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树突状细胞与永生化EBV转化B淋巴细胞对抗原提呈作用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用国 罗云萍 +3 位作者 梁增伟 蔡大川 兰英华 任红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38-539,共2页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永生化EBV B淋巴细胞 抗原 提呈作用 比较分析
下载PDF
永生化EB病毒转化B细胞对肝癌细胞抗原的提呈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用国 梁增伟 +1 位作者 兰英华 任红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8-210,共3页
目的 建立EB病毒 (Epstein Barrvirus,EBV)转化的永生化B细胞 (命名为LEBV)并研究其对肝癌细胞抗原的提呈作用。方法 从人外周血中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PBMC) ,用等体积的EBV上清混合培养 4周以... 目的 建立EB病毒 (Epstein Barrvirus,EBV)转化的永生化B细胞 (命名为LEBV)并研究其对肝癌细胞抗原的提呈作用。方法 从人外周血中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PBMC) ,用等体积的EBV上清混合培养 4周以上建立永生化EBV转化B细胞 (LEBV) ,用流式细胞计数仪 (FACS)检测其细胞表面功能相关分子CD86、CD4 0、HLA DR和HLA ABC的表达情况。LEBV与自体淋巴细胞和肝癌细胞抗原共培养 3d,结束培养前 1 2h加入 37kBq/孔3 H 标记的胸腺嘧啶 (3 H TdR) ,收获细胞 ,用液体闪烁计数仪测定cpm。结果 培养 3周以上即培养出EBV转化的永生化B细胞 ,可连续培养 1年以上。经FACS检测 ,细胞表面分子CD86、CD4 0、HLA DR和HLA ABC的表达率分别为 74 %、91 %、83%和 86 .7%。该细胞接触肝癌细胞抗原后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生化 EB病毒 转化 B细胞 肝癌细胞抗原 提呈作用
下载PDF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的树突状细胞及其抗原提呈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白海 马晓慧 +2 位作者 欧建峰 魏亚明 路继红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7-329,F0003,共4页
观察细胞因子联合培养诱生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细胞白血病性树突状细胞(DC)的细胞特性及抗原提呈作用。选择CML患者的骨髓细胞和CML性细胞株K562细胞,应用GM-CSF+IL-4+TNF-α联合培养后进行细胞表型和特异性激活淋巴细胞作用的检... 观察细胞因子联合培养诱生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细胞白血病性树突状细胞(DC)的细胞特性及抗原提呈作用。选择CML患者的骨髓细胞和CML性细胞株K562细胞,应用GM-CSF+IL-4+TNF-α联合培养后进行细胞表型和特异性激活淋巴细胞作用的检测。CML-DC和K562-DC具有DC的形态特征和超微结构,表达CD1a、CD80和CD86等DC相关抗原,并可激活淋巴细胞产生增殖反应,并产生针对白血病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效应,同时DC可不同程度地分泌IL-12并协助淋巴细胞产生IFN-γ。CML患者的细胞和K562细胞在细胞因子的诱导下,可分化为具有DC表型特性和特异性激活T细胞的白血病性抗原提呈细胞,使白血病DC瘤苗的应用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K562细胞 树突状细胞 抗原提呈作用 T淋巴细胞
下载PDF
PLGA微囊促进树突细胞抗原提呈作用的体外观察
4
作者 孙洪范 KevinG.J.Pollock JamesM.Brewer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5-37,共3页
本研究在体外将含卵清蛋白 (OVA)的PLGA微囊与小鼠骨髓诱导的树突细胞 (BM DC)相互作用 ,然后用卵清蛋白特异性杂交瘤T细胞检测OVA抗原在BM DC表面的表达 ,结果显示 :PLGA微囊可以在体外显著促进BM DC对OVA抗原的呈递。
关键词 PLGA 树突细胞 抗原提呈作用 体外观察 微囊 卵清蛋白 相互作用 小鼠骨髓 细胞检测 A抗原 杂交瘤 特异性
下载PDF
干扰素α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朱传武 王海燕 +6 位作者 钱峰 李明 吴建鸿 童福易 费晓峰 阮翠娟 许克玲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 探讨干扰素α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抗原提呈作用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集 2 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前和治疗满 4个月时的抗凝外周静脉血 ,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4和... 目的 探讨干扰素α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抗原提呈作用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集 2 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前和治疗满 4个月时的抗凝外周静脉血 ,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4和重组人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培养 7d使DC增殖、成熟 ,随后与HBsAg共同孵育 3h ,丝裂霉素C处理后再分别与自体PBMC共同培养 72h ,培养结束前 1 2h加入 7 4× 1 0 4Bq3 H TDR ,收集细胞测定cpm值。实验中以 8名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 干扰素α治疗 4个月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的增殖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 ,在相同培养条件下 ,细胞总量平均增加了 2 .8倍 ;治疗前DC的抗原提呈作用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和治疗后组 (均为P <0 .0 0 1 ) ,治疗 4个月时DC的抗原提呈作用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进一步分析发现 ,与无应答组比较 ,完全应答组不论是治疗前还是治疗后 ,DC的抗原提呈作用均显著增强 (P <0 .0 1和P <0 .0 0 1 ) ,而部分应答组与无应答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 >0 .0 5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的抗原提呈能力低下 ,干扰素α治疗可显著提高DC的抗原提呈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 慢性乙型肝炎 外周血 树突状细胞 抗原提呈作用 外周血 白细胞介素4
原文传递
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对肝癌细胞抗原的提呈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李用国 罗云萍 +4 位作者 梁增伟 蔡大川 兰英华 谢群 任红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39-141,共3页
目的 比较同一个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和巨噬细胞(MΦ)对肝癌细胞抗原的提呈作用。 方法 从同一健康外周血中分离出单核细胞,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联合白细胞介素-4(IL-4)或单独在GM-CSF的作用下,分别诱导出DC和MΦ... 目的 比较同一个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和巨噬细胞(MΦ)对肝癌细胞抗原的提呈作用。 方法 从同一健康外周血中分离出单核细胞,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联合白细胞介素-4(IL-4)或单独在GM-CSF的作用下,分别诱导出DC和MΦ;DC或MΦ与自体淋巴细胞和肝癌细胞抗原共培养5d,结束培养前12 h加入37 kBq/孔(1 μci=37 kBq)3H-胸腺嘧啶,收获细胞,用液体闪烁计数仪测定增殖效应(cmp值)。 结果 接触肝癌细胞抗原的DC和MΦ都具有显著地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而以DC的刺激能力更为明显。加20μl/ml抗原时刺激效应最明显,DC组、MΦ组和淋巴细胞组的cpm值分别是11950.3±1621.8、8708.5±176.1和402.5±43.1。结论 同一个体来源的DC的抗原提呈能力明显强于M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巨噬细胞 肝细胞癌 抗原 抗原提呈作用
原文传递
树突状细胞在诱导调节性T细胞中的作用 被引量:4
7
作者 姜晶 曲凯歌 +1 位作者 杨桂连 赵权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06-408,415,共4页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ells,DCs)是一种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体内含量少。提呈作用超强。DCs能激活初始T细胞诱导机体的有效免疫应答,并决定免疫应答的方向,同时DCs在维持免疫耐受方面也具有重作用。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Tcells...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ells,DCs)是一种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体内含量少。提呈作用超强。DCs能激活初始T细胞诱导机体的有效免疫应答,并决定免疫应答的方向,同时DCs在维持免疫耐受方面也具有重作用。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Tcells,Tregs)具有免疫抑制功能,是诱导非自身及外来抗原产生外周耐受的关键调节性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T细胞 树突状细胞 抗原细胞 免疫抑制功能 免疫应答 体内含量 提呈作用 细胞诱导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在肠道黏膜免疫稳态中的作用 被引量:7
8
作者 刘美 赵敏 +1 位作者 王鹏 刘冬妍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70-1873,共4页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抗原提呈作用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被认为是连接特异性免疫应答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桥梁,并且可决定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在肠道黏膜稳态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肠道DCs具有多种类型,不...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抗原提呈作用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被认为是连接特异性免疫应答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桥梁,并且可决定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在肠道黏膜稳态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肠道DCs具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DCs功能不同。DCs与周围环境中的多种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影响肠道的免疫应答和免疫耐受。DCs在肠道疾病中起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特异性免疫应答 抗原提呈作用 肠道免疫 抗原细胞 肠道黏膜免疫 免疫耐受 细胞因子 周围环境 炎性肠病
下载PDF
补气中药对正常及辐射小鼠脾脏巨噬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马骏 毛平 +2 位作者 陈艳艳 虞桂珍 谭梦晖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76-78,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补气中药人参、黄芪、白术、西洋参对巨噬细胞的影响,探讨其影响机体免疫应答过程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运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分析正常小鼠及辐射损伤小鼠经口服给予补气中药后,脾脏巨噬细胞的比例变化和巨噬细胞表面主要组... 目的:通过观察补气中药人参、黄芪、白术、西洋参对巨噬细胞的影响,探讨其影响机体免疫应答过程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运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分析正常小鼠及辐射损伤小鼠经口服给予补气中药后,脾脏巨噬细胞的比例变化和巨噬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分子MHC-I、MHC-II的表达强度;采用酶标仪检测、观察分析补气中药对辐射损伤小鼠脾脏巨噬细胞色氨酸含量的影响,以了解对IDO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补气中药均可提高正常小鼠脾脏巨噬细胞的比例,尤以西洋参显著;并可增加辐射损伤小鼠脾脏巨噬细胞的比例。人参、黄芪、白术可下调巨噬细胞表面的MHC-I类分子,但可上调MHC-II类分子的表达,西洋参则对MHC-I、MHC-II类分子表达呈下调。经抗原刺激后,补气中药都提高巨噬细胞色氨酸含量,西洋参作用较显著。结论:人参、黄芪、白术、西洋参虽然同为补气中药,但其对巨噬细胞的影响显示出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气中药 巨噬细胞 抗原提呈作用
下载PDF
免疫复合物在肾脏的沉积及其对系膜的影响
10
作者 杜兆鹏 杜学海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6期515-517,共3页
系膜的概念最早是由瑞士的Zimmcrmann于1933年提出的.作为肾小球内高度特异的毛细血管外组织,它由内在的血管平滑肌样系膜细胞(MC)、少量的常驻Ⅱ类抗原(Ia抗原)携带细胞及细胞外基质(ECM)所组成。系膜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收缩功能、吞... 系膜的概念最早是由瑞士的Zimmcrmann于1933年提出的.作为肾小球内高度特异的毛细血管外组织,它由内在的血管平滑肌样系膜细胞(MC)、少量的常驻Ⅱ类抗原(Ia抗原)携带细胞及细胞外基质(ECM)所组成。系膜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收缩功能、吞噬功能,抗原提呈作用及合成细胞外基质等功能。在过去十多年中,它在肾小球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发现大多数肾小球疾病中系膜都有异常表现,包括免疫复合物等大分子物质在系膜的沉积、MC的增殖和ECM的增多增宽,最终导致肾小球透明样变和硬化。本文对免疫复合物等大分子物质在系膜沉积的机理及其对系膜的影响作一综述。系膜参与血浆的超滤过程主要通过两种机理: (一)机械屏障存在于肾小球毛细血管间的系膜,其细胞胞浆突起可延伸到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基底膜(GBM)之间,不断受到循环中大分子物质的灌注。Latta等发现大量的溶液可直接流过孔径为500~1000A的内皮细胞网孔.小分子物质可通过GBM和上皮细胞足突间隙,全部滤过到尿极并从尿中排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分子物质 免疫复合物 细胞外基质 机械屏障 细胞胞浆 抗原提呈作用 足突 毛细血管内皮 内皮细胞 基底膜
下载PDF
DC外泌体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传霞 崔雅楠 金浩范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9年第3期556-558,共3页
外泌体最早由Johnstone等在研究网织红细胞成熟过程中囊泡的形成时发现,是一种由各种活细胞通过内体途径产生并分泌的直径在40-100 nm级的小囊泡,由脂质双分子层包裹。在外泌体被发现的最初十几年中,它的生物学作用一直没有引起人们足... 外泌体最早由Johnstone等在研究网织红细胞成熟过程中囊泡的形成时发现,是一种由各种活细胞通过内体途径产生并分泌的直径在40-100 nm级的小囊泡,由脂质双分子层包裹。在外泌体被发现的最初十几年中,它的生物学作用一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直到1996年,有科学家发现B淋巴细胞能够分泌具有抗原提呈作用的外泌体,这种外泌体携带有MHC-II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能够直接刺激效应CD4^+T细胞进而产生抗肿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恶性肿瘤 CD4^+T细胞 DC 抗原提呈作用 黏附分子 网织红细胞 生物学作用
下载PDF
痘苗病毒瘤苗体外处理的巨噬细胞体内抑瘤效应的初步研究
12
作者 邢嵘 王大庆 +1 位作者 董海东 钱振超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6年第2期90-92,共3页
本文用小鼠宫颈癌U_(14)为模型,研究了不同方法处理的巨噬细胞(Mφ)体外细胞毒活性和体内抑瘤效应。结果显示经痘苗病毒瘤苗(VV-TCV)处理的Mφ体外细胞毒活性没有明显增加,但WINN试验显示经VV-TCV和TC... 本文用小鼠宫颈癌U_(14)为模型,研究了不同方法处理的巨噬细胞(Mφ)体外细胞毒活性和体内抑瘤效应。结果显示经痘苗病毒瘤苗(VV-TCV)处理的Mφ体外细胞毒活性没有明显增加,但WINN试验显示经VV-TCV和TCV匀浆处理的Mφ体内抑瘤作用明显高于对照组。腹腔接种U_(14)后13天的各组小鼠脾细胞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转输VV-TCV处理的Mφ组小鼠脾细胞对同一靶细胞的杀伤活性最强。以上结果提示经VV-TCV处理的Mφ可能通过其抗原提呈作用,增强了T细胞的杀瘤作用。而VV的作用可能与其修饰肿瘤细胞,使肿瘤细胞"异种化",增强其免疫原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痘苗病毒瘤苗 抑瘤作用 抗原
下载PDF
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非感染性炎症与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13
作者 张伟 杨少华 袁芳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23期7666-7668,共3页
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数量最多且分布最广泛的一种胶质细胞,参与多种生理或病理过程,主要包括形成和维持血脑屏障、引导神经元发育和参与突触重塑、促进谷氨酸代谢、维持细胞外K+稳定、产生神经元... 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数量最多且分布最广泛的一种胶质细胞,参与多种生理或病理过程,主要包括形成和维持血脑屏障、引导神经元发育和参与突触重塑、促进谷氨酸代谢、维持细胞外K+稳定、产生神经元及其他胶质细胞所需的营养因子等[1]。此外,星形胶质细胞在CNS炎症和免疫反应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首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 非感染性炎症 免疫反应 血脑屏障 营养因子 抗原提呈作用 神经元死亡 细胞分化 炎性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白翠青 姚艳雯 宋勇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1期80-84,共5页
巨噬细胞是机体免疫反应中的一种重要细胞,既往认为其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者通过抗原提呈作用诱导机体免疫应答进而清除肿瘤细胞,在抗肿瘤免疫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巨噬细胞 肿瘤相关性 杀伤肿瘤细胞 机体免疫反应 机体免疫应答 抗原提呈作用 肿瘤免疫调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