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途径的研究
被引量:
78
1
作者
韩培慧
赵群
+2 位作者
穆爽书
李治平
哈斯.巴特尔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1-84,共4页
通过聚合物驱前、后钻取的密闭取心井资料,研究聚合物驱后油层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分析其挖潜机理,探索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途径,并研究其注入时机。研究结果表明,聚驱后剩余油饱和度在40%左右,在纵向上主要分布在沉积单元顶部...
通过聚合物驱前、后钻取的密闭取心井资料,研究聚合物驱后油层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分析其挖潜机理,探索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途径,并研究其注入时机。研究结果表明,聚驱后剩余油饱和度在40%左右,在纵向上主要分布在沉积单元顶部和发育较差部位,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主流线两翼;泡沫复合驱和蒸汽驱是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水驱后直接泡沫驱或蒸汽驱和水驱后聚合物驱,然后再泡沫驱或蒸汽驱,虽然两者含水变化不一样,但采收率提高值相差无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后
剩余油分布
挖潜机理
提高采收率途径
注入时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塔河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分析与提高采收率途径
被引量:
19
2
作者
刘中春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2-68,共7页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属于古岩溶型底水油藏,投产17年来,标定采收率仅为15%,而老区自然递减率已超30%。分析此类油藏剩余油,明确提高采收率途径,是目前急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在目前地质认识条件下,自主研制了系列可视化缝洞组合物理模...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属于古岩溶型底水油藏,投产17年来,标定采收率仅为15%,而老区自然递减率已超30%。分析此类油藏剩余油,明确提高采收率途径,是目前急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在目前地质认识条件下,自主研制了系列可视化缝洞组合物理模型,采用物理模拟实验与动静结合分析方法,揭示了剩余油形成的力学机制、主要赋存方式及分布特征。提出了缝洞型油藏当溶孔直径大于4mm时可忽略毛管力的作用,大于此界限的孔、缝中重力分异将起主要作用;明确了主要剩余油的赋存方式是洞顶剩余油、高导流通道屏蔽剩余油、充填多孔介质中残余油及连通不好的盲端油;并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剩余油的提高采收率技术途径,为塔河缝洞型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油藏
可视化模型
剩余油形成机制
提高采收率途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途径的研究
被引量:
78
1
作者
韩培慧
赵群
穆爽书
李治平
哈斯.巴特尔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1-84,共4页
文摘
通过聚合物驱前、后钻取的密闭取心井资料,研究聚合物驱后油层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分析其挖潜机理,探索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途径,并研究其注入时机。研究结果表明,聚驱后剩余油饱和度在40%左右,在纵向上主要分布在沉积单元顶部和发育较差部位,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主流线两翼;泡沫复合驱和蒸汽驱是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水驱后直接泡沫驱或蒸汽驱和水驱后聚合物驱,然后再泡沫驱或蒸汽驱,虽然两者含水变化不一样,但采收率提高值相差无几。
关键词
聚合物驱后
剩余油分布
挖潜机理
提高采收率途径
注入时机
Keywords
post polymer flooding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potential tapping
EOR method
proper injection time
分类号
TE357.46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塔河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分析与提高采收率途径
被引量:
19
2
作者
刘中春
机构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2-68,共7页
基金
国家973"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基础研究"(2011CB201006)
文摘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属于古岩溶型底水油藏,投产17年来,标定采收率仅为15%,而老区自然递减率已超30%。分析此类油藏剩余油,明确提高采收率途径,是目前急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在目前地质认识条件下,自主研制了系列可视化缝洞组合物理模型,采用物理模拟实验与动静结合分析方法,揭示了剩余油形成的力学机制、主要赋存方式及分布特征。提出了缝洞型油藏当溶孔直径大于4mm时可忽略毛管力的作用,大于此界限的孔、缝中重力分异将起主要作用;明确了主要剩余油的赋存方式是洞顶剩余油、高导流通道屏蔽剩余油、充填多孔介质中残余油及连通不好的盲端油;并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剩余油的提高采收率技术途径,为塔河缝洞型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缝洞型油藏
可视化模型
剩余油形成机制
提高采收率途径
Keywords
fracture-cavity-type/palaeokarst/paleokarst oil reservoir
visualized model
remained oil formingmechanism
EOR method/approach/technique
分类号
TE344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途径的研究
韩培慧
赵群
穆爽书
李治平
哈斯.巴特尔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
7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塔河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分析与提高采收率途径
刘中春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1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