教
木板镶嵌
八角形
塔身
汉地佛教
墨书题记
蓝色颜料
佛教的影响
梵文字母
-
分类号
K879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一篇批判唯心论的战斗檄文——读范缜《神灭论》
- 18
-
-
作者
龚平
郑茂
-
机构
鞍山红旗拖拉机厂
辽宁大学
-
出处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5年第1期31-37,共7页
-
文摘
《神灭论》这篇富有战斗性的哲学论文,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无神论者、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的代表作。在这篇著作里,范缜抓住佛教神学最根本的理论基础——“神不灭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捍卫并发展了先秦两汉法家的唯物主义思想,对后来的法家反对佛教唯心主义和儒家天命论的斗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佛教发源于印度,东汉时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时期,儒、佛合流。
-
关键词
神灭论
神不灭论
提倡佛教
南北朝时期
传入中国
儒家
宗教迷信
无神论者
世家
形神关系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苻坚、姚兴与佛教
被引量:1
- 19
-
-
作者
杨耀坤
-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46-151,共6页
-
文摘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仅在少数王公贵族中作为福神而传播,至于民间,由于攻府有一定的限制,传播不广。后赵王度曾说:“佛出西域,外国之神。……往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不得出家。魏承汉制,亦循前轨。”所以佛教在汉魏时期的发展都很缓慢。至东晋十六国时,由于统治者多信佛教,对人民群众也不再限制,佛教就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后赵的石虎,明令“夷赵百姓有乐事佛者特听之”。
-
关键词
提倡佛教
姚兴
符坚
高僧传
罗什
传入中国
释道安
中国古代史
汉魏时期
西域人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伪满洲国佛教概说
被引量:1
- 20
-
-
作者
郭振兴
-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1982年第2期196-199,共4页
-
文摘
伪满洲国时期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因而作为精神鸦片的各种宗教在这一时期都十分盛行。其中社会影响最大、信徒最多的是佛教。佛教大量地传入东北地区并成为东北地区的一种主要的宗教形式是在辽代。在辽代及其后的各个时代,东北地区的佛教曾多次兴盛。不过,其总的发展趋势是同唐末以来佛教在全中国的命运一样,不断地衰落。
-
关键词
东北地区
伪满洲国
提倡佛教
日伪统治
宗教问题
社会影响
佛教寺院
发展趋势
历史上
宗教活动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