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插入式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在心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
作者 刘宝齐 刘纪敏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第17期12-14,21,共4页
目的探究插入式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在心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至2024年3月在医院救治的80例心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心肺复苏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0例实施常规心肺复苏,观察组40例实施插入式... 目的探究插入式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在心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至2024年3月在医院救治的80例心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心肺复苏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0例实施常规心肺复苏,观察组40例实施插入式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比较两组治疗转归情况[心脏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OSC)、28 d存活率]和存活患者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急救时间)、复苏时和复苏12 h后的心肺功能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标[血氧饱和度(SpO2)、脑氧饱和度(rSO2)]、心肌损伤指标[肌钙蛋白Ⅰ(cTnⅠ)、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结果观察组ROSC率、28 d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存活患者共34例,对照组存活患者共25例;观察组存活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急救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复苏12 h后,两组HR较复苏时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MAP、PaO2、SpO2、rSO2较复苏时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复苏12 h后,两组cTnⅠ、LDH、CK-MB较复苏时均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插入式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在提高心搏骤停患者ROSC率和28 d存活率方面具有积极影响,显著改善患者心肺功能指标、氧合指标和心肌损伤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插入式腹部提压 心肺复苏 存活率
下载PDF
插入式腹部提压复苏法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顾彩虹 石远峰 +2 位作者 王立祥 刘克喜 王言理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5年第11期1043-1046,共4页
目的观察插入式腹部提压复苏法(interposed abdominal pulling-press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和常规胸外心脏按压法(standar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CPR)对心跳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CA至自主循环... 目的观察插入式腹部提压复苏法(interposed abdominal pulling-press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和常规胸外心脏按压法(standar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CPR)对心跳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CA至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时间、血流动力学、ROSC率、24hE存率的影响,探讨插入式腹部提压复苏法的复苏机制,为发生的CA选择更合适的复苏方法提供参考。方法20例CA患者随机分为:插入式腹部提压复苏组、常规胸外心脏按压组,每组10例,所有患者都监测有创血压和中心静脉压,发生心跳呼吸骤停后采用插入式腹部提压复苏法或常规胸外心脏按压法进行心肺复苏,观察二种复苏方法的复苏效果,对比二组患者CA至ROSC的时间、血流动力学变化、ROSC率及24h生存率的不同。结果①CA至ROSC时间:插入式腹部提压复苏法组显著低于常规胸外心脏按压;②CPR15min内冠脉灌注压(coronary perfusion pressure,CP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变化:插入式腹部提压复苏法组组cPP、MAP明显高于常规胸外心脏按压(P〈0.05)。③ROSC后SBP、DBP变化:插入式腹部提压复苏组明显高于常规胸外心脏按压(P〈0.05)。④ROSC率:插入式腹部提压复苏组组的ROSC率高于S—CPR组80%vs50%(P〉0.05)。⑤24h存活率:插入式腹部提压复苏组组24h存活率明显高于常规胸外心脏按压组70%vs30%(P〈0.05)。结论①插入式腹部提压复苏组较常规胸外心脏按压产生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显著提高CPP、MAP,提高ROSC率及24h生存率;②插入式腹部提压复苏组有较高的ROSC率及24hE存率可能与其缩短CA至ROSC的时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入式腹部提压 心跳骤停 血流动力学 心肺复苏
下载PDF
插入式腹部提压复苏法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复苏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顾彩虹 石远峰 +2 位作者 王立祥 刘克喜 王言理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5年第11期611-614,共4页
目的探讨插入式腹部提压复苏法(interposed abdominal pulling-press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IAPP-CPR)和常规胸外心脏按压法(standar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S-CPR)对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冠脉灌注压(c... 目的探讨插入式腹部提压复苏法(interposed abdominal pulling-press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IAPP-CPR)和常规胸外心脏按压法(standar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S-CPR)对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冠脉灌注压(coronary perfusion pressure,CP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endexpiratory gas,Pet CO2)的影响,以及两组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率的差异。方法 20例CA患者随机分为IAPP-CPR组和S-CPR组,每组10例,监测其有创血压和中心静脉压,发生心跳呼吸骤停后采用IAPP-CPR或S-CPR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对比分析两组患者CPP、MAP、Pet CO2、ROSC率等指标的不同。结果 (1)随着CPR时间的推移,两组CPP、MAP、Pet CO2总体都升高,且抢救方法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2)IAPPCPR组的CPP与MAP从复苏2 min或3 min开始升高,Pet CO2从复苏5 min开始升高;S-CPR组的CPP与MAP在复苏期间变化不大,但Pet CO2也是从复苏5 min开始升高;(3)从复苏1 min到结束,IAPP-CPR组的CPP、MAP、Pet CO2均高于S-CPR组,且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IAPP-CPR组的ROSC率为80%,高于S-CPR组的50%,但两组ROSC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98)。结论两种方法复苏均能使CPP、MAP、Pet CO2总体上升高,且IAPP-CPR方法较S-CPR方法能更快升高CPP、MAP、Pet CO2;但两种方法的ROSC率无差异,这可能与本研究复苏人数较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入式腹部提压 心跳骤停 心肺复苏
下载PDF
插入式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大冰 韩玉娟 +3 位作者 李海燕 陈冲 黄青 巩晋成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8年第2期99-101,114,共4页
目的:探讨插入式腹部提压复苏法(interposed abdominal pulling-press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IAPP-CPR)抢救心搏骤停(Cadiac arrest,CA)患者的复苏效果。方法:将2015-01至2017-10CA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插入式腹... 目的:探讨插入式腹部提压复苏法(interposed abdominal pulling-press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IAPP-CPR)抢救心搏骤停(Cadiac arrest,CA)患者的复苏效果。方法:将2015-01至2017-10CA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插入式腹部提压复苏组(IAPP-CPR 39例)和标准CPR组(standar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S-CPR37例),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并记录心肺复苏后呼吸循环相关指标。计算自主循环恢复率(Therates of 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及复苏成功率。结果:与S-CPR组相比,IAPP-CPR组CPR30分钟后心率[(68.1±15.7)次/分vs(56.3±14.8)次/分]、平均动脉压[(66.36±8.56)mmHg vs(55.28±7.96)mmHg]、动脉血氧分压[(78.22±11.74)mmHg vs(61.54±14.64)mmHg]、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42.52±12.59)mmHg vs(32.16±11.34)mmHg]明显升高(均P<0.05),动脉二氧化碳分压[(45.64±7.41)mmHg vs(56.78±8.18)mmHg]、乳酸[(2.7±1.2)mmol/L vs(4.6±2.5)mmol/L]均明显下降(P<0.05)。ROSC、心肺复苏成功率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IAPP-CPR较标准心肺复苏产生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及增加肺通气,并能提高ROSC、心肺复苏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入式腹部提压 心跳骤停 心肺复苏
下载PDF
插入式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对心搏骤停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顾彩虹 刘素霞 +2 位作者 刘克喜 谢永鹏 王立祥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406-1410,共5页
目的探讨插入式腹部提压心肺复苏(IAPP-CPR)与标准心肺复苏(S-CPR)对心搏骤停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以评价IAPP-CPR的救治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住院的心搏骤停时间<30 ... 目的探讨插入式腹部提压心肺复苏(IAPP-CPR)与标准心肺复苏(S-CPR)对心搏骤停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以评价IAPP-CPR的救治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住院的心搏骤停时间<30 min且有S-CPR适应证的心搏骤停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存在IAPP-CPR适应证分为IAPP-CPR组和S-CPR组。S-CPR组按照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AHA)CPR指南操作;IAPP-CPR组在S-CPR基础上,于胸外按压放松期进行腹部提压(幅度4~5 cm、频率100~120次/min、提压时间比1∶1)。记录两组患者复苏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复苏成功患者复苏30 min后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和预后。结果研究期间共入选77例患者,排除中途放弃治疗和退出患者24例,最终53例患者纳入分析,S-CPR组28例、IAPP-CPR组25例。①两组患者复苏期间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冠状动脉灌注压(CPP)均呈上升趋势,以IAPP-CPR组升高更为显著。②复苏成功患者血流动力学:IAPP-CRP组复苏成功患者16例、S-CRP组13例。IAPP-CPR组复苏成功患者复苏30 min后MAP、CPP、全心射血分数(GEF)、每搏量(SV)均明显高于S-CPR组〔MAP(mmHg,1 mmHg=0.133 kPa):52.88±3.11比39.39±4.62,CPP(mmHg):36.56±6.89比29.61±6.92,GEF:0.217±0.036比0.178±0.027,SV(mL):38.43±5.25比32.92±8.28,均P<0.05〕;而两组中心静脉压(CVP)和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复苏成功患者氧代谢:IAPP-CPR组复苏成功患者复苏30 min后心排血量(CO)、动脉血氧含量(CaO2)、氧输送(DO2)、氧消耗(VO2)均明显高于S-CPR组〔CO(L/min):2.23±0.38比1.99±0.29,CaO2(mL/L):158.0±11.8比141.4±8.2,DO2(mL/L):245.8±29.9比209.1±28.0,VO2(mL/L):138.2±24.9比112.8±18.1,均P<0.05〕。④复苏成功患者动脉血气分析:IAPP-CPR组复苏成功患者复苏30 min后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均明显高于S-CPR组〔pH值:7.13±0.22比7.00±0.23,PaO2(mmHg):73.68±13.80比65.32±15.32,PaCO2(mmHg):36.24±11.77比29.12±7.82,PaO2/FiO2(mmHg):73.68±13.80比65.32±15.32,ScvO2:0.628±0.074比0.589±0.066,均P<0.05〕,血乳酸(Lac)明显低于S-CPR组(mmol/L:9.80±4.28比12.18±3.63,P<0.05)。⑤IAPP-CPR组患者心搏骤停至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较S-CPR组明显缩短(min:10.63±2.94比14.54±3.84,P<0.01),ROSC率、CPR成功率、28 d存活率均明显高于S-CPR组〔64.0%(16/25)比46.4%(13/28),60.0%(15/25)比28.6%(8/28),52.0%(13/25)比21.4%(6/28),均P<0.05〕;IAPP-CPR组与S-CRP组肋骨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0%(23/25)比89.3%(25/28),P>0.05〕,且均未见腹腔出血表现。结论与S-CPR比较,IAPP-CPR在复苏期间及复苏成功后能产生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复苏30 min后氧代谢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更佳,ROSC率、CPR成功率、28 d存活率更高,且两种复苏方法并发症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入式腹部提压心肺复苏 心搏骤停 血流动力学 氧代谢 动脉血气分析
原文传递
插入式腹部提压能提高心脏停搏患者复苏效果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大冰 冯小南 韩玉娟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66-470,共5页
目的 探讨插入式腹部提压心肺复苏(IAPP-CPR)对心脏停搏(CA)患者的复苏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7年12月枣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22例CA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配至标准心肺复苏(S-CPR)组(62例)和IAPP-CP... 目的 探讨插入式腹部提压心肺复苏(IAPP-CPR)对心脏停搏(CA)患者的复苏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7年12月枣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22例CA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配至标准心肺复苏(S-CPR)组(62例)和IAPP-CPR组(60例).S-CPR组给予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常规药物抢救,发现心室纤颤(室颤)时给予电除颤;IAPP-CPR组在常规胸部按压基础上,于按压放松期进行腹部提压(幅度4~5 cm、频率100次/min、提压时间比1:1).采集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检测CPR后呼吸循环相关指标,并记录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复苏成功率及治疗转归.以CRP是否成功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PR成功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项影响因素对CPR成功的预测价值.结果 122例患者均纳入分析.与S-CPR组相比,IAPP-CPR组复苏30 min后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分压(Pa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均明显升高〔HR(次/min):66.3±11.5比53.1±12.6, MAP(mmHg,1 mmHg=0.133 kPa):65.4±6.5比53.2±5.4,PaO2(mmHg):77.7±11.8比61.8±14.3,PETCO2 (mmHg):45.5±9.6比31.8±8.2,均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血乳酸(Lac)均明显下降〔PaCO2 (mmHg):46.7±6.2比57.9±9.5,Lac(mmol/L):2.1±1.5比4.4±2.2,均P<0.05〕.IAPP-CPR组CA至ROSC时间较S-CPR组明显缩短(min:6.3±1.8比11.2±1.4,P<0.05),ROSC率和CPR成功率较S-CPR组显著提高〔ROSC率:61.7%(37/60)比43.5%(27/62),CPR成功率:40.0%(24/60)比21.0%(13/62),均P<0.05〕,患者的24 h存活率和存活出院率也显著高于S-CPR组〔24 h存活率:46.7%(28/60)比29.0%(18/62),存活出院率:20.0%(12/60)比11.3%(7/62),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aO2、PaCO2、PETCO2是CPR成功的影响因素〔PaO2:β=-3.76,优势比(OR)=0.23,95%可信区间(95%CI)=0.12~0.86,P=0.031;PaCO2:β=1.41, OR=4.09,95%CI=1.70~9.82,P=0.002;PETCO2:β=0.78,OR=2.18,95%CI=1.42~3.35,P=0.000〕.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上述3个影响因素对CPR成功均有很好的预测价值,以PaCO2和PETCO2的预测价值更好,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和0.92;当截断值分别为46.7 mmHg和48.8 mmHg时,敏感度分别为92.0%、88.0%,特异度均为94.3%.结论 PaO2、PaCO2、PETCO2是CPR成功的影响因素,其中PaCO2和PETCO2对CPR成功的预测价值较大;IAPP-CPR较S-CPR可产生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有效增加肺通气,并能提高ROSC率和CPR成功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入式腹部提压心肺复苏 心脏停搏 治疗转归
原文传递
插入式腹部提压CPR患者颈动脉血流的超声监测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楠 张红 +7 位作者 倪诤 尚少红 陈刚 张丽英 李湘 朱京炜 曹正 马素霞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91-694,共4页
目的探讨插入式腹部提压心肺复苏(IAPP-CPR)与传统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STD-CPR)在颈动脉血流超声监测、复苏效果和预后方面的差异。 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急诊科收治的75例院内呼吸心跳停止... 目的探讨插入式腹部提压心肺复苏(IAPP-CPR)与传统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STD-CPR)在颈动脉血流超声监测、复苏效果和预后方面的差异。 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急诊科收治的75例院内呼吸心跳停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接诊顺序并结合患者家属意愿分为STD-CPR组和IAPP-CPR组。所有患者均给予持续胸外按压、开放气道、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发生心室纤颤(室颤)时给予电除颤,按常规给予抢救药物。STD-CPR组按照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AHA)CPR指南操作;IAPP-CPR组在常规CPR基础上,待患者胸部按压松弛时,使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在患者中上腹部进行连续交替垂直向下按压与向上提拉(频率100次/min,提压时间比1:1,按压力度约50 kg,提拉力度约30 kg)。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脏停搏(CA)原因;在CPR过程中进行生命体征及颈总动脉超声监测;观察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和48 h存活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ROSC的影响因素。结果75例CA患者均纳入最终分析,其中STD-CPR组38例,IAPP-CPR组3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CA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STD-CPR组相比,IAPP-CPR组颈总动脉血流峰流速明显加快(cm/s:107.16±13.75比78.99±14.77,P〈0.01),颈总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mL/min:989.06±115.88比751.62±118.92,P〈0.01),而颈总动脉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m:4.55±0.25比4.61±0.21,P〉0.05)。在CPR过程中,IAPP-CPR组平均动脉压(MAP)和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均明显高于STD-CPR组,而两组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D-CPR组4例患者恢复自主循环,但其中有1例患者因大面积心肌梗死再发室颤,抢救无效死亡,48 h后存活3例;IAPP-CPR组有6例患者实现ROSC,且48 h后仍存活。两组ROSC率和48 h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数值上IAPP-CPR组略优于STD-CPR组〔ROSC率:16.22%(6/37)比10.53%(4/38),48 h存活率:16.22%(6/37)比7.89%(3/38),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复苏过程中MAP越高,ROSC可能性越大优势比(OR)=1.361,95%可信区间(95%CI)=1.182~1.669,P=0.030。结论IAPP-CPR在改善CA患者颈动脉血流和复苏效果方面明显优于STD-CPR,但在ROSC率和预后方面并未显示出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入式腹部提压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 超声多普勒技术 颈总动脉血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